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全国口腔麻醉学学术大会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全国口腔麻醉学学术大会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全国口腔麻醉学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7

主办单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全国口腔麻醉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克服高效、安全、稳定的在体内表达目的基因以达到治疗目的这一困难,本研究的目标是:①通过原核细胞表达纯化获得TAT-LBD结构域修饰的、可以靶向脑缺血区的Ngn2神经转录因子蛋白TAT-LBD-Ngn2;②分别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活细胞工作站、膜片钳技术验证TAT-LBD-Ngn2可以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③在大脑全脑缺血模型(BCCAO)中,证实腹腔注射该转录因子蛋白后既可以高效穿过血脑屏障又能够特异靶向聚集于脑缺血区,并促进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最终为治疗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开辟新的研究轴路和方法,也为将TAT-LBD-Ngn2开发为新的、有效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七氟烷对NEMP致脑损伤的防护作用,将不同浓度七氟烷的应用于NEMP致脑损伤大鼠进行治疗,实验表明七氟烷能减轻核电磁脉冲辐射致大脑皮层神经元变性、凋亡:七氟醚也能减轻核电磁脉冲辐射致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破坏,而且七氟烷对核电磁脉冲辐射的防护作用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并利用体外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进一步证实HEMP对神经元的直接损伤作用,并探讨七氟烷防护NFMP辐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和40%的七氟烷可以改善NEMP导致的神经元活力下降,能够显著抑制NEMP引起的神经元氧化损伤,增强神经元的抗氧化能力。另一方面,2%和4%的七氟醚能明显减轻NEMP引起的神经元的凋亡,显著降低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增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
  •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rn 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7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Pre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ost组)、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S-Pre+S-Post组).除S组外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只穿线,不结扎;S-Pre组缺血前30min吸入2.5%的七氟醚15min,洗脱15min;S-Post组再灌注前10 min吸入2.5%的七氟醚15min;S-Pre+S-Post组缺血前30min吸入2.5%的七氟醚15min,洗脱15min,再灌注前10min吸入2.5%的七氟醚15min.于缺血前30min、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时记录HR和MAP,计算RPP(SP×HR).于再灌注120min时取心脏制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各组心肌病理学变化,测定凋亡指数(AI),检测心肌组织SOD和MD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rn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4组再灌注120min时MAP和RPP降低,AI升高,心肌组织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TNF-α和caspase-3表达增高(P<0.05);与I/R组比较,S-Pre组、S-Post组和S-Pre+S-Post组HR、MAP、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降低,心肌组织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TNF-α和caspase-3表达降低(P<0.05);与S-Pre组和S-Post组比较,S-Pre+S-Post组HR、MAP、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降低,心肌组织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TNF-α和caspase-3表达降低(P<0.05)。rn 结论:与单纯七氟醚预处理或后处理比较,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使心肌组织AI降低,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5-羟葵酸阻断吡那地尔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利用蛋白组学技术观察心肌线粒体蛋白质表达的变化。rn 方法:建立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吡那地尔后处理组(Pina)、5-羟葵酸阻断吡那地尔后处理组(5-HD+Pina).记录各组平衡末和续灌末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DEP)、以及最大dp/dt等心功能的变化,并收集心室肌组织;提取、纯化大鼠心肌线粒体,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质谱分析后获得Pina组与5-HD+Pina组心肌线粒体蛋白差异蛋白.利用Western blot回复验证关键差异蛋白的表达趋势,以判断2-DE结果的可靠性。rn 结果:平衡末各组间心功能无明显差异,灌注末Nor组及Pina组的心功能明显好于I/R组和5-HD+Pina组(P<0.05),5-HD+Pina组与I/R组间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分析得到9个差异蛋白点,质谱成功获得差异蛋白谱图.与Pina组比较在5-HD+Pina组表达下降的分别为:NADHo氢酶1α亚复合物10亚基,ATP合酶α亚基;表达升高的6个蛋白分别为:长链脂酰輔酶A脱氢酶,NADH脱氢酶1α亚复合物10亚基,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2,乙醛脱氢酶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部分,线粒体内膜蛋白.Western blot回复验证,在5-HD+Pina组中NDUFA10、NDUFS2及ALDH2较Pina组升高,ATPA较Pina组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吡那地尔后处理能明显改善大鼠心脏功能,而5-羟葵酸可部分拮抗其保护作用;5-羟葵酸阻断吡那地尔后处理,线粒体敏感性K+通道的开放被阻断可导致:①ATPA表达下调,其原因可能是ATPA的转运尤其是穿膜过程受损,Pina可以维持线粒体内ATPA的稳定表达;②ACADL、NDUFS2、ODP2、IMMT、ALDH2表达上调;可能是由于线粒体内H+增加、pH升高、ATP合成减少、醛类物质堆积等原因,促使这些蛋白质发生了代偿性的升高.就以上蛋白质变化与mitoKATP之间的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比较长链脂肪乳剂(LCT)和中长链脂肪乳剂(LCT/MCT)解救对大鼠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rn 方法:第一部分:SD大鼠以2mg·kg-1·min-1的速率输注布比卡因5min,随即以2mg·kg-1·min-1的速率输注LCT或LCT/MCT5min,测定血浆中总布比卡因浓度和非脂肪乳剂结合布比卡因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计算脂肪乳剂的布比卡因结合率.第二部分:分为LCT 0~40和LCT/MCT 0~40组,每组各25只.布比卡因中毒模型与脂肪乳剂输注方案与第一部分相同.2组大鼠分别在布比卡因输注完毕的0、5、10、20、40min处死5只,收集心脏、肝脏、脑、肺、脾脏、肾脏、大网膜和骨骼肌,测定各个组织中布比卡因的含量。rn 结果:第一部分:长链组的清除率(P=0.003)和表观分布容积(P=0.007)显著大于中长链组.长链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显著小于中长链组(P<0.001).长链组K21显著大于中长链组(P=0.021).长链组第5min(P=0.01)和第10min(P=0.01)布比卡因结合率显著大于中长链组.第二部分:长链组第5min(P<0.01)和第10min(P<0.05)大网膜布比卡因含量均高于中长链组。rn 结论:在布比卡因诱导的大鼠心脏抑制模型中,长链脂肪乳剂比中长链脂肪乳的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K21和脂肪乳剂结合率更大,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更低,提示长链脂肪乳剂更适合用于布比卡因中毒的救治。
  • 摘要:目的:通过Masimo SET Radical-7 Pulse CO-Oximeter监测仪对小儿患者低出血风险术中血红蛋白浓度(SpHb)的监测,与实验室血气分析结果(Hbsatlab)相比较,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一致性,评估小儿低出血风险术中连续无创监测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30例小儿低出血风险手术患者,记录其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等),用Masimo SET Radical-7 Pulse CO-Oximeter监测仪持续监测SpHb.分别于麻醉诱导后5min,切皮后5min,术中每2h,术毕即刻各个时间点记录SpHb值及PI值,同时于各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样本即刻行血气分析测定血红蛋白值(Hbsatlab),对应记录后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pHb与Hbsatlab呈线性相关,相关方程为y=3.38+0.69x,相关系数r=0.60,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SpHb与Hbsatlab一致性良好,两者差值的平均偏倚0.43g/dL,95%一致性界限范围-0.9~1.8g/dL。rn 结论:小儿低出血风险手术中连续无创血红蛋白监测准确性良好。
  • 摘要:目的:总结本院颌面部骨整形美容手术的麻醉处理,为此类手术的麻醉处理及围术期安全提供参考。rn 方法:本院5年间颌面部骨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共2238例,男性992例,女性1246例,年龄21~48岁,ASA分级Ⅰ~Ⅱ级,其中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932例,下颌骨截骨术830例,颏成形术476例.麻醉气管插管分为快诱导插管或半清醒插管.术中在截骨过程中给予控制性降血压,使血压降至平均动脉压60mmHg左右.术后麻醉苏醒时拔管前先置胃管吸引术中因口内出血进入消化道的积血以防止返流与误吸,待患者自主呼吸良好、意识完全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渗血情况,尤其是否有呼吸道梗阻发生.对于术中出血较多、口底肿胀明显、因手术原因鼻腔气道不畅合且行颌间结扎的患者术后暂不拔管,带管进入SICU,待可能致使气道梗阻的因素消除后再行气管导管拔除。rn 结果:2238例领面部骨整形手术患者均未发生麻醉相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但术后因出血再次手术探查者为:上颌骨Lefort工型截骨术13例,下颌骨截骨术47例,颏成形术0例。术中平均出血量: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约700m1,下颌骨截骨术约500m1,颌成形术约150m1.术中输血: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78例,下颌骨截骨术28例,颏成形术0例。术后带管者为: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82例,下颌骨截骨术237例,颏成形术0例,大多于术后1-2日内拔管,仅4名下颌骨截骨术患者因口底肿胀较严重于术后第3日拔管,拔管后均无呼吸道梗阻发生。rn 结论:加强围术期麻醉管理尤其是气道管理有助于减少颌面部骨整形美容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
  • 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尼卡地平在正颌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效果。rn 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正颌手术患者40例,年龄17~25岁,ASAI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尼卡地平组(N组),每组20例.控制性降压于鼻腔插管完成后开始, 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10min完成,然后以0.2~0.7μg·kg-1·h-1维持,根据MAP调整速度.N组泵注尼卡地平0.75μg·kg-1·min-1,达到目标血压后以0.2~0.5μg·kg-1·min-1维持,根据MAP调整速度.两组均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5~65mmHg,手术关键步骤下颌骨克氏针和(或)钢板螺钉固定完成后停用降压药.记录诱导前(T0)、降压即刻(T1)、降压后10min(T2)、降压后20min(T3)、降压后30min (T4)、降压后60min (T5)、停止降压后10min(T6)、停止降压后30min(T7)、手术结束时(T8)的HR、MAP变化;记录降压起效时间、降压持续时间、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出血量、尿量、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前Riker镇静躁动评分、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评分、躁动发生情况。rn 结果:与T0时比较,D组T3~T6时的MAP、T2~T7时的HR明显下降(P<0.05);N组T2~T6时的MAP明显下降,T3~T6时的HR明显增加(P<0.05).与N组比较,D组T2时的MAP明显升高、T2~T8时的HR明显减慢(P<0.05)降压;D组达到目标血压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延长(P<0.05);D组瑞芬太尼用量、拔管前Riker镇静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D组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增加(P<0.05)。rn 结论:右美托咪定与尼卡地平均可有效应用于正颌手术中的控制性降压,其中右美托咪定在减少阿片类用药、术后镇静方面更具有优势。
