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1-11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日粮消化能水平对荣昌烤乳猪品系生产性能,脂肪代谢及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用72头初始体重(4.95±0.78)kg的健康荣昌烤乳猪品系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各处理分别饲喂DE含量为3.2、3.4、3.6和3.8Mcal/kg的日粮,试验期共28d。分别测定该品系仔猪的生产性能、血脂水平、背最长肌中脂蛋白脂酶(LPL)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以及背肌和背脂中LPL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日粮消化能水平与仔猪平均日增重(ADG)间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料肉比随日粮消化能水平的增加而呈线性降低(P<0.05)。2)随着日粮消化能水平由3.2Mcal/kg提高到3.8Mcal/kg,仔猪血清总甘油三酯(TG)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呈线性增加(P<0.01),但对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仔猪背最长肌中MDH活性随日粮消化能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增加(P<0.01),但日粮消化能水平对背最长肌中LPL的活性影响不显著(P>05)。4)仔猪背脂中LPL mRNA表达量随日粮消化能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增加(P<0.01),但日粮消化能水平对仔猪背最长肌LPL mRNA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消化能水平可影响荣昌烤乳猪品系仔猪生产性能及血脂水平,改变脂肪代谢酶的活性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荣昌烤乳猪品系仔猪体脂沉积,改善肉品质。
  • 摘要:本文建立了蜂王浆中氯霉素、磺胺类、磺胺增效剂、氟喹诺酮类、林可胺类、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等七大类27种药物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同时测定方法。对蜂王浆中药物残留的提取溶剂、提取pH值、色谱柱、流动相、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本方法以信噪比S/N=3对应浓度确定27种残留的检出限,氯霉素的检出限为0.1μg/kg,其余均匀为1μg/kg;氯霉素在线性范围0.3μG~10μg/kg,其余26种药残在线性范围2μg/Kg~100μg/kg内,回收率达70.1%~118.9%,相对标准偏差在4.3%~14.9%。该方法能满足蜂王浆中27种药物残留的同时测定要求,具有样品预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的优点。
  • 摘要:为了研究人工注射DNA甲基化转移酶3(DNA methyltransferase3,Dnrnt3)siRNA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雌蜂的Dnmt3酶活性、Dnmt3 mRNA表达量、dynactin p62基因甲基化水平以及蜜蜂形态指标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分别给3组3日龄的意大利蜜蜂幼虫人工注射50 ng Ringer,uth siRNA和Dnmt3 siRNA溶液。在幼虫的发育过程中,测定每组幼虫头部的Dnmt3酶活性、Dnmt3 mRNA表达量、dynactin p62基因甲基化水平以及刚羽化雌性蜜蜂的初生重、体长、前翅长、前翅宽、吻长、第3背板长等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人工注射Dnmt3 siRNA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意大利蜜蜂幼虫头部Dnmt3酶活性、Dnmt3 mRNA表达量和dynactin p62基因整体甲基化水平,同时显著提高了刚羽化雌性蜜蜂的初生重、体长、第3背板长。结果说明Dnmt3的改变可以影响雌性蜜蜂幼虫的发育。
  • 摘要:回顾了重庆丝绸工业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并从政策支撑、劳动力供给、产品发展、人才科技四方面分析了重庆丝绸工业的发展潜力所在,结合各项设备产能指标和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预期各项产能水平和价格走势,对重庆丝绸工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进行探索,提出了措施建议。
  •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指标的蜂蜜真伪鉴别新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来源蜂蜜中的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研究了不同储存条件下蜂蜜中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掺入不同比例大米糖浆的蜂蜜中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蜂蜜中均能检测出β-葡萄糖苷酶活力,而大米糖浆中检测不到该酶活力;不同浓度油菜蜜分别在-18℃、4℃、室温、30℃下储存11个月,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蜂蜜中β-葡萄糖苷酶活力变化较小;随着油菜蜜中大米糖浆的掺假比例增大,β-葡萄酶活力成线性下降。因此,β-葡萄糖苷酶活力是检测蜂蜜是否掺假的一个有效定性指标。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叶酸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仔猪肾脏DNA甲基转移酶-1(DNMT-1)、p53基因、Bcl-2、Bax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24头初产母猪,配种后将母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1.3mg/kg叶酸)和试验组(F,30.0mg/kg叶酸),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记录母猪分娩24h内的繁殖性能指标以及21日龄断奶时的仔猪断奶重;采集母猪妊娠60d时血清,以及正常出生体重(NBW)和IUGR新生仔猪血清和肾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叶酸浓度;用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研究DNMT-1、p53基因、Bel-2、Bax和IGF-1在肾脏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添加30.0mg/kg叶酸极显著提高初产母猪和新生仔猪血清叶酸含量(P<0.01),但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IUGR+C组DNMT-1表达量显著低于NBW组(P<0.05);IUGR+C组p53表达量极显著高于NBW组和IUGR+F组(P<0.01);IUGR+C组Bcl-2表达量极显著低于NBW组和IUGR+F组(P<0.01);IUGR+F组DNMT-1、p53和Bcl-2表达量与NBW组差异不显著(P>0.05);IUGR组Bax表达量显著高于NBW组(P<0.05);IUGR组IGF-1表达量显著低于NBw组(P<0.05);IUGR组和NBW组的Bax和IGF-1表达量组内差异都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揭示出:补充叶酸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极显著提高初产母猪和新生仔猪血清叶酸含量。通过母体补充叶酸可缓解IUGR对DNMT-1、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对轮状病毒攻毒和未攻毒的断奶仔猪血清和肠内容物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影响。选取48头28日龄断奶平均体重为(7.35±0.7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随机分配到4个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21d。C-、C+分别为未攻毒和攻毒对照组,饲粮添加25-OH-D3220 IU/kg;T-、T+分别为未攻毒和攻毒试验组,饲粮添加25-OH-D32200IU/kg。C+、T+组仔猪试验开始时灌服人轮状病毒lmL(轮状病毒浓度为1×106TCID50/mL)。结果表明,饲粮添加2200IU/kg25-OH-D3:提高了攻毒仔猪第5、21天血清和肠内容物轮状病毒抗体(RV-Ab)水平(P<0.05);降低了未攻毒仔猪第5天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以及攻毒仔猪第5、15天血清IgA含量和第15天血清IgM含量(P<0.01);对未攻毒和攻毒仔猪血清和肠内容物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肠内容物干扰素-γ(IFN-γ)水平有降低趋势(P>0.05);提高了未攻毒仔猪血清和肠内容物白介素-4(IL-4)水平(P>0.05)以及攻毒仔猪第5天血清IL-4水平和第15天肠内容物IL-4水平(P<0.01)。由结果可知,饲粮添加2200IU/kg的25-OH-D3可以提高轮状病毒攻毒和未攻毒断奶仔猪血清及肠内容物RV-Ab水平,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参与的炎症反应,促进抗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及其参与的免疫应答,进而表现出提高断奶仔猪抗病力的作用。
