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22篇,会议文献有8篇,学位文献有113篇等,理论的主要作者有谭波、陈金钊、焦宝乾,理论的主要机构有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法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坚持宪法学研究的“本土范式”是中国宪法学理论阐发的重要攻坚方向,也是历史宪法学所应当秉持的关键立场。通过分析各国宪制问题的差异性,解剖本土资源与法制构建的逻辑...
2.[期刊]
摘要: 紧急状态事关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具有秩序与自由的再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再平衡、公民权利与义务再平衡的独特价值功能,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紧急...
3.[期刊]
摘要: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是当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2011年,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
4.[期刊]
摘要: 宪法解释制度的深入开展,需要先系统考察、总结我国既有的宪法解释实践。如果以明确宪法条文含义或宪法依据、发挥的实际功能作为根本标准,文本统一、程序明确的宪法性文...
5.[期刊]
摘要: 大数据思维的崛起给法治思维带来诸多影响,在对两者本体进行分析基础上,发现两者在认识论、思维层级、效用目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大数据思维对法治思维的积极影响包括提...
6.[期刊]
摘要: 古往今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文明争论不休,看法不一,致使对中国宪法所蕴含的文明也存在诸多争议。将文明与文化的内涵区分开来,正确理解文明是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
7.[期刊]
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下公民监督权保护模式研究——基于公民基本权利国家保护义务论
摘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程性、全域性特征要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作为实现其真实性保障的重要路径。公民监督权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体系的权利基础,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8.[期刊]
摘要: 宪法实施理论的阐释源于对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齐玉苓案”引发的“宪法司法化”讨论,曾对推动我国宪法相关理论的认知、研究和宪法理论中国化发挥了积极意义。该...
9.[期刊]
摘要: 推进宪法的全面实施要求进一步考察司法领域中的宪法实施路径.宪法援引是宪法在司法领域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大数据视角下的数据检索与案例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
10.[期刊]
摘要: 人格尊严,作为我国宪法第38条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应当对其他部门法的制定和修改具有规范作用.就目前来看,不但学界对宪法规定的人格尊严概念及其功能存在分歧,即...
11.[期刊]
摘要: 作为政治与法的界碑的制宪权有着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制宪权不等于宪定权与主权.简单而言,制宪权的思想脉络是从卢梭的"公意论","进化"到西耶斯的制宪权学说,再发展...
12.[期刊]
摘要: 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宪法的价值体系面临人权消解、法治系统的权力失衡和民主新可能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是宪法的时代责任.结合人工智能意识产生前后的能力差异,...
13.[期刊]
摘要: 当前我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数省市明确了政务数据管理机构、制定了数字政府发展规划、开发了"一网通办"的网上政务App,并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为数...
14.[期刊]
摘要: 创业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法律活动,其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也要求保障公民创业权的实现.在权利属性上,通过分析就业权、工作权和劳动权等与创业权相似的权利类型,可...
15.[期刊]
摘要: 当前我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数省市明确了政务数据管理机构、制定了数字政府发展规划、开发了"一网通办"的网上政务app,并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为数...
16.[期刊]
摘要: 确保其自治规则成为“良规”,才能指向超大型平台健康有序发展的“善治”。考察现状,超大型平台自治规则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上皆存在不足和存疑之处。结合具体实践,仅...
17.[期刊]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全方位重塑了劳动的形态。重塑了技术劳动形态,在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同时让员工面临更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重塑了体力劳动形态,凸显了传统劳...
18.[期刊]
摘要: 此文系刘作翔教授应邀于2022年4月27日在“扬州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法学院盛望法治名家大讲堂”为法学院师生作的“‘法源’的误用——关于法律渊源...
1.[会议]
摘要: 本文从概念、结构、特点等方面,厘清了“宗教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区别,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宗教自由在主体、客体、内容方面的逻辑结构,归纳了宗教自由的主要...
2.[会议]
摘要: 肯尼亚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机遇下,进行了宪法体制改革,确立了主权在民、人权自有等的思想和原则,并建立了切实的保障制度,不但完善了肯尼亚的政治体制,对既有利益触动...