  • 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嘧啶与咪达唑仑静脉镇静在人工牙种植术中及术后镇静镇痛效果,探索右美托嘧啶抗炎抗氧化机制在降低术后疼痛中的作用。rn 方法:择期行人工牙种植术患者6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啶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D组初始剂量右美托嘧啶0.5μg/kg复合芬太尼1μg/kg10min静脉泵注完毕,右美托嘧啶0.5μg/kg/h泵注至手术完成;M组初始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复合芬太尼1μg/kg 10min静脉泵注完毕,咪达唑仑0.05mg/kg/h泵注至手术完成.记录给药后4h患者生命体征(SBP/HR/ SpO2/RR),镇静评分(OAAS评分),镇痛评分(VAS评分).分别于给药前(0h),给药后2h、4h、24h,静脉采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rn 结果:两组生命体征均平稳。与M组相比,D组OAAS评分于给药后60min明显增高(P<0.05), VAS评分于给药后2h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2h,4h,M组TNF-a,IL-6,MDA均高于D组(P<0.05),SOD低于D组(P<0.05);给药前及给药后24h,两组TNF-a,IL-6,SOD,MDA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人工牙种植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强术中镇静及术后镇痛效果,且降低TNF-α、IL-6,MDA的增加,减轻人工牙种植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糖患者手术治疗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关系。rn 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糖手术患者108例,根据术后1d是否发生POCD分为对照组(60例)和POCD组(4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6小时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rn 结果:术后患者1d的POCD发生率44%(48/108).POCD组术后1、6h的IL-6、IL-1β较术前明显增高,对照组仅IL-6水平较术前增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POCD组术后1h的IL-1β(8.62±3.02ng/L)、术后6hIL-6(127.30±34.21 ng/L)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2.013,95%CI:1.3453.013)、高血糖病程(OR=1.562,95%CI:1.0232.385)、IL-6(OR=2.108,95%CI:1.0844.099)、IL-1β(OR=1.986,95%CI:1.2033.279)是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老年高血糖患者围术期IL-6、IL-1β表达增强、年龄、高血糖病程与POCD发生有关。
  • 摘要:目的:以往病人对医师的信任主要来自医师专业上的权威,而现在的社会则是强调民众知的权利.在手术前如何确保提供的麻醉前访视内容,为真符正合病人及家属期待,为本院积极努力的目标。rn 方法:本研究计书透过IPA(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不同麻醉类型的麻醉前访视的重要性及满意度,并以望差值回馈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作为日后手术及麻醉前访视时的参考指引.研究探问卷以李克特量表量测方法进行。rn 结果:本研究共回收176份有效问卷数,透过SPSS软髓分析及验证,访谈结果以中年人(43%)为主,病人以复诊者居多(75%).整体满意度93.2%.以麻醉类型分析麻醉访视说明构面:区域麻醉麻醉访视说明的满意度(93.60%)优于全身麻醉访视说明(92.80%),望差值以全身麻醉(-1.80)优于区域麻醉(3.20)。rn 结论: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及家属对于麻醉机手术医师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皆能满足单位所订目标或者阈值。但望差值分析结论显示需全身麻醉之病人对麻醉前访视的期待仍高。经区域麻醉的病人对手术说明的内容仍有改善幅度,但对于整体服务满意度仍符合期望值。
  • 摘要:目的:探讨6月龄以下幼儿唇裂修复手术的最佳麻醉方法。rn 方法:收集2003年11月至2013年1月,6月龄以下患儿实施唇裂修补术的病例共324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氯胺酮组(K组)97例,丙泊酚全身麻醉组(P组)115例,七氟醚全身麻醉复合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组(S组)112例.观察入室后、手术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min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记录术中术后,呼吸抑制、舌后坠、分泌物增多、严重缺氧等并发症情况。rn 结果:各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K组患儿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min HR、MAP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P组及S组各时间点HR、MAP比较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K组为121.5±19.4min,P组为9.6±3.7min,S组为4.6±1.4min.术中术后呼吸抑制、舌后坠、分泌物增多、严重缺氧,K组共发生17例,发生率为17.53%,P组发生8例,发生率6.96%,S组发生2例,发生率1.79%.S组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及P组(P<0.05)。rn 结论:6月龄以下幼儿唇裂修复手术,宜采用七氟醚全身麻醉复合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其具有麻醉诱导及维持平稳、围术期循环稳定、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低、苏醒迅速而彻底等优点。
  • 摘要: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异氟醚在小儿腭裂整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rn 方法:60例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与异氟醚吸入组(n=30).观察并比较麻醉的安全性:生命体征的监测,对麻醉的效果进行评估;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同时观测不良反应(如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rn 结果:全麻后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七氟醚组均比异氟醚组平均提前,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七氟醚组为1.9%,异氟醚组为2.3%,七氟醚组无明显术后躁动、剧烈哭闹、出血等并发症.异氟醚组有两例拔管后躁动.两组无其他并发症出现.两组患儿中HR均显著低于手术前水平(P<0.05),SPO2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七氟醚优于异氟醚应用于小儿腭裂整复术麻醉。
  • 摘要:目的:儿童牙科手术中,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通过使用喉罩和气管插管进行气道管理的应用。rn 方法:2-7岁的患儿共171名接受全身麻醉下的牙科治疗,所有儿童被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经鼻气管插管组(N组).L组中,使用8%七氟烷麻醉诱导后进行喉罩插管,术中患儿保留自主呼吸,3%七氟烷维持;N组中,8%七氟烷吸入并静脉推注罗库溴铵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后进行经鼻气管插管,七氟烷及瑞芬太尼复合维持.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插管次数,脑电双频指数,复苏时间,术中气道并发症(气管导管/喉罩移位、气道梗阻、重新插管/喉罩、喉痉挛及误吸).术后记录恶心、呕吐及颌面外科医生的满意度。rn 结果:L组的插管时间明显低于E组(p<0.05)。两组中,气道并发症、脑电双频指数和外科医生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L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E组(p<0.05)。L组术后恶心呕吐及咽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rn 结论:对结果的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喉罩进行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门诊下小儿牙科手术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及分析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的急诊手术救治及麻醉处理,总结提高临床诊治经验。rn 方法:回顾与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需急诊手术的患者56例。rn 结果:5例患者术前行气管切开后气管插管;14例患者颌面部开放性伤口伴骨折,急诊全麻下行清创缝合及骨折复位内固定;12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rn 结论: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往往容易并发呼吸道梗阻,呼吸道引起的死亡往往高于创伤本身,确保呼吸道通畅是急诊救治的根本保证,应迅速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血液及分泌物,快速准确的行气管插管全麻,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伴有骨折的开放性伤口可一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应予以重视。
  • 摘要:目的:用间断静脉注射给药法(Ⅳ)与以TOF值为靶目标的闭环式自动输注静脉给药法(TOF),观察罗库溴铵不同静脉给药方式下对患者喉镜暴露分级、气管插管条件、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肌松起效及恢复时间、术中肌松不全事件发生、罗库溴铵总用药量的影响,比较罗库溴铵间断静脉注射与闭环式自动给药两种给药方式下对肌松作用的影响。rn 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宫颈癌手术患者80例,年龄在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Mallampati分级1~2级.随机分为间断注射罗库溴铵组(Ⅰ组)和以TOF值为靶控目标的自动持续输注组(Ⅱ组).两组患者麻醉前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mg.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所以患者诱导前给予面罩吸纯氧3~5min,依次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5~1mg/kg,丙泊酚1~1.5mg/kg和芬太尼3~5μ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罗库溴铵诱导剂量:A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B组按0.6mg/Kg自动给药,均当T1/Tc降至0%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均静脉输注异丙酚4~8mg/kg/h、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维持麻醉.Ⅰ组当出现T1/Tc≥10%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200 μ g/Kg,Ⅱ组维持速度设定为0.01mg/kg/h,当出现T1/Tc≥10%时,按2mg/kg/h速度自动增药.手术结束前30分钟时停用肌松药,当TOF值达到90%后停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记录两组患者喉镜显露分级、气管插管条件分级、麻醉诱导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期间肌松不全事件的发生、T1/TC达25%、75%的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TOF恢复至75%、90%的时间、罗库溴铵及其它麻醉药的总用量。rn 结果:(1)二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喉镜显露分级、气管插管条件分级、麻醉诱导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起效时间和恢复指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T1/TC恢复至基础值25%、75%的时间及TOF值恢复至75%、90%的时间Ⅱ组明显短于Ⅰ组(P<0.05);(3)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体动发生,呛咳及人机对抗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Ⅱ组术者对肌松不全的抱怨率为15%,较Ⅰ组的37.5%明显较少,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罗库溴铵的单位时间用药量Ⅱ组少于Ⅰ组(P<0.05)。rn 结论:以TOP值为靶控目标的自动持续输注给药方式,可减少术中单位时间内罗库溴铵的用量、降低术中肌松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可缩短术毕神经肌肉阻滞自发恢复的时间,从而降低术毕残余肌松作用的发生,故优于单次静脉注射给药方式。
