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
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

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12-01

主办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60条结果
  • 摘要:残疾人问题已充分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残疾人和残疾人的问题也早已被提上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联合国早在1969年就颁布《禁止一切无视残疾人的社会条件的公约》:1971年联合国通过了<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首次以联合国宣言的形式提出了残疾人的权利。1975年联合国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宣言》,确定残疾人享有同健全人完全平等的权利,到1982年联合国通过《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郑重宣布残疾人有权利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将“平等·参与·共享”作为总的奋斗目标。
  • 摘要: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是社会保障管理及运行社会化的体现,它强调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生活的物质环境、心理机制进行调整,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的资源基础、筹资机制、管理协调、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以及支付方式是这种模式持续、合理发展的关键要点。
  • 摘要: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就业规模和就业服务均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作为最困难群体的残疾人就业更为艰难,存在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实现残疾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
  • 摘要:人力资源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的知识、智慧、技巧和技能的总和。而残疾人是指人体某部分因伤病造成缺损或生理功能障碍,在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日常生活的人。残疾人依残疾的不同种类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以及精神残疾,其中含有上述两种以上残疾的,称为多重残疾。残疾人不是“废人”:肢残者的思维能力和其他心理功能可以是完好的;即便是精神残疾或智力残疾者也还保留着部分正常的心理功能,而且肢体通常是完好的;残疾人通过特殊的教育,通过自身的代偿功能,不仅可以维持正常生活,而且有些人还可能成为超越健全人的卓越人物。可见,大多数残疾人只是身体部分地出现生理功能障碍而其未受损部分所包含的技能等仍应被称为人力资源。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现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供养式救济型向赈济就业安置式福利型转变。目前,已发展为平等参与式开发型。通过教育可以挖掘残疾人的潜能,开发并提升其人力资源。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而教育是改进国家人力资本存量的最重要的手段。本文针对中国、美国、英国三国的残疾人教育的现状以及文献加以简单的介绍、评述。
  • 摘要: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4%,涉及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家庭,这是当前社会中不容忽视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能力,同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同时,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权利和价值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因此,残疾人又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rn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发展残疾人事业,扶持和帮助残疾人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多年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采取措施、规范制度,残疾人的社会组织积极工作,使我国残疾人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 摘要:根据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公布的数据,我国现有智力残疾人554万,占残疾人总人数的6.68%,比1987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的绝对数和比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低年龄组(5-29岁),遗传性疾病、发育畸形、营养不良等先天性因素导致的智力残疾,由1987年的12.6%下降为2006年调查时的0.82%。其中,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残疾下降趋势格外显著,由0.579%降至0.076%,下降幅度达87%。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营养条件显著改善,优生优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以及补碘、改水等干预措施和康复行动取得了成效。由于1352万多重残疾人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智力残疾人(430万),所以这个群体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我国共有智力残疾人984万,占总人口比例的0.75%。
  • 摘要:通过志愿者的关怀和鼓励残疾人参与志愿服务来承担对残疾人的责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发挥他们的潜能,应当成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工作内容之一。人们一般认为,对于残疾人,尤其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最基本的、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以此表达其家人或社会的责任和关爱。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这种方式仅限于那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残疾人的供养范围在逐渐扩大。而且,这种供养基本限于经济方面,或物质方面,很少满足残疾人的精神需求。从志愿服务理论和价值来看,这种供养方式有不少缺点,因为人的需求是多元的,人是有潜能的。应当探讨通过志愿者帮助残疾人,让残疾人参与志愿服务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残疾问题越发突显,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挑战。本课题以福建省福州市老年人为对象,运用随机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康复治疗现状做细致的剖析;并从老年人自身、社区和政府的多重角度分析导致老年致残的各种间接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本研究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直接领导、组织和管理的对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北京市数据的系列研究之一。rn 本研究有三个主要目标,即(1)揭示北京市老年残疾人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2)概括北京市老年残疾人群体的主要需求和面临的主要问题;(3)提出应对北京市老年残疾人问题的政策设计。rn 本研究的重点是提出有关北京市老年残疾人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议。rn 围绕这个中心,对北京市老年残疾人基本状况的分析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关注老年残疾人问题,对北京市老年残疾人问题的分析主要回答需要关注老年残疾人哪些方面的问题,对政策设计的分析主要回答如何支持老年残疾人的问题。
  • 摘要:对残疾人需求的把握,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残疾人的需求具有结构性、差异性、特殊性和上升性的特征。作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白下区残疾人工作在真实把握残疾人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展需求导向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1、研究、细分需求主体,确定福利支持对象的优先级,通过完善的福利输送系统确保福利送达最需要的残疾人。2、研究、分析残疾人需求内容,确定不同社区残疾人工作的优先级和不同阶段残疾人工作的优先级。3、根据残疾人的需求的类特征,党委、政府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发挥领导和主导作用。4、根据残疾人需求的差异化特征,推进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5、根据残疾人需求的特殊性,着力增能残疾人。6、根据残疾人需求的上升性,以前瞻性规划引领残疾人事业发展。