  • 摘要:为研究不同蛋白源形式对蛋鸡肠道肽载体表达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相同的成年蛋鸡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应用游离氨基酸、小肽、酪蛋白为氮源,根据总能和总氮相同的原则,配制不同蛋白形态的纯合日粮,饲喂2周,应用RT-PCR技术检测小肠内肽转运载体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以小肽为氮源的试验组蛋鸡小肠不同肠段转运载体表达量较饲喂游离氨基酸和酪蛋白组明显提高(P<0.05),而游离氨基酸组和酪蛋白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 摘要:为了研究柑橘渣青贮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本试验在柑橘渣青贮3个月内每15天采样一次,并测定青贮柑橘渣的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青贮柑橘渣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总磷含量逐渐上升,真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逐渐下降,干物质、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钙含量基本没有变化。以上结果提示,青贮提高了柑橘渣的营养价值,改善了柑橘渣的饲用价值,并解决了柑橘渣的贮存难题。
  • 摘要:为了解宁夏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奶牛营养及牛奶品质状况,于9月、10月、11月对典型养殖场奶牛日粮营养水平及乳成分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到高产组(日均产奶量大于等于30kg)奶样36个,中产组(日均产奶量在20至30kg)39个,低产组(日均产奶量小于20kg)15个。结果显示,中产组牛奶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低产组牛奶的乳糖显著高于高产组(P<0.05),然而,三个处理组之间乳蛋白含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对乳脂肪影响最大,随着日粮精料比的增加,乳脂率在降低;提高日粮粗蛋白水平对提高乳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而对乳蛋白产量有一定的正效果。
  • 摘要:实时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及类圆环病毒因子P1感染组的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s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3天,除TLR2和TLR10外,其余TLRs mRNAA表达皆下调。此后不同时相感染组的TLRs mRNA表达水平基本都处于恢复、上调地位。具有明显变化的表现为感染后第24天和第40天,TLR2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此外,感染后第31天和第40天的TLR9,mRNA表达也呈现上调趋势(P<0.1)。结果提示,TLR2和TLR9介导的炎性反应可能在P1识别及其致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将嵌合猪圆环病毒(PCV1-2)接种30日龄健康仔猪,测定其对仔猪的致病性与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仔猪接种PCV1-2后未出现可见的临床症状和大体病理变化,仔猪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未受影响。血清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抗体在接种后第14d出现转阳,第28d时抗体阳性率达到100%,表明PCV1-2对仔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荧光定量PCR显示,血清中PCV1-2DNA含量在接种后逐渐上升,第28d时达到最高,之后迅速下降;第35d宰杀时,仔猪肺门淋巴结中病毒含量最高,心脏的病毒含量最低;而常规PCR难以检出血清和组织中的PCV1-2DNA,表明PCV1-2接种后不引起仔猪出现临床症状。结果表明,PCV1-2对仔猪具有良好免疫原性,且致病性较PCV2明显减弱,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望成为候选PCV2弱毒疫苗株。
  • 摘要:目的:研究麻杏粉针平喘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探。方法:通过比较由氨水喷雾所致小鼠的咳嗽次数及咳喘潜伏期的变化试验来研究本品的镇咳作用;采用喷雾致喘法,检测本品对豚鼠引喘潜伏期的影响来观察其平喘作用;通过临床治疗试验来检测其疗效。结果:麻杏粉针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的镇咳作用;麻杏粉针小、中、大剂量组(0.05、0.1、0.2g/kg体重)都能明显使豚鼠引喘潜伏期延长。结论:本品镇咳平喘效果确切。
  • 摘要:本研究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从疑似PMWS(断乳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病料中经PCR直接扩增出PCV2全基因组,再与载体pMDl8-T Simple连接后形成重组质粒pMDl8-T Simple-PCV2(命名为P-S-PCV2)。用ORF2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对P-S-PCV2进行酶切、补平连接反应,构建了ORF2基因缺失突变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S-PCV2-B)。用SacⅡ酶对基因缺失突变的重组质粒进行酶切,获得的线性化的基因突变PCV2基因组在体外进行自身环化,形成了相应的基因缺失病毒粒子(命名为PCV2-B)。用PCV2-B缺失突变株进行了细胞转染、动物致病性和免疫原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等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PCV2-B转染mRS-2细胞后,电镜观察可见病毒颗粒,PCR-RFLP检测有突变株生长。PCV2-B接种仔猪后无临床典型大体病变,PCR-RFLP检测淋巴结中有PCV-B突变病毒的感染。PCV2-B免疫仔猪后抗体没有升高;CD3+和CD4+整体水平下降,第2周与对照组差异显著;CD8+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说明ORF2基因缺失突变的PCV2仍具有复制感染能力,免疫原性减弱,细胞免疫被部分激活。
  •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山东滨州市周围地区养鸭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鸭场不断发生疑似鸭病毒性肝炎,严重影响着养鸭业的发展。本实验对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鸭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鉴定,并对其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 摘要:根据GellBank已发表的人、小鼠、猪的FoxO3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得到了牛FoxO3基因的1867bp的cDNA序列,包含1841bpCDS区和26bp的3’UTR。序列分析表明牛FoxO3基因CDS区富含GC碱基,丝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含量较高,牛FoxO3基因的氨基酸与猪、人、猕猴、小鼠、大鼠的相似性分别为98%、96%、95%、94%、9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牛Fox03蛋白存在磷酸化位点,由仅螺旋、延伸链、无规卷曲组成FoxO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摘要:渝东白山羊是重庆地区肉皮兼用的山羊品种,但其肉用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市场对山羊肉的需求。为此,自2009年引入波尔山羊与之进行了有计划的杂交,本文选用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Von Bertalanffy模型对其体重生长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建立其生长发育模型。为推动有计划的杂交改良工作和建立相应配套的饲养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涪陵水牛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良地方水牛品种,是重庆地区最重要的水牛资源。本文对重庆涪陵水牛生产发展现状、特性做了简要概述,阐明了重庆市开发涪陵水牛资源的有利条件和市场前景,认为把长期以役用为主的涪陵水牛向乳、肉、役综合利用方向转变,是涪陵水牛的一种很好的利用方向,并对水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本研究以雌激素受体基因(ESR)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ESR基因第一外显子在高繁殖力地方绵羊品种洼地绵羊中的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与洼地绵羊高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SR基因第一外显子在洼地绵羊上存在多态性,检测的61只洼地绵羊中存在BB、AB、AA三种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第一外显子的第363位发生1处C到G的碱基突变。洼地绵羊B等位基因频率为0.557,A等位基因频率为0.443;BB基因型洼地绵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比AB基因型的多1.02只(P<0.01),比AA基因型多1.77只(P<0.01)。研究结果表明,ESR基因的B等位基因与洼地绵羊产羔数呈正相关关系,ESR基因可能是控制洼地绵羊多羔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分子标记。
