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第四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第四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0-08-0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新疆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009年遵照卫生部陆续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生部医政司关于成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的通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报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法规性文件的精神,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开展了网络直报注册和质量控制工作,这是促进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在卫生部医政司和各省直辖市卫生厅局的主导下,成立了全国质控中心以及31家省级质控中心(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包括西藏自治区)。
  • 摘要:逆向CTO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是指通过对侧或同侧侧支循环血管所形成的交通血管,进入闭塞病变远端,再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干预CTO病变。rn 对象选择在病例选择方面,主要选择顺向技术失败或采用顺向技术极难处理的病例。在侧支血管选择方面,原则上选择间隔支,而不选择心脏外膜血管,因为一旦发生血管渗漏,使用心外膜血管会导致心包填塞,而间隔支由于周围有心肌包绕,一般不至产生危险。
  • 摘要:冠脉旋磨术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十分有效的去斑块技术之一。这种技术在血管腔内置入一个顶端钻石涂层的磨头,然后以160000~175000转/分的转速高速旋转以旋磨斑块,尤其对钙化或纤维化的斑块组织有效。和其他需要切除组织的去斑块技术不同,旋磨通过区别切割和直角旋转的原理把斑块磨碎,并不取出。旋磨产生的斑块碎屑非常细小,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而不会造成堵塞。该技术并非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新技术,上世纪80年代由David Auth发明并最早于1988年由Lille,France(Bertrand)和Essen,Germany(Erbel)初次用于病人的治疗。
  • 摘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然而,随着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脉狭窄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上也存在不足。随着冠状动脉血流和压力测定导丝技术的发展,使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评价成为可能,1993年Nico Pijls教授提出了通过测定冠脉内压力评价冠脉血流的新技术-心肌血流储备分数(myocardial fractional flowreserve,FFRmyo)测定,FFRmyo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经导丝冠脉内压力测定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功能性评价的应用。
  • 摘要:心肌流量储备分数(myocardial fractiorial flowreserve,FFR)是基于冠脉内压力测量获得的评价冠脉病变生理功能的参数,即在腺苷等药物诱发心肌最大充血状态下冠脉狭窄病变远端血管内的平均压与病变近端管腔的平均压力比值:FFR=Pd/Pa=1。FFR是心外膜冠脉狭窄的特异性指标,不受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力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其数值的降低程度反映病变本身致使心肌缺血的程度,如FFR<0.75,提示狭窄的存在使心肌的最大血流量减少到不足正常时的75%。
  • 摘要:2008年1月法国Gilard教授根据先前研究发表文章,报道了PPI与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问题,他发现奥美拉唑能够显著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力。此后一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也促使美国FDA与欧洲EMEA两大机构对于联合使用PPI与氯吡格雷问题发出安全警报。引起了心血管医生和消化科医生的极大关注,围绕抗血小极治疗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也还有待问题的澄清。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所导致的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和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结构的改变。亚太地区研究协作联盟(asia pacific cohortstudies collaboration,APCSC)的相关研究显示,亚太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致命性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66%是由高血压所致。研究显示,高血压是造成我国≥40岁成年人死亡的首要可预防性因素,若高血压能得到有效控制,预计我国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将下降11.7%。
  • 摘要: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属于脂溶性的类固醇衍生物。现已知的维生素D有多种,比较重要的是维生素D2和D3。维生素D都是由相应的维生素D原经阳光或紫外光照射光化学反应转化而成。维生素D2是植物性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换而来,故又名为麦角钙化醇,主要在植物中合成,在酵母、麦角、覃类等植物中含量较多;而维生素D3则是由人和大多数动物的表皮和皮肤组织中所含的7-脱氢胆同醇经紫外线照射转换而来,故又名为胆钙化醇,主要存在于海产品、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等食物中。
  • 摘要:目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高血压病成为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因此,积极做好老年高血压人群的血压管理对于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77%,且随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将进一步提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限,也不改善患者预后,故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自1998年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以来,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迄今已累计完成房颤导管消融近万例。但面对众多的房颤患者,则需要更多的医师了解和掌握房颤导管消融技术。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召集国内本领域主要专家,围绕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主要问题制订反映最新进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房颤消融专家共识,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摘要:随着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的不断认识,除了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外,新的药物治疗干预措施逐渐受到关注。近十年来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本文对国内研究数据作一回顾。rn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调控药物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是房颤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房颤时RAAS明显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加,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RB)密度增高,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左房压力增加,引起结构重构。