  • 摘要:利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北京市数据,了解北京市残疾人的基本现状及特征,分析北京市残疾人最主要的致残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为减少残疾的发生,提高北京市人群整体健康状况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农村残疾人的社会康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制定农村残疾人的社会康复政策,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残疾”和“康复”这两个概念加以讨论,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着提出农村残疾人社会康复政策的理念及政策建构,最后就实践策略提出几点看法:一是改变宣传策略,唤醒同理心;二是构建社会康复联盟,形成广泛的社会合作;三是契合农村残疾人的现实状况,推动切实可行的家居康复服务项目。
  • 摘要:本研究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北京市确定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4852人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描述、对比分析和统计推理的方法,了解北京市残疾人的基本信息、残疾类型、残疾程度、致残原因、活动和参与评定、康复建议、曾接受服务、主要需求等方面基本特征,分析该人群的相应康复需求,从而达到为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的目的。
  • 摘要: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自有人类开始,就有残疾现象存在。然而,人类社会早期对于残疾人是采取孤立、隔离甚至遗弃的做法的;16世纪起,残疾人才勉强得到人道主义同情并获得有限的救济;大机器工业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制造出”大量因工伤残人员),而且也产生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残疾人社会工作亦因之得以初创,残疾人保健、福利、教育的权利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大量的因战争而伤残人员使得人类社会开始普遍接受“保障残疾人生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平等、参与、共享”逐渐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原则,残疾人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社区无障碍设施、康复协调员和康复站情况对残疾人数量的影响。文章通过构建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OLS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来分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无障碍设施、康复协调员和康复站的设置对残疾人数量产生了反向影响,能够有效地减少残疾人数量,因而应该将这种康复模式加以推广。我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各地均设有基层组织,因而应当发挥这一组织结构优势,使残联在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摘要:残疾人体现了人类的多样性特征,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群体。rn 老龄化是世界人口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包括残疾人事业在内的各种与人口有关的制度与事业的发展理应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人口老龄化不仅是造成残疾人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改变残疾人结构及残疾人保障需求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残疾人事业需要特别重视老龄化问题,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也需要以老年残疾人的保障为重点。本文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为基础,对老年残疾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老年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可能建议。
  • 摘要: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现状,发现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之间的就业率存在明显差距,而在已就业的残疾人内部也存在城乡、地区、不同残疾类型以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我们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找出影响残疾人就业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以及产业结构。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建议。
  • 摘要: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市残联共同在这里举办以“平等、参与、共享”为主题的残疾人事业论坛,各位专家的热情参与,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群体和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我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北京市残疾人工作实际,就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向大会发言,请大家批评指正。
  • 摘要: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来,我国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及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掌握他们的最新实际情况,并为制定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及有关法规、政策提供依据,国务院批准,于2006-200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 摘要:了解现阶段北京市残疾人口的教育状况以及残疾人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分析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残疾人教育状况、增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与途径。研究主要分为:第一,依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北京市残疾人口数据,了解北京市残疾人口受教育的基本状况,对比北京市与全国、上海残疾人口的教育状况,分析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对其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以及探讨影响残疾人教育的各种因素。第二,了解北京市残疾人教育的资源与环境。着重收集北京市特殊教育体系中的学生数量、机构布局、师资培养、经费投入以及机制保障等方面信息,了解全市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高中及大学阶段、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现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并借助文献法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按比例就业政策历史进行回顾,分析了就业政策出台的背景、理念出处与法律基础以及残疾人就业的宏观形势。在推行按比例就业政策的历程中相关政策的出台、局部试点状况。
  • 摘要: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黑龙江省目前的农村残疾人口数量为129.5万人,占全省残疾人总数的59.16%。其中,数量最多的为肢体残疾人口,有53.1万人;其次是听力、视力和多重残疾人口,分别为20.7万人和16.8万人;智力、精神和言语残疾人口相对较少,分别为11.7万人、7.8万人和2.6万人。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扶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题。残疾人群是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支持目标。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残疾人属于弱势群体;与健全人相比,他们更属于弱势群体,所以,这一群体具有双重的弱势性。农村残疾人急需得到社会支持,包括国家、社团、个人在内的社会网络的支持。同时,相应的理念定位、政策制定与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 摘要: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北京市共有各类残疾人99.9万名,占全市人口比例6.49%;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84.70万户。其中,城镇残疾人口为70.0万人,占70.07%:农村残疾人口为29.9万人,占29.93%。与1987年相比,2006年残疾人数量同比增加了58.6万人,增幅迅速。rn 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原初地理空间,也是残疾人与社会人群进行互动联系的基本单位,更是残疾人获得与享有基本权利保障,接受基本服务措施,改善生活福利的基础平台。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深化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组织建设的宗旨。根据这些重要精神,北京市政府加快了城市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组织变革,在“明确分权、理顺职能、发展参与”的改革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社区在城市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功能定位,加强了组织平台建设、工作方式转变、资源匹配等基本制度的调整力度。