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学(字源学)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270篇,会议文献有42篇,学位文献有167篇等,词源学(字源学)的主要作者有曾昭聪、谭宏姣、徐时仪,词源学(字源学)的主要机构有上海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近年来,“嗑CP”一词在网络中兴起并逐渐走红,显然“嗑”字产生了新义。随后,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嗑”系列词汇。在利用调查法研究“嗑”字的发展演变时,发现其传统词...
2.[期刊]
摘要: “娘”本是专用于女性的称谓语,如今却包含了[±女性]的语义特征。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出发,归纳分析当代汉语语料中以“娘”为核心的新兴名词或谓词性结构,认为这些结...
3.[期刊]
摘要: 孟子解“乡原”并非为孔子“乡原,德之贼也”作注,而是基于战国时期时代背景和问题需要,全新阐释的乡原概念。孟子将乡原视为当世价值标准之代表或具体性的体现,从批判...
4.[期刊]
摘要: 汉语词源研究过程中应注重设点、连线、铺面。针对研究的字词进行定点分析,考求该字形音义来源,连接与该字字形相关或音义相关的同源字,探究字形衍化和同源义素的来源,...
5.[期刊]
摘要: 用旧词音来称说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义结合体(新词)时,有些是对旧词音的“借用”,有些则是对旧词音的“沿用”。由于文字的历史远远晚于语言的历史,很多词音借用发...
6.[期刊]
摘要: 近年来,“油腻”一词在网络语境下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语义,并被广泛运用于书面的表达中,但已有的研究和现代汉语辞书释义对其语义认知不足。作者基于BCC语料库和CC...
7.[期刊]
摘要: 当前学界关于“朕”本义的看法大致有四类:第一人称代词;舟缝,弥补舟缝;行迹,征兆;给予。考察“朕”字构形,分析“朕”字相关辞例及其同源字族,“朕”字本义为“致...
8.[期刊]
摘要: 多义词因词义数目较多且相对复杂导致多义词的习得成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以"烂"字为例,重点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隐喻和心理扫描三种认知...
9.[期刊]
异质语言特殊用法与语言接触——以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之来源为例
摘要: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
10.[期刊]
摘要: 依托长治学院非英语专业,通过网络选取103份教师问卷和1559份学生问卷进行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更有...
11.[期刊]
摘要: 汉语中医疾病命名研究是传统训诂学和汉语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语中医皮肤病症名是汉语众多疾病名类中的一种。汉语中医皮肤病症命...
12.[期刊]
摘要: 徐复作为章黄学派的重要传人,全面继承了章太炎语言学的理论和思想,尤其在语源学方面更是如此。徐复对章太炎语源学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章太炎的《成...
13.[期刊]
摘要: 词汇理解偏差是语言习得和使用中的常见错误之一,当这种偏差被语言系统所接受时,就会形成流俗词源。流俗词源的形成直接体现为原有词语在形音义等方面的讹变;作为词汇的...
14.[期刊]
摘要: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数据,及对“巨”字的词义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巨”字的词义处于不断地演变中,“测量直角直线的工具”是其本义,“巨”表“...
15.[期刊]
摘要: 对《朱子语类》"壁角头/角落头""支吾/支捂/支梧/枝梧""蹊跷/崎峣/跷蹊/峣崎/跷欹/跷踦/崎岖/(屈曲/曲折)"三组同、近义词作以文本用例的举释与词语构...
16.[期刊]
摘要: 对《朱子语类》“壁角头/角落头”“支吾/支捂/支梧/枝梧”“蹊跷/崎峣/跷蹊/峣崎/跷欹/跷踦/崎岖/(屈曲/曲折)”三组同、近义词作以文本用例的举释与词语构...
17.[期刊]
摘要: 文章在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从CCL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中搜集语料,对汉语中“树”的隐喻义展开研究,分析其隐喻背后的生成机制。文章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
18.[期刊]
摘要: “郭”字是一个后起字。其本字作“■”,并无右侧偏旁,本义是在城墻上修建的亭子,后被借以指代外城。后在古字右侧加上“邑”字而造出后起本字“郭”来专指外城。“郭”...
19.[期刊]
“吃一吓”结构源考、发展与消亡——从《镜花缘》“吃一吓”结构谈起
摘要: “吓”(hè)在“吃一吓”结构中是借用动词作动量词。“吓”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吓”语义的泛化、组合关系的变化、构形重叠的形成及句法功能的改变,到明朝时...
