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6年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6年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6年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会议文集:2016年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自主招生政策从200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导致城乡学生不公平等问题.作为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进一步补充,"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从2014年起由教育部部属高校及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本文通过对2015年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布的高校招生简章及入选计划考生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该计划的实施现状与成效,发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丰富高考招生类型,推动教育精准扶贫.但是,该计划仍存在户籍审核漏洞、忽视农村地区的区域差异及对学生持续跟踪等问题.
  •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项宏微观战略,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困境与机遇并存,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层面和主体的困境与问题.为此,需充分认识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前提;在体制建设方面多方发力,各主体协同推进;在机制建设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教育、评价和激励等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更优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
  • 摘要: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级一流大学,其改革与创新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斯坦福2025计划是D学院为斯坦福量身打造的改革方案,从理念层面构想了2025年斯坦福大学将呈现的四个方面变化:"开环大学"、"自适应教育"、"绕轴翻转"、"目的性学习",同时也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来启示:着眼未来,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开放式大学;翻转教学重心,强化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自主教育;改革学科制度,加强科际融合.
  • 摘要: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经历了从重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起步阶段到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建设的三个阶段的变迁.根据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演变是源于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作用.从问题流看,不同阶段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不同;从政策流看,政策参与主体的由中央领导人逐渐扩展到专家学者、校长、各部委;从政治流看,几代领导集体执政理论得以继承与发展,同时国民对于高等教育需求的高涨.本文通过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文本的演变,总结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发现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重点与难点,服务于今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摘要: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未来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也有了新的蓝图.一流大学必然意味着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认识论和政治论是对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两种回答.法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自身救带着浓厚的政治论色彩.通过对政策的分析,看到了认识论的冲击.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视角分析思考中国的法学教育,尝试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中国法学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进路,以发挥它对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乃至整个国家法治建设应有的价值,继而确保"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如期实现.
  • 摘要:随着中央呼吁"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北京市取消高校编制试点工作的推进,高校去编制化改革成为趋势,对教育职员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教育职员专业化发展现状,提出以高校去编制化为契机,实现教育职员职业动力、治理方式、群体身份、人员流动的四个转型,加速教育职员专业化发展进程.
  • 摘要:《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法,为高级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基础的法律保障.修改后的《高等教育法》要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有利于一流人才的涌现;提升了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地位,有利于一流科研成果的产生.一流人才的涌现和一流科研成果的产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成的重要标志.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独立第三方对高校评估和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合法性,有利于为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充足的经费支持.《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将推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 摘要:本研究从2012年末科学网引发的"逃离科研"大争论为切入点,探讨博士生怎样选择是否成为研究者,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研究生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使用连续比较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学生放弃科研的案例之后,第二次选取学生没有放弃科研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发现第二个案例中的导师表现出对制度的无力感之后,选取师生因为对研究的共同追求而突破制度限制的第三个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由于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是否从事科研一般抱有较高的关注,但学生选择从事科研与否的原因除了与导师的影响相关,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学生对研究本身,即伟大事物的领悟与追求.如果没有对伟大事物的真正追求,仅凭导师的赏识、物质待遇等外在因素,只能建立学生对科研的弱选择而非强选择.而培养学生对伟大事物的认识与领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隐性但极为重要的维度,也是研究生导师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越是在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的高端、前沿研究领域,导师的培养方式越应该有保护研究生对伟大事物的兴趣,并有充分的自我反省和选择的空间,容许暂停和曲折.
