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学术年会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学术年会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5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会议文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伴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教育面临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即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各地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当前户籍制度和高考政策的限制下,破解这个问题,是多方利益协调的过程,难点就在于如何动态有效地协调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将趋于成熟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引入异地高考研究领域,重新界定异地高考的本质,构筑政府、教育部门,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等利益相关者"四位一体"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思考视角,以期对破解异地高考难题提供更为明晰的规划思路,让更多的利益相关群体得到更多的利益。
  • 摘要:对国际组织(以欧盟和经合组织为代表)近年来发布的系列专题报告和政策文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1)探讨了当前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理念: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剂"、缩小社会差距的"缓冲器",技能是21世纪经济的"全球货币";(2)剖析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超国家层面的战略和政策重心: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关注弱势群体,提供全面和包容的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人们的技能水平;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基于以上研究,对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和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期的首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以下思考和政策建议:加强政策引领和制度设计,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多举措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应对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促进经济增长。
  • 摘要:建设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工程,至今已历时近20年."高教强国"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能始终将民办高等教育置之事外,民办高等教育在"高教强国"战略中负有不可替代的使命.北京提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可以追朔到2004年召开的北京教育大会,是北京民办高等教育一贯的发展思路.对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概念进行了解析,指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前提、定位与必要条件.总结分析了目前北京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总结了发展建议,从办学定位、办学自主权、法律地位以及国内外深度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阐述。
  • 摘要:北京市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间开展合作共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2001年北京市在沙河、良乡两地建立大学高教园区,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入驻;1999年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成立,16所高校学生可以跨校选修公共课和专业辅修;北京地区建立了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覆盖了所有学科大类;2007年"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成立,学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共享图书资源.但当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园区建设进展缓慢,还未形成区位优势;学院路共同体教学资源共享还有待深入;教师和学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有限;BALIS系统运行还缺少国家和区域统一的馆际互借的行为规范,探讨区域层面资源共享机制很有必要。
  • 摘要: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拥有评价权力的主体有权要求高等教育实行问责,并对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每一种类型问责都有其相应的评价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权力的平衡与协调既是权力分配的出发点,又是权力分配的最终归宿.在防止重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者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大学生实习遇到诸多的困境,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实习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大学生实习瓶颈的建议。
  • 摘要: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是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力量.为研究影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对2001年至2010年北京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实证分析表明,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北京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既来自于外部两端的市场需求压力,也来自于内部改革带来的活力和教育及财政政策的推动力.2020年以前,北京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结构布局调整、课程与教学改革、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投入政策仍可能继续,虽然可能会产生新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但仍将继续成为推动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内部性深层潜动力可能会得到进一步释放.从长远来看,北京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可能会朝着三个方向发生重大转变。
  • 摘要:授权评价来自于欧洲,近几年在北京职业院校发展评价中加以应用并收到良好效果.介绍了授权评价的内涵、特征和相关理论依据,谈到北京职业院校主要在质量发展、校企合作、专业创新团队、教师培训四个领域开展了授权评价。以质量发展评价为例,详细论述了授权评价运用过程的四阶段八环节,即确定评价主体,达成评价指标;两轮评分一次讨论,观点碰撞信息交流;直观结果图形输出,揭示隐含问题结论;终场交流感悟评价,总结反馈着眼改进.从中可以看出,授权评价的核心在于沟通信息、交流反馈、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还对授权评价在北京职业院校的收效、反响加以归纳,并总结了授权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反思.在结语中提出授权评价是职业院校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工具,应积极推广。
  • 摘要: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自2007年至2012年已经五年,课程改革在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各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理念、评价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套实习实训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和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 摘要:学习型城市理念发源于西方,由于城市的发展目标不同,所以学习型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理念与实践也是多种多样。在国际范围内,学习型城市理念已经和最初的设计有很大差异,教育城市理念向学习型城市理念,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型城市成为发展模式,并且西方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理念转变并发展趋缓,亚洲学习型城市则呈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北京学习型城市应该在理念上发生变化,应该承担更多角色与使命,通过政府和市民协同合作方式整合内部资源,并牵头设立国内学习型城市网络体系,引领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创建,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奠定更好的人文与社会基础。