  • 摘要:在多胎动物如猪的胎儿间均存在出生重和肌纤维数量差异。普遍认为:仔猪的低出生重与存活率下降和生长速度缓慢相关。由于品种或母体原因,大多数低出生重仔猪出生前肌生成时期分化形成的纤维细胞数量较少,从而出生后的生长速度滞后,胴体瘦肉率较低。另外,低出生重仔猪容易发育巨型纤维和劣质肉,部分原因是由于肌纤维数量与直径的负相关引起。出生前胎儿的生长和肌生成受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属于生长调控范畴。品种选育可加速胎儿生长和肌生成。出生前发育主要取决于营养供应与生长激素和生长因子之间的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肌生成过程中,母体的躯干轴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对妊娠中前期母猪采用生长激素处理可提高由于营养供应不足引起的弱小仔猪的出生重和肌纤维数量,生长激素处理与增加胚胎营养利用率和GH-IGH轴的调节蛋白变化有关。本文旨在综述胎儿子宫内生长(包括肌生成)缓慢对出生后生长和胴体的影响及探讨提高胎儿肌肉生长速度的可能性。
  • 摘要:银鲫和彩鲫这两种鱼的外形比较相似,进化渊源反映到分类上也同是属鲫鱼这个种的两个亚种,但在生殖方式和性别决定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彩鲫的性别决定是典型的两性生殖方式,而银鲫则同时具备两性生殖和雌核发育两种生殖方式。本实验室近年来致力于筛选银鲫和彩鲫卵巢特异的基因,以研究其性别决定过程中的分子机理。C1q-like是陈波等在彩鲫中首先克隆到的一个卵巢特异的基因,2008年梅洁等又在银鲫和斑马鱼中克隆到卵巢特异的C1q-like基因的存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C1q-like在银卿和彩卿中的分子表达差异研究,为后期研究其在银鲫和彩鲫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打下基础。
  • 摘要:为研究山梨酸(sorbicacid,SA)对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增殖、IGF-1分泌、GH/IGF系统和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SA(0、0.1、l、10和100μM)处理C2C1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IA法检测细胞IGF-1分泌量。qPCR法检测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10μMSA能显著促进10%胎牛血清(1和2d)和无血清(4和5d)培养的C2C12细胞增殖(P<0.05)。(2)0.1、1和100μMSA均显著抑制无血清培养的C2C12细胞IGF-1的分泌(P<0.05)。(3)1μMSA显著上调无血清培养的C2C12细胞IGF-1R、GHR和CPT1b的mRNA表达(P<0.05),对IGFBP3(P=0.09)、PDK4(P=0.10)和PGC1α(P=0.10)的mRNA表达量也有提高的趋势。提示SA可促进C2C12细胞的增殖和GH/IGF系统及糖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但对IGF-1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大肠杆菌多价噬菌体Bp7的尾丝蛋白gp37在噬菌体宿主识别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噬菌体Bp7尾丝蛋白gp37的C末端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gp37,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以鉴定正确的融合表达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检测抗血清对噬菌体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经SDS-PAGE及Westem-blot鉴定证实得到含有GST标签67KD的融合表达蛋白;抗Bp7尾丝蛋白gp37的抗血清可明显抑制噬菌体Bp3、Bp7的增殖(P<0.05),对噬菌体Bp2、Bp5、Bp6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差异不显著(P<0.05),该抗血清对噬菌体Bp4的增殖反而具有促进作用。结论:gp37参与噬菌体Bp7的宿主识别。
  • 摘要:本文结合重庆市养羊业发展实际,设计了山羊生产管理和疾病诊断专家系统,并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过程。该系统可辅助羊场的日常管理和疾病诊断,具有数据收集和管理,输出生产报表的功能。
  • 摘要:为筛选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药,对麻杏石甘散组方进行加减,研制形成三个中药组方,并以其为试验药物,观察其在9~15日龄鸡胚上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l株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三个组方对该病毒均具有一定的阻断和抑制作用,其中,组方1的阻断和抑制作用较为突出。
  • 摘要:为探索新城疫病毒(NDV)作为羊的病毒病的疫苗载体的可行性,验证NDV感染绵羊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NDV Clone-30株分别通过滴鼻和气管灌注两种途径接种绵羊,接种后观察临床症状,检测接种动物排毒情况,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接种绵羊特异性血凝抑制抗体,ELISA试验检测接种绵羊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接种绵羊血清中和抗体。研究结果显示,NDV在这个非自然宿主体内是非致病性的,并且通过两种接种途径在绵羊体内均可以产生血凝抑制抗体、NDV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反应。这些结果指示,NDV有可能作为宿主限制性疫苗载体用于预防无特效疫苗的羊类疾病,且与气管灌注接种途径比,滴鼻接种途径相对安全。
  • 摘要:为了考察中草药提取物不同组方和浓度对鸡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1d柳州麻鸡300只。采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将试验鸡分成5个处理组,Ⅰ组和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添加0.3%和0.6%的提取物复方P1#,Ⅲ组和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分别添加0.3%和0.6%的提取物复方P2#,试验V组为抗生素对照组。试用期共56d,分别在28d和56d时称重屠宰,采用PCR-DGGE方法,考察两复方对三黄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3%P1#、P2#对鸡日增重、采食量和料肉比的影响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复方不同剂量均能维持三黄鸡盲肠微生物的多样性,抑制肠道大肠杆菌增殖,促进乳酸杆菌增殖。结论:本试验中草药复方制剂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质,复方P2#制剂替代抗生素的效果比要复方P1#好。
  • 摘要:为寻找一种经济、可重复的鸭心肌细胞最适培养技术,本研究利用胰蛋白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分离樱桃谷鸭心肌细胞,并对培养条件和生长特性进行摸索。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活性,HE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的形态,并用抗α-actin蛋白免疫组化法鉴定培养的心肌细胞。结果表明,通过差速贴壁法分离的心肌细胞在前3代可观察到节律性搏动,α-auctin染色阳性,心肌细胞数量较大,活力高,形态呈梭形、星形和多角形。本实验通过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到鸭心肌细胞,并连续传代至12代,细胞纯度及数量能满足心肌细胞研究的需要,建立了一种可行的鸭心肌细胞培养方法。
  • 摘要:本实验对利用牦牛肉制作休闲牦牛肉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和感官评定确定拌和料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制作牦牛肉休闲肉粒的较佳工艺配方为蛋白粉2.5%,大豆卵磷脂1.0%,豌豆粉4%和糖浆25%。用该工艺和配方生产的牦牛肉粒产品呈黄褐色,质地均匀,软硬适中,有嚼劲,具有牦牛肉的特有风味。
  • 摘要:藏香猪是藏区独特的品种资源,其体小皮薄,高蛋白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十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成份,素有“高原之珍”的美誉。本文以藏香猪为原料,采用中西菜肴制作技术及工艺,开发出符合大众风味爱好、味觉特点、食用方便、风味类型多的藏香猪特色菜肴,以求促进藏香猪类餐饮经济的发展。
  • 摘要:为了指导鲜鸭蛋的合理贮藏、加工利用与食用安全,本文依据相关检测方法和标准,定期测定两组不同贮藏温度下鲜鸭蛋的感官质量、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研究鲜鸭蛋在贮藏期卫生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组鲜鸭蛋的感官质量逐渐下降,蛋内均由最初的无菌状态逐渐发生了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和蛋白质的严重腐败变质;(2)贮藏期鲜鸭蛋的感官质量、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三者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鲜鸭蛋贮藏期:在2~8℃低温下最佳保质期不超过45d,最长保质期不超过90d;在17~30℃室温下最佳保质期不超过20d,最长保质期不超过40d。
  • 摘要:随着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的发展,重组新城疫病毒载体成为当今病毒载体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论文在综述了新城疫病毒的安全性评价、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以新城疫病毒作为病毒载体表达外源基因应用于基础研究、疫苗研究和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等研究概况。
