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3-08-23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最近几年,对于调控生理性及病理性骨更新过程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免疫系统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被进一步的描述为,骨丢失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及炎症性疾病状态.T细胞被认为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形成及在不同疾病(如类风关,骨转移,牙周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及骨质疏松症)中活性的关键调节因子.本综述聚焦于免疫系统在骨质疏松症特别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治疗上的新进展.为了维持结构上的完整性,骨骼需要持续的重塑并修复骨松质及皮质骨中出现的微损伤。骨质疏松症是系统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退化,由此引起骨脆性增加并易于骨折。骨骼脆性增加的原因有骨骼在生长的过程中无法产生最佳的骨量和强度;过度的骨吸收导致了骨量下降及骨骼微结构受损。提出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CD4+CD25+T细胞,具有抑制其他T细胞活化的能力。抑制Treg功能可导致关节炎恶化,增加Treg数目可改善炎症及骨破坏。有研究报道Treg的骨保护效应是通过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生成介导的。其他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可能在RA中也对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已知树突状细胞在炎症条件下可转分化为破骨细胞。
  • 摘要:粘附分子CD2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4)又称分化抗原簇蛋白,是一种高度糖基化蛋白,最初发现它参与了B细胞的发育.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D24在肿瘤形成和转移中也有重要作用.它在造血系统肿瘤及实体瘤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肾小管癌等多种肿瘤中高度表达,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卵巢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15%,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研究发现CD24在卵巢癌中也大量表达,随着卵巢癌中CD24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发现卵巢癌发病的分子机制,研发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rn 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类能够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粘附分子大多是糖蛋白,以受体和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CD24能够调节生长发育,主要表达于造血系统如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神经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及部分上皮细胞中(1-3),能够刺激前B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和成熟及神经形成(4,5),此外,能够促进胚胎发育期的大脑、神经细胞、角化细胞及胰腺细胞的生长(6-9)。CD24的缺乏会诱导处于早期活化状态B细胞的凋亡及促进神经再生(10,11)。在人红细胞及胸腺细胞中没有CD24的表达,而在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以及一些器官的实体瘤表面可见CD24大量表达。CD24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传导,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运动,因此,CD24的缺乏或过表达均可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和运动,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替勃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宫颈扩张棒用于绝经后取器的临床效果,为绝经后取器寻找新的术前宫颈准备方法.方法:收集绝经妇女取器783列相关资料分为3组,A组于术前半月口服替勃龙2.5mg,隔日一次,总量17.5mg,手术当日术前2h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mg,术中置入宫颈扩张棒;B组常规消毒阴道后暴露宫颈,置入一次性宫颈扩张棒,5分钟后取出;C组术前2h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mg准备宫颈,比较3组取器术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宫颈软化程度最好,取器成功率94.6%,有轻度疼痛,手术时间短,出血少.B组次之,取器成功率89.2%,均有轻度至明显疼痛,A、B两组宫口扩张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成功率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替勃龙配伍米索前列醇,术中采用宫颈扩张棒取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手术痛苦.
  • 摘要:性器官罹患,通过性行为可传播经典性病(venereal diseases,VD)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从70年代开始,性病的概念逐渐被"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s)所代替,1975年WHO正式使用STDs命名.迄今,除上述4种经典性病外,WHO还把非淋菌尿道炎、艾滋病(A1DS)、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器念珠菌病、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病、阴虱病、疥疮、乙型肝炎和股癣等也列入其中,目前STDs已达20余种.介绍了全国性病疫情;探讨了期梅毒、硬下疳、皮肤梅毒的症状、发病、分型、诊断;西医对淋病、尖锐湿疣、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的发病、症状、治疗等问题。
  • 摘要:女性生殖道粘膜免疫受抗原、细胞因子及性激素的调节。子宫及阴道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受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控,随动情周期的不同时相而不同。对月经周期中免疫细胞的研究发现性激素并不通过改变下生殖道免疫活性细胞的数目和分布而影响生殖道粘膜免疫,而是通过对多聚IgA受体mRNA表达的调节而部分影响生殖道粘膜免疫。rn 粘膜表面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和播散,使用不同的载体可产生除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外的向Th1或Th2方向偏离的免疫应答。通过控制Th细胞的效应,可提供更有理论性的疫苗设计方法。尽管女性生殖道的淋巴组织有其特殊性,但经其他途径免疫可产生生殖道局部的有效免疫应答,也可根据这一思路发展女性生殖道疫苗的设计以阻止STD或发展避孕疫苗。
