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34篇,会议文献有15篇,学位文献有51篇等,宗派的主要作者有张泽洪、刘祖国、李洪权,宗派的主要机构有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此語除了指出"大道"高妙之外,還有一層意思,即"道是否可説可學"的問題,這實際上涉及的是"言意之辯"的問題。《莊子·外篇》也...
2.[期刊]
摘要: 许逊崇拜是产生、流传于我国本土,根植于中华民族丰厚土壤中的民族信仰。早期许逊孝道崇拜的诞生以魏晋之际动荡社会及频繁的水患灾害为背景,植根于悠久的孝亲文化传统,...
3.[期刊]
摘要: 与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江河湖海之水和雪水、雨水不同,泉水因其大多隐于山林和性属灵动清寒而备受世人青睐,在发挥其物质生活功能之外,泉水还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意涵....
4.[期刊]
摘要: 李道謙(1219—1296),字和甫,諱道謙,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出身豪族,家境殷實。自幼接受儒家教育,聰明穎秀,幼有所成。十六歲時,迫於金元易代之亂,棄儒...
5.[期刊]
摘要: 王常月的师道观以一种自律的方式,对道教内部做出了整合,以达到光大全真教的目的.本文借用"破迷""续命"两个概念阐明了师道的基本职能,阐明了全真道传承中对于师道...
6.[期刊]
摘要: 距古城镇江西南约百里,有一座山,名曰茅山,又名句曲山。据《茅山志》记载,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兄...
7.[期刊]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孝道”最好的例证就是那句“百善孝为先”,古代先贤对天道的思考与认知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孝道.孝道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其也是...
8.[期刊]
摘要: 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这种思想反映到人们对栖身环境的选择上,不同的心理需求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洞天福地”是道教崇尚的修道场所,“风水宝地...
9.[期刊]
摘要: 与一般"晨(东)钟暮(西)鼓"宗教认知不同,北京白云观的钟楼、鼓楼采用的是完全相反的"东鼓西钟"建筑布局。通过围绕此一建筑布局而产生的一则与佛道之争相关的故事...
10.[期刊]
摘要: 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不仅其个人得到成吉思汗的礼遇,掌管天下出家人,全真道也一跃成为官方宗教,获得空前发展,名扬海外。对于其西行的相关记录书籍,不仅丰富了丘...
11.[期刊]
摘要: 道光十七年年初在潍县发生的白莲教教徒起义,是马刚等人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仓促发动的一场武装暴动,其规模和影响极为有限,斗争方式仍是利用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发动徒众...
12.[期刊]
摘要: 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不仅其个人得到成吉思汗的礼遇,掌管天下出家人,全真道也一跃成为官方宗教,获得空前发展,名扬海外。对于其西行的相关记录书籍,不仅丰富了丘...
13.[期刊]
摘要: 全真道产生于金元时期,继承了传统钟吕内丹学并融摄三教,形成了内丹心性论。王志谨作为全真道心性论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心性思想深受盘山派郝大通心性论的影响,在此基...
14.[期刊]
摘要: 内丹修性,常用心猿意马为喻,其实早期是以牛为喻,并用牧牛来喻修心.用牧牛喻修心,最早出自小乘佛教经典,中国禅师由此而衍生了用《十牛图》来表示明心见性的修道过程...
15.[期刊]
摘要: 唯识学与道学在中国佛道关系史上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目前学界缺乏对唯识学与道学思想的关系做出系统的历史梳理。在历史上,唯识学与道学发生过激烈的思想碰撞。从思...
16.[期刊]
摘要: 我们收藏的《八仙》是品种为寿山石的老岭石石雕,八仙雕件的普通高度为20-26厘米,此石的八位神仙妙趣横生,人物表现出神入化。虽为神仙,但包含世间人物之乐。作者...