3.[会议]
检察权性质的"法律监督权说"驳论——从科学划分国家权力的角度
摘要: 检察权性质的"法律监督权说"建立在把国家权力划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法律监督权这四种权力的前提之上.但按照宪法学上科学划分国家权力的要求,所谓法律监督权...
4.[会议]
摘要: 宪法修改既可以通过宪法修改程序进行,也可以通过宪法解释、宪法规例和宪法判例的形式来改变宪法的一些规定或改变宪法条文的原有含义。人民的愿望和态度是导致宪法修改的...
5.[会议]
摘要: 二战以后世界宪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立宪主义复兴。就宪法内容而言,世界宪政呈现出行政主导、强化宪法保障制度、扩大人权谱系、宪法国际化的趋势。rn世界宪政在发...
6.[会议]
摘要: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了对国家的认识和规范,不同时期的“国家”宪政学说导致了不同的国家职能及宪法规范特色,与传统西方国家宪法以限制“国家”之宪法规范建构不同,中...
7.[会议]
摘要: 宪法从来都是一个分裂的文本。本文分析了宪法文本下人们的价值冲突,当法律的内在价值分类时,毁宪破法从来都是不二选择,文中还介绍了法律制度的技术调和。
8.[会议]
摘要: 在个人自由、社会自治与国家权力之间,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结构原则,才得以构造出一部规范意义上的现代宪法?也许补充原则就是答案。社会组织是对个人能力的补充,同样...
1.[学位]
摘要: 传统宪法以国家社会领域的二元界分为现实基础,其所关注的重心在于通过限制政治系统的扩张以保障社会领域的自治及社会行动主体的自由。随着社会实存秩序的变迁,国家社会...
2.[学位]
摘要: 本论文的目的: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宗教自由的本质的价值探求,提出关于保护宗教自由的一种全新观点;通过对“法治”这一复杂的政治理念的多重涵义的剖析,总结与提炼...
3.[学位]
摘要: 现实主义法学是20世纪重要的法学思潮,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以来,卢埃林都被看作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主张不容忽视。卢埃林立足于对形式主义法学的批...
4.[学位]
摘要: 自西方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的大一统局面得到改变;期间西方世界又先后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价值的和思想的多元化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常态,并逐渐为人所接受。然而...
5.[学位]
摘要: 我国协警正式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之后,全面迅速发展的社会对警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民警数量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增加,低行政成本的协警...
6.[学位]
摘要: 诠释学理论对法律解释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解释由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对宪法解释而言,更加强调释宪主体在解释中的作用,解释的目的不再追求制宪者意图,而是解释者与宪...
7.[学位]
摘要: 本论文旨在阐述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应当保障与实质平等相结合的形式平等,达到建立兼有个人自由和集体福利(社会权的主要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社会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宪...
8.[学位]
摘要: 由于受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思想以及前苏联的影响,我国传统行政法理论一直是“管理论”处于主导地位,以强制性为其外在表现特征,行政主体的单方性、高权性表现明显,相对...
9.[学位]
摘要: 慈善事业是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息息相关,它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管理过程中具有稳定以及缓解的作用;它活跃在政府与市场调控的中间领域,并且填补二者的不足,是第三种...
10.[学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了长足的发展。慈善组织建设、慈善组织服务、政府法律政策支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慈善事...
11.[学位]
摘要: 赦免制度源远流长,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一直适用。中国古代已有赦免,新中国成立后(1959~1975),赦免也曾被践行,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法律体...
12.[学位]
摘要: 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无论是它的制定还是修改,都对一国的法律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其它国家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中采取的方式,程序以及修改的内容进行借鉴,去其糟...
13.[学位]
摘要: 关于法治的理论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从总体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形式法治理论和实质法治理论。实质法治理论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良法之治”开始,经过了长...
14.[学位]
民主政制中的专政法权——《魏玛宪法》第48条总统紧急权的法理学研究
摘要: 1932年7月20日魏玛民国的宪法法院审理了一起普鲁士州控诉联邦政府的案件,这个案件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一,从法学层面来看,地方政府控诉中央政府案件本身就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