古典目录学
古典目录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246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河南图书馆学刊、晋图学刊、四川图书馆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古典目录学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庆蓉、冯文龙、柯平等。
古典目录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246篇
占比:99.14%
总计:15378篇
古典目录学
-研究学者
- 余庆蓉
- 冯文龙
- 柯平
- 王国强
- 吴平
- 彭斐章
- 彭清深
- 曾主陶
- 李俊清
- 来新夏
- 温庆新
- 罗友松
- 艾克利
- 路林
- 丁鼎
- 严佐之
- 乔好勤
- 乔欢
- 于宝华
- 傅荣贤
- 冯莲
- 刘毅
- 刘石玉
- 刘银红
- 包庆德
- 卢中岳
- 司马朝军1
- 吳國武
- 吴华
- 吴华峰
- 周启付
- 周峨
- 周录祥
- 周秋生
- 周茂昌
- 周迅
- 周连宽
- 唐田恬
- 夏骏
- 孙墨
- 孙振田
- 宋怀仁
- 宣立颖
- 师道刚
- 廖娟娟
- 张传峰
- 张固也
- 张媛
- 张家宁
- 张文珍
-
-
陶立元
-
-
摘要:
文章从营造知识在古典目录中的位置演变入手,结合福柯的话语权力与塔夫里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分析汉代至清代以来宽泛的中央集权体制下营造知识里有关社会管理意识形态的节点性脉络,以此探究古代营造活动在知识层面如何被管理的话语捕捉并介入社会,继而受到改造、规范,最终丧失其主体性的历史。
-
-
穆允军
-
-
摘要:
近年来,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蓬勃发展,但从活动效果来看,目前存在着对传统文化认知碎片化倾向,缺乏对传统文化整体的恰当认知。古典目录学有助于对传统文化做鸟瞰式整体把握,了解传统文化体系的源流变迁,是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最佳契入点,图书馆在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中应充分重视古典目录学作为解读传统文化“锁钥”的价值。
-
-
张家宁
-
-
摘要: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之作。现论述《四库全书总目》在戏曲领域的影响,指出《四库全书总目》中的一些观点成为后世戏曲和乐府理论构建的起源,同时引用《四库全书总目》的观点阐释乐府的发展以及乐府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四库全书总目》概述我国古代目录学学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又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
孙墨
-
-
摘要:
近代以降,许多中国传统学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及学科价值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而衰微严重。古典目录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中第一要紧事”,学科价值被忽视、贬斥极深。在“黜经重史”的风气下,古典目录学的传统学术考辨特点与史学治学方法及学术目的交叉相关,导致古典目录学的独特学术价值随着自身研究畛域界限的模糊而被渐渐忽略。文章通过将史学与对古典目录学易混淆的学科思想范式、研究方法与学术目的进行比较析辨,旨在呈现两者的会通与迥异,从而在学科认知上突显古典目录学在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表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彰显古典目录学的独特价值意义。
-
-
柯平;
张颖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目录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书目工作实践也在不断创新。但进入21世纪以来,目录学的发展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当前环境下,目录学研究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学界每个人都很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目录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柯平教授进行了访谈,柯平教授就目录学现存的问题,新目录学的特点、提出的意义以及日后目录学的研究、教育、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
-
毛伟林
-
-
摘要:
中的信息,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各类目的设置及其对古典图书目录分类的继承与批评。在展现其徵实学风之余,《四库全书总目》史部部分类别的设立和取消,亦包含浓厚的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色彩,体现出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
-
-
吴华峰
-
-
摘要:
西汉刘向、刘歆《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础,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进一步开创了史志书目之先河。“地方艺文志”作为史志书目的分支,由于其“地近则易核”的特点[1],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从古至今,代有制作。2019年10月,凤凰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江苏文库·书目”编成果之一《江苏艺文志(增订本)》(以下简称《增订本》),皇皇巨制28册,由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担任主编,全帙总计1280余万字,收录作家29617人,著作85309种,堪称当代“地方艺文志”编纂的典范。
-
-
-
-
傅荣贤
-
-
摘要:
在反思古代学案体与近现代章节体学术史研究成果之不足的基础上,揭示古代目录的学术史书写价值,分析古代目录学术史书写的方法论、本体论和目的论,指出通过古典目录建构原创性的古代学术史及其学术秩序,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回归学术史,也是古典目录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存在合法性的主要依据.
