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下一代的教育:东西方的经验”国际研讨会
“下一代的教育:东西方的经验”国际研讨会

“下一代的教育:东西方的经验”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1-05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下一代的教育:东西方的经验”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集体生活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领域。学校生活现场为儿童提供了集体生活的初步体验。如果离开儿童在学校的集体生活来谈其个体的道德成长,这是对儿童道德成长的曲解。如果学校里没有形成公共生活良好的氛围,一个孩子在校的生活就可能缺乏合作机会,他也就丧失与他人休戚与共的生活体验。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孩子们在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校有必要反思其集体生活的质量,努力创设适合学生之间开展充分合作的集体生活氛围。
  • 摘要: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当前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既有积极的方面,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现状,建议加强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在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基本动力在于市场经济的弥漫,市场经济的理性化特质随着社会富裕程度增长逐渐向中国的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嵌入。随着嵌入程度的加深,人们既欢欣鼓舞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的成长,又怀忧焦虑于中国社会的本土性的丧失。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人们对于中国社会的继承人的深切关注上: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当下教育制度的批评和期望达到从未有过的激烈。在社会学视野之内,青少年教育是培育社会继承人的核心机制,是基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教育的困扰实质是社会继承人的成长困境,中国青少年基本社会化的困扰。rn 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青少年社会化的制度环境才能厘清青少年教育困扰的实质,才能探寻中国社会继承人的成长模式。社会体系之内的制度系统包括四个最基本要素:观念、组织、规范、设施。而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制度呈现出了深刻的结构性张力。不仅观念系统内部、规范系统内部、组织系统内部、设施系统呈现出了结构性张力,观念、组织、规范、放施系统之间也呈现出了结构性张力。正是这种张力的产生和扩展,使得迈向富裕的中国的社会继承人面临着无法排解的成长困境。只有消解这些张力,中国的社会继承人才会获得健康的发展机会。
  • 摘要:在富裕社会的另一端,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隔代抚养”情况严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经济落后,家庭教育设施严重匮乏;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落后;家长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缺少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协同教育薄弱。rn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常导致学前儿童在智力启蒙、语言表达、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严重不足。针对以上情况,在国家级贫困县青海省乐都县设立了“早教点”,招募并培训了“走教队”,来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教育作用,以此来弥补“隔代抚养”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将组织“妈妈会”并普及育儿知识;组织“游戏小组”并形成儿童交往俱乐部;建立“连心桥”并形成县、乡、村的有机联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试图探索出更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并实现制度和政策保障,使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 摘要:目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经济富裕的时代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多元价值观选择的冲突;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与家庭教育内涵弱化的矛盾以及如何采用适应富裕社会需要和特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深刻的反思。在经济不断发展,家庭越来越富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认识和理解具有时代特征的公民内涵,家庭如何承担培养现代公民的责任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rn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根据最新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资料,近两年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态势。家庭富裕为子女成长带来的利与弊,引起我们的重视。rn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富裕生活缺少如何面对的心理准备,家庭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教育内涵弱化,教育方法有限或失效。富裕社会的家庭公民教育策略应首先注重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第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在富裕的时代与孩子同发展;第三,借鉴,交流、掌握并运用科学、客观、合情合理的教育方法;第四,将环境作为家庭公民教育的资源,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环境育人的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摘要: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耸然矗立的高楼,拔地而起的商城,整齐划一的街道,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向世界展示着北京的魅力。慧忠里小学作为北京朝阳区亚运村中心地区的一所普通小学校,也随着北京的发展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对象、教育需求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该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着新的教育方式。本文介绍了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并从走进心灵、关注成长、促进发展三方面介绍了成长传记策略,及在主题活动中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介绍了成长传记校本课程所面临的困惑。