  • 摘要:采用SRAP标记对主要来自中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的43份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筛选出了11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3条带,多态性条带140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1.50%,其中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3.91,多态性条带12.73。43份扁穗牛鞭草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65-0.992,平均值为0.723,供试材料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现出与其地理来源和形态特征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主成分分析结果更直观的反映了各种质间的遗传关系。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了供试的扁穗牛鞭草总遗传变异的86.99%存在于类群内,仅有14.01%的变异存在于类群之间,类群间的分化系数φST=0.140。本研究结果为扁穗牛鞭草种质的收集、利用及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CBF1转录激活因子是一类受低温诱导的反式作用因子,能有效提高植物抗低温的能力。本文通过PCR方法,以拟南芥叶片为材料,成功地克隆了CBF1转录因子基因,并将其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上,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牧草获得转基因植株奠定了基础。
  • 摘要:光照是影响蛋鸡采食行为的主要因子,其通过昼夜节律来调节蛋鸡的采食。为了研究光照对采食的影响,本实验以蛋用型北京油鸡为对象,采用连续分段及不同时长交错的光照处理,对各处理组每小时采食时长百分比、采食高峰分布及采食量进行了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制度对各处理组不同时段的采食时长百分比有极显著(P<0.01)影响,其主要影响采食高峰的出现;光照时长主要影响单位时间鸡只的采食时长百分比和采食量,光照时长越短单位时间采食时长百分比及其采食量越大。光照能够调节蛋鸡的采食规律,良好的光照条件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性能,节约资本。通过研究不同光照制度下蛋鸡产蛋期间的采食规律,以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对提高生产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及节约能源等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奶牛舍建筑形式——大跨度横向机械通风(Low Profile Cross Ventilated,LPCV)奶牛舍环境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奶牛舍的产生和发展概况。LPCV牛舍最早于2005年秋季在美国南达科他州建成,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炎热夏季奶牛的热应激和寒冷冬季奶牛舍内的温度状况。这种形式的牛舍,以屋面较低、跨度较大为特征,已由最初的8列式扩展到最宽的24列式。目前,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牧场也相继建成了LPCV牛舍并投入使用。本文着重分析了LPCV牛舍的所形成的环境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为今后的牛场规划设计和合理的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攀升,从事猪肉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利润也不断增加。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不合格的猪肉不断涌向市场,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文章分析了猪肉污染的原因及途径,同时介绍了猪肉污染的理化指标检验方法和仪器检验方法,并根据不合格猪肉的特点,重点介绍了以看、闻、触为基础的热鲜猪肉感官检验方法。
  • 摘要:本文对构成羊肉膻味的主要化合物及影响羊肉膻味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介绍,并对目前国内外脱膻方法及其脱膻机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促进中国肉羊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针对目前市售牛肉干多存在微生物超标的现象,建议生产企业在牛肉干生产过程中采用HACCP体系进行管理控制,确定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以及有效监测方法。对牛肉干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后,确定卤制、烘烤、冷却、包装这几个工序为关键控制点,通过制定详细的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微生物,保障牛肉干的食用安全。
  • 摘要:为明确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与油乳灭活疫苗联合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将91头51日龄四元杂交猪随机分为7组(13头/组),其中AA、DD及DDD组分别为接种油乳灭活疫苗A及合成肽疫苗D的免疫组,AD、AAD及ADD分别为和油乳灭活疫苗A及合成肽疫苗D的联合免疫组,在首免或二免后4周加强免疫,采用阻断ELISA方法检测首免后2、4、6、8、10及12周(WPI)特异性抗体的阻断率。研究结果表明,在6WPI,DD及DDD组抗体阻断率开始上升,接近或达到峰值,其阻断率分别分别为94.5%(13/13)和97.1%(13/13),随后DD组抗体水平基本维持稳定,而DDD组抗体水平在10WPI缓慢攀升至峰值,随后下降至65.7%(11/13);AA组在6WPI尽管抗体阻断率也呈上升趋势,且在8WPI达到峰值60.1%(11/13);在10WPI,除AAD抗体阻断率峰值为68.5%(6/13)外,AD及ADD组的抗体阻断率均在8WPI达到或接近峰值,其阻断率分别为72.9%(11/13)和71.8%(13/13),且此后直至试验结束ADD组抗体水平呈现缓慢攀升的趋势;综上,试验数据提示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无论单独使用抑或同油乳灭活疫苗联合使用均较油乳灭活疫苗单独使用显示出良好的免疫效果。
  • 摘要:为建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鉴别诊断方法,分别利用构建的基因工程重组菌表达了TGEV S基因A和B/C位点蛋白。以纯化的蛋白作为包被原分别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确定了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并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中国12个地区规模化养猪场的750份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重组A蛋白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01μg/mL,封闭液为5%的山羊血清,待检血清的稀释度为1:100;重组B/C位点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03μg/mL,封闭液为1%的BSA,待检血清的稀释度为1:100。血清学调查显示,A位点抗体阳性率平均为93.1%,A位点阳性,但B/C位点阴性的为2.5%,由此表明,中国有些地区的猪场存在B/C位点缺失的TGEV毒株。
  • 摘要:基于细菌rRNA区域序列的PCR技术,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从奶样中快速、准确地鉴定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挤奶前从奶牛乳房上洗刷下来的污水经过3次富集的方法,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得到了强裂解性的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试验中分离的是可收缩尾的噬菌体,其头部为二十面体,约50mm×62.5nm,尾部长约187.5nm,尾宽约37.5nm,有尾鞘、基板等结构。纯化后在双层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噬菌斑大而整齐,边缘光滑,透明,直径约2mm,具有明显的强裂解性噬菌体特性,通过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效价大于109PFU/mL。对噬菌体的不同保存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将噬菌体置于-80℃加入7%DMSO冷藏是其保存较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四种喹诺酮类药物:奥比沙星、盐酸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的抑菌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牛津杯法对所有标本均进行平行操作。结果:四种喹诺酮类药物中奥比沙星对细菌敏感性最好。结论:试验结果对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
  • 摘要:皮内变态反应(TST)曾被作为牛结核病检测的金标准。在本研究中采用常规皮内变态反应(TST)对广西南宁、柳州共计2818头黑白花奶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采用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方法对PPD检测结果为阳性牛、可疑牛以及部分阴性牛进行复检。将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与TST检测结果相比,其敏感性为0~60%,特异性为80~100%,符合率为54.8~80%。本研究证实单独使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在牛结核痛的诊断方面存在非特异性强等缺点,易造成假阳性牛的误杀;用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对TST试验阳性和可疑牛进行复检可以提高特异性,该方法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 摘要:选择15窝荣昌仔猪,比较了在日粮中添加乳酸菌、灵芝多糖制剂、杆菌肽锌和土霉素对日增重和腹泻率、腹泻频率、死亡率的影响。试验结果:灵芝多糖组和乳酸菌组提高仔猪日增重效果与抗生素组相当,但其防治腹泻效果明显优于抗生素组,尤其是灵芝多糖组。灵芝多糖组与基础日粮组比较,腹泻率、腹泻频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69.23、21.27、7.69个百分点;与杆菌肽锌组比较,其腹泻率、腹泻频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40.66、4.30、14.29个百分点;与土霉素组比较,其腹泻率下降了69.23个百分点,腹泻频率下降了5.24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可以在仔猪日粮中使用灵芝多糖制剂或乳酸菌来替代抗生素,这不影响仔猪日增重,但能显著降低腹泻率,提高成活率。
