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冀晋豫陕四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冀晋豫陕四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冀晋豫陕四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河北邯郸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河北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

会议文集:冀晋豫陕四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三义班"是上党梆子班社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大约在清朝后期流传到冀南地区生根、开花、结果,在冀南、鲁西一带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西调"和"枣梆"两个嫡亲姐妹剧种,至今盛传不衰,为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艺术做出了贡献.邯郸市博物馆收藏的晋东南瓷窑生产的青花"三义班"斗方形化妆盒,成为上党梆子在冀南地区流传的历史见证物.
  •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在整个博物馆工作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地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位置.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界领导和老师开始空前地重视并开展博物馆教育工作.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因其凝结了教育者智慧的结晶而成为一门艺术,而基于博物馆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尤其是博物馆活动的博物馆教育更是将教育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也更为殷实和厚重.无论是从教育选题、教育技巧的操作上,还是教育活动的理论建构与内容设计、教育成果呈现方式的选择上,博物馆教育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辉.因此,博物馆人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提升理论水平,用心去研究和发掘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坚持做好观众调查和汇总,了解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等,积极开拓新的教育方式,用更加科学、智慧、艺术的博物馆教育,推动博物馆教育乃至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地让文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活"起来.
  • 摘要:文物是历史最准确的载体,是纪念馆赖以生存的重中之重,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知识与公众、纪念馆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在纪念馆的陈列展览中,怎样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怎样充分发挥文物的展示作用,向公众展示文物背后的丰富历史故事,给观众以震撼性的教育效果,是纪念馆人迫切思考的问题.以加强文物保护为前提,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文物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装饰方面。各级各类的文物保管部门与文物展示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使库藏文物公诸于世,把单纯收藏式的文物保护转变为开放式陈列展览,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管理关系,使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得以更好体现.对于文物的挖掘、保护等应该应用科技手段还原事实真相,将文物所携带的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情况完整的表达出来。文物与科技相结合,首先应在陈列布展时加强与科技的结合,比如利用虚拟空间将文物展出。文物与体验结合,建议加强体验性项目的设置,建立互动体验平台,开展“文物制作”体验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亲身体验加深对文物的了解。
  •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其实是有丰富内涵的.一方面说明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用不可计数来形容文物的数量一点也不夸张.把它们深藏禁宫只是保存保护的初级意义,如何让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人民群众能与之"亲密接触"和经常得见,是"死"文物"活"起来、受"禁"文物走出禁宫的要义之一;另一方面是要求人们把这些丰富无比的文物资源加以盘活,发挥它们在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文化人、文化养心、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种种功能.博物馆要提升质量,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就要对现有馆藏文物做出新的思考,充分发掘它们的内涵,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建立藏品档案,提高藏品信息化水平是基础保障.突出博物馆教育功能,扩大宣传范围,让文物“走出去”,通过互联网途径、提高展出率、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已脱下老旧的大衣换上了时尚的外套.在博物馆里,你不仅能看、能摸、能听还能去做,无数让人好奇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你能想到的教育项目几乎都能从博物馆里找到,这就是博物馆里的智慧,这就是多姿多彩的博物馆生活.本文从廊坊博物馆展览与活动入手,全面展示出现代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理念.2014年,廊坊博物馆打造出“廊博伴我成长”文化活动品牌,从展览、主题活动、讲座及志愿者服务入手,全面规划了本馆工作体系,极大吸引了社会的关注,也为廊坊博物馆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崭新大道。特色展览提升展示能力,发掘藏品内涵打造对外展览,启了廊坊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廊坊的风土人情。活动是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的展示。廊坊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针对不同人群推出“免费定点讲解”、“互动体验”、“主题活动”、“文化讲堂”、“快乐课堂”等活动,打造出多姿多彩的博物馆生活。
  •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中静态的物质表征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文物在博物馆里是一种静态的展示,这是数十年来人们心中固态化的理念;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运用科技手段将静态的文物生动的加以展示,越来越成为地方博物馆宣传自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笔者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将静态文物展示生动化的几点想法.作为策展人,在展览设计之初,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观者的心理需求,努力将静态文物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动静结合,方能使静态文物生动化。 以邢台为例,要做好馆藏文物衍生品的市场营销,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图腾,这是邢台所独有的东西,要让观者一看到这个图腾就会立刻想到邢台。所谓图腾,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序列,凡是能代表邢台特色的文物,都可以作为图腾,用来做市场营销。近几年来,国内很多知名博物馆都相继推出了数字展厅、微信平台与二维码导览等一系列公众服务项目,博物馆每一项功能的提升与革新,都能使静态文物生动的展示在观众面前。
  • 摘要:本文根据涿州博物馆布展与开放的工作实践,从办馆机制、展陈效果、挖掘内涵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馆内一件东汉陶苍鹭文物实例,阐述了"盘活文物资源"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并总结出对博物馆和社会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必须摒弃那种“馆门一开,爱来就来”的看家守业式的办馆心态,在思想上树立起积极创新的进取精神,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办馆机制,进而为盘活文物资源提供工作保障。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必然要在展陈效果上得以体现,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通常借助视频、投影、场景复原、音响效果等手段活跃展陈效果,琢州博物馆也是如此。但是,为避免给观众一种走进情景剧场的感觉,对此严格把握,避免展陈效果表面化、展示文物边缘化,力求以合理的表现形式去营造最佳的展陈效果。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必然涉及对具体文物内涵的阐释,要为观众进行学术研究,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善于运用故事性的语言。