  • 摘要:女性生殖器结核临床上常常无明显症状而易被忽视,最常见症状是不孕,据统计85%的生殖器结核患者从未妊娠,目前生殖器结核是发展中国家妇女不孕的重要原因。常见的女性生殖器结核主要有输卵管结核、子宫内膜结核、生殖器结核可侵害生殖过程的各个环节,造成不孕。按照解剖位置和致病机制,其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殖道解剖学异常、胚胎着床障碍、卵巢储备及排卵功能障碍等。对确诊系生殖器结核所致不孕患者应尽早开始针对病因的抗结核化学治疗、外科治疗,必要时行助孕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宫颈净粉"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1例CIN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应用中药("宫颈净粉")宫颈上药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高频环形电切术(LEEP)切除子宫颈病灶.结果: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净粉"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方(Bushen Huoxue Huatan Recipe,BRRH)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ndrogen-induced sterile rat,ASR)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治疗前后ASR大鼠卵巢内雄激素合成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于9日龄在颈背部皮下一次性注射丙酸睾丸酮(1.25mg)制备ASR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AS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SR模型组(蒸馏水l0ml/kg灌胃)、BRRH治疗组(10ml/kg灌胃)和二甲双胍治疗组(0.1g/kg灌胃),每组各13只,另设正常对照组(n=10).疗程(28d)结束后观察大鼠的性周期情况、体质量及卵巢系数情况;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定量方法检测大鼠卵巢内雄激素合成代谢相关酶3β-羟甾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细胞色素P450 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cytochrome P450 17α-hydroxylase/17,20-Lyase,CYP17)和P450芳香化酶(P450 aromatase,P450arom)的表达情况.结果:(1)性周期恢复情况:BRRH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治疗组两组大鼠之间性周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与ASR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2)体质量情况:ASR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RRH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BRRH治疗组大鼠体质量低于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3)卵巢系数(卵巢质量/体质量100g):ASR模型组大鼠卵巢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RRH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清T水平:ASR模型组大鼠血清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RRH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而BRRH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组化结果:与AS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BRRH治疗组大鼠P450arom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3β-HSD、CYP17的表达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RH对ASR高雄激素血症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雄激素代谢酶P450arom的表达,促进雄激素代谢,从而降低大鼠体内雄激素水平,纠正其紊乱的内分泌环境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抗炎通络灌肠方对慢性输卵管炎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赵广兴混合菌株接种大鼠法和Taylor-Robinson支原体阴道接种法,制作慢性输卵管炎性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桂枝茯苓丸组、庆大霉素组、抗炎通络灌肠方低、中、高剂量组各8只.通过肉眼、光镜观察输卵管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血液流变学的改变;ELISA法测定宫腔分泌物中免疫球蛋白(分泌型IgA)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l, ICAM-1)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输卵管组织的表达.结果:抗炎通络灌肠方能改善慢性输卵管炎症病灶的血液循环,促进受损输卵管组织结构的修复,减少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输卵管保持通畅性;降低输卵管组织中SIgA、TNF-α、ICAM-1、EGFR、IL-2、IL-8、TGF-β1的表达.结论:抗炎通络灌肠方通过降低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纤维细胞增生,改善输卵管黏膜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以及免疫调节达到消炎通管防止炎症复发的目的.
  • 摘要: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有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金哲教授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明确"湿瘀互结、久病伤正"的病因病机出发,以化瘀、利湿为主,兼以清热、扶正为治疗大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摘要:近年来,输卵管性不孕最多见,占不孕原因的30~50%。其治疗难度大,费用高,疗效欠佳,成功率低,为难治性不孕症范畴。从中医角度看,输卵管性不孕的基本病因是邪瘀相搏,其总病机为“邪瘀胞中,脉络受阻”,湿热瘀结是最主要的病因。从西医角度,盆腔感染是引起输卵管病变最常见的原因。本临床研究采用较为科学、前沿、安全的中药多途径中药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法,通过一剂中药多种途径给药,使药物充分利用,直接作用病灶,保证病灶区域药物浓度和持续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并且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炎克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抗炎及自身免疫方面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损伤加混合菌液致慢性盆腔炎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变化;子宫组织中干扰素-r(INF-r)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的大鼠血清IL-2水平均低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模型对照组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均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假手术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组织中干扰素-r(INF-r)表达情况,从阳性积分可知模型对照组积分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中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阳性区平均灰度可知模型对照组均高于其余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炎克康方可以有效减少子宫内膜层明显增厚、水肿,上皮细胞水样变性,以及炎细胞的浸润;并通过减少炎症渗出,增强自身免疫力,使自身免疫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慢性盆腔炎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炎克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机械损伤加混合菌液0.lmL(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按2∶1∶1)致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康高、中、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清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大鼠血清MD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SOD含量均低于中药高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正常组;MDA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中药中剂量组(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血清中MDA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血清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炎克康方能够升高SOD含量、降低MDA含量,从而改善慢性盆腔炎所致自由基异常,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 摘要: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系指因宫腔操作,特别是人工流产、宫内置取环等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导致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引起子宫壁之间的相互粘连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为继发闭经、月经量减少、下腹痛(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继发性不孕、反复流产等.