  • 摘要: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禽呼肠孤病毒(ARV)、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等3种病毒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分别与ARV、REV和AL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在建立各病毒单项RT-PCR技术的基础上,优化三重RT-PCR反应条件,建立了3种病毒的三重RT-PCR技术,用这3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ARV、REV、ALV核酸模板进行三重RT-PCR扩增,结果可同时扩增ARV的247bp,ALV的675bp,REV的467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6种禽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三重RT-PCR技术能检出10pg的ALV、1pg的ARV和10pg的REV模板。用42份临床病料对本研究多重RT-PCR技术和单项RT-PCR技术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两者的总符合率为92%以上。表明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对这三种病毒的同时检测和鉴别诊断。
  • 摘要:近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推上风口浪尖。其中奶业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从“三鹿”至肾结石,到“圣元”至性早熟,再到最近的“皮革奶”事件,对奶农、消费者以及整个奶业都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部分养殖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优质畜禽产品严重不足及养殖行业的脆弱。要重塑行业形象,主要还得依靠品质的保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集成作为支撑。如何达到“奶牛健康、高效、低碳生产”为目标,应从绿色饲料研制、饲养管理技术改进、疾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和废弃物减量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奶牛健康、高效、低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技术链并应用于生产实际。通过以上研究,既有利于奶牛业向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奶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利于遵循低碳经济的要求,减少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低碳畜牧业。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生理常数(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采用2×3交叉试验设计方法,选用不同泌乳阶段且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照同一泌乳阶段奶牛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平均分为3组(即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每组6个重复,根据试验期间牛舍温湿指数(THI)的变化情况,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对照试验。结果发现,热应激可极显著增加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以及呼吸频率(P<0.01);在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及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热应激会严重影响奶牛的生理常数水平,与泌乳中期、后期奶牛相比,热应激对泌乳前期奶牛的影响最大。
  • 摘要:为探讨饲养方式对四川白鹅肉质性状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日龄的四川白鹅100只,随机分为两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采用地面平养和网上平养方式饲养。饲养至70日龄时从每个重复随机抽取4只、每个组共20只鹅进行屠宰、取肉样,测定并比较其屠宰及肉质指标。结果表明:其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也显著高于地面平养(p<0.05);地面平养与网上平养四川白鹅肉质物理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各屠宰指标及肉质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网上平养四川白鹅肉质营养优于地面平养。
  • 摘要: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和太阳辐射)对种猪繁殖力有一定影响,其中温度是影响种猪繁殖力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种公猪超过25℃便会产生热应激,种母猪超过27℃便会产生热应激。种猪遭受热应激时即会做出适应性反应(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进而引起采食量及饲料利用率降低,机体代谢紊乱,内分泌异常,性机能紊乱,繁殖力降低。本文就热应激对种猪繁殖力的影响以及减轻热应激对种猪繁殖力影响的对策作了综述,以供参考。
  • 摘要:以麻杏石甘汤组方为基础进行加减,组成三个中药处方,用不同剂量对3日龄SPF雏鸡进行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治疗试验,筛选最佳的处方和最适治疗剂量。结果表明:方剂2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效果最佳,最适治疗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根据GenBank中DHV-Ⅰ基因组序列,应用Oligo6.0软件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DHV-Ⅰ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准确快速检测出极低含量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解决了该病在组织病料中检出困难的难题,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快速诊断、净化及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对来自国内外的45份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21对引物扩增出438个条带,多态性条带为36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2.08%,每对引物组合的多态性带数平均为17.29条。GS值范围在0.6248~0.9686间,平均GS值为O.7958,显示来源广泛的鸭茅种质资源问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能将所有材料聚为4类,能较准确的反映材料的来源分布情况及供试材料的染色体倍性差异,表明鸭茅的遗传多样性与染色体倍性及地理分布密切相关。同时清楚的揭示出国产鸭茅品种遗传基础较为狭窄。本研究为育种和探讨鸭茅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牛粪中N元素在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土壤-甜高梁系统中的分布与利用。采用不同的施肥水平(1kg/m2、2kg/m2、3kg/m2、4kg/m2、5kg/m2)并设计一个化肥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研究了牛粪、土壤、大力士甜高粱三者的含氮量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氮主要集中在0~20cm深度的土层当中,整体分布呈逐渐下降趋势,40cm深度后含氮量变化不明显;甜高粱生物量高低在施肥水平上表现为4kg/m2>3kg/m2>5kg/m2>2kg/m2>1kg/m2;系统消纳能力高低为3kg/m2>2kg/m2>4kg/m2>5kg./m2>1kg/m2。
  • 摘要:CBF1转录激活因子是一类受低温诱导的反式作用因子,能有效提高植物抗低温的能力。文章通过PCR方法,以拟南芥叶片为材料,成功地克隆了CBF1转录因子基因,并将其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上,然后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草SAUMZ1获得转基因植株。低温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比对照的抗寒能力有所提高。
  • 摘要:以皇竹草为供试材料,清水和复合肥为对照,设置不同的沼液用量梯度,研究了施用沼液对皇竹草产量以及土壤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用量在166.67t/hm2左右,能促进皇竹草的生长,提高产量,同时也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而大量施用沼液,对牧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影响牧草产量。