  • 摘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的指示精神,让文物"活"起来将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与时代任务.本文结合沧州博物馆的工作实践,浅谈通过变静为动,变被动为互动,变说教方式为情趣营造等措施的体会,试论传统理念的变革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必要前提.对传统文博工作理念的变革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呼应了社会的期待。看似简单的一个“活”字,对外凝聚了人气,扩大了博物馆的受众面和社会影响力,对内则连接了地气,有助于挖掘本地潜在文物资源,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旅游资源,为当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然而,切勿故此失彼,矫枉过正,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等其他功能同样也不能荒疏。
  • 摘要:今天,在博物馆的大厅内,到处都会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群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学前期(3-6岁)儿童,甚至还有手推童车的观众.这种现象在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之前几乎是看不到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博物馆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在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博物馆的主流参观群体也由过去的参观目的性很强的"小众"转变成如今的人民大众.但是,在"人民大众"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也正是学前期儿童.关心学前期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为他们量身打造形式多样的博物馆体验活动就成为当今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博物院的社会教育活动经过几年的积累,也获得了不少社会人士的追捧,针对馆内藏品,在学前期儿童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山西博物院教育部设计的针对学前期儿童的活动,大多数是“走出去”,即进幼儿园的方式。即便是在馆里举办的活动,也是以互动体验为主,展厅参观为辅。想让博物馆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就必须让文物走进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之中,即激活文物。激活文物的形式与手段一定要遵循文物的本质与特性,确保传递知识的准确性,宁缺毋滥。将保护文物,珍惜文物的观念,从小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让文物融入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培养让文物“活”起来的土壤。“激活”文物,除了借助多媒体、高科技等技术手段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文物工作者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创新以及形式的开发,让文物背后的“大脑”活起来。文物只有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在生活中保护,在保护中生活,当大家逐渐有了保护意识,有了参观游览的兴致,文物则有了活起来的环境。
  • 摘要: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反映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在发展过程中的对接与融合.本文以山西博物院以《青铜"玩"国》教育项目为研究对象,梳理了项目发掘藏品内涵,让青铜器在课堂"活"起来的具体做法,并结合国内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发明,是公益性文化机构,担负着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重要职能,是收藏历史记忆凭证的场所,也是熔铸新文化的殿堂.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尤其进入现代,博物馆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只有深入发掘博物馆文物的价值,准确鉴别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确保文物的安全,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博物馆事业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多、更好的的传承和创新作用.大同市博物馆,以大同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馆藏文物为依托,让内涵深厚的文物“活”起来,主要有主题展览、讲解、文化创意衍生品及互联信息时代如报纸媒体等传媒方式,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数字化博物馆等多种万式与观众、和社会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在大同城市飞速发展的今时今日,积极应对着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博物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 摘要:"讲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这是习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要求.讲话为在新形势下博物馆这一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的文化机构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博物馆作为开放的文化机构,它已经不仅仅是以收藏、保管、陈列为主了,2007年国际博协再次修改博物馆定义已经把教育这一功能提到了首位.因此,博物馆教育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观,教育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的调整.如果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大同市博物馆御东新馆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现代化的场馆、舒适的参观环境、一流的多媒体展示技术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游客50万人次左右,其中青少年是游客中的主流,所以我们针对学生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受到家长和学生广泛的好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策略要体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转换。传统教育过多强调外部刺激和观众被动接受。所以,面对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博物馆学习氛围,从而使青少年实现启发性、协作性、主动性和体验性学习。同时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策略的制定也应该遵循趣味性、知识性、生活化、体验式、互动性和参与性等多种教育手法的整合。博物馆要以独特的语言、鲜活的文物教具、最佳的陈列效果和不断拓展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的方式,来增强文化感染力和辐射力,关注青少年群体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又物活起来,让观众聆听和感受博物馆里的中国好故事。
  • 摘要:自2008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文件起,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政策已逾7年.这项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亦面临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下面基于晋城博物馆日接待量的数据分析及夜间免费开放的想法,谈一下关于博物馆在不同时间节点适时调配夜间免费开放时间的思考,与业内同仁共勉.由于晋城博物馆地处华北地区,下面结合该区域的地理、气候及重要节日因素论述了夏日、重要节日期间夜间免费开放的相关想法。
  • 摘要: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新需求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条件下博物馆藏品的陈列展示都无法适应这样的新常态.惟其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挖藏品内涵,更新陈展手段、提升展示能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博人员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单纯的对文物的对收藏“保护”转变为保用并重、深挖内涵、充分展示,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要深刻挖掘博物馆藏品文物的内涵,将藏品器物之表象精华与文物背后所包含的故事和信息这内在精华相结合、相统一、相协调.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和手段也应当推陈出新。
  • 摘要:201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本文围绕"如何叫文物活起来"这个中心,从丰富陈展形式、挖掘文物内涵、加强馆际交流以及引导文物走出库房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观众、藏品、库房、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实现引进来、留下来、走出去,从而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应如何发掘文物藏品潜力,提升展示能力.