目前多采用宫腔检查确诊后在宫腔镜下行粘连分解术(TCRA),术后宫内放置节育环或双腔管,并服用补佳乐合黄体酮调周治疗,预防再次粘连,但临床疗效欠佳,复发率高.若在TCRA术前后予中药干预治疗,则可能提高疗效.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探究中医干预治疗理论基础,寻求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案。与基本面,调补脾肾、养血活血是治疗IUA的重要治法,从浩瀚的中药中筛选出最有效的组方是比较困难的,在查阅文献后,本人首推张玉珍教授经验方:菟丝子、枸杞、丹参、当归、熟地黄、山茱萸、杜仲、山药、桃仁、赤芍、川芍、香附),组方较为严谨,脾肾同补,气血并调。临症时,常去赤芍增紫河车,加强补肾之功;痰湿瘀阻者,可适时佐用苍附导痰痰汤祛痰湿,活血通络。
  •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妇科一种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约为3.5%~7.5%,因其所导致的不孕的发生率约为35%~94%.近年来,中医学对PCOS的发病机理、证候诊断、方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西医结合研究认为中医的肾包括了生殖功能的调节,PCOS是肾气不足合并经脉郁滞导致全身生命网络调控失常的表现.本课题组在肾主生殖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患者发病环境及特点,以补肾宣郁方-益经滋癸饮为基础方进行辨证治疗,发现可以明显改善肾虚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卵巢功能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恢复排卵,使月经复潮,计划妊娠者可以提高妊娠成功率;治疗前及治疗三个月后,月经第2-4天监测空腹血清性激素水平,发现可以下调FSH,LH水平,上调E2水平.
  • 摘要:本文为了探讨输卵管妊娠的微环境调控及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作用效应的分子机制。成功地建立了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研究载体;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诱导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有透射电镜的依据支持;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可显著增加输卵管妊娠滋养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l和caspase-3的表达,这为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可诱导滋养细胞凋亡”的理论提供了又一确切证据;化瘀消癥杀胚中药复方可能通过启动Fas/Fast系统凋亡通路最终完成了凋亡事件而在宏观上表现出“杀胚”效应。
  • 摘要: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作为黏膜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分子在生殖道黏膜抗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合成与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病原体粘附、中和毒素、杀菌等,近年来对sIgA的临床研究逐渐深入,sIgA可作为多种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指标.作为黏膜局部免疫主要效应因子,sIgA应用前景广阔.进一步的探索可从生殖道sIgA的调控机制,sIgA基因工程抗体,中医药与生殖道局部免疫调节方面寻找突破口.本文就生殖道局部sIgA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提出sIgA作为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因素,对抗体的免疫稳定起了独特作用,清除抗原而不激活免疫系统。近年来己成为黏膜免疫研究的一个焦点,选择最佳切入点,探讨其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合临床特点及中医药优势,将会给女性生殖道乳膜免疫研究开创一个崭新的方向。
  • 摘要:老年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发病率上升,治疗周期长,症状易于反复,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卵巢早衰患者。增强阴道的抵抗能力,标本兼治是关键;西医治疗快速起效,以雌激素、抗生素为主;中医疗程长,但疗效稳固持久;新的生物治疗及其他治疗不断涌现,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治疗空间;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改善整体状况有优势,中西结合,优势互补,标本兼治,疗效更佳。
  • 摘要:盆腔炎属于中医学少腹痛、带下病、症瘕、崩漏等范畴。其病机为素体虚弱,邪气乘虚入侵,湿浊热毒蓄积下焦,致气滞血瘀循经下注,损伤冲任,湿阻气机,热伤血络,不通则痛,瘀结成症。因此在治疗原则上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止带为主。此方煎后取汁分别内服,保留灌肠,药渣布包热敷下腹。内服经消化道吸收,灌肠为直肠直接渗透,药渣热敷温经通络,促进消散及粘连松解,改善局部循环。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疲、缓消包块之功效。同时给予左氧氟沙星0. 3mg静滴,每日2次,联合奥硝唑0. 5g,每日1次;或头抱菌素如头抱西丁2g,静滴,每日2次,联合奥硝唑0. 5g,连用7~14d。用药7d复查血常规及B超,如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体温正常,腹部症状明显好转,可以停用抗生素。
  • 摘要: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多次发病致病菌的分布,探讨RVVC的复发途径.方法:从36名RVVC患者2次急性发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酵母菌并进行菌种鉴定;结合SSCP和GeneScan对白色念珠菌CAI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获得的72份标本中分离白色念珠菌51株(70.83%),光滑19株(26.39%),其他2株(2.8%).51株白念共获得19种基因型,其中以30-45和32-46为主.同一患者前后两次感染同一基因型致病菌的患者为19人(52.78%).结论:阴道内致病菌的长期定植可能是导致RVVC反复发作的感染源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所致不孕的效果及盆腔粘连程度等对术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收集经腹腔镜检查诊治的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所致不孕的病例25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1组采用中药配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治疗2组为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根据术中所见将盆腔粘连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随访治疗后妊娠情况并探讨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盆腔轻度及中度粘连者中,治疗1组治疗后妊娠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2.在重度病变者中,两组治疗后妊娠率、流产率及校正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3.盆腔轻度粘连者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中度病变者和重度病变者.4.不孕时间在≤2年的患者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不孕时间在3年以上的患者.结论:对轻、中度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所致不孕的治疗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术后妊娠率受盆腔粘连程度及不孕时间等的影响.