  •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测定了两种禽骨肉味香精的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鸭、鹅骨肉味香精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有56种和51种,这些成分主要是酮、醛、酯、酸、醇、含氮或硫的杂环类化合物,主体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酸、丁基羟基甲苯、十六醛、4-甲基-5-乙醇基噻唑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甲酯;2-硫醇噻吩、2-甲基-5-甲醛噻吩、辛酸、1,1,2,2-四甲基-1,2-二苯基-乙烷、2-羟基戊酸甲酯、二苯甲酮、2,4,6-三丙基均三氧环己烷和十五酸。
  • 摘要:为探讨清热复方的抗热应激机理,以大鼠为热应激模型,高温刺激条件为41℃,2h。用Real-time PCR和ELISA方法检测了清热复方对热刺激后空肠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显示高温刺激后大鼠空肠组织中Hsp70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且中药组Hsp70表达高于热应激组(P<0.01),说明清热复方能通过诱导Hsp70的表达来抵抗高温对机体造成的热刺激。
  • 摘要:海洋碳汇作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一枚新秀,已被广泛关注,以环渤海区为例,2009年环渤海区海水养殖总产量为627.21万t,贝类和海藻产量高达489.22万t和75.39万t,根据贝藻体内碳元素的含量及贝类能量收支推算固碳量,结果显示2009年环渤海区海洋渔业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达180多万t,直观的从海水中移出的碳高达57.42万t。充分说明碳汇渔业对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对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利用TCA-丙酮沉淀-裂解液溶解法提取朗德鹅肝脏蛋白质,然后采用常规双向电泳技术对提取出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利用PDQuest软件分析电泳图谱,通过对蛋白质点的统计以及对凝胶重复性的比较。结果得到了(712±15)个蛋白质点,蛋白主要集中在pI值4~7和43.0~97.4KDa之间,重复胶的匹配点数为694个,蛋白质点匹配率为96%,蛋白量的相关系数为0.875。表明建立了朗德鹅鹅肝脏蛋白双向电泳技术,双向电泳图谱中蛋白位点的分辨率和重复性比较高,为进一步研究其蛋白质组学奠定了基础。
  • 摘要:应用意大利蜜蜂和小峰熊蜂在北京平谷区果树试验站为设施桃传粉,以研究2种蜂的传粉行为对设施桃果实生长发育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小峰熊蜂授粉,设施桃果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的果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授粉区(P<0.05);2种蜂授粉的设施桃果实发育历期不同,小峰熊蜂授粉区的桃果实比意大利蜜蜂授粉区提前7d左右成熟;桃的生理落果高峰在在小峰熊蜂授粉区出现2次,而在意大利蜜蜂授粉区出现3次;在小峰熊蜂授粉区,距离蜂箱不同距离之间的桃座果率基本一致,而在意大利蜜蜂授粉区,座果率随着授粉半径的增大而明显降低;小峰熊蜂授粉区桃树的平均座果率略高于意大利蜜蜂授粉区,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2种蜂传粉的设施桃果实营养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明显优于人工授粉组(对照);和意大利蜜蜂授粉相比,经小峰熊蜂传粉后的桃果实,单果重高,畸形果率低(P
  • 摘要:本文论述了选育家蚕高茧层率品种在家蚕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家蚕茧层率遗传的规律。在选育家蚕高茧层品种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个体选择和同蛾区交配的技术和方法,达到提高茧层率的效果。在提高茧层率的运作中,由于蚕体内营养物质分配矛盾,导致体质削弱、产卵量下降的负面效应,创新运用“天平摆动模式”;方法,平衡协调被育品种的茧层率与体质、产卵量之间的关系。
  • 摘要: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条件下,分别考察油菜蜜、枇杷蜜、桂花蜜、荔枝蜜、龙眼蜜中HMF的变化情况。电热恒温干燥箱50、60、70、80、90℃加热蜂蜜,加热时间分别为0、2、4、6、8、10h。经液相色谱检测HMF的结果显示:一种蜂蜜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加热时间越长,HMF含量越高,温度越高,HMF增加的速度越快。油菜蜜、枇杷蜜、桂花蜜、荔枝蜜、龙眼蜜中HMF产生容易程度、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的增高速度如下:枇杷蜜>桂花蜜>龙眼蜜>油菜蜜>荔枝蜜。为了使加工后的蜂蜜符合国家标准,蜂蜜浓缩过程中的加热温度应低于80℃,时间小于10h。
  • 摘要:水果和蔬菜是二大类最主要的虫媒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几十年来授粉昆虫在多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明确中国主要授粉昆虫的现状以及昆虫授粉在中国水果和蔬菜生产中的经济地位,本文分析了1961-2009年间中国主要授粉昆虫蜜蜂的数量动态以及水果和蔬菜种植的变化特征;并以2008年种植的与人类食品密切相关的44种水果和蔬菜为研究对象,引入农作物对昆虫授粉的依赖性参数,应用生物经济学的方法评估了昆虫授粉对中国水果和蔬菜产生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961-2009年的49年之间,中国主要授粉昆虫蜜蜂蜂群数量增加了161%,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472%,产量增加了833%。中国水果和蔬菜中虫媒作物产量的提高,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密切相关(r=0.995,p<0.01),也与主要授粉昆虫蜜蜂蜂群数量增加有关(r=0.804,P<0.01)。2008年昆虫授粉对中国水果和蔬菜产生的经济价值为521.7亿美元,占44种水果和蔬菜总产值的25.5%。水果类对昆虫授粉的依赖程度较高,授粉产生的经济价值大于蔬菜类。在昆虫授粉的贡献中,苹果、西瓜、梨、芒果和李占据前5位。昆虫授粉对中国水果和蔬菜产生的经济价值十分巨大,中国水果和蔬菜对昆虫授粉的依赖程度超过15.9%的全球平均水平。随着中国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的持续增长,中国需要更多的授粉昆虫为其提供授粉服务。
  • 摘要:选择平均体重为7.5±0.15kg断奶仔猪9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试验1,2组日粮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0.2%、0.4%酸化剂。结果表明:添加酸化剂能够显著降低胃和十二指肠pH值(P<0.05),随着食糜向后移动,效果下降;可以提高乳酸菌及总厌氧菌数量(P<0.05),降低大肠杆菌及总需氧菌数量;显著提高结肠食糜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戊酸含量(P<0.05),降低乙酸含量(P<0.05);可以促进空肠肠绒毛生长(P<0.05),增加肠道吸收面积;由此可知,酸化剂通过降低肠道pH,促进厌氧菌生长繁殖,改善消化道环境,提高丁酸合成,促进肠绒毛生长。
  • 摘要:当前动物营养学正在经历由分析思维向系统思维的历史转变。动物优化饲养就是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动物饲养营养技术模式。近年来,反刍动物的优化饲养技术体系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单胃动物优化饲养还处于理论框架阶段。本文对构建猪的优化饲养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 摘要:本试验研究日粮中添加恩拉霉素及停用后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20头仔猪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O、5、20mg/kg和80mg/kg恩拉霉素。试验分为3个阶段,加药期28d,饲喂试验日粮;停药期7d和LPS诱导应激期3d,均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加药期,与对照组相比,5、20mg/kg添加组平均日增重增加(P>0.05),80mg/kg添加组却显著降低(P<0.05),3个添加组直肠总菌数显著下降(P<0.05)。停药期,5、20mg/kg添加组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的趋势(P>0.05),20、80mg/kg添加组直肠总菌数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的比值显著下降(P<0.05)。应激后,盲肠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
  • 摘要:目的:研究饲喂不同维生素D3剂量时不同组织中β-defensins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饲喂不同维生素D3剂量的丝毛乌鸡胸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法氏囊中β-defensin9、10和12的表达。结果:3个β-defensins基因在6个组织中都有表达,β-defensin9和12基因的最高表达水平都在饲喂1600IU VD3时的法氏囊,分别为空肠的224.949倍和216.128倍;β-defensin10基因的最高表达水平在饲喂3200IU VD3时的回肠,为空肠的118.603倍。结论:同一基因在同一组织的表达水平跟VD3饲喂水平存在剂量关系,适宜的VD3饲喂水平能大幅提高3个β-defensins基因在6个组织中的表达量。