  • 摘要:国家文物局《2010年全国博物馆名录》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底,经审核,全国共有博物馆3415个.其中,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2384个,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国有博物馆575个,民办博物馆456个.仅2010年博物馆就增加了395座.各类型博物馆数量的飞速递增,体现了从政府到民间对博物馆建设的高度热情,更体现了中央文化惠民工程的显著成效,博物馆也已成为地区发展繁荣文化的显著标志.针对市、县级博物馆的现状和目前的博物馆管理体制,结合正在推进的三项制度改革,引入宏观的资源整合概念。博物馆宏观资源整合应包含博物馆核心资源整合、辅助性资源整合与人力资源整合三部分。其中,核心资源整合、辅助资源整合是博物馆提升发展的保障,人力资源整合是博物馆稳定和谐的基础。博物馆核心资源整合包含藏品资源整合和业务工作整合两个部分。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极大的提升了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如何利用好开发好博物馆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博物馆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市博物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加以研究分析,梳理和剖析了博物馆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红岩联线”)的经验,对博物馆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了初步探索,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要注重市场调查、市场培育,加大研发创作力度,充分发挥品牌作用,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
  • 摘要:驻马店市博物馆管理规范日趋健全、完善,文物征集、陈列展示、社会教育等工作进展有条不紊,充分发挥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形势下博物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服务公众的理念更加突出,公众对博物馆服务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
  • 摘要:革命文物是追寻红色历史的佐证者,也是再现光辉历程印迹的映射者.让“活”着的革命文物走进观众的视野和心灵,不仅能增强参观的知识性、趣味性和震撼力、感染力,强化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熏陶,还能收到过目不忘的教育效果。在实施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陈列布展中,围绕“如何活”命题,努力在设计创意、布展构架、内涵挖掘、宣传讲解等方面求新求变,经过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回归峥嵘岁月,再现硝烟烽火,感受革命历程”的良好效果。"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必须做到设计创意鲜活,布展构架精活,内涵挖掘深活,宣传讲解灵活,从而教育观众、引导观众、启迪观众、鼓舞观众.
  • 摘要:对于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存在的基础是藏品.同样,对于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文物征集是增加藏品数量,丰富藏品体系的重要途径.我国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途径主要包括:馆际之间调拨、互换;接受捐赠以及购买等多种方式.但是除了特殊时期的特殊博物馆可以依靠接受捐赠获得大量珍贵藏品之外(比如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的上海博物馆),绝大多数博物馆所开展的文物征集工作,其主体是以相对低于社会流通的价格来购买流散文物.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余年中,博物馆文物征集一直走的是购买的路子.本文分析了博物馆文物征集,特别是购买行为的合法性问题以及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物复仿制品制作时,对文物鉴定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事业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机遇与转折时期,新的博物馆条例的出台、一级博物馆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以及新技术浪潮的冲击都是这场转折的指征,许多博物馆会在茫然不觉间被历史的潮流带进下一段河道,只有少数博物馆能把握住这一机遇,忍受住转型的阵痛以及创新结出果实前的低迷,重新整合资源、完成思维转换、调整人员配置、建立传统眼学鉴定与科技鉴定互相帮助互相印证的新时代的文物征集与鉴定事业。
  • 摘要:2010年5月随着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西安市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非国有博物馆在丰富西安市文化产品的服务,涉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之也出现了非国有博物馆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不规范,藏品管理水平较低,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作用较弱,非国有博物馆在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税收优惠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还存在不一致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确保提升西安市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能力的关键.笔者立足于西安市,阐述从“土地、人才、资金”方面入手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能力。场馆建设是开办非国有博物馆面临的一道重大难题,建设场馆就离不开土地,因此解决了土地取得问题也就大大解决了馆建设问题。保持非国有博物馆从业队伍长期相对稳定、增加熟练从业人员供给,是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资金保障是非国有博物馆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发展法人自筹、建立基金运作制度可保证私立博物馆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 摘要:目前革命旧址类文博单位收藏普遍较少,由于历来这类单位的功能定位于宣教接待为主,决定了其方针、配置、资金、人才的局限性,造成文物征集功能的缺失.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首先有意识调整功能定位,树立文物征集意识,解决"要不要"的问题,加大文物征集和保护的投入,解决"给不给"的问题,加强史实和文物征集科学研究,解决"能不能"的问题,拓展征集视野、途径和方法,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旧址类文博单位的展示、宣教效果将得到大幅提升,社会效益将得到有效扩展.延安的魁奇内部提升工作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调整单位整体定位,解决“要不要”的问题,通过加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给不给”问题,再通过加强学术研究解决“能不能”问题,最后通过拓展视野、领域和渠道,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旧址类文博单位的文物征集工作一定可以别开生面,旧址展示宣教效果也可以更上层楼,其社会影响力也可以大幅提升。按照笔者理解,这也正是旧址内部提升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有效推动旧址的文物征集工作,也将使旧址类文博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与质量提上一个新台阶。
  • 摘要:党的十八大刚刚落下帷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就集体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组织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并选择在国家博物馆发表重要讲话,作为一名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作为县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即怎样提升基层县级博物馆的陈列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职能作用,达到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根据在勉县博物馆参与基本陈列展——《军山再望》的展览工作经历,提出以下肤浅看法,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提高展览水平要明确本县的文化文物遗存,以及其在本地区地域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展陈要结合文化文物以及地域特色,再加上生动形象的讲解才能让藏品真正的活起来。