  •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应用于小儿骨科全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ASAⅠ级非插管全麻小儿骨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D组)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全麻.对照组(P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全麻.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麻醉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10min(T3)、手术结束时(T4)和麻醉苏醒时(T5)的心率HR、血压(NIB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记录两组氯胺酮总用量及肢体扭动次数;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及嗜睡情况。rn 结果:D组手术切皮、手术开始10分钟、和手术结束时间点的HR、MBP、SpO2和PETCO2与麻醉前比较变化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手术期间各时间点HR、MBP、SPO2和PETCO2与麻醉前比较变化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P组比较,各时间点HR、MBP、SPO2和PETCO2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氯胺酮用量、术中肢体扭动次数和术后完全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骨科手术全麻具有呼吸循环功能稳定,苏醒快,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通过对一例主因头面颈部烧伤入院儿童患者进行择期全麻下颈部瘢痕松解,游离植皮术.术前与患儿详细沟通讲明操作步骤,使用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镇静深度控制在BIS值70~90,患儿呈浅嗜睡状态,通过纤维光导支气管镜(FOB)的工作通道完成会厌、声带和气管内等深部表面麻醉;在自主呼吸顺畅的情况下经鼻用FOB引导完成气管插管。
  • 摘要:目的:介绍Tosight视频喉镜用于困难气管插管的初期临床体会。rn 方法:31例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的ASAⅠ~Ⅱ级患者,在快速诱导后采用Tosight视频喉镜实施经口、鼻气管插管操作.记录Tosight视频喉镜喉部显露分级、声门暴露时间、气管插管操作时间和插管次数、并发症。rn 结果:采用Tosight视频喉镜在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气管插管操作,获得的喉部显露分级为Ⅰ级和Ⅱ级,平均声门暴露时间8.7s,平均完成气管插管时间约34.9s.采用Tosight视频喉镜插管次数25例为1次插管成功,2例在调节管芯角度后2次插管成功,2例首先使用直接喉镜插管失败后应用Tosihgt视频喉镜插管成功,2例应用直接喉镜尝试插管2次失败后应用Tosight视频喉镜成功。rn 结论:有操作简单方便、影像清晰、声门暴露良好、插管成功率高等Tosight喉镜是新型国产视频喉镜,具优点,为解决困难气管插管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经Air-Q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联合纤维光导支气管镜用于小儿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择期需全麻下行耳再造手术的患儿80例,全麻诱导后根据体重不同分别置入2.0号和2.5号Air-Q插管型喉罩,通气满意后经Air-Q插管型喉罩联合FOB实施气管插管.记录喉罩置入、喉罩退出及FOB引导气管插管时间及次数;测量喉罩的套囊压、密封压;观察记录FOB下声门的分级情况、喉罩置入和气管插管操作过程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rn 结果:80例患儿均成功置入Air-Q插管型喉罩,其中1次置入73例,约91.2%,喉罩平均置入时间13.7±6.9s;除1例需要第二次气管插管外,其余79例用FOB引导一次完成气管导管,一次成功率98.7%,FOB引导完成气管插管的平均时间40.1±10.3s;喉罩的套囊压和密封压分别为22.9±11.2cm H20和20.5±4.7cm H2O;喉罩和气管插管的整个操作过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术后并发症少。rn 结论:小儿使用Air-Q气管插管型喉罩联合FOB气管插管具有喉罩置入简单、气管插管成功率高、喉罩退出容易以及心血管反应小等优点,为小儿气道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 摘要:目的:通过在快诱导麻醉下经由光棒(LW)与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张口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探讨光棒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张口困难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口腔颌面外科张口困难(张口度<2.5cm)患者,随机分为2组,光棒(LW)组与纤维支气管镜(FOB)组,每组20例.在快诱导麻醉下分别由LW、FOB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min、3min、5min的SBP、DBP和HR.分别记录插管成功率、插管成功时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及术后随访24小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rn 结果:LW组和FOB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步调基本一致,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幅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相比,诱导后SBP、DBP均显著下降(P<0.05);插管时血压上升,与诱导后值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插管时血压与基础值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插管后血压逐渐下降,约5min后接近诱导后水平.组内插管期间HR虽升高但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插管过程中心率变化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插管过程中SpO2均保持在95%以上.FOB组完成气管插管时间为53~315s、平均(103.4±27.5)s,LW组完成气管插管时间为23~274s、平均(75.4±26.4)s,LW组完成气管插管时间与FOB组完成气管插管时间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LW组插管成功率(90%)与FOB组插管成功率(100%)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LW组20 (100%)例患者完成气管插管,13例(65.0%)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7例(35.0%)患者经反复二~三次后成功插管.FOB组18例患者(90.0%)完成气管插管,14例(70.0%)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其余4例(20.0%)患者经反复二~三次后成功插管.2例患者经三次插管不成功后改为用光棒完成气管插管.术后24小时随访,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W组有2例(10%)患者咽部稍有不适,有1例(5%)主述咽喉疼痛;FOB组有3例(15%)患者咽部稍有不适.均不需特殊处理。rn 结论:在快诱导麻醉下光棒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操作迅速便捷、能减少患者痛苦、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对口咽部损伤小、成功率高、又经济实用,在张口困难患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 Dexmedetomidine)用于颌面外科清醒纤维支气管镜插管镇静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40例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分组:A组为右美托咪啶组,B组为咪达唑仑±芬太尼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右美托咪啶1μg/Kg静脉泵注10min,速度为6μg/Kg/h,B组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05mg静脉推注,当患者警觉/镇静(OAA/S)评分达3分,BIS值小于85时,应用1%利多卡因喷雾实施完善的上呼吸道道表面麻醉,随后开始纤维支气管镜插管.观察比较两组给药前(T0),镇静程度达3分,BIS小于85时(T1),气管插管成功即刻(T2)和气管插管后5min(T3)的OAA/S评分、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T0和T3时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浓度,T1时右美托咪啶用药量,以及病人对插管的合作度和遗忘率。rn 结果:A组用药后心率明显减慢且低于B组(P<0.05),插管后两组血压与T0比较都升高(P<0.05),用药后两组SPO2都下降,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NE、E水平明显升高,但A组低于B组(P<0.05)。rn 结论:单独给予右美托咪啶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镇痛效应,能明显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单独辅助清醒纤支镜插管,但需注意心动过缓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手术诱导麻醉下光棒引导经鼻气管内插管效果.方法:20例拟行口腔手术全麻患者,使用快速诱导,光棒引导插管,记录插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和导管通过声门顺利率.结果:插管时间38.7±15.1s,置管成功率97.2%,导管通过声门顺利率96.9%.结论:光棒引导经鼻气管内插管,是口腔手术全麻快速诱导建立气道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基层无纤维支气管镜的医院。
  •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通视达可视喉镜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用于颈椎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影响。rn 方法:ASAⅠ-Ⅲ级,年龄18-60岁,术前评估无困难气道指征,择期行颈椎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通视达可视喉镜组(Ⅰ组)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组(Ⅱ组).两组患者全麻快诱导后暴露声门,给予利多卡因表明麻醉后置入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喉镜片一次置入口腔内的成功率、Cormack-Lehane声门显露分级、外部压喉手法的使用率和一次性完成气管内插管的成功率、麻醉前、气管插管后两侧肢体SSEPs的波峰和波谷的波幅和电压变化。rn 结果:两组患者Cormack-Lehane声门显露分级:Ⅰ组Ⅰ级为80.0%,Ⅱ级为20.0%,Ⅱ组Ⅰ级为45.0%,Ⅱ级为30.0%%,Ⅲ级25%,两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一次完成插管的成功率、外部压喉手法的使用率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监测的双侧肢体SSEPs的波峰、波谷的波幅和电压变化,均无阳性病例。rn 结论:对颈椎手术患者行经口气管插管时,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相比,可视喉镜可明显改善声门暴露,提高气管内插管成功率,可视喉镜操作更简便,更适用于此类病人。
  • 摘要:目的:比较通视达可视喉镜用于经鼻腔气管内插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选择颌面骨折或口腔内手术需经鼻腔气管内插管的全麻病例40例,年龄18-60岁,体重50-80kg,ASAⅠ-Ⅲ级,无严重心、肺、脑、血管疾患,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即通视达可视喉镜(Ⅰ组)和普通直接喉镜(Ⅱ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在全麻诱导后、咽喉部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后行经鼻腔气管内插管.两组患者麻醉诱导用药为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3u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3mg/kg、依托咪酯0.3mg/kg.观察两组患者喉镜片一次置入口腔内的成功率、Cormack-Lehane声门显露分级、经鼻腔气管插管的时间、一次完成气管插管的成功率以及气管插管期间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rn 结果:(1)两组患者喉镜片一次置入口腔内的成功率均达到100%;(2)Ⅰ组和Ⅱ组Cormack-Lehane声门显露分级为Ⅰ级、Ⅱ级的病例分别为90%、10%和80%、20%,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3)Ⅰ组经鼻腔气管插管时间为50.5±9.6min,Ⅱ组为62.0±10.2min,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4)Ⅰ组一次完成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均达100%;Ⅱ组为95%,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均出现BP降低、HR减慢,与麻醉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3min、5minMAP、HR均较插管前升高,组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插管即可、插管后3min时刻点的MAP、HR,Ⅰ组明显高于Ⅱ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1)通视达可视喉镜可提供良好的经鼻腔气管插管条件,能够清晰的显露咽喉部及声门结构,从而能缩短经鼻腔气管内插管的时间,提高气管内插管的成功率,并能减气管插管引起的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的心血管反应.尤其对于颞颌关节脱位、骨折、僵硬的患者提供插管条件时,明显优于普通直接喉镜.(2)颌面外伤和骨折引起张口受限(张口度<2.5cm)、口腔内及舌部巨大肿瘤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 摘要:通过对一例婴儿唇裂患者进行全麻下行唇裂修复术,通过对其手术中可能出现的肺水肿和麻醉药诱发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处理进行了详细分析,行气管内插管,改善通气,给予激素治疗及舒张支气管治疗。