  •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十二指肠灌注亮氨酸(Leu)对奶山羊胰腺外分泌及血浆指标的影响,为提高反刍动物小肠淀粉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4只周岁龄关中奶山羊,手术安装十二指肠瘘管、总胆管插管,进行十二指肠Leu灌注试验(灌注水平为0、3、6、9g/d),研究Leu不同灌注水平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血浆葡萄糖及胰岛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灌注Leu,血浆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含量、胰液分泌量、胰液总蛋白浓度及合成速率、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分泌不受影响(P>0.05)。随Leu灌注水平的提高,胰腺α-淀粉酶的分泌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分泌速率(U/h)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回升的变化规律(P<0.05)。结果提示,Leu可不依赖于胰岛素直接长期调控奶山羊胰腺α-淀粉酶分泌。
  • 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饲粮不同蛋白及锌水平处理对早期断奶仔猪结肠蛋白质腐败产物和腹泻的影响。采用2×2因子设计(蛋白水平23%或17%,ZnO100mg/kg或3000mg/kg),选用21日龄断奶(体重6.3±0.4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3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试验为期4周。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中随机挑选一只试猪进行屠宰,收集结肠内容物。结果表明,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3000mg/kg饲料级氧化锌,对高蛋白诱发的高腹泻发生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这可能是由于高锌可明显降低结肠内容物挥发性盐基氮和氨氮含量(P<0.01),显著提高高蛋白日粮的胰蛋白酶(P<0.05)、胃蛋白酶活性(P<0.05)和CP表观消化率(P<0.05)所致。
  • 摘要:为考察具有与猪母乳风味相同的乳味香味剂对断奶仔猪采食量和采食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自由选择法试验,让断奶仔猪自由选择对照饲粮和试验饲粮。对照饲粮为基础日粮,试验饲粮在对照饲粮基础上添加400mg/kg猪乳香味剂,选择4头35日龄断奶的仔猪饲养于同一圈,分别在4个料盆中放置基础饲粮和试验饲粮,每天调整料盆位置,结算饲料消耗。试验期为4d,采用96h全程监控摄像记录仔猪的采食行为,计算采食次数、采食时间,并记录每天对照饲粮、试验饲粮的消耗量。结果显示,添加猪乳香味剂具有显著提高猪采食次数、采食时间和采食速度的作用,断奶仔猪平均每天的采食次数、采食时间和采食速度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9.5%(P<0.01)、9.6%(P<0.05)、9.5%(P<0.05);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每天每次采食量和平均每天每次采食时间略有降低(P>0.05);与对照饲粮相比,仔猪对试验饲粮的平均日采食量提高18.1%(P>0.05).由此可知,添加猪乳香味剂可提高断奶仔猪采食量,采食量的提高与断奶仔猪采食次数、采食时间和采食速度的提高有关。
  • 摘要:酵母硒是饲料中优质的有机硒源,较无机硒具有更高的吸收率与生物安全性,可提高猪的生长、成活率和繁殖性能,还可提高肉品质和营养价值。该文综述了酵母硒在猪日粮中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为探讨非抗性筛选生长抑素基因疫苗免疫断奶仔猪的效果及安全性,本研究将非抗性筛选生长抑素基因疫苗分三个剂量免疫80头断奶仔猪,同时设空栽体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初次免疫后第4周和第8周,高剂量免疫组的抗体水平、生长激素水平和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生长抑素(SS)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31.49%(初免后4周)和25.38%(初免后8周):免疫前后不同时间各组之间体温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SS基因免疫产生的特异性的SS抗体有效中和了内源性的SS,解除了对生长激素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免疫仔猪的生长速度。同时,在环境中没有检测出重组菌,表明该疫苗对断奶仔猪和环境是相对安全的。
  • 摘要:试验选用90头25kg左右荣×大×杜杂交猪,随机分三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分别饲喂可消化赖氨酸水平相同,蛋白水平分别为16.01%、15.04%、14.0%的三种日粮(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考察日粮蛋白水平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猪理想蛋白氨基酸平衡模式来配制日粮,将荣×大×杜生长猪日粮蛋白水平降低至15%或14%,不仅不影响其生产性能,还可降低单位增重饲料成本,提高养猪经济效益;日粮氨基酸平衡条件下,荣×大×杜生长猪的适宜蛋白水平为15%。
  • 摘要: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的必要病原,对养猪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但当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为了探索治疗PCVAD的新途径,分别针对PCV2的rep基因与cap基因,构建了PCV2特异的siRNA表达质粒(pGensil-R259、pGensil-C297、pGensil-C490)和PCV2非特异的阴性对照质粒(pGensil-SCR).在脂质体介导下,将构建的siRNA表达质粒与阴性对照质粒转染PK-15细胞,转染质粒20h后感染PCV2。结果质粒表达的特异siRNA抑制了PCV2DNA的合成及Rep和Cap蛋白的表达,使病毒滴度(TCID50)显著下降;针对靶基因不同位点的siRNA的抑制效果不同;病毒感染后36h内,siRNA对PCV2的抑制作用最强,随后有所下降,但直至感染后60h仍然能够显著抑制PCV2复制。实验结果提示质粒表达的特异siRNA能够显著抑制PCV2的增殖,但这种抑制功能与作用时间呈负相关。
  • 摘要:通过测定血气指标、血清代谢产物浓度及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参数,进一步探讨中药复方缓解夏季肉牛热应激的作用机理。选择18头月龄相近、体型结构相似、体重300kg左右的健康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的二代公牛,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8头牛随机分为3个组,1个对照组和2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给每头牛日喂0.2kg复方I和复方Ⅱ(由藿香、苍术、黄柏和石膏等中药按不同比例组成)。试验以三峡库区夏季湿热环境为热应激源,时间为2009年7月1日到9月8日。其中预饲期为10d,正式期为59d。结果表明,2种复方均能提高肉牛全血二氧化碳与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总量、实际碳酸氢盐浓度、剩余碱与缓冲碱浓度及钾、钠、氯等离子浓度,降低全血pH、阴离子间隙、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2种复方均能降低肉牛血清尿素氮、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乳酸等浓度,仅提高血清葡萄糖浓度;2种复方均能提高肉牛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G/M、补体3/4、一氧化氮等浓度及白细胞介素-2水平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2种复方均能增强肉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抑制能力,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降低血清丙二醛浓度。研究结果为应用中药复方缓解肉牛热应激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制备鸡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多克隆抗血清,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方法:利用DNAStar软件对鸡SREBP1入核部分蛋白进行分析,预测其主要抗原决定簇区域;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编码鸡SREBP1主要抗原决定簇的基因片段(832-1302bp),构建原核表达栽体pGEX-4T/SREBP1;诱导重组蛋白GST/SREBP1表达并纯化后,以其为免疫原制备鸡SREBP1的多克隆抗血清;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抗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并利用此抗血清分析SREBP1基因在肉鸡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ELISA测定抗体效价为1:1024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SREBP1基因在肉鸡腹部脂肪组织和心脏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在肝脏、肌胃、十二指肠、脾脏、肾脏等组织表达量较低,在胸肌和腿肌中没有检测到信号;SREBP1基因在高脂系公鸡腹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脂系公鸡腹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P<0.0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鸡SREBP1的多克隆抗血清效价高、特异性强。SREBP1在肉鸡腹部脂肪组织高量表达。与低脂系公鸡相比,SREBP1在高脂系公鸡腹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较高。