  • 摘要:《博物馆条例》作为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文物事业法治化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的颁布实施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博物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汉中市博物馆实际,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博物馆条例》,加强博物馆人才培养和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提升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谈一点体会.关于人才培养、馆校合作工作要牢固树立人才基石理念,加大在岗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探索人才培养路子,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社会教育长效机制,提升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
  • 摘要:文件、书籍类文物是博物馆藏品中的重要类别.然而此类文物由于其自身特殊性,面临着如何提高展示的可观性及全面性的难题.要使文物更好地发挥其博物馆教育的功能,这些难题便需要我们运用更多的智慧去克服和解决.对于有文物价值的文件来说,多是与一些历史事件具有相关性。文件本身或许是极不起眼的,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可能是波澜壮阔或者惊心动魄的.基于这一点,为了增强文件类文物的瞩目程度,可以采取一种衬托的手法。以文件为核心,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或物,通过多种手段对其进行展开和叙述.当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被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物本身的价值便会更加突显在观众面前。对于部分主题性较强的书籍类文物,同样可以运用这一思路来提高其展厅关注度。在不对文件、书籍进行拆解破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辅助的展示工具,将书籍内容电子化,用电子阅读设备进行呈现,借此实现一种互动式的展示。虽然牺牲了直接观看展品的直观性,但退而求其次,使得展品通过这种方式活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摘要: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项职能于一体的复合文化机构.博物馆利用讲座的形式将这三项职能有机得串联起来,面向博物馆人和社会公众传播专业知识和博物馆文化,有效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公益文化讲座成为近年来该馆大力开展公众文化教育推广活动的重要平台之一,同时针对业内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的各类专业学术讲座在提升博物馆人员专业技能,推进文博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文章试通过梳理陕西历史博物馆近六年来的讲座实践工作,结合国内其他博物馆举办讲座活动的有益经验探讨该馆讲座运行模式的科学化,建立博物馆讲座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议可以从高度重视博物馆讲座工作、强化品牌意识,把握讲座的受众定位,努力维护品牌讲座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完善博物馆讲座运行的工作流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博物馆讲座活动形式,提高讲座工作效率几方面入手。
  •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概念也一次次的发生着变化与延伸,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2015年2月9日国务院令第659号公布,自3月20日起实施的《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公众教育、社会能力的再度认知和社会公众日益提升的高要求,再加之使得博物馆人不得不再次去思考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方向等诸多问题.新《条例》把教育放在博物馆工作的首位,显而易见,要搞好博物馆工作,首当其冲要担起并圆满完成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大课堂这项光荣而巨大的任务.那么,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养、先进文化熏陶等社会责任的革命类纪念馆,作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第二课堂,做好社教工作,提升纪念馆的社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面对当代的青年人,他们对于革命时代的记忆很多仅仅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影像才有了直观的感受,这难免会让他们对革命时期的人物和事物产生疏离感及不现实感这样的现状.博物馆人如何让他们走进纪念馆,爱上纪念馆.唯一途径就是让刻板的纪念馆和他所陈列的文物“活生生”的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不仅让文物“活”过来,还要使文物会说话。依托文物资源开展社教活动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途径,挖掘文物背景,撰写、整理、表述针对性讲解词。有了文物“活”起来的基础和途径,纪念馆就有了其社会价值。加之革命历史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革命纪念馆通过珍藏的革命文物和党史资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发挥其教育作用,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说让刻板的文物“活”起来是纪念馆社会能力的提高的一个标志。
  •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并着力使用数字化技术以提高展览的吸引力.有关多媒体设备与观众间交流互动的研究文章很多,大体都是在讨论其必要性.同时,多媒体等相关电子设备的使用也成为衡量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认为,盲目地将数字设备引入展线,尤其是以文物为主的历史类展览,或者展期较长的基本陈列是不科学的。游戏互动区应该与游客参观的文物展线保持距离。陈列展览中对于文物的解读,以及如何帮助游客了解文物的使用方法,可以通过简洁有趣的文字、生动直观的图画、或者小巧精致的模型来完成,电子设备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 摘要:博物馆起源于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藏品展开.现今博物馆致力于为文化解码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是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时代要求.不断强化的社会属性使得博物馆必须重新审视藏品,从藏品研究、展陈方式、文化传播几方面入手合理地利用藏品,构建系统的博物馆藏品利用观念,最终激活藏品,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责.
  • 摘要:博物馆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而文物展览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基本形式.在当今讲求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环境中,博物馆的教育意义显得格外重要.怎样科学而又完美得将文物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了专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目前就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来看,主要通过展柜的形式将文物产出,这使得大众只能看到文物的一个面,不能一窥其庐山真面目.笔者认为要让文物活起来,给大众以更为深刻得教育和启发,必须实现文物3D立体展览,将文物全貌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文物场景展览、文物全方位展示、博物馆脚下展览、合理的文物陈列设计四个方面来实现文物的3D立体展览.