北京市第四、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了以调整社区结构和规模为中心,以明确与拓展社区功能和权责地位,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进社区管理机制为主线,以促进--各类社区组织成长、发展为纽带,建设和谐的、公共服务的新型城市社区的目标。第五次城管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社区建设原则。北京市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机制是在这样的社区体制改革背景与公共政策导向jt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 摘要:我国工伤保险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基本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其中特别涉及到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亟待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中解决,以避免长期忽视而形成积重难返的不利局面。确立全面而科学的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思想是保证我国工伤保险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科学的工伤风险分类与风险分类表的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原则与基础制度,工伤保险基金运营,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管理的原则与技术。
  • 摘要:由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重度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基本上处于医疗保障的边缘地带。没有重度残疾人的全民医保,就不可能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因此必须尽快地将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障中。本文提出了提高重度残疾人的医疗保障层次,先由医疗保险托底保障,再由社会医疗救助进行补偿保障,通过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的双重保护,为重度残疾人织起一张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安全网”。
  • 摘要: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孤残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是儿童福利的最基本内容,儿童福利政策,特别是孤残儿童福利政策对保障孤残儿童的权利、满足孤残儿童的需要和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首先从法规政策体系上梳理了我国孤残儿童福利保障的现行法律法规;然后对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体系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对今后完善与发展儿童福利,特别是孤残儿童的福利保障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 摘要:我国正处于职业伤害的高发期,严重的职业伤害后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克服的负效应。经过长期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虽然初见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职业伤害造成的大量工伤残疾者的出现,又赋予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的内容,使残疾人事业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因此,应当结合当前工伤保险制度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际,将部分工伤残疾人的保障服务纳入到统一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来,这是短时间内提高工伤保险制度效果的需要,也是实现现有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
  • 摘要:残疾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而实施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内容上不仅应包括普遍意义上的针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救助,还应该包括针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救助措施,如“分类救助”、特殊教育等,以满足其特殊需要,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底线公平。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调整相关政策以使我国的残疾人社会救助逐步走向完善。
  • 摘要:残障人员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健全的残障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为他们编织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使其共享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针对残障人员社会保障的现状,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科学设计残障人员的社会保障模式,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和残障人员个人的责任,按照公平公正共享、低标准起步渐进式发展、规范化运行原则,构建“多支柱、多层次、梯度扶助”的残障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时代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亦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摘要: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是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广州市执行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取得的积极成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改进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 摘要:加强残疾人权利保障既体现了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对弱势群体关怀,又实现了法的价值和法治理想的要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残疾人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是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也存在立法粗疏与滞后,法律内容不平等,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利缺失,法律实施薄弱等问题。残疾人权利保障需要树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法理念,贯彻平等和倾斜保护的原则,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改进权利救济制度,营造权利保障的社会氛围。
  • 摘要:残疾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原则有四项:(1)完全平等保障原则。法律对于残疾儿童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应当是全面而且充分地,应当让残疾儿童全部享有其他儿童享有的权利。(2)满足特殊需求原则。为了使残疾儿童的权利得到实现,必须在各个方面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应当有助于残疾儿童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实现个人发展。(3)反对歧视原则。rn 残疾儿童受到的歧视和排斥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必须在法律制度上加大对弱势群体中残疾儿童的保护力度。(4)禁止暴力、剥削与虐待原则。残疾儿童极易遭受暴力和侵害,应当培训专业人员来加强保护。
  • 摘要: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巨大,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但我国残疾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保护残疾儿童已成世界共识。我国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残疾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残疾儿童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救济权、养育权等内容。
  • 摘要:《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残疾人而专门制定的一部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在残疾人权益保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拟从公约签署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对公约进行评论。