  • 摘要:通过对一例常规每日服用降血压药物Norvasc一颗以控制血压患者,欲行左股骨干内固定手术.通过探讨其完成全身麻醉诱导并置入导尿管後,心电图即显现短暂心跳停止的原因,结果表明心电图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使用Norvasc的病人,虽无法排除在麻醉诱导时发生心跳停止,但文献少有报告,事件发生在Fentanyl使用后约20分钟,血压降低至68/39mmHg时,引致心脏传导系统之灌流压力下降,其时间点相对吻合,故认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刺激乃是造成此事件的主要因素,使用Atropine治疗效果明显。
  • 摘要:本文报告一例术前已知牙齿摇晃,插管后并发假牙脱落病案.因左手肱骨骨折,接受骨折复位手术.进行全身麻醉时,因上门牙装置假牙故探用Trachway放置气管内管以避免喉镜挑管伤害假牙.推测本例牙齿损伤的可能成因包括:推送气管入管时晃动假牙,术后病人咬牙使不稳定的假牙脱落。使用Trachway放置气管内管,可避免喉镜碰撞牙齿。然而,当病患门牙不稳定应用Trachway插管时,若以modified jaw thrust manoeuvre的方法协助插管,可能使上下门牙空隙变小,推送气管内管时会连带晃动门牙,造成牙齿损伤。因此,协助手法选择相对重要,遇有类似状况,建议使用backward,upward right-sided pressre(BURP)manoeuvre调整气管开口的位置,以避免Trachway插管造成牙齿脱落。
  •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小剂量氯胺酮缓解颌面部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择期全麻下颌面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n=40)和对照组(S组,n=40),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0.1-0.2ug/kg.min泵注,吸入七氟醚2%-3%,间断给予罗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缝皮时静脉给予0.5mg/kg氯胺酮或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再次要求镇痛的患者例数、曲马多用量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别于苏醒后15min(T1)、30min(T2)、60min(T3)、120min(T4)进行VAS、Ramsay评分。rn 结果:两组病人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要求镇痛人数(17/40vs25/40)和曲马多用量(40.5mgVS70.6mg)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苏醒后15分钟Ramsay评分氯胺酮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30分钟VAS评分对照组显著高于氯胺酮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rn 结论:颌面部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后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缓解瑞芬太尼所致的痛觉过敏,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实施口腔治疗时应用咪达唑仑、笑气清醒镇静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需拔牙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38例和笑气组38例,咪唑安定组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加局部麻醉法拔牙;笑气组采用笑气吸入加局部麻醉法拔牙.记录2组患者镇静前、局麻前、拔牙中及拔牙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并进行镇静程度(Ramsay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的观察.结果:咪唑安定镇静组血压低于笑气组(P<0.05)及血氧饱和度、镇静程度、疼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拔牙时应用咪唑安定镇静较笑气镇静具有更直接稳定循环系统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七氟烷诱导经喉插管全麻下儿童牙科治疗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期间,于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就诊的恐惧儿童446例,使用喉罩插管七氟烷诱导全麻,一次性治疗口内所有患牙.分别于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rn 结果:总共治疗牙齿2733颗,其中窝沟封闭共235颗,简单充填1441颗,根管治疗+牙髓摘除术909颗,活髓切断96颗,乳牙拔除48颗,根尖诱导4颗.一周后回访情况良好;一年后回访,出现充填、脱落45颗,其中前牙26颗,充填后继发牙髓炎4例;根尖炎3例,其余复诊各项治疗完好。rn 结论:喉罩插管七氟烷麻醉技术,患儿在安静状态下,一次性治疗口内全部患牙,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质量;术后意识恢复快,留观时间短;在全麻状态下,可以减除患儿对牙科治疗过程的恐惧.因此,喉罩插管七氟烷全麻技术,是针对牙科恐惧儿童安全、有效的行为管理方法。
  • 摘要:目的:手术后病人使用静脉自控式止痛装置时,在其吗啡类药物处方中并用止吐剂氟哌利多(Droperidol)或昂丹司琼(Ondenstron)时,探讨其效果及副作用.自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奇美医学中心针对全身麻醉病人。rn 方法:于手术后,使用静脉自控式止痛装置时,除吗啡类药物外,分别加入止吐药物氟哌利多(浓度为2.5mg/100ml)或昂丹司琼(浓度为12mg/l00ml)时,纪录及统计其副作用发生率及满意度之比较。rn 结果:期简共收集1342位病人,使用氟哌利多或昂丹司琼的分别为552及790人次,统计的结果,使用氟哌利多或昂丹司琼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分别为26.3%及36.7%),恶心(分别为14.3%及18.77%)及呕吐(分别为5.90%及2.50%).其中使用氟哌利多的副作用中头晕及恶心的发生率比使用昂丹司琼的低.而呕吐的发生率则氟哌利多比昂丹司琼来得高.但无论添加这两种止吐药物任何一种,病人的满意度两种皆能达到90%以上。rn 结论:在使用静脉自控式止痛时,添加这两种止吐药物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减少头晕、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但不能完全避免其发生。使用昂丹司琼时,应考量会有较高头晕发生率,追求更高更好的医疗品质一直是努力的目标,静脉自控式止痛的配方在未来仍然有进步的空间,这点有赖药物的进步以及大家共同的努力来达成。
  •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口腔颌面手术后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患者镇静及镇痛的效果。rn 方法:选择择期口腔颌面部手术后需要继续留置经鼻气管导管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右美托咪定(DEX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20例.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留置气管导管转入PACU.DEX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内泵注完,继以0.2μg·kg-1·h-1持续输注;NS组输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t0)、用药后30min(t1)、2h(t2)、4h(t3)和拔管时(t4)的MAP和HR;记录t0、t1、t2、t3和t44个时点患者的Ramsay评分,评估留置导管时(t1~t4)的呛咳耐管程度和拔管后30min(t5)时的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躁动、呼吸抑制、低血压以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情况。rn 结果:(1)血流动力学比较,2组患者t0时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DEX组MAP在t1[(80.4±8.1)mmHg]、t2[(74.7±7.8)mmHg]、t3[(76.3±7.8)mmHg]和t4[(80.5±8.6)mmHg]时点分别低于NS组t1[(89.5±12.3)mmHg]、t2[(95.7±13.5)mmHg]、t3[(96.0±14.6)mmHg]和t4[(100.8±11.5)mmHg]的水平(P<0.05);DEX组HR在t2[(75.2±8.9)bpm]、t3[(77.2±8.6)bpm]和t4[(85.4±9.4)bpm]时点分别低于NS组t2[(90.3±11.5)bpm]、t3[(91.0±10.6)bpm]和t4[(91.0±10.6)bpm]的水平(P<0.05).(2)镇静程度,在t1~t4时的Ramsay评分,DEX组均高于NS组(P<0.05).(3)t5时的VAS评分,DEX组(2.2±0.8)低于NS组(3.6±0.8)(P<0.05)。rn 结论:口腔颌面外科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增强手术后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患者的镇静及镇痛作用,从而有利于对围术期患者气道的管理。
  •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帕瑞昔布钠联合地塞米松用于埋伏牙拔除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将64例择期行复杂埋伏牙拔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两组均分别在手术结束即刻和术后12小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进行镇痛。rn 结果:观察组术后12h、24h的VAS评分以及追加帕瑞昔布钠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24小时局部肿胀、张口困难Ⅰ级和Ⅱ级的发生率(3.1%和3.1%、0%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15.6%和6.3%、12.5%和6.3%、%和%)。rn 结论:对于复杂埋伏牙拔除术,采用地塞米松联合帕瑞昔布钠的术后镇痛措施,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纯使用帕瑞昔布钠镇痛方法,是一种较好的镇痛方法,可供临床借鉴。
  • 摘要:目的:评价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在第三磨牙拔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rn 方法:选择择期接受第三磨牙拔除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19岁-54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P组(异丙酚组,n=30)和C组(对照组,n=30).P组: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血浆浓度1μg/ml,每2分钟增加浓度0.2μg/ml.至OAA/S评分3分时,2%利多卡因与1:2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局麻后进行手术.C组:2%利多卡因与1:2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局麻后进行手术.分别观察P组和C组患者术中配合情况,并记录P组患者入室平静后T0、输注异丙酚起效时(T1)、局麻时(T2)、手术开始(T3)、术中(T4)、手术结束时(T5)以及出室时(T6)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和NI指数和对照组在上述对应时间点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并记录相关反应情况。rn 结果:两组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手术.T1-5时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P组明显低于C组(P<0.05);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两组无明显差异,均在正常范围内.NI指数在T1-5时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采用滴定法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用于第三磨牙拔除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为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HIF-1α对NSC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重组腺病毒载体Ad.HIF-lα转染MSCs,通过Western blot观察下游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淋巴增强因子等的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HIF-1α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与增殖是通过调节Wnt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
