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5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研讨会
2015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研讨会

2015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5-07-06

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会议文集:2015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建国六十余年来,我国已经创建、积累和储备了相当可观的体育资源,这是一大笔令世人瞩目的宝贵财富.这笔财富不仅是当前进行体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今后走向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在当前进行的体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现有的体育资源,使之不致流失,并能够在今后的体育发展中不断扩大增值,可以视为这场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 摘要:近年来,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通过论坛、课题、杂志,甚至网络专业人士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主要问题集中在简政放权、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管办分离、激活体育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办体育,甚至有人提出撤消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建议等.上述各类意见如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研讨层面当然无庸置疑,但是要付之实践,则需要有法律依据.
  • 摘要:自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1]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以来,改革顶层设计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改革逐步走向成熟的体现,更是改革全面深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每一个行业、领域、系统都应该有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体育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就体育改革顶层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 摘要:县区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层次,具有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战略地位.从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上讲,县区富裕则国家富裕,县区安定则国家安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体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准确定位,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要实现上述目标,县级体育的发展举足轻重.创新县级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适应改革和发展需求的县级体育组织体系,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推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自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至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一年来,中国体育改革在顶层清晰的设计下终于由原地踯躅走向加速推进.群众性、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取消、中超公司将接管中超联赛、CBA成立裁判管理委员会……接二连三的大动作促使着中国体育改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目标下已经开始向纵深推进.但是,改革才刚刚开始,改革过程中势必正面触及长期羁绊中国体育发展、阻碍体育改革的各种阻力,同时,也要应对改革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阻力.因此,探寻体育改革的阻力,破除与顶层设计不相符的现实阻碍,仍有待层层落实与推进.然而,对于体育改革阻力的探讨,长期以来一直停留于组织、机制、制度等管理学层面,实则,其本质上是文化问题.改革真正的内在阻力往往来自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经验主义、极权主义、功利主义等文化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亦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所以,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研究不能孤立于体育学或管理学的视角,必须升格至文化哲学的高度,而目前有关此类的研究并不深入,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 摘要:2014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法律成为治国之重器.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体育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建设体育强国,更是需要全面提升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水平.体育法治将成为中国体育治理的基本方式和必由之路.体育治理法治化是我国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根本保障.正逢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的同时,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件).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虽然以上两个文件主要涉及体育产业和足球,但实际上是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以上文件的密集发布,意味着我国体育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来临与我国依法治国大战略下的体育法治建设息息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都需要法治来保障.《体育法》修改成为目前我国体育法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既涉及到中国的体育法治建设,也关系到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本文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出发点,结合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国务院46号文件、《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为中国体育发展所带来的实践要求,对《体育法》修改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体育法》的修改提供一定的思路.
  • 摘要: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并强调"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1].可以看出,群众体育(体育人口数量及教育价值的体现)、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水平及影响力)和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是拉动体育强国的三驾马车.2015年,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因此,在体育强国语境下,足球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突破口,振兴足球是在体育领域内实现"中国梦"的最佳手段.充分理解这一国家战略,要从促进青少年国民性形成、带动群体活动开展、提升竞技体育影响力以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4个方面进行阐述.
  • 摘要: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2号文),标志着国家层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中国足球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读这三个文本,特别是2014年、2015年相继推出的两个文本,笔者强烈感受到:体育产业发展和足球改革受到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制定的方案和目标也十分全面,发出了对中国体育未来改革和发展具有强烈指向性的信息.
  • 摘要:职业体育联盟源起于西方,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并伴随西方职业体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成就了西方职业体育当前繁荣有序的局面,还与西方职业体育其他运行方式一道成为诸如我国这样后发的职业体育力图参照学习的对象.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的意见,在为我国职业体育组织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又给职业体育相关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提出了难题.职业体育联盟的内在规定性是什么?我国该建设什么样的职业体育联盟、又该如何建设成为当前极其现实的问题.而学界前期相关研究,往往将分析与解构西方职业体育联盟的运行特征、以及提出我国建设职业体育联盟的必要性作为研究取向,并更多的是静态地分析西方职业体育联盟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运行的,我国借助职业体育联盟建设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诚然,西方职业体育当前样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悬置于经济社会背景的.这也决定了单纯探析西方职业体育联盟的当前样式或运行特征往往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而据此提出我国职业体育联盟构建甚至会落入表象取代实质的陷阱,影响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西方职业体育联盟运行背景从演化角度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本研究即以组织演化切人点,综合运用组织社会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等理论方法,深入西方职业体育联盟演化历程,以探清职业体育联盟的内在特质,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体育现实给出其联盟建设逻辑,以服务实践.