  • 摘要:人类社会对残疾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残疾的医疗模式、社会模式以及权利模式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新型残疾人观。我们应当以新型残疾人观为指导,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
  • 摘要:残疾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身体障碍而处于弱势地位,对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是当代世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公平、正义、共享正在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尤其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作者认为,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特别需要牢固确立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走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政府责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生活保障与其他保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作者强调,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大财政性投入、夯实生活保障、发展其他保障、促进残疾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
  •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全国残联2006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目前残疾人已达8296万人,民族地区残疾人共计1214.6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比重14.6%。根据2005年底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数可以得出,残疾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残疾人占该地区的全部残疾人比重达到了40.8%。对民族地区残疾人的预防、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残疾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
  • 摘要: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就业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残疾人的特殊性又为其就业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使得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缺乏资源(就业信息、社会关系等),身处不利环境(经济、社会、政治),这就更为其求职过程增加了难度。因此,对残疾人求职过程进行经济学分析,对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残疾人的求职过程是指残疾人寻求并获取职业的过程,通过微观层次的个人求职行为来体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由于对该领域的相关调查研究还不多,在适当参考1987年和2006年的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基础上,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2002年张琪主持的课题《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与培训问题研究》所做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829份问卷,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回收问卷829份,其中有效问卷780份,有效率94.09%。在780人中,在业残疾人352人,无业残疾人428人,其中110人从未就业、318人失业。通过对在业和无业残疾人的求职动因、求职途径和求职障碍进行经济学分析,以发现残疾人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的问题和规律,给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效建议。
  • 摘要: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对于残疾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陕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在业率低、就业多集中于传统部门、就业安置需求满足程度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未就业残疾人缺乏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残疾人就业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意识尚未真正深入人心,转变为自觉的行动,社会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弱,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薄弱、对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不高、社会对残疾人缺乏了解以及残疾人参与公共生活的环境因素成为阻碍残疾人就业权利实现的主要社会因素;从个人因素来看,残疾人人力资本偏低影响了其就业;从政府的原因来看,法律建设滞后,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有效推进;在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方面和履行扶助残疾人的社会责任方面,政府各级领导和政府各部门至今在相当程度上距平等看待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树立新型残疾人观还相差很远;在残疾人就业政策实施效率方面,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与协调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一些政府部门对福利企业乱收费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残疾人在就业保障方面的现状凸显了政府在弱势群体保护中责任的缺失和相关公共政策的不足。要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缩小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就业方面的差距,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必须强化政府在扶助残疾人就业中的责任,发挥政府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给予残疾人弱势群体以特别的物质保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对残疾人提供公共政策支持;通过公共服务职能,向残疾人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保护。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有能力也应该承担主导力量的角色。同时,应在政府主导下,调动全社会力量,使社会各方面自觉履行扶助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建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摘要:本文以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各种描述、相关、聚类等统计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我国残疾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与失业保险的参保状况以及残疾人领取低保与救济的状况等。研究发现,残疾人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普遍偏低并存在着明显的残疾类别差异、年龄区间差异、省际差异、城乡差异以及不同年龄区间不同残疾类别的交叉差异等,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残疾人自身的“不自由”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以及现有保障制度的条块分割和区域歧视!另外,残疾人获得社会救济的比例也很低并在分配上呈现显著的残疾类别差异、年龄区间差异、省际差异、城乡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从年龄区间差异来说,处在较高劳动能力的30-50年龄段领取低保和救济的比率最大,这种分配不尽合理;从性别差异来说,男性领取低保和救济的比率普遍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残疾人相对来说好吃懒做,也说明在社会救济发放时存在性别歧视;rn 从城乡差异来说,城市残疾人领取低保的比率普遍高于农村残疾人,而农村残疾人领取救济的比率又明显高于城市残疾人。最后,本文就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建议,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原则、体系框架及路径选择等a
  • 摘要:本课题属于北京市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研究课题之一,是北京市此次“二抽”课题中唯一研究农村残疾人的课题。本课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共有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副研究员1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人。课题从研究设计、实地调研到撰写研究报告,历时6个月,现已完成课题的最终报告及若干分报告。