  • 摘要:国家建立基本公共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经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努力,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站在了追求质量与公平的新起点上.但城乡差异是历史问题也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处于"后撤并"时代的农村中小学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前以致未来更长时期内,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战斗前线.总体规模日益缩减但分布呈点多、线长、面大且办学条件与水平整体较低是当前农村中小学的基本现状。学校标准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地进行人、财、物的全方位齐步推进。器物层面的学校办学条件是重要切入点和抓手,利用国家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全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 摘要:中小学生总体上是幸福的,所以需要对中小学生的幸福观进行分类研究.美德幸福观、实现幸福观、体验幸福观、平淡幸福观和享乐幸福观是中小学生五种主要的幸福观,其中,前三种是积极的幸福观.初一学生以三种积极的幸福观为主,三种积极的幸福观与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存在较强的正相关。中小学生有适当压力也能感受到幸福,幸福感还能有效缓解压力.他们认为幸福成长并不排斥挫折和压力.但要注意别让他们的幸福来得太艰辛.幸福观分类研究的教育意义明显,它能化解幸福是不是教育目标的争论.幸福观反映了幸福感的品质,可以作为幸福感评价的标准.幸福观应成为幸福感评价研究的内容,应作为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干预要素之一。
  • 摘要:随着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来京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数量急剧增加.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研究力图通过深入调查,较全面的反映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适应与融入现状,了解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在首都的生活和适应状况,探讨针对这一群体的教育措施,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并健康成长,从而促进新时期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 摘要: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视角出发,阐述家长教育满意度与公众教育服务需求的关系,并以北京市开展的家长对区县教育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北京市公众的教育服务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于北京市区县教育工作整体评价比较满意,但"社会资源用于学生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服务水平与家长的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特征群体的家长对区县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需求有所侧重;公众教育满意度评价是了解公众教育需求的重要渠道.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对于如何满足公众的教育服务需求提出如下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意识,在加大教育监管和督导力度的同时,建立公众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机制.并且推进教育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从公众需求出发,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正确认识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者关系。
  • 摘要:教师职业认同在不同工作年限/教龄、教学段以及性别表现各异.不同职业认同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各异.职业认同能够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各结构因素的状态水平:能够激发教师职业信念的坚守,促进教师的专业理念的合理构建;能够激发教师的自我反思与积累,促进教师专业知能的发展;能够激发教师发展的动力,影响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形成与改变;能够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趋向理想的专业发展状态.教师职业认同受职业内外因素综合影响,发展呈现非终结性特点。
  • 摘要:借鉴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加以改造,将学校组织中各项工作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再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高原阶段,并根据格雷纳的组织生命周期特征,描述学校工作发展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特征,形成不同阶段的解释原则和对策建议,建构建出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学校发展阶段评价解释模型.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实践解读使评价体系更加完整、结果解释更为专业、实践解读更具实用性.
  • 摘要:"高效课堂"是近年来很热的一种教改主张及其模式,也是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新潮又相当模式化的课改品种."高效课堂"主张,虽然表达了非能效至上、非效率主义的声明及其内涵,但其思维方式其实还是能效至上、效率主义的万能论思维方式,所以形式上和客观上也往往误导教育教学实践.它把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归结为课堂问题,把课堂问题归结为高效、低效的问题.这种归因也属倒果为因,并不能揭示课堂问题的真相.其主张"换系统",却不讲系统生存环境,近乎教育教学上的"强拆";何况"高效课堂"这套系统本身是否可靠还是一个问题,对"高效课堂"的理念及其模式,从七个方面予以揭示,分析了其中的先天缺陷,强调了让学校及其老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明确大方向,探索适合自己需要并合乎自身条件的改革。
  • 摘要:研究首都教育发展战略,必须基于两个科学判断:一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与趋势的判断,二是北京自身历史发展进程和目标的判断.这是首都教育现代化后发外源型的性质决定的.当前,世界教育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瞄准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教育现代化发展实际,确认自身改革发展的方向、路径及步骤,以改革应对挑战.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呈现五大趋势,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重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以人为本,走教育国际化道路,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首都教育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表现为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还待提升,高等教育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还显不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局面还有待形成,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尚且存在差距.面向世界城市建设,首都教育应明确战略重点,以公平为导向,全面构建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教育发展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完善外籍移民子女教育制度;创新世界城市区域体系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
  • 摘要:在常住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北京市人力资源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事业为巩固和发展首都人力资源优势做出了突出贡献.教育为北京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同时,北京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着眼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北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加快推进首都教育发展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从面向学龄人口的学历教育体系向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教育体系转变;要坚持教育公平的政策,高度重视女性教育和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持续推进对高端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区域教育和人力资源均衡发展。
  • 摘要:教育规划监测对教育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科学调整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北京市教育规划监测的质量一直差强人意,监测质量亟待提高,从规划设计状况、规划监测信息供给状况、规划监测自身机制建设状况三个维度对北京市教育规划监测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注重完善教育规划的项目理论、多途径缓解教育规划监测信息的供需矛盾、加强教育规划监测自身的机制建设三方面对于提高北京市教育规划监测工作的质量进行了若干思考,以期对改进规划监测实践有所助益.