  •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建筑物、社会公共机构.人们可以从博物馆中见证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感受古老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它是人类文明汇聚的殿堂."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博物馆是对人类过去文明记忆的保存,人们可以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而时尚则是现代的产物,是在一定时期或较长时期被崇尚的某些事物,或成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方)式.时尚引领潮流,它是流行文化的表现.那么代表着过去"传统"的博物馆怎样和现代人所追捧"时尚"链接起来呢?怎样使博物馆摆脱原来的说教面孔,怎样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怎样改善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圣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博物馆应使自己充分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使自己年轻,现代,时尚,活跃起来,努力突破传统与时尚的束缚,勇于探索适合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新理念。可博物馆不仅要有时尚的科技手段,创作时尚的文创产品和结合时尚的宣传教育方式,更应该引领时尚的潮流,把握时尚的话语权。
  •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博物馆事业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馆藏文物的展示利用还存在诸多方面问题,其中最突出莫过于如何使一件件已经退出人类生活舞台并深藏于博物馆库房的文物活起来,重新释放其曾经的光辉,以便吸引更多的关注,更大程度地发挥对现实社会的启发、借鉴和促进作用.博物馆要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最根本的就是要从馆藏文物的基本属性出发,针对文物展出率低、展览利用率低、综合利用率低的现象,通过积极探索和相应途径,让馆藏文物真正活起来。笔者认为,摸清家底、加强研究、多元展示、促进共享、合理利用等,是有效激活馆藏文物的必然选择。
  • 摘要:藏品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根本目的.发挥博物馆藏品教育功能,必须抓好藏品征集,提高藏品质量;加强藏品研究,深挖藏品内涵;拓展藏品展示形式,实现藏品展示多样化;走出去,请进来,扩大藏品教育面.
  •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反映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好文物,充分发掘它们的信息,将"死"文物变活,是博物馆发展的需要.随着近年来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践,就如何让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迁安博物馆立足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充分发掘文物的内涵,利用有限的文物资源做出新文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迁安博物馆通过提升展览质量挖掘藏品内涵让博物馆“有趣起来”,拓宽服务渠道提升展示水平,做好与展览有关的教育项目,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不同的陈列形式与观众进行交流.在现代不同形式的博物馆根据自身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增强或突出展品,其中实物陈列与数字化陈列成为主流.实物陈列博物馆,是大家所熟悉的地面建筑形式博物馆,这种形式的博物馆在承德地区较多,文章以普陀宗乘之庙为例,从发掘藏品内涵,按照建庙不同意义制作展览展示、提升博物馆展示能力,制作专题展览、提升博物馆展示能力,增强素质教育,三个问题总结了发掘藏品内涵与提升博物馆的展示能力。
  • 摘要:与普通博物馆藏品相比,考古新发现具有材料新、社会影响大、对公众吸引力强的特点,文物大都有明确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加之新科技的运用,考古信息提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因此更有利于复原历史的真实.本文通过对山西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出土文物系列临展的分析,对如何让考古新出土文物"活"起来,发挥这些文物资源在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文化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功能,提出考古新发现的展示需要得到考古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展览设计之前一定要先进行观众定位,应尽量突显考古发现类展览的特色几个建议。
  •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以传播文化、肩负教育的姿态走进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中,随着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日趋一体化,政府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政策、法规导向也日益明确,博物馆迎来了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创产业发展的新的契机和挑战,开发文创产品和发展文创产业既符合当代人们对博物馆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符合博物馆缓解资金不足及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是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达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促进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有利于博物馆文化普及到大众日常生活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精髓,塑造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以及国内其他行业产业化先进经验,使得博物馆文创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化,从文化产业的边缘走向核心位置,形成良性循环,取得长远发展。
  • 摘要:民俗博物馆犹如上演民俗剧目的剧场.要想剧目精彩,道具、剧情与场景都要精心设计.本文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试图揭示活化民俗文物对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民俗博物馆通过民俗文物的展示,可使观众快速直观地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鲜明地域特色,深刻体会该地独特的人文历史性格与魅力,是展示地方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的最好橱窗。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全力征集民俗文物,争取最大限度地保留昔日民俗事象的遗存物品及相关资料。同时,还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和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三晋民俗文化展示、研究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有学者认为,博物馆的展览本质上是剧场的,因为它是关于“博物馆如何表演它们所创造的知识”。根据这个观点,要想表演好,道具、剧情和场景,缺一不可。道具,即民俗物品,已经经过了民俗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各方面的严格考量才有被收藏的资格;剧情,需要编剧即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场景,则依靠设计人员的精心制作。三者兼备,好戏即出,观众自然会被吸引而来。
  • 摘要: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整体展览工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设计良好的陈列方案,以便观众对文物以及文物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产生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感受鲜活的历史文化,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共鸣.本文阐述了文物博物馆创新陈列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创新陈列方法的具体建议.博物馆展览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提供相关的文物展示服务,因为需要博物馆方面在设计陈列方式方法时明确展览的意义和自身的定位。深入了解观众的观赏需求和审美喜好。现今观众的思想更为独立,具有个性化视角,博物馆不能再以对人们实施历史知识教育为主要目的,应当更为客观的提供历史文物相关展示,成为一种展示的平台和媒介。因此,博物馆在展览时需要更多的考虑观众的实际感知喜好,创建更为可行和符合观众观赏需求的文物展示活动。设计理念对陈列设计的影响最为直接,创新陈列理念可以有效的改善展览的实际效果。在文物展览陈列设计当中,注意文物陈列是否符合广大社会群众的实际需要,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在博物馆进行文物展览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予以辅助。动态陈列方式可生动的将自然现象和文物实用功能再现给观众,让观众可以在实际环境中深入解读文物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强化文物展览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服务作用。