  • 摘要:目的:探讨强迫游泳引起的镇痛效应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脑啡肽(ENK)能神经元的关系。rn 方法:12只雄性前脑啡肽原-绿色荧光蛋白(PPE-GF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ntrol)和应激组(Stress),采用热板测痛仪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两组小鼠PAG中Fos阳性神经元、Fos/GFP双标神经元的分布模式及数量变化。rn 结果:应激组小鼠应激后10min,热痛阈明显升高到峰值,30min时逐渐下降,在60min时降到应激前时的基础值.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应激组小鼠在应激后2h,PAG处的Fos阳性神经元和Fos/GFP双标神经元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PAG腹外侧区。rn 结论:强迫游泳应激可在短期内引起一定程度的镇痛效应,这可能与其激活了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的脑啡肽能神经元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白藜芦醇对异氟醚吸入诱发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rn 方法:40只15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四组(n=10):对照组(A组)、异氟醚组(B组)、异氟醚+白藜芦醇组(C组)、白藜芦醇组(D组).A和D组分别于吸入氧气前连续7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白藜芦醇;B和C组分别于吸入1.5%异氟醚前连续7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白芦藜醇.每组4只小鼠于气体吸入6h后处死,取海马组织;其它小鼠于气体吸入24h后,进行矿场试验和条件恐惧性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30min后即气体吸入48h后处死并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Nod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表达水平。rn 结果:与A组相比,B组环境诱发僵直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与B组相比,C组环境诱发僵直时间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声音诱发僵直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改善异氟醚吸入导致的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这可能与其对海马组织的抗炎和抗凋亡作用有关。
  • 摘要:围术期迷走神经活动性变化对内脏的保护性调节期着重要作用.心率变异性短时时域和频域常规指标用于术中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已有很多报道,但HRV局限性为不能将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分开单独量化评估.本研究将DC引入,观察DC用于术中迷走神经活动性评估的可行性。rn 目的:评价心率减速力指标用于观察手术过程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麻下行口腔颌面外科择期手术病例110例,采集围术期全程心电信号,提取麻醉前(T0)、手术中(T1)和手术后(T2)三个时间段5分钟心电信号,分析短时时域、频域、非线性指标及DC值,同时记录三个时段生命体征值.观察三时段HRV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rn 结果:MAP、BIS、HR与T0比较,TI显著降低,T2无统计学差异;与T1比较,T2显著升高.与.HRV常规指标RMSSD、SDNN、SD1、SD2、logHF、logLF、logTP均显示与T0比较,T1、T2显著降低;与T1比较,T2显著升高.DC值与T0比较,T1、T2显著降低;与T1比较,T2显著升高.DC与logHF、RMSSD、SD1相关性较好(P<0.01)。rn 结论:通过三个时段常规HRV指标及DC值分析,DC变化规律与HRV常规分析指标变化相同且相关性很好,符合生命体征变化规律.这种变化规律的一致性说明DC用于术中迷走神经活动性的监测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脂肪乳剂与肾上腺素给药次序对治疗布比卡因诱导心脏停搏的复苏效应的影响,探讨优先输注脂肪乳剂对减轻大鼠复苏后肺水肿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实验分为三部分。实验A,注射15mglkg布比卡因制造心跳骤停模型。比较优先给脂肪乳剂组(A-NLE n=10)和优先给肾上腺素组(A-ELN n=10)两组的复苏率、存活率及肺泡损伤率。实验B,泵注15mg/kg布比卡因制造心脏抑制模型。比较优先给脂肪乳剂组(B-LEN n=8)、优先给肾上腺素组(B-NEL n=8)和单纯肾上腺素组(对照组n=8)三组的血流动力学,左心功能,肺血管压力及肺结果。实验C,测定C-LEN组和C-NEL组(n=8)心肌和血浆布比卡因浓度。rn 结果:实验A,A-NLE组的复苏率和存活率高于A-ELN组,肺泡损伤率低于A-ELN组。实验B,B-LEN组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优于B-NEL组;B-NEL组的肺静脉压力高于B-LEN组。两组肺动脉压力无统计学差异。B-LEN组肺结果明显优于B-NEL组。实验C,C-LEN组心肌和血浆布比卡因浓度显著低于C-NEL组和对照组。rn 结论:脂肪乳剂联合肾上腺素复苏布比卡因中毒导致心脏停搏,优先给予脂肪乳剂可以降低心肌布比卡因浓度,减轻肾上腺素对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从而降低复苏后肺水肿发生率,提高复苏率和存活率。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头位、不同解剖平面的颈内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为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同时寻找出相对理想的穿刺进针部位和头位.rn 方法:成年尸体15具,解剖并显露右侧颈内静脉及其周围组织,观察尸体头位处于0°、30°时,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第七颈椎、胸锁关节四个解剖平面下,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走行关系、颈内静脉的外径、颈内静脉中点至颈内静脉的距离、颈内静脉外侧缘至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皮肤的距离,以及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第七颈椎至右侧锁骨中点上缘的距离.对相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较为理想的穿刺部位和头位。rn 结果:在0°头位时,在甲状软骨上缘解剖平面,13具尸体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方(86.6%),2具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13.4%);在环状软骨、第七颈椎、胸锁关节解剖平面,所有尸体的IJV均位于颈总动脉的外侧,并与颈总动脉紧密伴行。当头向左偏转至30°时,四个解剖平面的颈内静脉呈向颈总动脉外侧前方逐渐偏移的趋势,但均位于颈总动脉的外侧。rn 结论:(1)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较为理想的进针部位应在环状软骨解剖平面与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交点附近,头向左偏转30°,进针方向应与躯体冠状面平行、与矢状面垂直,针尖指向对侧锁骨或胸锁关节。(2)经乳突肌外侧缘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优于经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穿刺置管方法,可提高一次穿刺和总的穿刺置管成功率,能缩短一次穿刺置管总时间,并能降低误穿动脉和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寻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后需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为决定该类手术术后是否需要预防性气管切开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上海九院进行下颌骨部分切除术的165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资料,其中术后带管组患者81例,术后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患者84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烟酒嗜好、肺部疾病史、下颌骨手术史、术前放疗史、手术时间、游离皮瓣修复情况、下颌骨切除是否过前正中线及颈清情况.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比较术后气切组和带管组上述记录的资料,筛选出有意义变量后用多因素的Logist回归进一步分析需气切的危险因素。rn 结果:气切组与带管组相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ASA分级、烟酒嗜好、肺部疾病史及下颌骨手术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放疗史(OR:3.51,95% CI:1.34-9.20),游离皮瓣修复(OR:3.99,95% CI:1.84-8.65)及下颌骨切除过中线(OR:20.08,95% CI:6.52-160.35)这三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术前有过放疗史,术中进行游离皮瓣修复和下颌骨切除范围超过前正中线的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后优先考虑气管切开。
  • 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与氢吗啡酮联合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患者镇静及镇痛的作用。rn 方法:将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患者2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丙泊酚+氢吗啡酮组(P-H组,10例)、丙泊酚+右美托咪定(P-D组,10例).P-H组以异丙酚0.5~1mg/Kg/h持续泵注复合氢吗啡酮4~8μg/kg/h持续泵注;P-D组以异丙酚0.5~1mg/Kg/h持续泵注复合右美托咪定0.2~0.6μg/kg/h持续泵注.比较2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心率、血压、呼吸等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在拔管前2组的动脉血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无显著差异(P>0.05);2组间各时点SPO2、MAP、RR、RAMSAY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间HR在T2、T5、T6时点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静脉泵注丙泊酚+氢吗啡酮可以取得静脉泵注丙泊酚+右美托咪定类似的临床疗效,且无减慢心率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烷全身麻醉对学龄儿童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差异。rn 方法:将70例小儿骨科择期手术患儿按序贯法分为三组:Ⅰ组为全凭静脉麻醉组(n=30);Ⅱ组为静吸复合麻醉组(n=20);Ⅲ组为全程吸入麻醉组(n=20);对所有患儿术前1d、术后第1d、3d及7d分别进行认知功能评分,术后总分低于术前1分以上确定为认知功能下降,判断为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所有患儿麻醉诱导及用药方法相同;Ⅰ组予以中/长链丙泊酚12mg/kg/h、瑞芬太尼6ug/kg/h维持,Ⅱ组予以中/长链丙泊酚8mg/kg/h、瑞芬太尼6ug/kg/h、七氟烷0.8MAC维持,Ⅲ组予以瑞芬太尼6ug/kg/h、七氟烷1.2MAC维持。rn 结果:70例患儿全部完成随访。(1)各麻醉组POCD发生率比较,静吸组与静脉组、吸入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麻醉组组间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各麻醉组术后第3,7d与术前1d和术后1d比较,认知功能评分呈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全身麻醉后可能引起学龄儿童不同程度的POCD,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短期内均能自行恢复,影响时程3d左右。(2)全程七氟烷吸入麻醉不增加患儿POCD的发生率,而静一吸复合麻醉POCD的发生率较全程七氟烷吸入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相对较低。(3)全程七氟烷麻醉时患儿恶心、呕吐及烦躁发生率较高,而静一吸复合麻醉时恶心、呕吐及烦躁的发生率相对较低。(4)术后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定向力、回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相关,大部分患儿记忆力、语言能力未受影响。
  • 摘要:目的:麻醉恢复室提供麻醉后病人恢复期之照护,当众多病人恢复室停留逾时,常造成恢复室满床,影响手术排程,手术室运用效率降低以及工作人员之情绪反应,因此本研究进行资料收集及分析,以供未来改善方案之依据。rn 方法:奇美医学中心麻醉恢复室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集手术后病人停留恢复室逾时个案的资料进行资料统整分析(本部规范:1.麻醉时间少於4小时者常规停留恢复室时间为60分钟.2.麻醉时间大于4小时须停留90分钟.3.所有病患若停留大于75分钟即定义为逾时)。rn 结果:期间共收集麻醉后停留恢复室者共7577人次,停留逾时者共1247人次(16.5%),经分析后其主要原因有:输送延迟,病人付合条件可回病房,但因各种输送原因造成停留恢复室逾时者共652人次(52.3%)。rn 结论:研究结果显示:(1)医院硬件设计不良或设备不足如电梯太少,恢复室床位数与手术室房间数比较偏低等,此等原因常会造成恢复室满床,影响整体流程。(2)长时间手术并不需要常规延长恢复室时间。(3)手术后病人疼痛问题是延长照射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亟需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并保留患儿自主呼吸在儿童舌系带矫正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选择在本院择期行舌系带矫正术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由同一专业麻醉师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并保留自主呼吸后行舌系带矫正术.术中监测脉搏、血压、血氧饱合度.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反应、麻醉药用量及苏醒时间。rn 结果:7例SP02低于90%,5例经托下颌后缓解、2例经面罩加压给氧后缓解.没有气管插管的病例,没有血压过低的病例.3例出现喉痉挛,均未处理自行缓解。rn 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并保留患儿自主呼吸后行舌系带矫正术是一种安全快捷的麻醉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七氟醚在小儿口腔外伤清创缝合术不插管全麻中的使用;探讨小儿口腔外伤清创缝合术不插管全麻的安全性。rn 方法:选择ASA分级Ⅰ级的急诊颌面外伤患儿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5岁;体重8~23kg.外伤部位包括:软腭、唇、舌.术前均无呼吸道感染及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患儿本人及家族中无对含氟麻醉药过敏史.随机分为T组合N组,每组20人.所有小儿入室前禁饮,禁食.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g/kg.待患儿入室后,连接监护仪,监测呼吸(RR)、心率(HR)、心电图(ECG)、血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测定并记录基础值。rn 结果:两组患儿基础呼吸(RR)、心率(HR)、心电图(ECG)、血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无统计学差异。N组患儿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显著小于T组(P<0.05)。N组患儿术中体动例数多于T组(P<0.05)。两组患儿手术开始时的心率(HR1)、血压(MAP1)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儿诱导期咳嗽、喉痉挛、苏醒期躁动和术后呕吐的情况无显著差异。rn 结论:与常规的气管内插管全麻相比,七氟醚用于小儿口腔外伤清创缝合术不插管全麻中,安全可靠,省时省力。