20.[期刊]
摘要: 在词语类别和释义方式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使不同类型的词语适用不同的释义方式,将有助于词典编纂者根据被注释词的不同特点主动地去选择适当的释义方式,还可以通过释义规...
1.[会议]
摘要: 阿月浑子是世界四大坚果树种之一,原产于伊朗和西亚地区,在我国有悠久的引入栽培历史.本文利用历史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方法,通过梳理文献中"阿月浑子"的记载情况,尝试...
2.[会议]
摘要: 近十余年来,以晚清时期的义赈活动和民国华洋义赈会为中心,学界对于义赈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揭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不过,对于"义赈"名称的起源、流布及其...
3.[会议]
摘要: 与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科学"一词直接来自日制汉语不同,汉语"技术"一词古已有之,而且其基本意思也接近英语的"Technology".本文先分别简单考证一下"技...
4.[会议]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描写撞击声经常使用象声词"咚"、"当",声音鲜亮一点或者就是"咚锵".在文献中古人是如何记录类似响动的?这些象声词又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了怎样的影...
5.[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语源比较学,分析“耕”、“田”二字,尝试探讨这两个概念在早期农耕历史中的流动过程和相关变化,为农业史研究提供另外一个视角.
6.[会议]
摘要: 本文对“乣”之音义重加探讨,认为契丹大字“乣”为表音音节,有两种读音,一为[*iu],②一为[*tiu].[*tiu]应为共同阿尔泰语*d(i)γ-的名词形式...
7.[会议]
摘要: 笔者就“车”的词源的推测进行了探讨,结果指出虽然本文主要目的是重建汉语“车”的两种上古音,并通过语音比对,来推测它们可能的印欧语词源,但笔者还是要指出,这也许...
8.[会议]
摘要: @@笔者以为,在王先生的提议中,不仅“扫色”等类构词的建议明显缺乏推敲,他所诉说的有关内容,近年来学界也已多有指陈,并不显得新鲜,这可能是其提议遭受冷遇的原因...
9.[会议]
摘要: "回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人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卷五中,此处"回回"存在多种理解和解释,即当"回纥"、"回鹘"进行理解时,也跟伊斯兰无任何联系."回回"作为回...
10.[会议]
摘要: 自隋唐至今,普遍存在着误把"翰海"作"瀚海"的现象.《辞源》对"瀚",及"瀚海"本源的考释存在着疏漏."翰海"源出《史记》,本义为"北海";"瀚海"后出,源出...
11.[会议]
摘要: 本文以大量文献资料为基础,探讨了量词“颗”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发现“颗”是一个亦声字,在其由名词虚化为量词的过程中,其植物属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量词“颗”...
12.[会议]
摘要: 欲辨章学术,须考镜源流.文章从文献考据学角度,对"信息"一词的词源重新考证.通过对"信息"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处的考察,对学术界目前普遍流行的五种观点——西...
13.[会议]
摘要: 官式大厝是泉州众多传统民居类型的原型,是福建“红砖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传统民居研究中深受学界的关注。由于闽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许多学者...
14.[会议]
摘要: 笔者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巃)"字的论文,发现在表示"多言"、"疾言"等义项的汉字中,含有-p韵尾的字特别多.但是其声母各异,不能说它们都有同一的来源.本文尝试...
15.[会议]
摘要: 先秦两汉时期"甘"本义为"味美",也表"味甜",同时引申表精神状态"甘愿"及言语行为"甘言蜜语"."甜"字首见于汉代,仅用以表"味甜".两词之间的竞争始于魏晋...
16.[会议]
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的关系
摘要: 从传世典籍来看,战国时期始有程度副词{太},同时“太”字已用来记录程度副词{太}。然而,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出土简帛资料表明:在字与词的关系上,程度副词{太...
17.[会议]
摘要: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借指日本来华学习人员,后词义经不断丰富,演变为外国来华学生或华人出国学习乃至归来者,并将“留学生”一词语“外国学生”和“国...
18.[会议]
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若干有代表性的日源新词为例,考察其进入汉语的途径和过程(词源)、表达形式和使用特点(用法、词义)以及与原义的异同(变异情况),概括和揭示现代汉...