  • 摘要:这是一个媒介丰盛的时代,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网络、手机,人们的生活无一不为这些所包围。其中,影视媒介以其视听结合、动态生动、现实直接的特性渗透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代的少年儿童,对于他们而言,影视文化俨然己经成为除家庭、学校、社会以外的第四种教育力量,他们甚至被称为是“屏幕育成”的一代。一方面,影视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对其价值观、人生观、暴力倾向等诸多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少年儿童与影视文化生态之间的文化互动,也多维地映射出传统与现代、区域与全球、学校与家庭等多元博奔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以“小学生影视观赏经验调查”为数据来源,在对小学生的影视观赏行为、观赏体验、影视文化接受特征、影视文化消费特点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影视媒介与小学生身心成长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 摘要:社会思潮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公众认可度低,急需启蒙全社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意识。通过实践认知,体验认知的加深,教育推动,宣传发动和运动的推波助澜,社会思潮对社会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工作思潮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社会工作思潮的现状受到了多个源头的影响。搞好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工作需要把握好中国社会工作思潮的现实流向。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产生了“改革开放的孩子们”这样新的一代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走向。本文将“改革开放的孩子们”界定为 1970年之后出生的群体,并将其区分为“ 70后”和“80后”两个群体。本文介绍了“青年”、“ 80后”与“代”的概念,及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介绍了“ 70后”和“ 80后”青年的主要特征,分析了“ 70后”和“ 80后”青年的公平感和民主意识,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 摘要: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对公民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使公民教育在享受着大众媒介传播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性的同时也必须承接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就公民教育的开展来说,大众传媒传播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具有着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优势,能够成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且其议程设置功能还能够为公民教育提供主题和舆论支持。就公民教育的内容而言,大众传媒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与公民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十分契合,是公民教育的优质资源平台.就公民教育的目标来看,大众传媒的信息流动与沟通模式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公民十分有利。然而,大众传媒的不当使用也会对其公民教育功能有所制约,比如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会削弱其教育功能,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各种消极.错误的文化信息会消解大众传媒传递主流文化信息进行公民教育的作用等等。总之,在大众传播时代,公民教育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rn 在论及大众传媒的时候,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重要的现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力量改变着传统的媒介环境,改变着参与媒介的方式,改变着受众在传受之间的地位,进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参与式媒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播者,他们以参与式媒介为载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等主要形式创造出了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大众传媒日益强大的交互技术使其参与式文化特征不断凸显,并逐渐成为了媒介文化的主流。参与武文化作为全新的媒介文化范式,对当代的公民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解决公民意识错位问题;其次,有利于提升公民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进行公民身份教育;再次,有利于提升公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自觉,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技能。然而,参与式文化在促进民主政治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在解构精英文化,分散话语权力,各种草根性文本的涌现一方面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丰富多元,另一方面也留下了由于缺乏把关人而导致负面、低俗信息肆意传播的隐忧,这加大了公民教育中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教育任务的难度,甚至会瓦解和颠覆主流价值观,成为公民道德教育与文明教育的阻碍。rn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参与式文化对公民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如何把握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全新媒介文化范式对公民教育的影响,厘清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做到趋利避害,是传媒研究者与公民教育研究者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的大课题。
  • 摘要:论文根据参与研修的校长们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的讨论,以及北京两所农村小学分别制定非参与式与参与式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探讨了如下问题: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教师、中层管理者、校长、社区人员(村支书与村长、事业企业单位负责人、工会主席)、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委负责人)——有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权利;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里,未享有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权责的学校利益相关者成为学校里的不完整公民。在参与式学校发展规划中,利益相关者不再是被研究对象、学校发展规划的被告知对象,而成为参与学校决策的主体,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由此成为一个交互主体间对话与协商的过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到达“参与阶梯”的第六级:学校管理者发起,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决定。利益相关者参与每一步计划和执行,并参与决策;利益相关者的公民身份趋于完整。
  • 摘要:本文介绍了应用戏剧教学法以及该教学法对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以小学思品课中一个单元的教学为例,介绍了运用应用戏剧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公民素质教育的过程,以说明在课堂中做到注重体验、注重过程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公民的重要基础。
  • 摘要:在农村社会日益丧失文化主体性的今天,面临着现代国民教育、市场经济、现代传媒等强势因素的全面形塑,农村青少年已完全接受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建构起他们对“现代”、“发达”、“城市文明”的想象与幢憬,对“传统”、“落后”、“乡村社会”的厌倦与背弃。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三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崩塌;二是农村社区的认同下降,农村社会的迅速解组与衰败;三是农民“城市梦”破灭后将处于“拔根”的困苦之中。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加剧中国在文化认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此,教育的内容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增强对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乡土认同的教育。如此,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整合与维系;有利于农民,尤其农村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会因此而更加平缓,稳健。