  • 摘要:目的:唇腭裂是口腔科常见的先天性疾患.对于唇裂,目前多主张在生后3-6月进行修复手术.但处于此阶段的婴儿多伴有营养不良、上呼吸道感染,且部分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疾病,麻醉管理均具有一定难度.七氟烷为新型的吸入麻醉药,具有诱导迅速、苏醒迅速的优势;瑞芬太尼为超短效、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二者联合用于其他手术的麻醉,获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本研究旨在观察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婴儿唇裂修复手术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唇裂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3月至12月.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Ⅱ组为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组,每组各20例.接患儿入手术间前,均采用氯胺酮5mg/kg、阿托品0.2mg/kg进行基础麻醉.接患儿入手术间后开放静脉通路并采用输液泵以每小时5-10ml/kg输入小儿含糖电解质溶液;同时采用PHILPHS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仪连续监测心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根据调节潮气量、通气频率,维持30-40mmHg,并监测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均压(Pmean)、呼出气潮气量.Ⅰ组:采用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1u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进行麻醉诱导;待肌松充分后,用2%利多卡因2ml在喉镜直视下进行咽喉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行气管插管;采用微量输注泵持续输注丙泊酚4-8mg.kg-1.h-1、瑞芬太尼1-2ug.kg-1.min-1,维持麻醉,术中酌情追加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维持肌肉松弛.手术结束后静注新斯的明20ug/kg,并按比例复合阿托品,拮抗肌松残余作用,并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待患者自然苏醒.Ⅱ采用七氟烷8%、O22L/min,面罩控制通气进行麻醉诱导,待患儿自主呼吸消失,肌肉松弛后,用2%利多卡因2ml在喉镜直视下进行咽喉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行气管插管;吸入2%-3%七氟烷,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1-2ug kg-1·min-1维持麻醉;术毕停用七氟烷、瑞芬太尼,待患儿自然苏醒.观察:(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包括ASA分级、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手术时间;(2)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后(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1min(T2)、气管插管后5min(T3)、切皮后(T4)、术中(T5)、停用麻醉药即刻(T6)、拔除气管插管时(T8)、患儿苏醒后(T8)各时间点SBP、DBP、MAP、HR、SPO2变化;(3)观察两组患儿在气管插管后10min(Ta)、术中(Tb)、停药麻醉药即可(Tc)各时间点Pmax、Pmean、呼出气潮气量的变化;(4)观察两组患儿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气管插管完成的时间;(5)观察两组患儿气管插管、术中体动的发生率;(6)观察两组患儿停用麻醉药至完全苏醒的时间(min)、停用麻醉药至气管拔管的时间;(7)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期间躁动、摒气的发生率。rn 结果:(1)两组患儿的ASA分级、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Ⅱ组与Ⅰ组比较,在T0、T3、T4、T5、T6SBP、DBP、MAP、HR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T1Ⅰ组SBP、DBP、MAP、HR,均低于Ⅱ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Ⅱ组SBP、DBP、MAP、HR,均较Ⅰ组明显增加,统计学处理有意义(P<0.05);在T7、T8时间点,Ⅰ组的SBP、DBP、MAP、HR,较Ⅱ组明显增加(P<0.05).组内比较,Ⅰ组的SBP、DBP、MAP、HR,在T2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呈增加趋势;其余各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SBP、DBP、MAP、HR,在T1明显低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在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其余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SPO2均在99%以上,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儿Ta、Tb、Tc各时间点的Pmax、Pmean、呼出气潮气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Ⅰ组麻醉诱导至气管插管的时间为2.8±0.8min,而Ⅱ组为3.0±1.1min,统计学处理无意义(P>0.05).(5)Ⅰ组在气管插管时有4例(20%)发生体动,Ⅱ组0例(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两组均无体动的病例.(6)Ⅰ组停用麻醉药至患儿苏醒的时间、气管拔管的时间分别为20.5±3.8min、23.2±4.0min,而Ⅱ组为14.8±2.5min、16.0±3.2min,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Ⅰ组患儿躁动、屏气的发生率分别6例(30%)、4例(20%);而Ⅱ组为7例(35%)、1例(5%),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婴儿唇裂手术的麻醉,能获得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且术毕苏醒快、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短,可用于婴儿唇裂手术的麻醉,效果好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
  •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全麻病人的应用。rn 方法:择期手术的患者9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Ⅰ)组和全麻复合神经阻滞(Ⅱ)组,分别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插管时、术中及拔管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值以及血糖的浓度, 麻醉药的用量及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rn 结果:Ⅰ组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尤以插管和拔管时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稳定,与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麻醉前后内分泌各测定值无显著变化,而Ⅰ组显著增高(P<0.05),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静脉及吸入麻醉药的用量和患者手术后完全清醒的时间(Ⅰ)组平均为30min,(Ⅱ)组平均为8min,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缩短患者术后复苏时间。
  • 摘要:目的:观察接受口腔手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在苏醒期气管拔管时合作程度的影响。rn 方法:选择拟行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进行口腔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对照组不用舒芬太尼.观察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拔出前后是否合作及合作程度及患者痛苦程度,手术后24小时随访患者的满意度。rn 结果:在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拔出前后观察组患者合作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麻醉过程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手术结束前给与舒芬太尼μg/kg,可以提高口腔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时的合作程度,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麻醉诱导:Ⅰ组为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0mg/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1.5ug/kg,Ⅱ组为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0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3ug/kg;麻醉维持:气管内插管成功3min后,Ⅰ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5ug·kg-1·min-1,丙泊酚4-8mg·kg-1·h-1;Ⅱ持续吸入1%-5%异氟醚.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1min(T2)、气管插管后3min(T3)各时间点HR和MAP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现麻醉过浅(HR>100次/分,MAP>基础值20%)、麻醉过深(HR<50次/分,MAP<基础值20%)、胸壁僵直、术中知晓的病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术毕唤之睁眼时间、能够正确做出指令动作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情况。rn 结果:(1)两组病人T1时的HR、MAP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T0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Ⅰ组T2、T3的HR、MAP与T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T2、T3的HR、MAP与T0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T0时的HR、 MA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T1、T2、T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Ⅱ组出现麻醉过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与Ⅰ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P<0.01);(3)Ⅱ组患者麻醉苏醒期间的唤之睁眼时间、做出指令动作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明显延长,与Ⅰ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气管全身麻醉效果可靠、麻醉深度易于调控,且苏醒迅速。
  • 摘要:目的:观察支气管封堵导管用于开胸手术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需单肺通气的开胸手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体重40-80kg,ASAⅠ-Ⅲ级,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即支气管封堵组(BB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LT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咽喉部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后分别插入支气管封堵器和双腔支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时间和导管定位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和导管的移位率、肺萎陷评分和术者对术野暴露的满意度评分、术后咽痛和声嘶的发生率,以及双肺通气、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60min期间的气道峰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rn 结果:(1)B组和D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分别为60.6±12.2S、48.8±10.8S,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2)B组和D组患者导管定位时间分别为45.5±8.2S、52.6±9.9S,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3)B组和D组患者单肺通气时间为88±18min、90±16min,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4)B组和D组单肺通气期间的导管移位率为5%和20%,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5)B组和D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肺萎陷评分为15.2±4.5、17.5±3.6,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6)B组和D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术者对术野暴露的满意度评分为13.4±2.8、16.8±3.8,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7)B组和D组患者术后咽痛、声嘶的发生率分别为20%、10%和80%、50%(p<0.05).(8)两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气道峰压,较双肺通气期间增加,组内比较存在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D组患者患者的气道峰压高于B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9)两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动脉血压氧分压,较双肺通气时降低,组内比较存在差异(p<0.05);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无显著差异.(1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统计学处理无意义(p>0.05)。rn 结论:支气管封堵导管(Tappa,预充型)是一种新型的简易支气管导管,导管远端有弯曲度并附着蓝色低压高容气囊,导管长度65cm,外径3mm.导管为中空型,头端有开孔,可经此进行肺内气体排出和分泌物的吸引.导管的近端有一多功能接头,可与气管导管接口、麻醉机呼吸回路相连接,并有纤维支气管检查通路.它是利用气囊阻塞手术侧支气管的方法来实现单肺通气。