  • 摘要:本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对四个绵羊品种MHC II类DQ区DQA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比较和揭示洼地绵羊、杜泊羊、小尾寒羊及特克赛尔绵羊四个绵羊品种MHC-DQA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旨在为绵羊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
  • 摘要:Caveolin-1基因是Caveolin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该基因编码的Cav-1蛋白与多种细胞功能有重要联系。本实验采用RT-PCR与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并获得了鸭Cav-1基因的2603bp全长cDNA,该cDNA包含53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8个氨基酸。通过序列比对发现,鸭Cav-1基因编码区序列与鸡的同源性最高,为95.16%;与人、小鼠、家犬等物种的同源性在83.0%左右;进一步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可知:鸭与鸡的Cav-1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8.31%;与人、小鼠、家犬等哺乳物种的同源性在86.O%左右。表明Cav-1基因在动物进化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 摘要: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质酪氨酸激酶(LCK)是一个重要的繁殖相关的基因。在本研究中猪LCK基因的全长cDNA通过RACE技术被克隆。该基因编码蛋白质具有509个氨基酸残基,和大熊猫、犬、黄牛、绵羊、兔、人、大鼠、小鼠、马分别具有97%、97%、96%、95%、95%、96%、94%、94%、94%的高度同源性。该基因GeneID:100233188。基因进化分析表明猪LCK基因和犬的LCK基因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计算机辅助分析表明猪LCK基因具有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组织表达分析表明猪LCK基因在大肠、脾、肺、肌肉、脂肪、肝、心、肾和卵巢等组织差异表达。在该基因mRNA 1127bp处具有一个A/G突变,通过PCR-Alu I-RFLP检测8个猪种在该处突变的多态性,8个猪种在该突变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具有很大差异。该突变多态性和大白猪(100)、长白猪(100)的产子数进行关联分析表明该突变与总产子数关联极显著(P<0.01)。因此,猪LCK基因可以作为猪产仔数候选基因以来提高猪产子数。
  • 摘要:本研究以原鸡SCD基因的mRNA序列为基础,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朗德鹅SCD1基因的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并进行不同组织和不同处理阶段的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肥肝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胚胎移植技术可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繁殖潜力,在育种工作中,应用MOET技术,可加大选择强度,提高选择准确性,缩短世代间隔。发展酉州乌羊是酉阳县“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据酉阳县畜牧兽医局调查,该品种羊目前存栏量仅10000余只,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保护和开发,必将面临灭绝的风险。本文记述了采用激素对14只酉州乌羊进行超排处理后,共回收胚胎173枚(平均12.36枚),其中可用胚胎156枚(平均11.14枚)。共移植受体60只,到8月10日移植后60d,返情23只,不返情率61.7%。此次利用激素初次对酉州乌羊进行超数排卵,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丰都县是国家肉牛优势产区,肉牛产业已成为丰都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分析了丰都县牛源基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 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因其在抗病力和易感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了解到MHC是一个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广泛分布于鸡和其它脊椎动物体内。本文介绍了鸡MHC基因簇B-F、B-L和B-G的基因结构、数量、长度和多态性,同时分析了禽类MHC与哺乳动物的区别以及MHC与鸡抗病力、易感性、免疫反应和生产形状的关系,最后对MHC单倍型及其命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饲粮添加精氨酸对免疫应激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组织细胞膜外Toll样受体(TLR2、TLR4、TLR5、TLR6)基因表达的影响。20头24±1日龄断奶、体重7.19±0.63kg的“杜×长×大”(DLY)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个组:即基础日粮+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基础日粮+S.C500组(S.C500组)、基础日粮+0.5%Arg+S.C500组(0.5%Arg组)和基础日粮+1.0%Arg+S.C500组(1.0%Arg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试验期17d。于试验第8d早上实施应激处理,肌肉注射S.C5004mL或等体积生理盐水。于试验第8d(免疫应激前)、9d、11d、18d早上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沙门氏菌抗体水平和IL-6浓度。第18d仔猪采血后,麻醉致死采集空肠和回肠肠段组织样品,液氮速冻,测定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量。结果发现,肌肉注射S.C500导致仔猪ADG(P<0.1)和ADFI(P<0.05)显著降低,添加Arg(0.5%和1.0%)均有缓减疫苗注射导致采食量抑制的效应;免疫应激(注射S.C500)使仔猪血清IL-6水平在第9d、11d和18d显著增加(P<0.05),同时显著上调了仔猪空肠和回肠组织中TLR4和TLR5mRNA表达量(P<0.05),而对TLR2和TLR6mRNA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1);添加精氨酸显著降低仔猪血清IL-6水平(P<0.05),并显著抑制空肠和回肠TLR4和TLR5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P<0.05)。结果表明,日粮添加精氨酸能显著减缓因沙门氏菌疫苗S.C500注射引起的断奶仔猪肠道TLR4和TLR5基因的过度表达、血清IL-6含量的升高,从而缓解免疫应激对仔猪的损伤。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持续高温对不同性别北京油鸡脂肪代谢及血液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体况相近的49日龄北京油鸡公母各72只(公鸡平均体重608.58±13.07g;母鸡平均体重518.50±8.33g)随机分在两个处理中:(1)高温组,35±0.37℃;(2)适温组,25±0.38℃,分别在两个人工环境气候舱中饲养。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试验持续23d。测定试验第12d、23d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液脂肪细胞因子水平及脂肪组织LPL活性。结果:结果表明:1)对公鸡而言:热暴露12d时血清胰岛素(INS)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1)。热暴露23d时血浆INS、TG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浆葡萄糖(G)含量显著升高(P<0.01);对母鸡而言:热暴露12d时血浆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降低(P<0.05)。热暴露23d时血浆TG、FFA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VLDL有增加趋势(P=0.065),血浆G显著升高(P<0.01);2)热暴露12d时公母鸡的肌间脂肪脂蛋白脂酶(LPL)活性都显著降低(p<0.05),热暴露23d时公鸡的肌间脂肪LPL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母鸡的无明显变化(P>0.05);3)公母鸡血浆脂联素(ADP)、抵抗素(RES)水平在高温下都无明显变化(P>0.05);热暴露12d时公鸡血浆瘦素(LEP)水平显著降低(P<0.01),母鸡的显著升高(P<0.05)。结论:随着热暴露时间的延长,母鸡血浆FFA、TG含量及肌间脂肪组织LPL活性受高温影响下降程度减小,公鸡血浆TG含量及脂肪组织LPL活性下降程度加大。
  • 摘要:本试验采用以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通过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0~3周龄肉仔鸡胆碱和蛋氨酸需要量进行研究。试验共分为12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以胆碱和蛋氨酸为自变量,以反映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各项指标为因变量拟合回归方程,估计0~3周龄肉鸡胆碱和蛋氨酸需要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满足肉鸡最佳生产性能的胆碱蛋氨酸需要量分别为1336mg/kg和0.47%,满足最佳屠宰性能的胆碱和蛋氨酸需要量分别为1984mg/kg和0.59%。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