  •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趋势,我国从2001年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在此阶段老年人口的年增长率可能达3%以上,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水平。200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43亿,占总人口的11%。专家预计,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有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7%,医学及整个社会将面临极大挑战。
  • 摘要: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器质性室速)和心房颤动是当前心律失常领域两大堡垒。相较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方兴未艾,在真正具有临床意义的器质性室速-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直接导致猝死的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方面的进展举步维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临床上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作为首选,同时还有伦理和法律方面的原因。
  • 摘要: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持续过程有两种主要机制。一种由心房电传导特性的变化导致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AREP)和变频性改变引起心房电重构而触发房颤:另一种由心房组织和结构变化引起心房机械重构而触发房颤。rn 两者共同作用可引起心房快速激动、不应期离散度增加导致多波折返而触发房颤。对心房电重构和机械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钙离子(Ca2+)通道失调在房颤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ca2+通道密度下调,Ca2+通道亚基和钙调节蛋白的调节异常导致Ca2+异常聚集,细胞内ca2+浓度异常可导致房颤。
  • 摘要: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迅即发生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以及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升高,导致严重心功能失代偿状态,从而引起急性心排血量骤降,甚或急性肺淤血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并出现心原性肺水肿和/或休克的临床综合征。AHF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病、重症心肌炎以及瓣膜病等,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目前AHF的常见原因。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及其最终转归之一,心衰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症及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采用的药物治疗虽能改善慢性心衰症状,延缓死亡。但要使其治愈尚乏良策。rn 对于心衰的病人虽然不能治愈,但应寻找能够使症状缓解和生活能力得到改善的一种治疗方案,例如限制疾病对体能的损害作用,这样可使病人能够感觉到自身健康状态的好转。运动耐量的提高能够使心衰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症状得以改善以及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O'Connor等发表了HF-ACTION实验的结果: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收缩心衰患者的预后,同时也是安全的。
  •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危急事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failure)的发病率日益盛行,第21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大会公布,目前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冠心病占80%;在冠心病猝死,ACS占20%。虽然在过去10年里对心血管病死亡率的控制取得了进步,但是其一旦发生,预后仍然很差,因此,在心血管病发展的亚临床期进行危险性评估及筛查是非常重要的,能阻止和推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摘要: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指发生在主动脉的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通常以主动脉破裂、脏器和肢体缺血影响生命或生活质景。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以是局限性,也可以是广泛性病变。rn 由于主动脉肩负人体所有脏器和肢体的动脉供血,因此,对不同节段的主动脉病变进行治疗会带来不同的问题。腔内治疗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术的安全性问题,但另一方面分支血管的重建又给腔内技术提供了巨大的挑战。经过近20年的发展,腔内技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无论从循证医学上还是从技术革新上均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另一方面,腔内治疗复杂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技术上的挑战还远没有结束。
  • 摘要:血脂异常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经历100余年的探索,人类已充分认识到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现已明确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积极降低LDL-C能显著减少冠心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 摘要:以前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心脏病,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已明显少于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rn 妊娠期妇女的心脏病发病率为1%~4%,其中60%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最为常见,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妊娠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分娩期间。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摘要: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避入主动脉肌壁内,导致血管壁的分层。AD是一类病情凶险、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尽管死亡率较前明显降低,但远远不能令人满意。rn 国内外学者对主动脉夹层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找到解决的突破口。近50年来,对该病的认识及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措施均取的较大进展。
  •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多项代谢紊乱集合的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并存为特征的综合征,并由此产生复杂的病理生理现象和问题。MS是否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尚有争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MS患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MS的诊断标准、流行趋势及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的关联。