  •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贫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所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着力点。而农村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尽管数量不大,但他们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部分,生存状况最差。这部分人的保障问题能否解决好不仅关系到残疾人事业是否做到实处,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村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
  • 摘要:社会支持在实现和维护残疾人权利,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对于增进人们对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残疾人群体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国内有关残疾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很少,详细描述残疾人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缺乏。有鉴于此,本文拟利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北京市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现状与相关因素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 摘要:武汉市共有农村残疾人口161194人,约占全市残疾总人口4.6%,其中肢体残疾44386人,视力残疾34400人,言语听力残疾26698人,智力残疾25834人,精神残疾16056人,多重综合残疾13820人,重度残疾人约占农村残疾人口三成以上。这是一个在构建和谐武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可忽视的具有双重性的特殊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当前仍然普遍较低,生活和和生存状况存在着不可突出问题,需要重点加强扶贫工作。目前农村残疾人生活和生存状况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就业状况普遍较差,就业门路窄,体力不支、技术贫乏和资金不足成为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三大障碍。2、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贫困状况加剧,与健全农民生活水平差距呈拉大趋势。3、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负担沉重,支持系统独木难支,抵御风险能力脆弱。4、低保“边缘户”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低下,与低保户形成悬殊差距,劣势状况明显。5、身体状况普遍较差,康复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部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不到必要的康复治疗和训练。6、受教育状况普遍较差,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较低。7、医疗状况普遍较差,残病交加、因残致病和因病返贫恶性循环现象较为突出。8、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费用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支持治疗费用,同时也成为社区和谐的一大难题。9、居住状况普遍较差,住房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极为简陋。10、因无力承担学费,残疾人子女辍学现象较为突出,受教育状况普遍较差。rn 造成农村残疾人贫困状况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1、优惠待遇的比较优势消失,拉大了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差距。2、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不完善,“普惠”的社会保障政策标准客观上形成新的不公平。3、弱弱结合婚配造成一户多残,改善贫困状况无望。4、家庭供养矛盾突出,失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得不到社会保障和救助。5、基层残联组织不健全,农村残疾人工作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态。rn 进一步改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思考与对策: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农村家园建设计划”中统筹和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3、调整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完善适应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4、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发展生产劳动致富。5、加强农村医疗康复工作,提高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水平。6、大力发展特教事业,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7、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营造扶助贫困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8、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构建辐射农村的残疾人工作组织网络。
  • 摘要:从社会保障是残疾人的基本人权和迫切需要两方面来看,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研究首先界定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分析了社会保障是残疾人的基本人权和迫切需求,指出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之后,利用“二抽”提供的丰富的数据资料,详尽描述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包括总体状况、分组差异和对比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析、交叉分析、聚类分析等。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多元统计分析。随后,本研究回顾了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情况,以及各区县在探索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实践。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未来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走向进行了宏观思考,提出了四项原则和五个转型方向。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设计,提出从强化重点人群特殊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 摘要:最近德国的报纸多次报道了由于环境污染及工伤事件增多所引起的中国残疾人数字的提高。由于残疾人数目增加,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此文介绍德国残疾人保障的法律状况,以对中国残疾人保障提供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rn 首先提供一组有关德国残疾人状况的数字:至2005年底德国有670万重度残疾人,占总人口的8.2%。达到或超过福利部门认定的残疾标准的50%的残疾人可被认定为重度残疾人。53%的重度残疾人年龄超过65岁。
  •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也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国残疾人规模庞大,其中大多数面临着长期护理缺乏或不足、护理费用高昂以及由此导致难以获得全部或部分生活必需品等一系列生活风险。考察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尤其是日本成功的经验,中国应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化解残疾人的生活风险,但在制度设计上、基金筹集上、服务提供上及实施步骤上应适应中国的国情。
  • 摘要:农村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急需得到社会政策的支持。尽管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扶贫开发初见成效,部分残疾人获得社会保障待遇,但是现行制度仍存在着诸如城乡间残疾人保障水平差距大,过分强调自我保障责任,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供求缺口较大等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完善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以及医疗康复保障制度,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推进残疾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摘要:残疾,不仅仅是人类为生存付出的代价,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残疾人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有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其他社会成员给予各个方面的帮助,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残疾人中也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主人。rn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他们的权利、人格和尊严不应该因其身心的障碍而受到损害,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更应该与健全人一样,充分享受作为人所与生俱来的生存与发展权利。rn 然而实际生活中,这一群体却因为各种社会或群体性的因素难以与健全人平等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正当权益受到多种威胁,生活缺乏坚实保障。目前全世界有6亿多残疾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一状况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安定与文明提出了重大挑战。