  • 摘要:校园足球从学校足球发展而来,是与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并列的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又是指在普通学校,以普通学生为潜在培养对象的体育教育活动,肩负着培养足球人才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双重使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足球运动在职业化改革的举措下取得一定活力,但由于未能整合社会资源,使得足球的社会基础日趋薄弱,运动成绩持续下滑.自此,2009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成立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被寄予厚望的校园足球在全国迅即开展.201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对校园足球活动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部署.截止到2014年,校园足球的活动已经覆盖了中国大陆境内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全国131个布局城市、3个试点县,全国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6326所,每年完成校园足球比赛10万余场.2015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后称《足改方案》)出台,再次强调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并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的目标设定,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足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见,政府层面对校园足球高度重视,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保障.今年起,我国各地掀起的"足球热"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足球、校园足球的重视,另一方面注意到,社会资源在此"足球热"中仍然未能"唱主角".
  • 摘要:中央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育管理部门很快做出了回应,将在国家体育总局所辖的大型场馆中实行公益性为主的开放政策.媒体、公众也大致认同大型场馆应该以公益性为主.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基层管理者认为"场馆最高价值的运营应该是看台上有人,即是有赛事的时候,而不是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建大型设施."学者则说,"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呼吁显得有些'外行',大型体育场馆过于豪华,使用成本过高,只适合搞体育赛事、大型娱乐活动."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场馆经营者、学者、媒体、公众的看法各有不同,众说纷纭,综合来看,大致呈现两种观点:公益性取向为主和商业性取向为主.
  •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变化,以往"政府一言堂"的社会管理形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如此巨大、快速的结构性社会变迁,这就为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之后又在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中除了官方的行政权威力量之外还强调非官方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求社会公众以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NGO)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发挥政府服务管理社会功能与社会团体组织的自治功能,并且要求双方要体现出互动与沟通.由此可见,各种社会团体组织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和具体体现形式.
  • 摘要:在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战略层面的定位与引导作用较为重要.基于人口结构转变、城乡资源集聚差异、治理主体框架和国家利益的拓展,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纳入国家战略范畴,主要源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公布,实现了全民健身之"社会整体责任"和"大群体"后更高层面的意义.国家战略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制定的,运用国家力量来达成的最高的规划.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全民健身治理将遵循"国家视野、国家力量"的原则,必然对我国全民健身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北京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民的健身热情,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健身队伍之中,市民对于就近参加健身活动的愿望和要求与日俱增.然而,北京市近年来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公园健身步道等大型体育设施主要集中于朝阳区、海淀区等城市功能扩展区,位于城市中心城区的健身场所少之又少,且一般都远离居住区.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面积只有41.84平方公里,人口却多达97.4万,目前只有东单体育活动中心等4个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东城区辖区内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也相对集中,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占到东城区体育场地总数的30.4%[2],教育系统98%的场地集中于中小学.早在2000年,原东城区主动向社会开放辖区内的27所学校体育设施,2004年增加到40所,2006年东城区被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区,2011年东城区制定实施《东城区学校(单位)体育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对开放体育文化设施的单位进行奖励.但是近两年来,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积极性却出现了明显下降,很多学校主动关上了向社会开放的大门.
  • 摘要:政府职能(Government Function)是是指政府承担的职责以及负有的功能.1992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政府和界定政府的职能.体育产业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即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进人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我国体育产业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这一转轨过程必然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1993年,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体育向产业化方向转变的思路.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从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的视角提出要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由此,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主的政府体育职能转型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定位,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 摘要:作为我国体育改革的先锋,三大球项目从1994年起就陆续开始了市场化探索.二十多年来,三大球项目始终按照竞技目标在前进,与市场化的产业目标难以融合.鉴于我国三大球项目在改革过程中竞技目标和产业目标脱离的现实以及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结合国际上三大球项目发展的趋势,提出我国的三大球项目的竞技目标和产业目标需要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11号)等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及时出炉,更是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尤其是三大球项目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融合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我国三大球项目的崛起,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体育项目的市场化改革试水.
  •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体育事业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是我国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体育发展产业化、职业化、科技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育道德的引导与支撑,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就我国当前竞技体育道德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总结引发体育道德失衡的不正之风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这对完善我国体育道德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进一步提出相应建议对策以加强我国体育道德的规范建设,这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道德的规范建设对于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促进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 摘要: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为标志,全国体育改革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管办分离,作为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全国人民和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为观察体育改革进展和成效提供了具体标准和思维视角.人们纷纷思考,全国体育系统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是否会得到彻底改变,以后体育活动的具体操作是否真的是由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来进行,哪个行业或者哪个地方的体育管办分离改革进程会走在前面等问题.在西藏,思考最多的是在管办分离的改革进程中西藏体育将何去何从,要不要改、怎么改、从哪里改起,是先行先试还是等着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按部就班,是自己创造可以供其他地方借鉴的经验还是跟在兄弟省(区、市)后面亦步亦趋.