  • 摘要: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日益严峻。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从1990年起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死亡构成比2006年为34.8%,到2008已增加到40.27%。《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每年全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用于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1300亿元,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增加了约7倍。
  • 摘要:左主干病变(Left Main Disease)约占冠心病患者的4%~6%左右,由于特殊的解剖生理特征。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nprotectcd Left Main Disease,UPLM)的经皮血管重建治疗具有围术期风险高、远期疗效不满意等缺陷。在既往的指南中,CABG被列为UPLM的标准治疗,而PCI治疗为Ⅲ类适应症:即使是不适合行CABG患者,PCI治疗能否令患者获益也尚待明确(Ⅱb类适应症)。随着对左主干病变解剖生理特性研究的深入、介入治疗器械的发展(DES的出现、IVUS等大量应用)及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UPLM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中远期疗效得到极大的改善。几乎所有的临床研究(无论是大型RCT研究、前瞻性注册研究及荟萃分析)均一致地发现,DES时代UPLM患者PCI治疗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等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与CABG治疗相当,且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CABG组。而有效性终点稍逊于CABG组(具有较高的近期再次血运重建率)。结合PCI治疗所固有的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的、更细、更强支撑、更大腔导管的出现,以及对于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加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标准入路也逐渐趋向于选择更细小、更方便、更微创、更安全的桡动脉。然而,由于桡动脉本身独特的解剖及生理因素,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技术难度更大,对术者要求更高,若要成功完成TRI则必须突破穿刺关、解剖变异关、器械选择关、以及术后管理关四大障碍,因此,在进行桡动脉介入治疗前,术者应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小结一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经验及体会,与大家分享。
  • 摘要: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我国每年有近260万人患冠心病死亡,每年有54.4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是目前国际上心血管学范畴内最具风险的疾病之一。rn 自从1977年瑞士学者Gruentzig首创用球束成形术治疗冠心病解除冠状动脉狭窄获得成功以来,介入治疗成了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近30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有了飞速的发展,一大批高新产业的治疗手段向世并接受了临床的检验与验证、旋磨_、旋切、负压吸引切吸术、射频球囊、热球囊、激光、核素照射装置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等治疗技术和血管内超声、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System OCT)的临床运用,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跨入了新的阶段。
  • 摘要:左主干(Left main,LM)病变在临床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率约为3%~5%,是一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一种形态学诊断,并非临床意义上的诊断定义。而且LM的血管重建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PCI)中具有争议的议题。rn 由于病变涉及LM,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特别是在病情不明时如果进行一些较高级别的负荷试验,可能出现意外,冈此早期鉴别出患有LM病变可能的患者十分必要。对可能存在LM病变的冠心病人,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根据临床最基本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检查,是否有迹可循呢?那么提早了解患有LM病变的患者应该存在什么样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特点,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 摘要: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rn 心肌梗死及长期的心肌慢性缺血,最终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已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的静脉溶栓或介入治疗虽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使已坏死或纤维化的心肌恢复正常,也不能完全控制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
  • 摘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是孕产妇特有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临床特征,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引起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我国报道为5.6%~11.1%,国外报道为7.3%~9.1%。PIH机制尚未明了,如何早发现、早预防对降低PIH发病率和国生儿的病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风险并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评估的方法有很多,本文着重就一些血浆蛋白、胎盘蛋白的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发病、预后评估以及指导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压带来的心血管事件减少的获益也已经为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高血压不仪仪是一个压力问题,同时血压还与血管密切相连,主动脉的功能,特别是伸展功能是临床评价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迄今为止评价血压的方法一直采用肱动脉压,是被公认的可靠的动脉压评价方法,但在循环系统中,血液对血管的压力在不同部位其压力值是不同的。
  • 摘要: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较绝经前同年龄段女性明显升高,而绝经后该差异消失。引起这种性别差异的调节因素是复杂的,但雌激素起着重要的作用,60年前雌激素已被证明是血管舒张剂,但其舒张血管的详细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可以明确雌激素对女性的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作用于血管的组成部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达到维持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移行,从而起到心血管保护。