  • 摘要:本文分析总结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联合中药治疗女性炎性不孕症的疗效,评估妊娠率及分析妊娠失败的原因.研究表明,经过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及中药联合治疗,能使得大部分盆腔炎性不孕症患者自然妊娠并生育。怀孕后而自然流产的往往合并卵巢功能异常,或者宫腔与子宫的异常。宫腹联合手术手术后半年妊娠率最高,随时间延长,受孕率逐渐下降。治疗后仍不能怀孕的患者,术后输卵管通常情况和受孕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孕的原因考虑为该部分患者除了炎性因素外合并其他导致不孕的因素往往居多。该研究总结的病例中医证型顺序为: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痰湿(寒湿)型>肝郁气滞型>气血两虚型=气虚血瘀型。该病气滞血瘀证型最多见,合并肾虚者易导致怀孕后自然流产。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联合中药治疗该病疗效好于单纯手术治疗和单纯中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并分析宫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56例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的50例,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89.3%,其中误诊的粘膜下肌瘤2例,子宫内膜增生2例,子宫内膜癌1例,宫腔残留物1例.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对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具有无创性及经济简便的优点.
  • 摘要:输卵管炎性病变导致的输卵管阻塞是妇科常见病和难治症之一,也是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输卵管炎性阻塞(Fallopian tube inflammatory obstructive,FTIO)导致的不孕约占女性不孕患者的25%~50%.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宫内感染发病率的上升,宫腔操作机会的增加,输卵管病变造成女性不孕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倾向.许多中药有抗炎、杀菌、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及增强免疫的作用。通过辨证论治,合理组方用药,可起到抗菌消炎、修复病损组织、恢复组织功能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现代的一些诊断方法在确诊的同时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现在还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对输卵管进行粘连分离、整形及再通术等。
  • 摘要:晚期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因发病急,疼痛刺激诱发宫缩,难与早产临产、阑尾炎、泌尿系结石相鉴别。由于妊娠子宫较大,腹部触诊、双合诊难以确诊,易误诊、漏诊,因患者孕早期及孕中期均提示患者右侧附件存在囊肿,考虑卵巢囊肿蒂扭转可能性大,且因孕妇体位改变,囊肿与增大的子宫相互挤压,导致囊肿逆时针扭转360°,发生急性扭转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囊肿发生急性坏死,呈黑褐色,易破裂和继发感染。本病诊断及时,及时行剖腹探查术,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处理,避免了病情恶化,手术切除囊肿,保证了母婴安全,由于孕晚期,且患者多次手术,手术危险性较大,胎儿尚未足月,同时行剖宫产,新生儿存活率低,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新生儿出生后转儿科治疗半月痊愈出院。
  • 摘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在子痫前期患者体内的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虽然本结果中看似关联不大,但相信它们是在相辅相成的调节和影响着孕妇的出凝血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它们的细微变化、相互作用以及与子痛前期发病的关系。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病理生理可能与孕妇生理性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后期胎盘利用增高、导致PLT计数相对减少有关,并不是血小板寿命下降所致,为生理性自限性变化。因此,对于这类孕妇,不需要给予任何药物治疗,只要随时监测PLT计数及其平均体积即可。
  •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璧山县剖宫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询问璧山县妇幼保健院2011年1-6月分娩的500例孕产妇,并填写北京妇产科医院统一编制的《产妇分娩方式及相关情况调查分析表》,问卷当场收回,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孕产妇积极配合,通过500份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影响产妇分娩方式的主要因素:①孕产期保健状况,是否接受规范的产前检查及是否高危直接影响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②对剖宫产的利弊及阴道分娩好处缺乏正确认识;③产时主动干预及医疗机构专业支持等因素影响,而医疗费用、居住地、职业等因素影响较小.结论璧山县剖宫产率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5%的标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孕产妇分娩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孕产期保健状况、剖宫产相关知识、产时主动干预及医疗机构专业支持.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将剖宫产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 摘要:TORCH是一类专指可以导致孕期感染并具有致畸作用的特殊病原体,1971年由Nahmias所提出.T指弓形虫(toxoplasma,TOX),0指其他微生物(others),R指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C指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H是指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其中其他微生物包括微小病毒B19、Ep stei n-Barr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梅毒螺旋体等,由于感染性疾病对围生儿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人口素质,因而已经成为围生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者们对宫内感染引起围产儿脑损伤的机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研究发现:IL-6和TNF在羊水、胎儿脐血以及大脑部位的炎症反应的升高而产生不良结果,而胎儿自身产生的炎症反应有很重要的作用。预防宫内感染对胎儿的损害在宫内已开始,孕妇作好预防及治疗尤为重要,以预防为主,重视育龄妇女的婚前卫生指导及其孕期卫生保健。对于弓形虫病,CMV,风疹病毒感染,孕妇疤疹病毒感染等,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可取的良好疗效。