  •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推动体育消费的意见》,明确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把体育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体育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休闲融合发展.2015年2月中央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标志着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 摘要:人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多基于较早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些国家因其"先发内生型"的现代化路径,其体育发展多源于社会的内生力,呈现为鲜明的"内生型体育"特征.但是现代化还有另一种类型,即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后发外生型".这类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拓展世界市场、争夺资源的外力刺激下,被迫启动的.其现代化的起点与路径均不同于西方工业国家.处于传统社会的后发国家,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酷现实中,要改变被殖民、被奴役的命运,必须赶上甚至超过带给它们深重灾难的工业强国,"赶超"是这类国家迫切的任务.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自上而下地推动现代化进程.其基本逻辑是,建立高度集权的政府,以强有力的行政机制将传统社会中一盘散沙的国民凝聚起来,通过非常规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手段,快速进行社会改造,改变积弱积贫、受人欺凌的状态,建设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 摘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进程.《决定》是党的中央全会决定推进的改革中,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内容表明,以往由党的中央全会决定推进的改革,都是指向经济体制、文化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国有企业等某一方面.其中三次是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而新一轮改革,是以"全面深化"为最显著特点的改革,是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举国体制"这一体育管理制度."举国体制"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体育管理体制上的具体体现;狭义的"举国体制"一般仅指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前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家依托社会发展体育的条件尚不具备,"举国体制"作为体育生产关系的核心,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体育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表现出历史的合理性.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发展体育运动、保障国民体育权利的职责,几乎包办了我国全部的体育事务.依靠"举国体制",国家和地方采取集中力量办体育的方式,跨越式地提高了我国的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在"升国旗、奏国歌"的同时,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效果显著.
  • 摘要:中国的社会结构及人文生态,自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清晰的变化,人们对于同样事物的观点及理解,与解放时、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在此过程当中,体育,这一随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而进入的舶来品,也存在着很明显的本土化被动调整.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国人对于体育的认识也随着对体育兴趣及要求的变化而改变着,但是,体育发展体制的改变似乎未能跟随经济的发展或者社会结构的变化.
  • 摘要:经济新常态带动体育迈入新常态,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三十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保持较长时间的高位增长之后,经济合乎规律地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低位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伴随高位经济增长数值的消退,会有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涌现出来,需要转变常规的思路以应对,这便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其效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迈人新常态的发展时期,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由之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形态的变化,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新的应对思路.体育,作为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但体育发展同时也较大程度地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深度关联.无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势必带动体育发展迈人相应的新常态发展期.
  • 摘要:中小学体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从理论上、任务上、功能上看,中小学体育都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这一论述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共识,既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也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因此,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中小学体育工作.第一,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大三角"理论的"底座".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学校体育就抓住了全民族的健康和竞技体育的希望.而全民族的健康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复兴梦的重要指标之一.纵观世界各大体育强国,凡是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实力雄厚的国家,学校体育,尤其是中小学体育都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抓好中小学体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思考体育改革,不能站在某个部门的利益上来考虑问题。但是,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顶层设计尚不明朗的今天,笔者所发表的观点肯定谬误不少,好在是理论研讨,允许各抒己见,如果匹人之拙见能对今后体育改革有一丝一毫的助力,本人将倍感荣幸。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相继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改革与法治成为当今中国历史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时代主题,并呈现出改革与法治"两翼齐飞""双轮驱动"的政治格局.体育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领域,不但必然要适应和随动于国家改革与法治的发展进程,而且由于体育改革与法治相对滞后的现实状态,使其在加快深化体育改革与建设法治体育的发展步伐且形成二者互为推进的新常态方面,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 摘要:体育行政行为是体育行政管理的法学表述,系指各级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授权组织依法执行体育法律法规,实施对体育活动相对人权利义务发生影响的各种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具体到体育领域,也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通过行政行为实施体育行政管理,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
  • 摘要: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作为中国足球改革重要部分的足球职业联赛,也由此成为了改革的重点命题.我国理论学界以及社会大众普遍认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的关键在于要以明晰产权归属为途径实现管办分离.虽然本文前期研究也同样持有这种观点并得出了较有意义的结论,但与其他学者研究范式相同的是,都以"物"为客体的物权关系这种法律体系对产权的界定为研究基点分析足球职业联赛的产权归属[1,2].而当前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为了更好地解释日趋复杂的利益冲突现象,对产权的理解已经由物权关系演变到了行为权利关系,依此衍生的"政府产权"研究范式也成为了探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思路.因此,本文基于产权由物权关系向行为权利关系演变的视角,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的政府与市场间界限、政府行为的规制等命题置于产权制度分析框架内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为中国足球改革实施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引.