  •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博物馆而言,博物馆人的职责是"深度挖掘藏品价值及其所蕴涵的历史信息,再将研究成果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在观众面前.从而让观众了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中,"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展示能力,吸引更多观众,并能让观众接受的信息量最大且质量最高"是博物馆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博物馆人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了成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就好比春晚,永远跟不上观众的步伐一样.应该做城市文化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要想让中小型博物馆展览火起来,而且常熄不灭,只有解放思想这一条路。这就要求要创新性学习,开拓思维。不仅要学习专业,学习营销,而且要及时了解高科技发展。把高科技引进展览中,并且找准商业经营模式与博物馆经营模式的契合点。用最有创意的思维,最新的技术把最古老最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公众。成为城市文化科技的引领者需要从展厅内使要用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技术、展厅外互动项目引进AR增强现实交互技术、加强线上陈展营销、多方筹措资金,解决陈展经费问题几方面努力。
  •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抗战文物广泛被旅游业所利用,但对抗战文物作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抗战文物的旅游开发出现了偏离抗战文物核心价值的现象.本文以抗战文物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为视角,,对抗战文物旅游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抗战文物旅游开发利用的思路与原则. 抗战文物的旅游开发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文化复兴的需要,也是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更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但只有坚持抗战文物的历史性与真实性,解决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以发挥抗战文物的政治教育和传统教育功能为前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在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抗战文物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革命文物开发利用的新跨越。
  • 摘要:博物馆保存和呈现的是历史,有收藏、研究、教育等的职能,这些主要职能的发挥又都离不开藏品.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的之本,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如何让藏品发挥出最大价值,活化藏品,提高陈展有效率,是博物馆从业人员不断钻研的课题,本文认为,要达到该目标,博物馆应从藏品的收藏门类的扩充、展示科学合理,生动直观、及提高可参与性几方面入手.
  • 摘要: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段话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合理利用文物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多年来工作心得,借用哲学上“静”与“动”这对范畴,分析了怎样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文物本体的静与文物蕴含信息的动、单体文物的静与文物组合的动、展厅的静与展览的动、建筑的静与观众的动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文物从库房到展厅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信息挖掘的空间。因此,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让咱们博物馆人自己“活”起来。没有“活起来”的人,就不可能有“活起来”的文物。
  • 摘要: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创新新区的过程中应主动地去适应、迎合甚至去引领,要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能被动地去接受.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先要弄明白华夏历史文明的主要内涵和博物馆本身展示内容在其中的定位,以此来理清要传承的思路,并找出创新的要素,通过二者将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加以创新,才能完成博物馆教育功能在当前的任务.
  • 摘要:博物馆是无形的文化力量.是历史的再现和展示时代魅力的基地.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藏品内涵的展示是博物馆的职能.河南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以河南省仰韶村文物出土地展示的专题博物馆.文物是内涵更是精华,文物代表一个地区的辉煌历史,更是当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彰显.文物是城市的灵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展示出土的1号、2号、3号坑和铜马车展览.强大阵容兵马俑排葬坑、青铜马车精湛的制造工艺莫不让人感到大秦帝国的强盛.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之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原址保护和展示更给人真切感,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主题展示以当时的建筑构件、出土文物,展示主题的精华.再现千宫之宫的辉煌壮丽.展示大唐盛世的壮观气象. 举办展览、丰富陈展内容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需要借鉴提高,展现本地历史文化特色、讲好文物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文物活起来。其次,提升展览质量,让博物馆有趣起来。藏品资源只有通过展览,才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展览,让观众喜闻乐见,才能达到“活起来”的目的。
  • 摘要: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要诠释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并将其发扬光大尚需走完三个节点方能实现.文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知识之窗被先贤们慢慢的打开,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接触历史文化的神圣平台。博物馆提供了让更多人欣赏文物的节点。公众与文物对话成为现实是历史复活,文化繁衍的必然,随着社会进步,仅仅满足于公众尽兴的参观是远远不够的,鉴于博物馆馆藏内容的日益丰富多彩,展品由种类繁多、积淀深厚的藏品中提炼出来,也包含有复仿制品,它们可以代替有限原真品或特殊孤品进行展出,这只是博物馆的部分责任,最重要的是把人类拥有的所有文物都物化成人们所能享受的文化大餐,这样一个大动作不只是博物馆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职责,更是他们平生的夙愿。
  • 摘要: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是展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诠释一个地区厚重文化内涵的平台.在新的形势下,文化产业更是被看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走出象牙塔,发挥馆藏优势,做好开发利用,结合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理念,认真分析本馆特色优势,找到博物馆公益性和经济创收的切合点,在发挥博物馆公益于民的同时,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笔者结合济源市博物馆实际,就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博物馆工作有所启发.落实到博物馆行为中,就是要实现博物馆管理理念的变革,从管理博物馆到经营博物馆。积极探索一些能够与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学术、宣传等有关的创意文化产业,开拓具有文博特色的文博产业新模式。使博物馆文化品牌的价值得到不断的增值,通过社会效益的不断积累,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以实现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博物馆多措并举,只要提高展出率,创新陈展方式,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创新讲解模式,贴近生活,动漫文创.动态展示,举办讲座等活动,藏书的数字化,"走"进城市和公园,博物馆的文物就一定能"活"起来、"火"起来.人们在更多的走进博物馆的同时,会将博物馆中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文化元素带向社会,从而让博物馆文化与社会现实更好的结合,使深闺大院的博物馆文化更好的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 摘要: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是我国全面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行政法规,对规范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和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整个博物馆事业一样现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很多知名高校都有博物馆,不少高校也在新建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注册的高校博物馆已超过三百家,陕西高校博物馆也已接近二十家.