  • 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宫颈癌前病变,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致癌病毒。CIN的转归方式有自然消退、持续存在、发展为癌,即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由轻到重的渐进性、自然消退的可逆性,动态发展的缓慢性。CIN根据其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带下病”、“崩漏”等范畴,尚无统一的中医分型。本研究搜集CIN病例281例,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其六大证型,分别是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肾阳虚、热毒瘀结、阴虚夹湿、肝郁气滞。其中,CINⅠ109例,以脾虚湿盛、肾阳虚为主,即正虚;CINⅡ77例,以湿热内蕴、肾阳虚证为主;CINⅢ95例,以湿热内蕴、热毒蕴结、脾虚湿盛为主,即正邪交争,本虚标实,体现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CIN发展演化趋势为正虚在先,再演变成虚实夹杂。本研究中CIN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总检出率为49. 47%,该结果从乳酸杆菌方面说明CIN患者大多存在阴道免疫力低下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CIN患者中CT的检出率最高,Uu次之,说明CT及Uu极有可能是CIN的致病因素。为单糖,阴道乳酸杆菌将单糖转化为乳酸,维持生殖道的酸性环境。本研究显示CIN患者阴道PH值异常升高者占50.89%,该结果与上述乳酸杆菌在CIN患者中检出率低下相一致,这2个指标的结果共同说明CIN患者大多数处于阴道微生态失衡状态,因此,对于CIN的防治除了传统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微生态疗法,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维持宫颈阴道部局部微生态平衡来实现。
  • 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具有高种属特异性的病毒.目前,人类是其唯一的已知宿主,即使在实验室条件下也不能感染其他种属.在低温环境中,HPV病毒甚至能在无宿主的情况下生存数月.多项研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HPV通过其DNA编码的多种蛋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实现肿瘤的免疫逃逸.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同样受到多方面,如个体、家庭、地域等因素影响.由于HPV的自限性及人本身的自愈能力,宫颈病变是个长期、可逆的病理学变化过程,只有高危亚型HPV持续感染才会最终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将宫颈高危HPV感染检测运用到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的早期筛查中意义重大.美国FDA认证的新一代HPV L1筛查试剂盒(CytoReact检测系统)能够快速检测衣壳蛋白L1,从而能够预测宫颈上皮内不典型增生伴HPV感染能否自然消退。目前FDA批准的HPV疫苗有2种。HPV4:四价疫苗;HPV2:二价疫苗。治疗性疫苗主要是促进HPV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通过将抗原提呈给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激活CD8+T,辅助CD4+细胞从而选择性杀死HPV感染细胞或HPV相关癌细胞,对正常未感染组织无影响。对于宫颈HPV感染合并宫颈病变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宫颈锥切、Leep术),物理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聚焦超声治疗、光动力治疗等),药物治疗(干扰素、咪唑莫特软膏、白介素-2、中药制剂等),各种治疗方式效果报道不一,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式。
  • 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法对IVF-ET患者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及与卵泡液生殖激素及颗粒细胞上BMP15表达的关系.方法:将60例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符合中医辨证,随机分为中药+控制性超排卵组(补肾药物组,20例)和单纯控制性超排卵组(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水平、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及使用量、注射HCG日血清中E2、P、LH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卵泡液生殖激素FSH、LH、E2、P、PRL浓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成熟卵泡颗粒细胞BMP15的表达.此外,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将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补肾药物组优质胚胎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药物组促性腺激素用量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组优质胚胎率高于未妊娠组,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补肾药物组卵泡液FSH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药物组卵泡液LH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卵泡液LH浓度明显高于未妊娠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颗粒细胞上BMP15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补肾药物组表达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组高于未妊娠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法可以增加优质胚胎率提高卵母细胞质量,并且可以降低促性腺激素的用量.补肾法可以通过对BMP-15和FSH及LH的调节,实现提高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
  • 摘要: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已证实,补肾调经方可提高IVF-ET控制性促排卵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并增加卵泡液中BMP-15的蛋白含量和颗粒细胞中BMP-15 mRNA的表达,提示补肾调经方促进卵泡发育、改善卵子质量的作用可能与其调控卵母细胞分泌因子BMP-15的分泌有关.本研究将补肾调经方作为补肾法的代表方剂.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补肾法改善控制性超排卵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与其调控卵母细胞中BMP-15表达的关系.为中医药作为IVF-ET控制性促排卵的辅助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研究表明,补肾调经方可能通过上调小鼠卵母细胞中BMP-15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补肾调经方在改善卵母细胞质量方面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高剂量补肾调经方的效果更好。