  • 摘要:《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将调整改革中国足球协会作为十个措施之首,足见中国足协在中国足球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按照中国的体育法律制度,中国足球协会作为具有公益性和广泛代表性、专业性、权威性的全国足球运动领域的社团法人,对外代表国家,对内是团结联系全国足球力量的基本平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足协将与国家体育总局脱钩,真正实现实体化,并取消行政级别.在发展地位大幅提升、发展条件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如何真正成为中国足球腾飞的引擎,是中国足协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显然,中国足协的团结治理能否成功对于足球腾飞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以理性选择为视角,具体探讨中国足协团结治理的机制和对策.
  • 摘要:近年来,随着各地大型体育场馆(以下简称场馆)建设步伐的加快,场馆的运营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场馆意见》),提出积极进行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产业意见》)中再次提出要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作为政府购买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场馆运营管理的现实来看,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化改革,是解决场馆运营难题的重要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本文拟就场馆运营管理企业化改革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场馆的运营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所指场馆运营管理机构是指事业单位类型的场馆管理机构.
  • 摘要: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体育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及非法人身份的草根体育组织.我国也将其称为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事业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承接者.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治理模式转型发展,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的改革和发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是运动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全国性单项运动项目协会为中心,分析我国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十三五"期间建设和发展对策.
  • 摘要:在国际社会公共转型的背景下,体育正在不断强化其对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体育实现公共服务目标(学者们对公共体育服务还是体育公共服务等基本问题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必然是以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建立为前提的,从国家体育转向公共体育.在公共体育发展的框架下,通过积极推进各项公共体育政策来确保体育的公共服务目标的真正实现.
  • 摘要: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令人担忧;毋庸赘述,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普遍缺乏良策与实效;毋庸置疑,世界发达国家在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方面与我国反差较为明显.一言以蔽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情况如得不到根本改善,"必将成为民族之忧、民生之痛、国家之患".面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危况,中央政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门针对体育的表述仅有23个字:"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也凸显了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从2008年苏州全域被作为江苏唯一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到2009年苏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统筹城乡发展中澳管理项目试点.苏州始终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旨归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实践已取得了新的突破.因此,对苏州地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尤其是对杨舍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个案剖析为经济发达地区积累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作为我国体育的塔基工程的青少年体育,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号召,不断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业已成为一项必须予以破解的重要议题.当前,作为承载我国青少年课外锻炼的重要组织载体——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是国家体育总局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国扶持创建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经过多年发展,俱乐部的成效显著,但我国俱乐部工作还存在基础薄弱,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完善,俱乐部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体育产业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构建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实施俱乐部培育发展战略,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 摘要:随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竞技体育"十二五"规划、"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线,理论界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开始了理论探讨.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了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转变的方向、内涵、思路、策略等问题,认为要加强竞技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淡化金牌至上意识,追求公平公正,改革体制机制,推行多中心治理,促进体教融合等.已有研究基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
  • 摘要:网上消息,中央巡视组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反馈意见中,把管办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管理体制,及各个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与相关体育运动协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管理体制,认定为体育腐败的根源之一.国务院《关于加陕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46号文件")中,"主要任务"第一项,就是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人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推行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这些规定明确了体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为"管办分离"划清了基本界线.
  • 摘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国家、一项事业,改则兴、守则亡,历史铁律,概莫能外.体育是人类自身生物本能的社会改造和文化生成.在民族国家,体育是关乎国民体质、生命质量、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的社会事业,是生命之脉、家国之基,是激发创造、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1978年至今,中国体育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群众体育为民造福,竞技体育为国争光,体育产业为国兴利,北京奥运彰显国力.在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又以38枚金牌、27枚银牌、23枚铜牌,共计87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中分列所有参赛国的第二位,创造了海外参赛的最佳战绩.然而,高速前行的中国体育现在已经进入深水区、激流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发展起来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权力角逐和利益纠葛不断呈现,"举国体制"的路径依赖越锁越紧,特别是伦敦奥运会之后,社会和公众对体育发展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所做的反思,对举国体制、金牌至上、公平竞赛所做的诘问,以及对"三大球"集体滑坡、青少年体质下降、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滞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忧虑和担心,都前所未有的强烈.体育行业作为中国社会改革"运动会"中的一个补检录者,正在走向"起跑线".
  • 摘要:近来,体育界对中国竞技体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这显然是必要的和应该的.在全球化视野下重新审视竞技体育,会发现其具有很多特殊意义.200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让中国"提前"走到了世界的前台.第一件事,是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地成功举办,这体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势头;第二件事,是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迅猛爆发,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发展模式的困惑.历史上,19世纪被称为"英镑世纪"或"英国世纪",20世纪则是"美元世纪"或"美国世纪",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都怀着复杂的心情,观望"中国世纪"是否真的能够到来.在向体育强国的迈进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传统的竞技发展方式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风险与挑战越来越大,不仅暴露出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平衡,项目结构不合理,更暴露其发展方式的缺陷,凸显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