但高校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瓶颈和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高校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其所收藏、保护的人类文化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设立的面向公众开放的机构。但要利用好高校博物馆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仅仅依靠高校的文化自觉和高校博物馆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 摘要: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一直是博物馆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国际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定义为非营利机构,中国也将博物馆列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然而,这并不否定和排斥博物馆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因为,博物馆的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两者在本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本质属性是商品的价值.而文化产品,是通过商品的运作方式,来实现传播文化的目的,可以说博物馆开发和经营文化产品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博物馆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指出:博物馆文化产品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和推广博物馆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因此,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突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作用,体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职责.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应依托本馆文化资源,融入具有博物馆文化内涵的“故事”,根据需要开发不同档次的产品,同时注重实用和时尚的结合.产品的开发应注重配合陈列展览,并相互补充,开发活动还要实行多渠道合作.
  • 摘要: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西安半坡博物馆推出了名为《一个公民的抗战收藏》的专题展览.展览于2015年7月6日正式开展,展出了陕西省乾县民间收藏家崔智涛先生收藏的包括报刊杂志、书籍、票证、武器与装备,以及从日本缴获的部分武器与生活用品等192件文物.展出甫始,即受到媒体关注,网上转载的网站达数十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与崔智涛先生的交流及对他所收藏抗战文物的了解,大致将这些抗战收藏品分为文化、教育、票证、武器与装备、战利品五个单元展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中国公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每个人的责任。走进展览是为了铭记历史,走出展览则是为了珍藏和传承那一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 摘要:一个博物馆的发展壮大,不仅在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而且在于藏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培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自1997年秦封泥精品收藏入馆,到2012年秦封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13年初组织制定秦封泥系列活动方案,到2014秦封泥特展策划举办,再到2015年秦封泥文物等级鉴定,十多年来围绕秦封泥文化开展的公众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博物馆的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大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古都西安国有行业博物馆群中的一支生力军.秦封泥在提升书法博物馆发展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文化支撑作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是1989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座书法艺术专题博物馆,25年来以中国书法文化为己任,秦封泥是秦代印章艺术的再创造,是秦小篆书法艺术的再展现,其文化内涵互补,以增强观众的可读性。二是品牌展示作用。 “书法进校园”活动是书法博物馆“走出去”的品牌,“秦封泥特展”是书法博物馆“请进来”的品牌,其品牌效应互补,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三是宣传推广作用。2009年10月中国书法和篆刻双双蝉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越发的凸显出来,中国书法发展史陈列,再现中国书法文化精粹,“秦封泥特展”展现中国篆刻文化巅峰,其形象互为表里,以增强观众的认知性。我们坚信,这三大作用在未来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发展中,将会产生出更加深远的意义。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入,"新常态"一词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线.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常态"牵动着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国的文博行业在经历了一个数的飞跃以后,也将迈入一个质的提升阶段.而在这样的新常态下,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博物馆,做活博物馆文化产业,让文物活起来便成了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在我国要普追做活博物馆文化产业需要建立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整合资源,凸显特色、突破体制限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 摘要: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主席对文物工作的这一重要指导意见,向人们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习主席对文物和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由来已久.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中,谈到陕西文物及历史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作为中外文明交流的窗口,文物外展工作正是这样一个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的重要平台.让文物成功地走出国门,离不开对展览场所的精心选择、以及对展览主题、展览内容和文物展品的精心把握。 展品选择的是否恰当是决定展览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选好展品、向国外推介更多的陕西文物精品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开幕活动是展览举办工作的一个重头戏,开幕之时的活动安排、出席贵宾、媒体数量等因素都对展览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影响。在前期工作中,通常就开幕式的安排与外方进行密切沟通,争取早日获得详细的日程安排和贵宾名单,为我方的工作安排以及展览的宣传报到做好准备。
  • 摘要:21世纪,观众需求正在向多元化、智能化、特色化、休闲化等方向发展,博物馆必须重新考虑自身的使命和定位,运用自身资源,以观众满意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宝贵的文物资源,发挥其作为服务社会桥梁的作用,以此丰富博物馆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博物馆努力的方向.本文就如何做好当前文物工作,发表几点看法.各类博物馆应继续积极探索,打造品牌,举办更多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展览,以提高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让文物尽显风采。智慧博物馆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智慧化还任重道远,博物馆应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做出有益的尝试,推进博物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型升级。博物馆讲解的基本任务,是在博物馆收藏的自然、文化资源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公众服务需求为核心,用深刻独特的讲解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流,为公众提供开发性教育,是智慧服务的内涵,更是文物“活起来”的一种重要途径。让文物“活起来”,还要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以推动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