  • 摘要:论文按美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内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政策效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1917年至1973年以前,为相对分散的联邦立法时期,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针对残疾人的政策不成系统,只是“盲目应急型”的。第二是1973年至1990年以前,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残疾人《康复法案》的颁布实施。第三是残疾人民权时期,该阶段的主要标志是《美国残疾人法案》的颁布实施,最后根据现有的有限的资料对美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 摘要:残疾人劳动就业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对“残疾”以及“残疾人”的认识经历了歧视与排斥到社会赈济再到社会权力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天,人们更加强调的是“参与”。我们大会的主题是“平等,参与,共享”,这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中期目标,而残疾人就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rn 劳动就业不仅可以使残疾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使他们获得劳动报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而且使他们实实在在的参与社会生活,回归社会主流,增强他们的生活勇气和自信心,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多数残疾人具有劳动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有赖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取决于他们的奋斗精神。为此,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残疾人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对残疾社会的偏见,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发展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残疾人就业仍较为困难。
  •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近二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它在解决就业,尤其是残疾人就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服务方式的转型,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呼叫中心产业也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得到快速的发展,其独特的工作特性在吸纳残疾人就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人力资源弹性管理实践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和职业幸福感。
  • 摘要: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政策概念,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残疾人受教育机会的贫乏和残疾人运用机会的贫乏。我们对于就业能力这个政策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决不是单纯地从劳动供给方去分析和理解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战略的选择问题,就业能力建设需要残疾人个人、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主体共同行动和努力。
  • 摘要:福利企业作为吸收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福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现有的企业规模和效益难以在残疾人保障中发挥作用,单纯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达到残疾人保障的目的,残疾人在福利企业中的就业层次和收入较低。为此,要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实施好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 摘要:特殊教育是指运用特殊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对象进行的教育。特殊对象,狭义指身心有缺陷的人,即盲、聋、哑、智力落后或肢残、病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则兼指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儿童和精神病的儿童(张渭城,1985)。我国现代特殊教育最早建于1874年的北京“瞽叟通文馆”,到1949年解放前,我国共建有残疾人学校42所。建国后,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签署《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特殊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将建国以来大陆特殊教育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并试图对其进行评估。
  • 摘要:“平等、参与、共享”是新的时代主题,同样也是妥善解决残疾人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接受教育不仅是残疾人取得生存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且是其分享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工作者都在实践“全纳教育”,如,意大利、美国和英国等欧美达国家,也包括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班就读”也正是全纳教育的积极尝试。本文将从全纳教育的逻辑起点、基本内涵、具体实施和相关讨论等几个角度对理论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有利于后续研究和现实操作。
  • 摘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权保障程度的真实反映。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国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也越来越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是西方工业社会进程的产物。本文将介绍英国残疾人福利事业体系的历史演变、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层面所面临的挑战;英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法案,实施与监督;以及2007年最新的法案的调整。最后,文章探讨了英国残疾事业面对的挑战。
  • 摘要:本研究报告以北京市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为基础,对2006年北京市残疾人口的规模、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结构、区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同时,对北京市残疾人家庭户的收入水平及分层情况、住房状况、拥有家用电器及用电量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与1987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和2006年全国及其他省市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 摘要: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对残疾人来说,就业尤为重要性。能否就业是残疾人是否能够与健全人一样,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关键一步。就业也是残疾人劳动权利的体现。是消灭对残疾人的歧视必然要考虑的内容。这决定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保护残疾人的就业权利是一个国际性话题。联合国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的宣言和行动纲领。重要的有《禁止一切无视残疾人的社会条件的决议》、《弱智人权利宣言》、《残疾人权利宣言》、《关于残疾人恢复职业技能的建议书》、<开发残疾人资源的国际行动纲领》和《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等。1983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159号公约)和《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建议书》(168号建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批准了该公约。解决好残疾人就业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