17.[期刊]
学在会通,力在拓新——《金元之际全真道兴盛探究——以丘处机为中心》评介
摘要: 中国道教文化中,融合儒释道思想的全真道可谓是后起之异秀。全真道创立于金朝统治时期的山东半岛,至金元之际,由民间走向官方,遂独盛于一时。在全真道这一重要的发展转...
18.[期刊]
摘要: 王时敏绘制的《小中现大图》册对围绕在王时敏周遭的、以王原祁和其诸弟子为代表的“正统派”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种学习的模板,《小中现大图》册在这些“正统派”...
19.[期刊]
摘要: 金元时期以全真道为代表的新道教由于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利用,从而使道教有进一步的发展.农道合修思想在整个道教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真道的水利建设思...
20.[期刊]
摘要: 作为早期道教经典的《太平经》在善恶观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内涵,它以“合天心”、“顺天道”作为划分善恶的标准而区别于以往观点;在内涵上由“广而不伤为善”升级到“人...
1.[会议]
摘要: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616-720),出生于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卯山后村.母刘氏,浙江省武义县全塘口村人.叶法善一家五代,均为道士.叶法善少得家传,主修黄老,尤...
2.[会议]
摘要: 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相当暖昧。现在回过头来看近代民族精神的祛魅史,不管道教是否真的像一般知识者所认为的那样“浅薄”,我们对道教的理解...
3.[会议]
摘要: 约顺治十六年,路圆守在隐仙观创立全真支派吕祖蓬莱派.隐仙观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该观至迟创建于明万历二年三月.吕祖蓬莱派创立后,路圆守以隐仙观为中心弘扬全真...
4.[会议]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全真教在元朝的地位,以及北京东岳庙的创建背景,阐述了修建东岳庙的政治意义,论述了明清时期北京东岳庙的重要性和官方对其掌控的表现。
5.[会议]
两宋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摘要: 唐末五代以降,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融通)已然成为传统思想学术发展之大势,然究其精神实质,与之前的融合、交涉不相一致的是,心性成为三家共同的哲学追求和文化融合(...
6.[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史料文献稽考和学术史梳理,认为道教史上的"南宗"至少有三种不同所指,有泛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南宗指宋代时期奉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为...
7.[会议]
摘要: 丹道修炼者常言: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在现代社会中到底在顺与逆中有所抉择?由于出家修行如全真道,是一种既定的制度;而丹道的修炼又有在家修炼的.因此如何先了人道后...
8.[会议]
摘要: 本文首先对"内圣外王"命题的学派性质进行考辨,继而概括了"内圣外王"的思想旨趣.作者认为"内圣外王"本属于道家的重要思想,后来道教对此也相当关注.在今天的社会...
9.[会议]
摘要: 全真教是由王重阳创立的宗教.王重阳主张全真教徒首先必须出家,生存完全依赖乞食,否定包括农业在内的一切生産劳动.这一主张的目的在於要使教徒因全面依靠他者生存而矫...
10.[会议]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太平经》及《老子想尔注》部份经文以查考道教信仰创造主的来源,从而确定道教神的起源绝不像基督教及伊斯兰教般是先于天地万物就有的.然而理论上,道教神...
11.[会议]
摘要: @@祁志诚,字信甫,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祖上世代务农,家资丰饶。1232年,蒙古军队南下进攻河南,14岁的祁志诚与其他100多人沦为蒙古兵的俘虏,后除他...
12.[会议]
摘要: 环绿观原名德清观,在苍南道教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明洪武二十四年,杨伯实主持环绿观,为苍南全真道传播之始.环绿观几经兴衰,今已不存,但在环绿观的历...
13.[会议]
摘要: 在目前我国流行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始源于黄帝,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14.[会议]
摘要: 墨子认为: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万夫易得,一将难求"的俗语,说的就是人才的宝贵与重要。人才,是人类财富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财富。历朝历代"中...
15.[会议]
摘要: 道教与道家不同,道家作为"家"意在张显"家"的意义、特点,如老、庄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斥仁义,薄忠信,批礼乐,旨在通过排儒而扩张自身的优势,而道教自其创始起对儒...
