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8篇,会议文献有14篇,学位文献有12篇等,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的主要作者有倪梁康、林国良、周贵华,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的主要机构有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与唯识学的思想体系由识转变理论和转依理论两大部分组成一样,现象学的思想体系也包含构造现象学和还原现象学两大部分.识转变理论以依他起性概念为中心来结合识论与三性...
2.[期刊]
摘要: 张载开创关学,对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这一天道性命关系难题做出了回应,他打通天人、内外、形上与形下的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使得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的形...
3.[期刊]
摘要: 通常而言,在慧沼生年上存有650年与648年两种说法,卒年则多据《神塔碑》善珠识语的开元二年(714)之说。然而,通过《大唐齐州神宝寺记碣铭》与《神塔碑》为基...
4.[期刊]
摘要: 陈那在《观所缘缘论》中通过将经部的"带相"引入唯识理论中加以改造,确立了作为心识对象之"所缘缘"这一概念成立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缘和所缘.基于"唯识无境"的...
5.[期刊]
摘要: 对于晚明思潮,学界大抵视为变革期。强调王学是程朱理学的反动,申张个我意识的文学和艺术又是儒学的反动,重视情欲则是讲性理、讲道学的反动等等。这种断裂的、分异的历...
6.[期刊]
心识变现与意识构造——基于《成唯识论》与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比较研究
摘要: 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都将意识现象作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正如在唯识学中一切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实乃心识之变现的结果一样,在现象学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构造的成就...
7.[期刊]
摘要: 20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以佛教唯识学释义诸子人性说的学术现象,唯识学者们阐释诸子人性善恶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待辨析处有三:其一,针对孟子性善说,以"我爱"(烦恼...
8.[期刊]
摘要: 对于晚明思潮,学界大抵视为变革期。强调王学是程朱理学的反动,申张个我意识的文学和艺术又是儒学的反动,重视情欲则是讲性理、讲道学的反动等等。这种断裂的、分异的历...
9.[期刊]
摘要: 明王在密教中为忿怒尊的别称,是密教“三轮身”思想中“教令轮身”的体现者.在密教中烦恼的对治需要依靠智慧,犹如金刚般坚不可摧、无比至上的智慧用来克服各种烦恼,用...
10.[期刊]
摘要: "唯识无境"是佛法唯识学的核心理论,是对宇宙一切法的独创解释.从唯识学角度解读中国书法现象迄今少有学者探索.结合唯识论经典和当今学人相关著作,从唯识无境观点出...
11.[期刊]
摘要: “转依”是唯识学对“解脱”的独特诠释.近五十年来,国际(英、德、法、日等)与华人汉语学圈,关于唯识学“转依”在词汇与哲学义理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界...
12.[期刊]
摘要: 唐初的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他继承了慧远—昙鸾—道绰一系的佛学主张,更将净土宗发展成为佛教中信众最多、简单易行的宗教。他的事迹,主要经历玄中寺问道,悟...
13.[期刊]
摘要: 九世班禅在内地弘传藏密一直只有零星研究。1924年九世班禅进入内地后,正逢内地兴起藏密热。班禅顺应时代需求,主要从事以弘法救国的活动。他在内地弘化范围之广,灌...
14.[期刊]
摘要: 人类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生存危机,究其根源其核心是生命问题,其他问题皆是由生命问题所衍生和引发,生命问题的核心即是对生命本质真相的认知体证问题,本文...
15.[期刊]
摘要: 唯识学的兴起,一般认为主要是对治空宗末流滞空的弊端而兴起的.不过,从分析被唯识宗批评的所谓空宗末流人物清辨来看,其空、有思想与早期空宗人物龙树等的思想却是一致...
16.[期刊]
摘要: 玄奘一生传译观音类密教典籍共9部,13卷,其中有6卷与观音部有直接关系,他所传译的观音密典属持明密教体系,并以陀罗尼为主.如果从玄奘所译观音部密典与隋代的同本...
17.[期刊]
摘要: 唯识学以其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代表佛教思想的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剖析,以唯心之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论切入心与心所相...
18.[期刊]
摘要: 说一切有部是《成唯识论》重点批判的小乘部派.此派尽管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但其“法有”见却不符合“三界唯心”这一根本的非实在论佛教哲学精神.护法等论师从大乘唯识...
19.[期刊]
摘要: 在玄奘弟子中,窥基、普光无疑占据着中心位置,特别是窥基完成《成唯识论》正式确立核心地位,也由此成为唯识宗的实际领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武则天执政起,因玄奘僧...
