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癌
口底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041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人人健康、齐鲁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全国口腔麻醉学学术大会、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2009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等;口底癌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严艳、廖佳敏、江毅等。
口底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418篇
占比:99.91%
总计:120524篇
口底癌
-研究学者
- 严艳
- 廖佳敏
- 江毅
- 赵怡芳
- 郭三兰
- 付帅
- 余雯晖
- 刘东艳
- 吴平
- 唐瞻贵
- 常艳艳
- 张丽
- 张国华
- 张淑彩
- 张玉枝
- 张静
- 徐静
- 文素平
- 朱丽芳
- 李春洁
- 李秀云
- 杨旭东
- 王卫红
- 王琰
- 田思维
- 秦磊
- 翦新春
- 肖灿
- 赵学敏
- 陈仙
- 陈伟超
- 陈新群
- 陈琼
- 陈维燕
- 陈艳峰
- 陶学金
- 马开宇
- 高洋
- 黄洪章
- 黎明
- 丁卫泉
- 乔峰
- 付传明
- 代炜
- 任文豪
- 伍曼曼
- 何敏
- 何海波
- 佟爽
- 冯明珠
-
-
蒋悦赟;
唐菱菱;
马中凯;
刘伟;
黄能文;
李春洁
-
-
摘要:
目的探究以面动脉为蒂的黏膜肌(FAMM)瓣在修复临床早-中期舌癌及口底癌缺损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纳入使用FAMM瓣(FAMM组)或者皮瓣(皮瓣组)修复早-中期舌癌、口底癌切除后中小型舌、口底缺损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手术资料,术后3个月和6个月评估患者满意度、张口度、外形满意度、语音满意度以及进食功能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5名,其中FAMM组15名,皮瓣组30名。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随访,2组各1名患者在术后6个月失访,随访到的患者没有复发及转移征象。FAMM组手术时间短于皮瓣组(P0.05),但FAMM组术后6个月外形满意度、语音满意度和进食功能优于皮瓣组(P0.05)。结论FAMM瓣修复早-中期舌、口底癌切除后中小型的舌、口底缺损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临床中考虑使用。
-
-
-
高璐;
赵怡芳
-
-
摘要:
口底癌的侵袭转移与口底的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口底位于舌下区,具有薄弱的黏膜下层、丰富的淋巴回流和神经血管支配,舌下腺和下颌下腺导管也开口于此,且其与周围组织器官和多个间隙关系密切.口底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发生周围组织浸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从解剖学的角度认识口底癌的浸润转移特性,将有助于理解该病不同病期的临床表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
-
贾玉林;
邵明;
朱钧一
-
-
摘要:
尽管口底癌的综合序列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无实质性提高,手术仍然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方式.较小的早期病变可直接手术切除.下颌-唇劈开术是局部晚期口底癌的常用手术径路,术野暴露充分,然而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拉通术有助于保存口底癌患者的下颌骨和咀嚼功能.间室切除作为舌/口底癌原发灶根治切除的一种术式,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改善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而对于下颌骨有浅层侵犯的口底癌,则可采用边缘性下颌骨切除术或改良下颌骨切除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
贾俊;
胡砚平;
赵怡芳
-
-
摘要:
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常需要进行修复,其目的是覆盖创面、防止舌和口底粘连影响舌运动,以及隔离口腔与颈部.多种带蒂、游离及穿支皮瓣被应用于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文章介绍了常用皮瓣的血供特点、制备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旨在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皮瓣修复缺损,最大程度恢复口腔功能.
-
-
朱福美
-
-
摘要:
1998年夏天,厄运骤降,我不幸患上了“口底癌”。第二年秋天,食道中段又发现原发性的“食道癌”。2次手术,刀口的总长度达身高的2/3。体重也下降到43公斤。生命已到达生与死的临界线上,医生判定我只能活5〜6个月,但我坚定信念,与癌魔展开了生死搏斗。
-
-
陈伟庆
-
-
摘要: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底。很多人听说过口腔癌,却未必知道口底癌。其实这种听起来陌生的癌症,是口腔癌家族的一种,占口腔及唇癌的第六位。溃疡久治不愈需警惕口底癌口底癌系指原发于口底黏膜的癌,多数为中度分化的鳞癌,极少数为来自口底小唾液腺的腺上皮癌。本病好发年纪为40岁以上,多见于舌系带两侧的前口底(一般在两侧前磨牙以前称为前口底,在其后称为后口底),局部可出现溃疡或肿块。口底癌在西方国家较广泛,国内近年来亦有增多的趋势。
-
-
-
-
袁惠玲
-
-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舌癌与口底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影响两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8例口腔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肿瘤病灶发生部位分为口腔舌癌组(舌癌组)和口底癌组,其中口腔舌癌组60例,口底癌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3年和5年期的总生存率(OS)及特异生存率(DSS).对两组的TNM分期、发生部位、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口底癌的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口腔舌癌的预后优于口底癌.两者预后与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与肿瘤分期、发生部位、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结论:在临床中舌癌患者的预后生存率明显优于口底癌患者,且TNM分期、肿瘤发生部位超过舌前2/3、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因素皆为危险因素.
-
-
-
陈伟超;
陈艳峰
- 《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甲状腺上动静脉及颈袢神经为蒂,由颈前舌骨下皮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肩胛舌骨肌上腹组成的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11例。结果:保留甲状腺上动脉颈阔肌支的7例舌骨下肌皮瓣修复口底均获成功。舌骨下肌皮瓣组手术时间平均363.1 min较游离皮瓣组1108.2 min明显缩短, p<0.05。舌骨下肌皮瓣组术后皮瓣感觉均优于游离皮瓣组;吞咽、伸舌和发音功能两组相当。结论:Ⅰ、Ⅱ期口底癌缺损可选舌骨下肌皮瓣修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