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促卵方对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补肾活血促卵方的临床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为30例,对照组为30例.治疗组患者自月经第5天开始予补肾活血促卵方.对照组患者给予克罗米芬.测量基础体温、监测子宫内膜发育情况、卵泡发育及血清性激素(FSH、LH、E2、PRL、T、IN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补肾活血促卵方妊娠率为56.67%,排卵率61.00%;对照组克罗米芬妊娠率为30.00%,排卵率72.8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排卵率对照组优于治疗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治疗前后总积分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促卵方对FSH、LH及其比值有调节性作用,能有效降低LH,提高FSH水平,调节其比值变化,有升高E2趋势,有效降低T、PRL、INS等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多囊性改变,有助于成熟卵泡的发育及子宫内膜生长,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
  • 摘要:观察LEEP术后应用儿黄散局部给药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合并HPV感染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尚无针对HPV感染的公认有效治疗药物,本研究以期减少LEEP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的同时并达到治疗HPV感染的目的,为临床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合并HPV感染LEEP术后提供一种效果显著、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的新方法.研究表明,LEEP术后应用儿黄散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合并HPV感染,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使创面加速愈合,减少阴道排液,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促进HPV转阴、降低HPV DNA载量方面,其疗效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相当,既有诊疗效应,又可防控“未病”。因此在临床应用儿黄散治疗本病是有效可行的,且具用药经济,无毒副反应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
  •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人们对性关系认识的改变,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明显增加。临床上,抗生素的错用滥用,耐药性的产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抗生素对妇科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而中医药在诸多妇科炎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症状控制、疗效巩固、整体调节等明显优势。长期以来,中医对于炎性疾病的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要治法,但该法往往适用于炎症的急性阶段,长期使用可致损伤正气。在炎性疾病的后期以及非感染性炎症,应以扶正为主,佐以驱邪。临床研究已证实,补肾活血方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机能状态,还影响着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尤其对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疗效显著。试验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法可通过对NIM网络的多靶点调控,改善免疫机能,调节炎性因子、神经介质的表达,从整体和局部干预妇科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 摘要:绝经后妇女随着激素水平的下降,生殖系统的功能在下降,保护能力也在下降,盆腔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绝经后患者用药要遵循老年人的用药特点:平和、量小、时间不宜过长,如此,西医治疗往往控制感染后,不能有效的消除盆腔淤血、水肿状态,不能防止和减少粘连的发生、瘢痕的形成,容易引起后遗症,而中医药系统治疗能弥补此缺憾,能明显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心里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采用内服中药-中药保留灌肠-阴道治疗的中医三联疗法。
  • 摘要: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可无急性发病史或症状不典型,往往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以下腹胀痛、腰骶疼痛、带下、月经改变为主要症状.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静脉淤血症等.同时,它也是导致异位妊娠、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温通化湿类中草药传统医学称其可温肾助阳、燥湿化痰、行气活血,对慢性盆腔炎中的“湿、瘀、虚”具有针对性治疗。现代医学也反复证实,温通化湿类中草药可改善盆腔微循环,通过不同机制影响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达到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临床上,现代医学常在盆腔炎发作或月经来潮盆腔环境改变时应用抗生素,可取得一定疗效,但现今抗生素反复、广泛、大量使用,使得广泛耐药,而传统医学从整体出发,综合患者禀赋、体质、手术操作等考虑,辨证施治,四诊合参,衰其邪,扶其正,使邪祛而正胜,正能胜邪,自可驱邪外出,使邪不可再凑。但炎症并非等同于热毒所致一系列症候,故不可一味应用清热苦寒类药物,当辨证施治,固本求源。温通化湿法祛湿化痰治其标,温通脉络扶其正,在临证中或清解法导致变证时应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在抗生素广泛耐药、单一清热解毒法使用未达到更好效验时,不妨试试温通化湿法,往往可殊途同归获得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宁坤液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5例采用中药口服、自拟方药灌肠、理疗、丹参注射综合治疗,治疗组65例在中药灌肠方面使用化瘀宁坤液,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评分来评定疗效,分别观察两组的愈显率及有效率,进而观察化瘀宁坤液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结论:化瘀宁坤液可有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八味妇炎合剂)直肠给药合并理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及适应症.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用八味妇炎合剂进行保留灌肠治疗,随即用中频治疗仪理疗20-30分钟.结果:湿热蕴结型、湿热瘀滞型盆腔炎疗效最好,湿毒内盛型次之,寒湿凝滞型和癥瘕积聚型疗效较差.结论:八味妇炎合剂灌肠合并理疗治疗湿热蕴结型和湿热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效果最好.