  • 摘要:目的:探讨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nAChR)激动剂尼古丁治疗LPS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及可能机制.rn 方法:本实验利用脂多糖制作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将8-10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空白对照组,2)脂多糖(LPS)处理组,3)尼古丁治疗组.每组25只,LPS组和尼古丁治疗组分别腹腔给予100ug/kg LPS,然后治疗组立即腹腔给予单剂量0.5mg/kg的尼古丁,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PBS.对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然后分别于试剂注射后的4h,24h处死大鼠,取大鼠的血清和海马,以此来测量血清和海马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以及海马组织中凋亡蛋白caspase-3的变化.rn 结果:1.水迷宫实验发现,LPS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于腹腔注射后4h,24h出现显著认知功能障碍,尼古丁治疗组与LPS处理组对比,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缓解;2.血清和海马组织ELISA发现,尼古丁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和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水平。rn 结论:尼古丁能有效的改善LPS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机制可能与尼古丁能降低大鼠血液炎症介质和海马组织中炎症介质,凋亡蛋白caspase-3以及提高组织中BDNF mRNA含量有关。因此,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选择。
  • 摘要:目的:比较Tosight(R)视频喉镜气管插管时使用不同弯曲度导管芯的插管效果。rn 方法:120例18~55岁ASAⅠ~Ⅱ级患者,无困难气道表征及病史,按导管芯的弯曲角度随机分成三组:A组(弯曲为40°,N=40)、B组(弯曲为60°,N=40)、C组(弯曲为80°,N=40).快速诱导后采用Tosight视频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观察记录三组Tosight视频喉镜喉部显露分级、声门暴露时间、气管插管操作时间和插管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反应。rn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气管插管操作,其中A组、B组和C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2.5%、97.5%和100.0%,A组和B组分别有3例和1例在改变导管芯角度第二次完成气管插管.A组、B组和C组的平均声门暴露时间分别为4.9s、5.2s和5.0s,平均完成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21.2s、19.0s和17.2s.C组置管时间少于A组和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插管期间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均无严重并发症。rn 结论:Tosight视频喉镜用于成人气管插管时,三种导管芯的弯曲成均能完成气管插管,其中80°的一次成功率最高,插管时间最短。
  • 摘要:目的:气管插管工具以往大多使用喉头镜,近年来硬式通条视像式插管工具(TVIS)的使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TVIS的操作方法与喉头镜并不相同,若沿用使用喉头镜的手法去操作TVIS,易有插管失败的困扰.希望提出此新插管工具的操作概念。rn 方法:经由分析TVIS在口腔内三度空间的移动轨迹,提出一种新的操作观念:"Hi-STEP"(缩、扫、翘、提、推).为评估此概念,研究以问卷方式进行。rn 结果:回收的问卷显示回答"Hi-STEP"口诀对临床工作有帮助的非常认同百分比为70%,对教学有帮助的非常认同百分比为85%。rn 结论:对于此项技能的学习与完成,除了“整体式学习”外,“分解式学习”是另一常见学习方法,有助于克服操作困难与提高成功率,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使用"Hi-STEP"此字首语对于TVIS的操作及教学有帮忙。
  • 摘要:通过在张口困难患者进行麻醉,置入McGrath喉镜和Macintosh喉镜,记录声门暴露时间,随后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喉镜置入成功率,声门显露时间和两种镜片声门显露时间、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张口度在1.5-3cm的患者。使用McGrash喉镜显露声门的情况明显优于Macintosh喉镜。尤其是张口度小于2cm的患者应首先选用McGrash喉镜气管插管并应在助手的协助下共同做好紧急通气的准备。
  •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诱导或全凭七氟醚吸入诱导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rn 方法:30例ASAⅠ~Ⅲ级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诱导组(D组,15例)和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组(S组,15例)行纤支镜辅助下经鼻气管插管.观察插管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变化.记录吸入诱导前(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5min(T4)时的HR、MAP、熵指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rn 结果:两组纤支镜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诱导迅速,但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较D组明显.T3时S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T2时(P<0.05).两组SE和RE在T1~T4时均明显低于T,时(P<0.05).P组体动和呛咳反应明显高于S组(P<0.05)。rn 结论:采用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或右美托咪定静脉麻醉诱导均可安全用于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的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通视达可视喉镜对高龄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rn 方法:选择实施口腔手术或其他手术的高龄(大于75岁)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可视喉镜组,Ⅱ组为普通直接喉镜组,每组各20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采用舒芬太尼3ug/kg、依托咪酯0.3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诱导后均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连接麻醉呼吸机后,机械通气.采用飞利浦MP50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仪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3min (T3)、气管插管后5min(T4)时刻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参数的变化。rn 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1)SBP、DBP、MAP、HR均比麻醉诱导前(T0)降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组间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T2、T3、T4的SBP、DBP、MAP、HR均较气管插管前升高,组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T2、T3、时刻点的MAP、HR,Ⅱ组明显高于Ⅰ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对于高龄老年手术患者采用通视达可视喉镜行经口腔气管内插管,血流动力学波动平稳,有利于此类患者。
  • 摘要:目的:气管内插管是麻醉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传统的见习教学观摩教学中,采用普通直接硬质喉镜进行气管内插管教学,教学过程存在技术要求条件高、学生对插管操作过程咽腔结构的视觉接触时间短以及难以一次接受三个以上学生的见习等缺陷.可视喉镜是是一种新型的气管内插管的工具,带有喉镜和视频显示器两个部分,可清晰地显示插管操作的整个过程,已为临床麻醉工作中进行气管内插管操作所采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气管内插管的见习教学采用了可视喉镜,并进行总结。rn 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麻醉系2010级40名学生,在临床麻醉学课程气管内插管章节的见习教学中,采用通视达可视喉镜.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10名,分别由带教老师进行见习相关的气管内插管解剖、器械和操作步骤的理论讲解;继之由带教老师,在气管内插管模型上,分别进行普通直接硬质喉镜和可视喉镜的演示和操作;之后,带教老师采用可视喉镜对全麻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操作.事后问卷调查40名学生对气管内插管操作步骤的印象回顾优良率,以及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rn 结果:(1)学生对气管内插管操作步骤的印象完整回顾率达到90%;(2)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92.5%。rn 结论:可视喉镜是一种新型的气管插管器械,也称为视频气管插管系统,由电子液晶显示屏和喉镜两部分组成.本见习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通视达可视喉镜,其镜片通过连接线与显示屏联为一体,移动范围大,使用较为方便.其镜片的弯曲度根据口咽腔的生理弯曲度设计为60°,喉镜片前端装有摄像头,在插管过程中可直接将喉镜片前端的口腔、咽喉部组织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导线连接端的显示屏上.并且具有图像放大功能,使插管期间的观察视野扩大.大量研究表明,采用可视喉镜,在视频的引导下进行气管插管,可清晰地看到口腔、咽喉部组织结构,并使声门暴露更加容易,可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并能缩短气管插管的时间、减轻气管插管操作的损伤;同时,能动态、实时地显示整个气管插管操作的过程,使气管插管操作更加直观、准确、可靠。
  • 摘要:目的:观察可视喉镜用于气管内插管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rn 方法:将实施全麻需气管内插管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普通直接喉镜组(Ⅰ组)和可视喉镜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全麻诱导后行经口腔气管内插管.观察两组患者喉镜片一次置入口腔内的成功率、Cormack-Lehane声门显露分级、气管插管时间、一次完成气管插管的成功率以及气管插管期间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咽部损伤和术后咽痛的发生率。rn 结果:(1)两组患者喉镜片一次置入口腔内的成功率均达到100%;(2)Ⅰ组和Ⅱ组Cormack-Lehane声门显露分级为Ⅰ级、Ⅱ级的病例分别为75%、25%和92.5%、7.5%,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3)Ⅰ组气管插管时间为55.2±10.8min,Ⅱ组为48.6±9.5min,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4)两组一次完成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均达1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均出现BP降低、HR减慢,与麻醉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3min、5minMAP、HR均较插管前升高,组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插管即可、插管后3min时刻点的MAP、HR,Ⅰ组明显高于Ⅱ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6)Ⅰ组咽部损伤(纱布条有血性分泌物)发生率45%,而Ⅱ组为22.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后咽痛及咽部不适的发生率为85%,Ⅱ组为65%,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牙齿损伤。rn 结论:(1)可视喉镜可提供良好、安全的插管条件,能够清晰的显露声门,缩短插管的时间,降低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并能减轻插管引起的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的心血管反应.(2)显示器更够清晰显示咽部及声门结构,便于气管插管操作判断,适合于初学气管内插管的操作者。