  • 摘要: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建设"双一流"的最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以及实践观照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内涵和过程两方面对师资国际化进行重新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利用此分析框架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国际化战略.结果发现,国际交流形式、教师管理体制、学校政策支持是影响师资国际化的三类关键因素;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的师资国际化战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也存在不足.最后,本文对我国高校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以及"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1]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两岸四地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并不均衡.通过建立学术共同体,有利于打通内地和港澳台之间的教育壁垒,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最终为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校长管理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大学校长的职业身份受到了广泛关注.大学校长职位缘起于中世纪欧洲,最初的定位是具有教会身份的知识分子群体利益代言人;伴随着大学的国家化,大学校长又增加了公共利益受托人的定位.在现代大学的理念和实践中,大学校长职业身份既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同时也需要遵循问题驱动逻辑.探析大学校长职业身份,需要在历史溯源的基础上,从应然的角度展开分析,从实然的角度进行考量.大学校长职业身份缘起于历史,但又立足于现实。大学的历史性、文化性和知识性需要大学校长具备某种超越性的理想人格,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市场化又促使大学校长不断思考现代大学的生存危机与发展路径。在这种并不明确的身份描述下,现代大学校长很容易无所适从,因此不少人甘于平庸。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大学本身,都强烈呼唤有抱负有担当的卓越大学校长,尤其是在中国。不同于西方大学的自然产生模式,中国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如何从突破模仿借鉴的跟随模式,形成具有内在特色的卓越大学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造之后的中国大学体系又带有较为浓厚的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色彩,具有鲜明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尽管近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大学的“行政化”问题始终存在,大学校长更多的扮演了政府意志代言人的角色,对于内部的学术发展和创新关注度不够。大学校长身份定位的失衡,必然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容易过于强调行政意识,忽视大学的教育使命,不够尊重学术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过于行政化的身份定位又容易导致校长难以与校内外的各种群体形成广泛深入的交往,使其治校行为陷于技术化和工具化。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三重考量,中国大学校长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不断对自己的职业身份进行分析、建构和完善。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
  • 摘要:基于国际公认程度较高的QS、THE、USNEWS和ARWU四大排名作为基础,从横向、纵向和单项指标三个方面系统研究我国C9高校的表现,同时运用DEA分析方法对中外一流高校的学术竞争力(科研绩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发展C9高校综合实力取得显著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不小差距;C9高校存在高水平论文不足以及论文篇均被引数较低、师资建设投入匮乏、国际合作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世界一流高校的学术竞争力显著高于我国高校,其科研总体效率、规模效率均较高,C9高校的科研资源利用效率尚有提升的空间.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的改革进程中,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任重道远.
  • 摘要:研究者对2010-2015年"C9联盟"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学科背景进行了数据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C9联盟"高校领导班子主要是重点学科出身;在行政序列校领导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总人数占据较大比例;在获得学科荣誉的行政序列校领导中,近4成是在获得学科荣誉后担任校领导的,"院士"、"长江学者"和"杰青"是"香饽饽";联盟校领导大多数是理工科才出身;在所有校领导和行政序列校领导中,院士和年纪较大的人更容易担任职级更高的校领导职务,重点学科的人更容易成为"院士";所有校领导中,"长江学者"和"杰青"获得者更容易成为"院士",其中,行政序列校领导中,"长江学者"获得者更容易成为院士.在此基础上,引入资源依赖理论解释高校院系权力差距原因,即院系为组织提供"关键性资源"或者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差异.最后,研究者认为,协调好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督关系、组织内部竞争性和共生性关系、学科的市场性价值和学术性价值关系等三个方面才可能更好地解决院系权力差距带来的系列问题.
  • 摘要:面临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政府几乎都推出了本国的一流大学计划.基于治理的研究视角,对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5个国家(或地区)的一流大学计划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政府主要集中在充裕的经费支持、公正的评审评估、全面的统筹规划、有效的政策支持等外部治理行为方面,而不直接干涉大学的内部治理,并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作为大学治理的最大制度供给主体,我国政府在"双一流"建设中应扮演"公共人"角色,其政府行为应专注于提高评估、拨款、政策、规划等外部治理行为的有效性,同时应建立科学权威的"双一流"遴选与资助制度体系,力争创造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
  • 摘要: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在世界教育学科排名中常年名列前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培养全球教育事业卓越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也紧扣培养目标,强调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重视领导力与实践力的培植以及课程的多元化与国际性,给其他后起教育学院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当前,我国正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通过对哈佛教育研究生院成功经验的探究我们一定能为本国教育学院建设找到可借鉴的养料,为我国及早建成"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助力助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