  •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的疗效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3名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分为中药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月经周期第3-5天血清激活素A(ACTA)、抑制素B(INHB)、人卵泡抑素(FS)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NHB、FS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ACTA的浓度升高(P<0.05).中药组在降低血清FS水平方面更加显效(P<0.05),而对照组在升高血清ACTA方面效果更显著(P<0.05),两组降低INHB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可改善ACT-INH-FS系统的分泌.
  • 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患者的支原体感染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收集75例自然流产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和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自然流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和阴虚质为主,其中以阴虚质患者支原体检出率居高,其次是阳虚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然流产患者非孕期调节体质状态,减少支原体感染,从而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稳定型输卵管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002-2012年10年以来入住广东省中医院妇一科的227例稳定型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基础体温、孕酮、HCG、经阴道B超及症状体征等变化情况,结合治疗后的转归与结局,总结出中医综合疗法对稳定型输卵管异位妊娠的疗效.结果:痊愈18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87%.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稳定型输卵管异位妊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发作、持续至少6个月、持续或间断发生的下腹及盆腔疼痛,并引起功能障碍或日常生活活动受限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的一组综合征.CPP的发病率为2.1%-24%,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0%~40%.由于其病因复杂,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手段,大部分CPP患者得不到明确诊断,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CPP的诊治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本病的生理、神经解剖基础,常见病因,分析了诊断中常用的患者辅助的腹腔镜疼痛定位技术。提出西医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及心理治疗。中医药治疗CPP,除口服给药外,还强调外治。由于直肠位于盆腔之中,中药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治疗CPP的目的。另外中药热敷、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灸等特色疗法,能弥补内服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生物利用度低、局部药物浓度不高等缺陷,对CPP均有一定的疗效。
  • 摘要:慢性盆腔痛(CPP)指由各种功能性或(和)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以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时间超过6个月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CPP是涉及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以及心理疾患等多学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器官功能的障碍,并引起患者社会行为及家庭生活的障碍,且对一般药物疗效不佳.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理疗、心理治疗、痛点注射、针灸、营养疗法、中草药治疗及手术等,目前大致有三种基本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CPP: (1)切除可见的病灶,恢复解剖,尤其是腹腔镜手术;(2)切除盆腔脏器;(3)神经去除术;但针对各种术式均缺乏广泛的、规范化的研究。不同原因导致的CPP治疗亦不相同。
  • 摘要:自一百多年前Doderlein发现阴道乳杆菌以来,对阴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女性阴道是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也是一个独特的细菌寄生场所,终生受到生长发育和激素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临床工作中应当通过描述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机体炎性反应和原因菌等形态学方面,结合阴道pH值、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等功能性指标对阴道微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价。中医治疗中,对于滴虫性阴道炎,治宜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为法。西药治疗中予达克宁栓1枚,置入阴道,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阴道分泌物未查见滴虫、念珠菌者予妇康栓1枚,置入阴道,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 摘要: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证候可包括于"带下"或"妇人症瘕"内,其病因病机多为分娩、流产后或盆腔手术消毒不严或经期房事等外因引起.包括子宫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及结缔组织炎,属上行感染.中医认为是因热毒或湿浊邪气阻抑气机,於滞胞宫胞络影响冲、任而发病.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应予以积极治疗,可采取西医治疗,中药治疗,手术治疗,针灸理疗等方法。
  • 摘要:目前,西医治疗盆腔炎以抗菌、消炎为主,抗生素对控制盆腔炎急性期敏感细菌感染较为有效,但相对于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反复发作型,抗生素难于渗透局部发挥作用,长期使用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给患者带来痛苦。中医从治本出发,标本同治,表现出相对优势。临床以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中药外洗及适当配合西药栓剂阴道内上药等多途径治疗慢性盆腔炎时,疗效确切,但同时也要告知患者注意摄生养身,调畅情志,注重饮食,以防复发。
  • 摘要: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是困扰临床的难题,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阴道局部的免疫调节失常参与了VVC的反复发作,包括阴道局部的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及Th1/Th2平衡的失调,使得RVVC女性阴道局部呈现高致敏状态,出现反复发作.本文提出,较之全身免疫,阴道局部的免疫调节对于VVC的反复发作更加受人关注和激发人们的研究兴趣。阴道局部的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阴道局部的高致敏状态及阴道局部Th1/Th2平衡的失调均参与了VVC的反复发作。RVVC发病的免疫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包括针对免疫反应研制的药物或疫苗。随着RVVC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学机制研究的不断全面深入开展,将会出现更多更好的防治RVVC的策略和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相关因素,中西医结合疗法即输卵管通液配合自拟中药妇通汤口服、妇通液保留灌肠对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6年01月~2010年12月来源于荆州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和病房的2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两组对照组,并对3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1-3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未孕者月经周期无改变,而部分患者月经量稍增多,经期伴随症状得到一定改善,三组未孕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8个月,A组和B组各有一例输卵管妊娠,考虑输卵管结构和功能尚为完全恢复,运卵功能较差所致.通液与妊娠时间的关系从统计结果分析,距通液时间越长,受孕机会越少,大部分在通液半年内妊娠.结论:采用输卵管通液配合自拟妇通汤口服、妇通液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较单纯应用西医、中医治疗疗效满意.