  • 摘要:通过对一例巨舌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分析,结合其病史、治疗史等,制定了保障患者气道通畅的方案:保留自主呼吸的清醒状态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的气管内插管,并做好一旦出现呼吸窘迫立即行气管切开的准备。插管前采取了多措施的充分表面麻醉的方法来减轻气管插管时的痛苦,如麻醉前20分钟的雾化吸入表面麻醉,鼻腔、舌体、口腔内的局麻药喷施,环甲膜穿刺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等。插管前,还在气管导管外围和纤维支。插管过程中,采取了先进纤维支气管镜后进气管导管的方法,来达到借助纤维支气管镜避开血管丰富部位而达到插管过程中不出血或少出血的目的。经过上述准备,插管过程顺利平稳。
  • 摘要:通过对一例口底癌患者临床症状的介绍,研究了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时发生恶性高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探究,术毕转入PACU进一步治疗,48小时后返回普通病房。围术期未发生MH相关并发症,持续监测CK,MYO降至正常值,患者术后第8天出院。指出MH本质上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其发病由吸入麻醉药品,去极化肌松药,或者环境因素(例如过度劳累或高温环境)诱发。非去极化肌松药因为自身不同的作用机制被认为可安全的应用于全麻手术。因此目前的共识是在合理地应用常规麻醉药品的同时建立积极的MH处理流程。
  • 摘要:通过对一例因子宫腔内肿瘤患者预订进行子宫镜肿瘤切除手术,术前检查一切数值正常,术前生命征象稳定,为其施行面罩式静脉全身麻醉,手术中出现急性肺水肿现象,经过一天的治疗后,病患状况改善,指出子宫镜是妇产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却也可能带来致命的危机,诊断性子宫镜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低,相对较安全。治疗性的子宫镜手术由于具有侵入性,不只手术时间较长,还可能使血管受损进而与冲洗液相交通,因此具有较高风险。要减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首先是了解并发症成因并加以预防,建立子宫镜手术的标准规范也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摘要:气管扩大症是一种少见的病症,由於弹性织维与肌肉织维的先天缺陷,导致气管与主支气管的异常扩大.通过对一例气管扩大症患者手术中进行麻醉处理的研究,指出气管扩大症其实有可能没有临床症状,而这类病人便不易被诊断,而临床症状也常以不典型的慢性咳嗽、多痰、呼吸道感染表现。诊断上可以测量胸部X光片上的气管管径,若大于30毫米便有可能为气管扩大症。在气管扩大症的病患身上,气管壁及支气管壁的顺应性上升,变得容易塌陷。如果是气管扩大症的病人需要全身麻醉,可用纱布覆盖口咽以减少漏气,避免使用经食道听诊器,小心使用抽痰管,以免气道受伤。
  • 摘要: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对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rn 方法:ASAⅠ~Ⅱ级80例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和丁丙诺啡组(B),每组40例.S组: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100ml;B组:丁丙诺啡0.6mg+生理盐水100ml,首先给予负荷剂量4ml后连接镇痛泵进行静脉内自控镇痛(PCIA).于术后2、10、20和40h进行VAS和Ramsay评分,持续监测SpO2、ECG、HR和NBP,并对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和比较。rn 结果:两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B组明显增加高于S组。rn 结论:舒芬太尼和等腰效量的丁丙诺啡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可取得同样的镇痛效果,但舒芬太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防正颌手术苏醒期躁动的效果。rn 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七氟醚静脉吸入全麻下行正颌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组各20例,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组注射右美托咪定0.4μg/kg/h,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静脉注射咪唑0.05mg/kg、瑞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5mg/kg、罗库0.6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5-12mg/kg/.h、七氟醚2%-3%和瑞芬太尼0.2-0.8μg/kg./h,在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静脉注射右美和生理盐水.记录患者苏醒时(T0)、苏醒后10min(T1)、苏醒后30min(T2)、苏醒后60min(T3)的HR、SpO2.记录患者苏醒时间、躁动评分及躁动例数。rn 结果:两组患者苏醒后各时间点Sp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苏醒后各时间点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HR比对照组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D组比C组的苏醒时间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美托咪定组患者躁动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躁动例数D)组比C组明显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术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μg/kg/h能有效预防正颌手术全麻术后躁动,且没有呼吸抑制作用,是预防正颌手术全麻术后躁动的一个很好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在牙槽外科拔牙时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rn 方法:随机选取心电监护拔牙门诊在清醒镇静下拔牙的确诊高血压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咪达唑仑组,每组64例.分别记录镇静起效时间及镇静前(T1),镇静状态评分达到Ⅱ~Ⅲ级(T2),拔牙时(T3),拔牙后(T4)时点的镇静评分、血压、脉氧、呼吸频率;心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n 结果:血压、镇静起效时间咪唑安定组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镇静状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在齿槽外科拔牙术中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均令人满意,咪达唑仑有明显的降低血压的作用,而且镇静起效时间明显迅速.右美托咪定对呼吸的影响更小。
  • 摘要:目的:分析1124例儿童在牙科治疗中通过喉罩全凭吸入麻醉下围手术期气道并发症的结果,并探讨牙科治疗下儿童麻醉的特点。rn 方法:1124例患儿均使用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并使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特征,<7岁的儿童进入A组,≥7岁的儿童进入B组.记录各组牙科治疗时围手术期的麻醉并发症。rn 结果:通过两组儿童数据分析显示在插管期,B组出现3例(3.5%)肢体移动的患儿;麻醉维持期,喉罩移位的发病率在两组中没有明显差异(11.2%vs5.8%,p>0.05).麻醉苏醒期,B组中咳嗽(11.7%vs1.2%,p<0.05)和苏醒期躁动(22.7%vs8.1%,p<0.05)的发病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中术后喉痛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都未出现误吸。rn 结论:对结果的评价结果表明,此方法用于在门诊全身麻醉下小儿牙科治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早期诊断及相关并发症的管理是在门诊通过喉罩全凭吸入麻醉进行儿童牙科治疗的关键。
  • 摘要: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单次给药联合局麻药用于口腔科牙齿种植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种植3颗牙齿的患者68例(50~75岁),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4)给予瑞芬太尼0.5ug/kg, 随后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08ug/kg·min+利多卡因(术者实施);实验组(n=34)给予舒芬太尼1Oug缓慢静脉推注6分钟后+利多卡因(术者实施),记录各项评价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rn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术中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同一时间点两组间的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手术开始及牙钻的记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注射利多卡因时都没有疼痛感觉。实验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访两组患者均无恶心及呕吐发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麻醉师、巡回护士、术者的满意度评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舒芬太尼单次给药联合利多卡因用于口腔科牙齿种植不仅患者舒适安全,而且医护人员满意度高。
  • 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dezocine)对颌面外科患者的术后镇痛作用并探讨其适当的给药途径。rn 方法:选择行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30例(腮腺手术11例,埋伏阻生牙手术9例,颌下腺手术10例),随机分为三组(n=10).Ⅰ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5mg/kg,术后0.5 mg/kg地佐辛加入100ml生理盐水2ml/h静脉自控镇痛;Ⅱ组术前不给地佐辛,术后0.5 mg/kg地佐辛加入100ml生理盐水2ml/h静脉自控镇痛;Ⅲ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5mg/kg,术后不镇痛.三组患者都采用常规静脉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患者自控镇痛(PCIA)方法相同.记录术后3h、6h、12h、24h、48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舒适度(BCS)评级、Ramsay评分以及术后3h、12h、24h血清IL-6的水平等指标。rn 结果:三组患者术后各观察点SBP,DBP,HR,Sp02,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的VAS评分低于Ⅱ、Ⅲ两组(P<0.05),Ⅰ、Ⅱ两组的BCS评级高于Ⅲ组(P<0.05),Ⅰ、Ⅱ两组的Ramsay评分高于Ⅲ组(P<0.05),Ⅰ、Ⅱ两组在3h,12h,24h血清IL-6水平与Ⅲ组相比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自控按压次数少于Ⅱ组(P<0.05),三组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VAS<3),Ⅰ组的整体镇痛效果、患者的舒适度最高。rn 结论:地佐辛能明显增强领面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作用;术前应用地佐辛效果更好。
  • 摘要: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PCIA用于埋伏牙拔除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拔除埋伏牙三颗以上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复合舒芬太尼PCIA组(P组)和单纯舒芬太尼PCIA组(S组).手术结束前1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稀释成5ml)或生理盐水5ml,术毕拔除气管插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ug后即开始进行PCIA.观察患者术后6h、12h、24h、48h的静息和运动状态(张口)VAS评分,Ramasay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rn 结果:P组术后6h、12h、24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48h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阻生牙拔除手术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纯舒芬太尼PCIA,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摘要:自控式止痛器已知能有效为手术病患减低术後疼痛,且相较於传统式止痛法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在医疗照护品质上更加精进,以疼痛控制小组人员接受医病沟通教育训练的时间为分界,统计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使用Likert scales五分法,分析教育训练施行前後的差异.结果表明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没意见”三群为负面评价组,与“同意”组、“非常同意”组做比较,在并发症处理方面,教育训练前后P值为有意义的0.025.在整体满意度提升方面,P值也是有意义的0.020.指出适时处理手术后自控式止痛器引起的并发症,可提高病患对术后自控式止痛器的整体满意度。可推知访视病患时的有效沟通,是医疗人员教育训练的重要项目,可以直接影响病患医疗行为的满意度。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