1.[学位]
摘要: 近年来区域全真道的研究已成为全真道研究的热点,但天水玉泉观全真道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结合《道藏》和方志资料,籍以勾勒出天水玉泉观全真...
2.[学位]
摘要: 近年来区域全真道的研究已成为全真道研究的热点,但天水玉泉观全真道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结合《道藏》和方志资料,籍以勾勒出天水玉泉观全真...
3.[学位]
摘要: 铁罐施食科仪是全真教的一个重要仪式。本文综合运用结构分析、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铁罐施食科仪的由来,理论基础和行持过程,并分析了铁罐施食科仪所体现的...
4.[学位]
摘要: 丘处机继承全真教三教合一的教门宗旨,间接吸收道教中的儒学成分,凭借自身好学博文的品质,广泛阅读三教典籍,积极交往名公硕儒,在山东地区浓厚儒学氛围的熏陶下,思想...
5.[学位]
摘要: 全真教是宋金之际陕西人王重阳(1121年-1170年)在山东创立的一种新兴道派,它以“全”老子清静无为之“真”为前提,以“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为核心,以修道成...
6.[学位]
摘要: 云行山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据现存史料,明清民国时期,玉皇殿、三清庙、三教祠、关帝殿、忠义祠、吕祖庙和十大夫庙等共计七座庙宇建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
7.[学位]
摘要: 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中道教哲学更具生命哲学的特征。早期全真道的哲学思想推进道教哲学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
8.[学位]
摘要: 在整个蒙元时期,全真教都是北方最大的道教教派。由于三次佛道论辩的打击,全真教的势力在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处于低落期。本文以元朝中后期的全真教为研究对象,研究侧重于...
9.[学位]
摘要: 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的世家大族信奉天师道,例如王氏、谢氏、杜氏、葛氏、陶氏等。但是,会稽孔氏对道教的虔诚程度之深,奉道人数之多,在江东文化世族中首屈一指,堪称江...
10.[学位]
摘要: 同义词是词的聚合关系中很特殊的一类,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同义词的使用不但可以使语言表达变得准确、到位,而且可以使行文避免重复、单调。在有据可查的最早汉语资料...
11.[学位]
天师道文化视角下的生态养生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省龙虎山风景区为例
摘要: 本文将龙虎山天师道文化与生态养生旅游结合起来研究,在简明介绍了我国道教的诞生、发展及派系分类之后,详尽地阐述了天师道文化的分布区域和文化内涵,以及天师道文化可...
12.[学位]
摘要: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一个拥有多神信仰的宗教,其最高尊神是三而合一的“三清”,而非一个统一的个体。面对众多的神仙,道教整理了神仙谱系以避免混乱的状况。道...
13.[学位]
摘要: 武当清微派是清微派的一个分支,兴起于元中期,之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在元明时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它以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信仰特征,以清微道法为主体,...
14.[学位]
摘要: 真武信仰是指对道教神真武大帝的崇拜,真武崇拜是荆州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历史学的方法,以明清时期荆州府所辖郡县为地域范围,拟研究真武信仰在荆州兴起的...
15.[学位]
摘要:
全真道的传戒活动对于道教门派的延续和道士身份的传承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登真录》是参加授戒活动的戒子考诃后成绩合格者的名单册。
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福...
16.[学位]
摘要: 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最重要的一派,也是后期道教与正一道并行至今的两大教派之一。作为道教中的革新派,全真道融合了儒、释思想,革新了传统神仙道...
17.[学位]
摘要: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有明一代备受统治者崇奉。统治者制定的正一道道门统领册封制度、传升制等崇道举措,无论从政治需求的角度,抑或是从个人信仰的角度,皆为正一道...
18.[学位]
摘要: 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道教思想家、活动家,在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刘一明由儒入道,在继承全真道思想的基础上对道教理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