  •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紊乱及代谢异常性疾病,以肥胖、多毛、闭经、不孕"四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发现PCOS患者亚临床慢性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因此提出PCOS可能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有关.rn 炎症信号途径与胰岛素受体后信号途径通路异常是慢性炎症介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持续性无排卵、雄激素过多、胰岛素抵抗是PCO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PCOS患者亚临床慢性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推测PCOS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及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相关,尤其是非肥胖PCOS发生相关。慢性炎症可能作为关键发病环节介导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进一步诱导PCOS的发生及发展。另外,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及芳香化酶活性改变可能增加卵巢局部雄激素受体表达,炎症因子可能影响颗粒细胞凋亡,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参与高雄激素血症的形成,直接诱导PCOS发生。因此,炎症因子信号通路与胰岛素信号通路、激素代谢途径之间网络关联并相互作用,共同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8~2012)、CNKI(1994~2012)、VIP(1989~2012)、Wanfang (1989~2012)、PubMed (1966~2012)、Ovid(1966~2012)及Cochrane library(2006~2012),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1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3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患者2443个,其中治疗组1261个,对照组1182个.各研究资料基线具有可比性,没有提及分配隐藏及盲法,风险偏倚评估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存在风险偏倚不清楚.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在妊娠率[RR=1.88,95%CI(1.68-2.10),P<0.00001]、排卵率[RR=1.58,95%CI(1.26-1.98),P<0.00001]、周期排卵率[RR=1.17,95%CI(1.09-1.26),P<0.00001]、月经周期恢复率[RR=1.61,95%CI(1.25-2.06),P<0.00001]、总体有效率[RR=1.35,95%CI(1.22-1.49),P<0.00001]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西药组[RR=0.27,95%CI(0.14-0.52),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低下,影响了结果的论证强度,需要今后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和重新评估.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制备小鼠合体滋养细胞微绒毛膜的方法.方法:收集足月孕小鼠的胎盘,利用机械分离法剪碎胎盘进行差速离心,分离小鼠STBM.用lowry法测定制备的小鼠STBM蛋白浓度,用组织多肽抗原作为小鼠STBM的标记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STBM的浓度,利用电镜观察并分析小鼠STBM的形态结构.结果:实验获得的小鼠STBM制剂的蛋白含量为(0.69±0.12) mg/ml,TPA含量为(61.49±9.78) ng/ml.电镜下小鼠STBM的直径为(228.52±90.06)nm的囊泡状结构.结论:制备的小鼠STBM与人STBM高度相似,可为子痫前期致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体内研究的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及二者联合使用对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因医学因素或社会因素需行剖宫产者60例,经阴道分娩者54例,将其用盲法分别随机分至3组:益母草组、缩宫素组及益母草+缩宫素组,各组按特定方式处理,记录术中及产后48h内出血量,记录第三产程时间, 所得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益母草组(1014.75±159.10 ml),益母草+缩宫素组(433.88±75.34 ml),缩宫素组(562.30±102.00 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67.48,P<0.01),post hoc LSD检验显示,在p<0.05水平下,LSD=109.58,提示两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经阴道分娩组,总出血量、产后2h及2-6h出血量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余检测时段有差异,其中益母草组与缩宫素相比,24h后的出血量相对较少;剖宫产组3种处理组间第三产程无显著差异.结论益母草注射液具有一定的促子宫复旧的作用,在经阴道分娩时,可以达到与缩宫素类似的效果,但在剖宫产时,鉴于其起效较慢,不建议单独使用,但可以与缩宫素联合应用.
  • 摘要:目的:利用湍流原理研究配制皮试液的新方法.方法:利用湍流原理改变陈旧的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制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论证,制定可靠的评价指标,评价实验效果.结果:改良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后,对皮试液进行实验论证,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湍流的好处在于节约时间、减少污染.结论:改良皮试液的配制方法,避免上下颠倒,减少了污染机率,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 摘要:回顾近几年来各种避孕方法及其与性传播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不同的避孕方法不仅避孕效果不一样,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也不同.使用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避孕方法.研究表明,在避孕方面,激素避孕、宫内节育器及屏障避孕法都有较好的避孕效果,其中,激素避孕法和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效果略强于屏障避孕法,但屏障避孕法如果正确使用,避孕效果也较理想;从对性传播疾病的防护作用来看,各种避孕方法对STD的防护作用不同,其中,激素避孕对STD的防护作用较差,且副作用较大,屏障避孕法对STD的防护作用最理想,尤其是具有抗STI作用的杀精剂与屏障工具联合应用是目前避孕兼防护STDs的最好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