  • 摘要:在新疆经济文化和信息相对落后的农牧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防治意识尚属较为薄弱的地区。新疆农牧区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吸烟、饮酒、高盐摄入等不良生活习惯中,地理气候严寒,以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长期以畜牧业为主,具有独特的膳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典型代表地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正严重的威胁着当地百姓的健康。rn 由于缺乏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意识,加之农牧区居住分散,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远远低于我国的一般水平,形成“小病”不管不问,等到脑卒中、心衰、肾衰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时四处求医,层层转院,而病情常常无法逆转的“亡羊补牢”的就医局面,造成人力和物力极人的浪费,同时其高额的医疗支出,使不少已经脱贫的农牧民因病返贫。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近20年来最受全世界学者关注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临床研究进展迅速,成果丰硕。近期,一些学术价值很高的临床研究成果陆续公布,为房颤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房颤可使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对房颤患者,尤其足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1 房颤抗凝治疗现状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华法林可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ACTIVE W试验提示华法林降低房颤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效果显著优于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 摘要: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心脏搏动中每隔一跳T波形态、幅度、极性发生规律的变化(见图1),可见于急性心肌缺血(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变异性心绞痛等)、长QT间期综合征、药物以及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显性TWA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一旦出现会引起室颤和猝死。
  • 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arrhythmias)足由窦房结自律性低下或传导系统阻滞引起,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一类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传统的方法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只能接受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其中完全性传导阻滞和窦房结功能障碍是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主要指征。近年的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修复可以治疗多种心脏疾患,其中包括重建心脏生物起搏器(biological pacemaker)。
  • 摘要: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疾病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绝大多数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晕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灌注小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心力衰竭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 摘要:细胞骨架蛋白基因有研究表明心肌骨架蛋白的编码基因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细胞骨架系统起传导收缩力和机械支撑作用,研究发现许多扩张型心肌病与力传导蛋白缺陷有关,力传导过程缺陷以及心肌收缩时骨架蛋白不能有效地维持细胞膜结构,将导致心肌细胞慢性机械损伤,进而间质纤维化,心脏扩大。与之相关的细胞骨架蛋白有核纤层蛋白、桥粒蛋白、8-肌聚糖、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及纽带蛋白等。
  • 摘要:CONSORT,是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Trials的英文缩写,是CONSORT小组的专家们为更好地报告随机对照试验(RCT)而出台的写作指南。CONSORT小组由临床学家、试验学家、统计学家和著名医学期刊的编辑等组成。CONSORT声明自1995年首次发布以来,经过不断修改完善,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作者所熟悉和使用.国际上许多知名医学期刊,要求作者在报告RCT时,必须按照CONSORT声明的要求来写。所以国内临床医生了解CONSORT声明的基本要求是必要的。
  • 摘要:晕厥是由于短暂的全脑组织灌注降低而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Consciousness,TLOC),以快速发作、短时间和自发性的完全恢复为特点。在美国每年影响超过1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万,占住院患者的1%~6%,急诊患者的3%。多年来对晕厥的诊断和治疗比较混乱,ESC晕厥诊断与治疗工作组更新并颁布了2009年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
  • 摘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导致的血管损伤与炎症反应是临床非常关注的问题,大量的研究显示,PCI术后高炎症反应状态与不良事件相关。因此,人们试图通过降低这种炎症反应而改变患者预后。一系列研究,包括血管成形术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减少心肌损伤的研究(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of myocardial damage duringangioplasty,ARMYDA)、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血管成形术应用阿托伐他汀减少心肌损伤的研究(ARMYDA-ACS)以及预防或限制事件的新途径研究Ⅱ(novelapproaches for preventing or limiting events Ⅱ,NAPLES Ⅱ)的结果显示,对于那些没有长期服用他汀的稳定或不稳定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特别是能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 摘要:肺动脉高压已成为第三位常见心血管疾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肺动脉高压主要通过右心衰致残致死,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保健问题,于2006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世界重大慢性疾病监测范围。rn 近年来肺动脉高压领域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进展迅速,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我国状况仍不容乐观。许多陈旧甚至错误观念仍然影响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和预防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 摘要: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抗栓药物在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抗栓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和GPIIb/IIIa拮抗剂等;rn 抗凝剂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等。另外,一批新型抗栓药物(如特殊凝血因子抑制剂和内源性抗凝剂等)的开发和应用使抗栓治疗又有了新的选择。
  • 摘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老年痴呆(AD)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的认知障碍,是AD的高危因素,是进行预防性干预的最佳阶段。多项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可致动脉硬化,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改进与不断深入地研究发现。Hhcy是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的又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认知功能.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影响因素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认知功能障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