  • 摘要:作为权利、义务平衡结合的公民教育应当体现普遍公平与多元差异两项原则。而在中国公民身份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巨大转型期,如何落实这两项原则成为社会难题。20世纪7、80年代以来兴起的非营利组织无疑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 摘要:亲社会行为指个体自愿做出、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与他人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三项子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首先,通过焦点群体访谈、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实验的方法,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是以原型表征的;其四个构成维度是: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上的最佳实例分别是:“亲情行为”、“忠诚”、“增进友谊”和“帮助”。继而,通过一系列模拟社会困境的实验室实验,探讨移情和社会价值取向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发现移情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效应都显著,它们能促进社会困境中的亲社会行为,而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即移情关注能显著提高亲自我者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接着,通过五个主题的团体活动,对青少年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培养,结果显示,情绪胜任力和同伴冲突解决技能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rn 以上研究结果对公民教育的启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感;移情、情绪胜任力、人际技能可促进青少年的人际和谐;公民教育的途径注重团体活动的形式,注重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
  • 摘要:公民身份存在的价值,首先在于公共性,即对于任何一个政府与社会而言的有用性;其次,它确认了共同体成员是否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或鼓励。同时,对于个体而言,它有助于通过差别与荣誉增进个体及家庭的生活效率。公民身份(权)的演变证明,公共领域与个体生活中的共同规范,保障了个体发展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与义务构成了公民身份的主体,共同规则或规范的实践则反映了公民身份实现的途径。本文从意识形态发展、个体规范、创造公民主体生成环境、凝聚共同体认同与公民教育共识等方面探讨了在公民教学上共同规范所要采取的措施。
  •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街道社区、商品楼社区、单位社区和城乡结合部混合社区等多种社区类型构成的社区体系。同时,不同社区类型之间的差异也正在迅速扩大,不同社区的社会化功能也各有不同,但他们均在“下一代的社会化过程”中彰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当然,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制度设计主动而为之,相反,它是制度转型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这一副产品在短期内的大量涌现,使城市城市社区的社区教育呈现出教育缺位、畸形化、多标准化等特点,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着严重的影响。rn 本研究拟以“富二代”生长社区的社区教育为例,从社区的环境文化教育、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礼仪修养教育、休闲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国家认同培养、职业认知、社区文化服务等方面全面考察社区对于富二代社会化的影响,考察社区教育在他们社会化中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社区在教育下一代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进行国际视角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13-22岁青少年与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特点和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情感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被试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总体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没达到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女被试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年龄差异显著。男女青少年在各年龄段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多。(2)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在寻求父母亲近、接受父母情感支持、肯定、鼓励和帮助上都逐渐减少,而女青少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且,男女青少年在给予父母照顾上以及对异性朋友的各项心理功能的需要上部表现出增加趋势。(3)根据焦点人物来划分情感关系类型,发现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同性朋友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到大学阶段异性朋友类型的比例最高。而父母类型所占的比例比较少。
  • 摘要:随着中国(大陆地区,下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公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与教育课题正在逐步重新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视野。但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于公民教育的认识并不相同。因此,基于当代中国大陆地区的现实,讨论公民教育的时候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价值立场、秉承什么样的方法论,就自然成为有关中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本文认为从以下三点来阐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公民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其次,中国公民教育应当有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质,应当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再次,学校公民教育应与和谐社会生活同步建设,应当反对狭隘的公民教育理念。
  • 摘要:近年来,重庆巴蜀幼儿园在积极探索家园协同教育的有效策略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认真理解家园协同的内涵之基础上,幼儿园采取了家园协同教育的行动策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一起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进行了深度探索。家园协同教育的行动策略主要包括:第一,营造家园协同的校园文化;第二,建立。四位一体”的家园协同机制:包括家园协同的保障机制;家园协同的交流机制;家园协同的培训机制以及家园协同的激励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