20.[期刊]
摘要: 唯识学的“五心论”与胡塞尔后期的“被动综合分析”均是从发生论或生成论的角度,亦即从认识活动产生过程的角度出发对认识产生机制的阐释,二者之间存在颇多相合之处。唯...
1.[会议]
摘要: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
2.[会议]
摘要: @@唯识学在佛教中是有体系、有组织的学问,其“因缘生法”是佛法的根本理论,依据此理论,佛法如实地揭示出宇宙人生运动的自然规律—万有因果律和万有无我律。所谓因缘...
3.[会议]
摘要: @@唯识学出自佛陀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弘扬有关。...
4.[会议]
摘要: 在过去的两百年里,亚洲佛教备受西方社会的关注.其中,欧美学者对唯识学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唯识典籍的校勘与译注方面,而对其内在思想义理的解读与诠释,在上世纪8...
5.[会议]
摘要: 主要通过对空海为使命大德创作之两首诗进行研究,以达到对空海与日本法相宗之关系加以论说之目的.借此,不仅明了空海作为唐朝密教继承人的历史地位,而且知道空海还具有...
6.[会议]
摘要: 唯识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历史影响做全面的总结或概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本文就对唯识思想给日本文化带来的整体影响,尤其是文学和艺能方面做以全方位的论述。分析了从奈良时...
7.[会议]
談玄奘系唯識教學的「四門出體」之内在義理詮釋方法兼談中道研究態度
摘要: 经典内在义理学研究方法是佛学研究方法之一,关于此方法学的实质内容,本论文依据《成唯识论》及其注疏---《成唯识论述记》作为研究对象,而提供出奘系唯识佛学的诠释...
8.[会议]
摘要: 随着中观哲学的影响,二谛的范式已经成为一种方便的方式来刻画佛教的实相观.但是,这个两层次的范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一种虚幻的世界观,而大部分的中观学者都探纳此世...
9.[会议]
摘要: 法相唯识宗作为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继而有唐玄奘自印度再次传入中土,曾盛极一时.唐玄奘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被梁启超称为"千古...
10.[会议]
摘要: 本文以真谛所译《显识论》、《转识论》为中心,考察了真谛唯识学的主体构架,认为对真谛唯识学的理论定位应兼顾其共性与特性.从共性的一面看,真谛唯识学承续自世亲、安...
11.[会议]
摘要: 唯识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历史影响做全面的总结或概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本文就对唯识思想给日本文化带来的整体影响,尤其是文学和艺能方面做以全方位的论述。分析了从奈良时...
12.[会议]
摘要: 本论文旨在对汉语环境中的历代慈宗文献刊印情况做一综述,其重点在对于各版本大藏经中慈宗文献的梳理.慈宗与慈恩宗(唯识宗)密不可分,唯识文献是慈宗文献的重要组成部...
13.[会议]
摘要: 在印度,中观和瑜伽是大乘佛教的两条思想脉络,这是基于严密逻辑的分类.在中国,由于玄奘所译《成唯识论》,使唯识成为突出概念,以至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到了...
14.[会议]
從唯識八識禪釋佛學與心理學之關係——唯識學與認知心理學中物體識别理論的對比分析
摘要: 佛学和心理学都认为:世界是人心理活动的产物.佛学中认为世界只存在于有情众生的意识形态中;心理学同样认为:世界是人的心理表徵.本文以视知觉的形成为例,把唯识学与...
1.[学位]
摘要: 唯识学自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发展。唐玄奘西行求法,大弘唯识,并在身后弟子的努力下,使唯识学演变成一个宗派,成为当时佛学中的一门显学。唐代中前期,玄奘弟...
2.[学位]
摘要: 本文从《成唯识论》等唯识典籍入手,以“执著”等理论为要,探心识执著等因素与邪恶之间重要而隐秘的联系。在梳理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不限一家之说地简择拓用,寻析希特勒...
3.[学位]
摘要:
《新唯识论》与唯识旧师佛学思想的分歧一直是近代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围绕体用论、染净观、心性论与功行论展开,从二者在“五法三自性”上的分歧着...
4.[学位]
摘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于转识成智问题进行论述,一是从古典唯识学方面进行论述,二是以现象学的方法对于该问题进行重新阐释。 唯识学认为,转识成智欲得以可能,需要两...
5.[学位]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是法舫法师的唯识学著作,研究重点是其中的心灵哲学思想,试图用心灵哲学的理论框架梳理、重构法舫法师的唯识哲学。
围绕这一重点,文章论证过...
6.[学位]
摘要: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由该宗的窥基法师依唯识学诸多经论中的义蕴组织而成。五重分别为: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三、摄末归本观,四、隐劣显胜观,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