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叙事主体

叙事主体

叙事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118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求是学刊、青春岁月、新闻世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等;叙事主体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庆、崔灿灿、张业萍等。

叙事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 占比:1.8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118 占比:98.12%

总计:10312篇

叙事主体—发文趋势图

叙事主体

-研究学者

  • 周庆
  • 崔灿灿
  • 张业萍
  • 张志华
  • 张慧
  • 张春雷
  • 张显翠
  • 施宇其
  • 易油均
  • 杨永忠

叙事主体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纳贡毕力格; 吴红云; 包文峰
    • 摘要: 医学领域叙事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叙事主体、叙事能力、叙事疗效等,但鲜有研究深入探讨医学叙事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其作用。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叙事构成要素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叙事主体为主持医生和受益学员;主要叙事受益者为庞大的听众团体;稳定、高效、可重复使用的叙事框架加强了不同案例之间的可对比性;丰富多样的聆听形式以及“心身兼治、多病同治”的治疗特点突破了现有医学叙事研究中治疗病种的局限性。
    • 张晓婧; 刘建军
    • 摘要: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奋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着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青年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厘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特性,明晰叙事主体、优化叙事策略,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呈现出叙事立场的政治性、叙事根基的民族性、叙事内容的系统性和叙事话语的时代性等有别于其他教育叙事的特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主体应建构由教师、学生和榜样等构成的“共同体”力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优化策略是视角的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文本的正向选择与反向选择相结合以及方式的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 任祎寒
    • 摘要: 本文以电视叙事学为理论基础,选取叙事主体与叙事结构两个研究视角,对演技类综艺节目的“始祖”和“范本”——《演员的诞生》进行解构,通过分析外显与内隐叙事者,提出“由谁叙事”这一问题,并通过分析三种节目模式和两种叙事结构,回答“如何叙事”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 王新惠
    • 摘要: 品牌故事被认为是能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的最好的传播方式之一。已有研究多从品牌故事的客观构成,诸如主题、情节、结构、人物等传统元素上进行解析,缺少对文本叙事主体的关注和研究。品牌故事叙事主体由文本作者、品牌内容运营者、品牌主、消费者以及作为讲述者的故事叙述者共同构成。品牌故事的多方叙事主体在品牌故事的叙述中各有其特点。品牌故事文本往往是多层多重叙事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牌内容运营者和故事叙述者是品牌故事最重要的两个叙事主体。品牌内容运营者可以通过丰富叙述视角、增加叙述层次、使用超文本叙事等方式,彰显自我叙事动能,体现出讲故事的特性和技术。
    • 孙熙
    • 摘要: 当传统电视的跨屏和多屏传播成为常态,电视叙事也要完成数字化的转向。这种转向在叙事主体上完成了从电视机构到受众的地位反转,在叙事结构上体现为从线性叙事到非线性叙事为主,叙事话语上呈现出草根叙事、点状叙事和实用性叙事等特征。电视机构要实现传播力、影响力从大屏向各新媒体端口的平移,就要进行媒介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智能传播时代对电视叙事的要求。
    • 张萌萌
    • 摘要: 抗美援朝70周年战争献礼片《金刚川》复调式叙事结构和沉浸式主观镜头让观众置身战争现场体验多维时空。从叙事艺术入手,探寻《金刚川》在继承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的基础上,尝试为当下中国战争电影的生产模式赋予新的艺术呈现和实验意识。
    • 李淑鑫; 任东景
    • 摘要: 多种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了故事传播深层次的变革,利用融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个事关中国自身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将故事传播与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技术问题。文章在融媒体视域下,分析了讲好地方故事的价值意蕴,总结出融媒体下讲好地方故事在“讲述主体“”讲述内容“”讲述方法“”传播方式“”接收效果“”评价标准”存在的现实困境,地方要从打造多元叙事主体、站稳政治立场、创新讲述方法、优化融媒体服务功能、构建分众化精准传播网络、维护中国话语体系等路径,探寻符合融媒体发展之势的故事传播之道。
    • 孙亦平; 吴尧天
    • 摘要: 方志敏题材的影视剧,通过方志敏的故事与形象,体现了“方志敏精神”的深刻内涵。这些作品在形象塑造上以叙事主体为中心形象,辐射到其他英雄形象,构成了一个复合主人公,中心形象对其他形象具有互补和陪衬作用。形象塑造上的这些特征,与审美情感上鲜明突出的阶级立场,“他”者叙述下的缀合式团块结构、因果式线性结构和回环式套层结构的运用,共同构成了方志敏题材影视剧的红色叙事特征,丰富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表现艺术。
    • 刘训华
    • 摘要: —、传统教育叙事作为研究方法的困局迷津传统教育叙事缺少体系建构,容易让叙事材料、叙事者、叙事方法和叙事分析等杂揉成彼此不分的世界,缺少了通往理想方法的道路,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通病:一是将对叙事的叙述分析简单地理解为是对叙事的研究。二是叙事分析普遍缺少具体的方法指导。三是叙事研究的目的指向性不足。四是用文学的审美叙事代替教育叙事主体
    • 段国重
    • 摘要: 考察"后文学"时代的叙事主体,应从考察叙事者自身主体性出发,以网络空间赋予叙事者的独特主体经验为基础,考察其在虚拟空间中的时空体验、权力关系、心理状态,及其在真实空间中的身份焦虑、文化冲突、主体形成等因素,进而考察网络空间这一虚拟间质空间对网络叙事者伦理选择的影响,其特点在于规训性的道德规范与美学性的主体间性伦理的并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