19.[会议]
摘要: 这里所说的引证超前,是指历时辞书某义项下所引的例证时代超前于该意义出现的时代,在其所引书证的时代该项意义还没有出现.学术界有一句行话:"说有易,说无难."指出...
20.[会议]
摘要: 先秦时"伐"指功臣谋士的功及其等次,阅为积日,即经历之意.里耶秦简8-269以"资中令史阳裹扣伐阅"为标题,分四栏书写,其内容分三个部份分别记录了官员的履历且...
1.[学位]
摘要: 汉语名名复合词作为一种能产的语言形式,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句法、语义、生成三方面,而从认知角度对汉语名名复合词意义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不...
2.[学位]
摘要: 《文选注》是现存最早的《文选》完整注本,保存了大量音训材料,是训诂学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著作。本文以《文选注》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出1236条音训词条,并对其...
3.[学位]
摘要: 地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被人们称为是一个地域的“活化石”和“名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地名可以了解所在地域的文化。地名自身也是语言系统中的一员,在语音、词...
4.[学位]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词语层出不穷,并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对于网络词语的调查与研究,作为词汇学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并取得了一...
5.[学位]
摘要: 随着历史词汇学的兴起,词汇的历时发展及共时描写,特别是常用词的历史替换已成为近年来语言研究的热点,但是似乎学界对个案研究,尤其是单音词及其作为构词语素构成复音...
6.[学位]
摘要: 语言与社会之间息息相关,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作为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变异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举足轻重。而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发展变异明显。...
7.[学位]
摘要: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开发历史较早,地理位置优越,地形主要以平原和低山为主,是我国平原面积较大的省,位于季风气候区,暖温带和亚热...
8.[学位]
摘要: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临汾市唯一的市辖区。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B2-13显示,尧都方言被划分在中原官话汾河片下辖的平阳小片中。本文依据传统研究方...
9.[学位]
摘要: 佛源词语在整个外来词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词汇研究中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选取《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录的佛源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穷尽考察和定量分析...
10.[学位]
摘要: 与西方词源学只能通过比较法进行研究不同,汉语同源词研究,除了使用音义法外,还可以藉助汉字字形。形声字在汉字总数中占据主导地位,形声字的声符本身具有提示语源义的...
11.[学位]
摘要: 包含亲属语素的拟亲属称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古代汉语中已经出现,现代汉语特别是网络语境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拥有完备的亲属称谓体系的汉语来说,研究与之...
12.[学位]
摘要: 词汇的产生、消亡和词汇的意义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基本课题。每个时代有多少词和义项,历代演变情况如何,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方法可以形成重要的量化数据。目前,由于大规模...
13.[学位]
摘要: “动/形+于”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X于”类双音节词主要是动词,另外还有副词、介词及一些兼类词等,数量比较多。文章详细地考察了动词“处于”、副词“过于”、介词...
14.[学位]
“X着”类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随着”“依着”“冲着”“本着”为例
摘要: “X着”类介词近年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在对具体的“X”的词性判定上以及相关的“X着”是否成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介词个性突出,必须逐个研究,本文从语...
15.[学位]
摘要: 人皆有名,名字是人的称谓符号。人之有名字,犹如物之有标识,取之称谓,区别于他。人名是代表生命个体的专用符号,具有专一性、占有性和永久性。人名产生于社会交际的需...
16.[学位]
摘要: 探求词语的来源历来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远古时代就有鱼的存在,人类逐水而居,鱼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物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代文献中记载了鱼的相关知...
17.[学位]
摘要: 本文选取《维摩诘经》现存三译本《佛说维摩诘经》《维摩诘所说经》《说无垢称经》(以下简称“三译本”)中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描写《维摩诘经》中音译词以及梵汉合璧词...
18.[学位]
摘要: 目前学术界根据徐通锵先生的观点将同源词称之为同族词,以跟不同语言的同源词作区分,而本文名从主人,仍沿用王力先生的说法,称为“同源词”。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
19.[学位]
摘要: 汉字的生成同时涉及到音和义形式的确立,所以如果把汉字的语音和语义切分为两个孤立的领域各自研究,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关系,必定不符合其生成的自然方式。本文以《同源字...
20.[学位]
摘要: 六畜成语作为动物成语的一个分支,积淀了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是成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畜成语对于考察古人的活动方式,了解古人的物质、精神创造具有重要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