-
-
杜泽逊
- 《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清人著述总目》即国家新修《清史》的“艺文志”,2004年9月开始编纂,到目前已四年半。笔者有幸获得国家清史委员会的信任,主持编纂工作,与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十数人,夜以继日,无间寒暑,努力推动着这一庞大的科研项目按预定计划逐步进行。该《总目》的编纂工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纂辑长编。从700余种公私书目中挑出清人著述条目,按规定的格式制成条目卡片。先后约请山东大学、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清华大学、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河南图书馆、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专业人员和研究生160余人,制成条目124万条,称为“长编”。第二步,合并重复条目。把124万个条目按著者拼音排序,使同一著者的著述条目集中一处。其中大量重复,但书名、卷数、著者、姓名、籍贯、版本、馆藏、分类、著者字号、生卒年、科第等,往往彼有此无,或彼此柢牾,需要取长补短,考订是非,确定一条准确而又信息全面的条目。其余重复条目剔除。合并之后,约得清人著述条目16万多条。原则上一部著作立一条,不同版本罗列于该条的版本项,并附注各版本的馆藏和资料来源。未见版本的,则仅列出处。目前合并工作己完成,正在逐条复核,以弥补合并工作的疏漏。第三步,分类编排。第一、第二步工作中,均包括条目的准确分类和著者的生活年代资料,因此,分类编排工作会比较方便。《清人著述总目》拟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西学部、从书部六大部,部下分类,类下分属,属下酌情再分小类,至不能分为止。每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及籍贯,版本及馆藏、出处,附注著者字号、科第、生卒年。分类编排工作计划于2009年底完成。第四步,编制书名、著者索引。计划2010年完成。《清人著述总目》作为一部史志目录,完成之后,将超过千万字,为历来史志目录所不及。作为一部古典目录,其编制方法与馆藏书目、联合书目虽然有一定区别,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具有相互借鉴作用。尤其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具有基本相同的方法。对这些具体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加以总结,对丰富古典目录学方法论,对古籍编目实践,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仅就五个方面予以讨论。
-
-
吳國武
-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四库总目》的编纂,不仅标志着中国古典学的成立,还对东亚汉文古典学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四库总目》四部分类体系在东亚世界的回响为线索,勾勒汉籍分类观念的近代衍变,进而探索东亚汉文古典学的共同传统及其区域特色.四部分类法形成於隋唐,承变於宋明,在日本、韩国相应时代亦有双向互动.满清王朝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编纂《四库总目》,四库分类构造成为汉籍分类的主流,汉文典籍及其学问日趋兴盛.进入晚清民国(日本明治前後、韩国李朝後期),面对西学东渐和变局丛生,四库分类构造在汉文古典学发展中得到扩充丰富、调整完善.从编纂《四库总目》到绩修《四库总目》的170年间,汉籍分类观念及汉文古典学经历了衍变和融通,在现代东亚世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学术格局.
-
-
吳國武
-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四库总目》的编纂,不仅标志着中国古典学的成立,还对东亚汉文古典学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四库总目》四部分类体系在东亚世界的回响为线索,勾勒汉籍分类观念的近代衍变,进而探索东亚汉文古典学的共同传统及其区域特色.四部分类法形成於隋唐,承变於宋明,在日本、韩国相应时代亦有双向互动.满清王朝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编纂《四库总目》,四库分类构造成为汉籍分类的主流,汉文典籍及其学问日趋兴盛.进入晚清民国(日本明治前後、韩国李朝後期),面对西学东渐和变局丛生,四库分类构造在汉文古典学发展中得到扩充丰富、调整完善.从编纂《四库总目》到绩修《四库总目》的170年间,汉籍分类观念及汉文古典学经历了衍变和融通,在现代东亚世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学术格局.
-
-
吳國武
-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四库总目》的编纂,不仅标志着中国古典学的成立,还对东亚汉文古典学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四库总目》四部分类体系在东亚世界的回响为线索,勾勒汉籍分类观念的近代衍变,进而探索东亚汉文古典学的共同传统及其区域特色.四部分类法形成於隋唐,承变於宋明,在日本、韩国相应时代亦有双向互动.满清王朝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编纂《四库总目》,四库分类构造成为汉籍分类的主流,汉文典籍及其学问日趋兴盛.进入晚清民国(日本明治前後、韩国李朝後期),面对西学东渐和变局丛生,四库分类构造在汉文古典学发展中得到扩充丰富、调整完善.从编纂《四库总目》到绩修《四库总目》的170年间,汉籍分类观念及汉文古典学经历了衍变和融通,在现代东亚世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学术格局.
-
-
吳國武
-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文献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四库总目》的编纂,不仅标志着中国古典学的成立,还对东亚汉文古典学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四库总目》四部分类体系在东亚世界的回响为线索,勾勒汉籍分类观念的近代衍变,进而探索东亚汉文古典学的共同传统及其区域特色.四部分类法形成於隋唐,承变於宋明,在日本、韩国相应时代亦有双向互动.满清王朝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编纂《四库总目》,四库分类构造成为汉籍分类的主流,汉文典籍及其学问日趋兴盛.进入晚清民国(日本明治前後、韩国李朝後期),面对西学东渐和变局丛生,四库分类构造在汉文古典学发展中得到扩充丰富、调整完善.从编纂《四库总目》到绩修《四库总目》的170年间,汉籍分类观念及汉文古典学经历了衍变和融通,在现代东亚世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学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