  • 摘要: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四个方面.其中,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方面,主要以革命旧址和纪念馆为实施载体.更好的发挥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纪念馆公众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使红色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想办法让文物活起来,最大可能地实现纪念馆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可以从扩大藏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普查红色遗址,全面准确呈现历史,把资源整合起来、发掘藏品内涵,提升展陈质量,强展陈的亲民性和参与性几个方面抓常、抓细、抓深。
  • 摘要:随着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提出,使得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应该在"为社会及其发展"的功能中发挥更多作用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如何让文物在世界范围内"活"起来这一重要议题的推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文物的新视角,也从整体上改变了文物的社会使命和工作目标.博物馆的公共性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无条件地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这四大特征准确揭示了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所遵循的原则,为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因此,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是每一位文博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使社会服务普及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传统的宣传教育向多层次教育服务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品质。举办精品展览,树立精品意识,满足公众需求,陈展方式由单一型展示向多元化陈列转变。走进社区,深入基层,服务乡村,打造“大篷车”博物馆,拓宽服务渠道,使博物馆真正走出去,实现全方位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本文围绕"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这一纪念馆工作核心,结合工作实践,从对革命文物征集展出与口述史结合、教育功能拓展、挖掘精神内涵、提升讲解水平、打造精品展览等实际工作进行论述.作为收藏革命文物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应从多方面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作用,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教育功能,将文物史料征集展出与口述历史相结合,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提升讲解词质量和讲解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文物的展示价值,打造精品展览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 摘要:本文从抗战类纪念馆举办抗战主题展入手,阐述了在筹备策划、设计制作和文创推出等工作环节中,如何顺应新形势和新要求,通过转变理念、拓展途径,丰富方式,活化文物,更好地推进对抗战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 摘要:今天,文物已越来越人格化,然而文物利用却出现了"不够"和"不当"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个问题,让文物充分的活起来,博物馆人必须在思想上,转变错误观念,发挥团队力量,注重宣传组织,将把文物搞活作为工作重点。内容上,说明词和讲解词互相补充,升华意义古为今用,注重讲解员的培养,科学生动的再现文物价值.形式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宣传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在文物的展出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互动,让观众们谈感想体会,提建议意见,做到真正的参与其中,通过观众们的广泛参与推动文物活起来。
  • 摘要: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12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4年7月,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加强文物合理利用工作交流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通过总馆长制、院线制等有效办法,开展借展、联展、巡展,形成国有馆藏文物资源共享机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应继续挖掘馆藏文物的内涵、潜力,推出更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精品展览,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领略到精美的文物藏品。
  • 摘要:屏风初创较早,《物原》记载,夏禹时已有原型.清朝中期以后,从传统的屏风类器物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插屏、座屏等装饰物,或陈列于皇室宫殿、庭阁.与此同时屏风质料发生变化,除了漆画围屏,还出现了玻璃丝围屏.玻璃丝屏风形式甚多,有三扇、五扇、七扇之别,最多者为十二扇,多数产自博山.文章介绍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馆藏玻璃屏风以及考古出土的古代屏风。介绍了玻璃铺丝工艺的应用和元代至清代博山地区玻璃铺丝工艺的中心的发展。
  •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到来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足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该如何转变观念、谋求发展,是全体博物馆人需要思考且正在践行的问题.创新展陈形式、穿插体验活动、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是发掘藏品内涵,提升博物馆展示能力,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笔者从实际工作入手,结合具体实例,对以上论点进行了阐述.
  • 摘要: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始创于2003年2月,时称"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系世界首家内画专题博物馆.2011年1月,通过河北省文物局注册,正式成为衡水市首家注册民营博物馆.该馆的建设,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内画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菶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叶派"内画技法后,他将国画艺术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1967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在家乡创建冀派内画,很快就在国内外名声鹊起.由于从业人员多,冀派内画先后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示范产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993年12月,衡水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多年来,秉承“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开放合作、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举办精品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致力于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使“不来衡水内画博物馆,就等于没有来过衡水”成为当地一大时尚;又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中国鼻烟壶文化不断地走向社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能力与日俱增,在当地社会与国内外有关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建议拓展服务空间,提升陈展水平,让博物馆传统优势最大化。强化公众服务,打造服务品牌,让博物馆文化惠民最大化。搭建科研平台,实施人才战略,让博物馆科学发展水平最大化。
  • 摘要: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会教育机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阵地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陈列展览则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这个展品群体,少则数百件,多则上千件,是展览设计人员精挑细选的,凝聚着研究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蕴藏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等价值,是陈列展览的基石.因此,藏品研究对于提升陈列展览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入挖掘藏品内涵,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当文物内涵、文物价值被揭示出来以后,陈列就充满了知识性与故事性,陈列就有戏可看.因此,一定要重视藏品的研究,深入发掘其内涵,把学术成果转化成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用浅显易懂的陈列语言告诉观众,从而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