  • 摘要: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既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转型的关键切入点.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运用文献、比较、实地考察、访谈和会议研讨等方法,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在理论问题方面,探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实践问题方面,着重探讨民办高校理事会(董事会)与校长之间关系问题,分析民办高校建立健全监事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制度设计的具体问题,考察了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历程、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 摘要:重视教育规划实施过程及其阶段性结果已成为日常理念,教育规划监测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都开展了教育规划纲要及相关教育规划的监测工作.教育规划监测作为教育规划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教育规划理论指导下会有不同的教育规划监测实践.结合教育规划理论的分析,对教育规划监测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方式、程序、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规划监测机制的建设途径提出了初步建议。
  •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教育衔接模式与课程体系开发的需求视角,对现代职业教育层次及培养目标,特别是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模式,并以物流运输与管理专业为典型案例,从技术层面进一步确定了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教育接续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解决方案,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战略决策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对提高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探索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在分析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的实践探索,从顶岗实习课程开发、考核评价、运行管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策略,以期为有效推进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提供借鉴。
  • 摘要: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长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业问题解决好,对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不仅"能就业"、更要"就好业"的目标,从就业数量、结构以及质量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社会、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家长和个人多方面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归因所在,并从加强政府统筹、社会宣传、服务支撑、扩展"大就业观"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建议。
  • 摘要:通过分析"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提出背景,提出"过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础.并从职业教育目标、引导原则和教育方式这三方面探讨"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阐述了"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内涵。
  • 摘要:2010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内容和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推动首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推进项目,本研究报告是在德育、语文课程两个子项目组实践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和阐述,是对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原则、学习方式变革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探讨,该研究结果对于即将全面开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着追求简单的文化标识、直接的文化移植等现象,而在研究方面较少研究同一地域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带有地域性格,地域文化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物质承载方式.同时以北京地域为例,分析北京地域文化的三个特征以及对学校文化地域性格的影响。
  • 摘要:目前,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及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正日益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自身的深切关注."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项目组经过系统地总结梳理、大范围地调查研究,看到了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可喜成绩,也发现了班主任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班主任工作,进而有效推动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决策参考和行动建议。
  •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现状呈现出管理权过于集中、虚超编、编制过紧、结构性缺编、有编不补、附加编制低、城乡标准不统一等等特点和弊端.这导致制约地方发展教育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中小学校无法补充新教师、部分学科教师紧缺、学校日程管理缺乏弹性、教师工作压力大、阻碍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和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破解,涉及到创新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提高编制标准、统一城乡标准、提高附加编制比例、杜绝"有编不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增设专业教师编制等一系列举措。
  • 摘要:考察了北京市11600个学生家庭的教育满意度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研究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与以往调查研究通过传统方法发现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教育满意度越低的结论不同,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四种不同的潜在类别,在各类别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满意度呈现出不同的正向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城乡、是否京籍、是否农户对潜在分类的logistic回归,发现在北京市城区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要大于郊区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北京市非农户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要大于农户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北京市户籍家庭和外省市户籍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作用相当。
  • 摘要: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北京市、区县、学校积极行动,投入了财力、人力和精力,学校评价与数据库建设项目也伴随工程五年,不仅在工程启动之初为学校做了现状诊断,同时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跟踪,帮助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工程结束之际,需要通过对五年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展现学校的发展变化,对工程的成效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对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初步得出北京市、区县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同时也通过分析发现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小学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突破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拓展了课程建设的社会学与人类学视野,构建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素质框架,使其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标尺,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塑造未来"思想成为校长课程价值领导力的核心,推动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建设,并且促使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促使课程实施实现"学生本位"基础上的"课程融合","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之道"成为课程传播的主旋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