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预期

反预期

反预期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专利文献2898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海外华文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汉字文化等; 反预期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冬梅、刘焱、单威等。

反预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28989 占比:99.57%

总计:29113篇

反预期—发文趋势图

反预期

-研究学者

  • 李冬梅
  • 刘焱
  • 单威
  • 武钦青
  • 田家隆
  • 谭方方
  • 代玲玲
  • 任淑宁
  • 刘德贝
  • 唐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震
    • 摘要: “还挺X(的)”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形式,本文则将其归为构式。以往的文章认为,“还”与“挺”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反预期功能。但是“还”与“挺”形成的反预期功能需要根据其语境做具体分析,而没有固定规律。本文立足于构式理论与立场表达,对“还挺X(的)”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还挺X(的)”的构式判定及其构式义;“还挺X(的)”的表达功能;“还挺X的”的功能分类。
    • 周晓君
    • 摘要: 采用互动语言学的分析视角,以真实的面对面交际语料为基础,通过对搭配项和序列语境的考察,分析了处于应答话轮起始位置“啊”的交际功能。通过考察分布在告知序列、信息寻求序列、评价序列和要求序列中的“啊”,可以发现,从认知状态来看,所有序列环境中的“啊”,都标识应答者的预期偏离。从实施的言语行为及情感状态改变上来看,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在韵律特征上也有所体现。
    • 曲云婷
    • 摘要: 作为话语标记,“实际上”在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根据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将“实际上”界定为话语标记,然后指明其在话轮中可出现的位置为开端、中间和末尾,出现在中间的频率最高,最后重点考察其在会话当中的功能,包括语篇连贯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包括引发话轮、占据话轮和维持话轮,维持话轮功能包括补充、释因、转折和总结四个方面。人际互动功能包括主观评价、缓和语气和反预期三个方面。
    • 朱虹琳
    • 摘要: 词语的主观性增强是诱使“照”虚化为副词的动因,介词“照”总是出现在逆反语境中,表示对预设命题的违逆,最终虚化为副词,标注反预期信息。蚌埠方言中的反预期标记“照”可标注三种信息: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受话人预期相反;与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
    • 祁阳
    • 摘要: “如此”是汉语中书面语色彩比较强的指示代词,在篇章中可以连接上下文,促进、彰显篇章的连贯性。基于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从共时平面看,“如此”的篇章功能呈现出多角度性,经考察,“如此”在篇章中具有:语义凸显功能、主观情感标记功能、反预期信息标记功能。“如此”的语义凸显功能主要是指凸显信息结构中的信息焦点,“如此”所修饰的形容词成为了焦点信息;主观情感标记功能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如此”在使用时,能突出说话者的情感取向;“如此”可以标记反预期信息,“如此”修饰的成分表达的语义与常规情况相反。
    • 汪弘
    • 摘要: 本文运用了反预期理论,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又”与听话人预期相反、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和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三种反预期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描写了语气副词“又”还具有标记认知方向相反、表示不满或愤怒的情感态度和触发隐义的反预期功能,并且分析了反预期标记“又”的形成动因。
    • 肖萌
    • 摘要: 在构式“A死人了”中,A多为单音节、贬义的性质形容词。其整体构式义为表示由于某人或某物受到影响并且影响程度极深,由外在因素强加说话人身上通常带有说话人抱怨的主观情绪并且具有致使义与歧义。语用功能体现在反预期性与主观性上,具体包括主观夸张、主观评价与主观感受。
    • 赵万勋
    • 摘要: 副词“还”的概念结构描述的是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语义元素:事件发展的当前状态、完形状态和有待发展的部分。该结构有两种识解方式,一种是基于预期来判断当前的发展情状,蕴含反预期的主观性,第二种是基于当前状态来“展望”预期的最终结果,蕴含超预期的主观性。副词“还”的概念结构特点决定了副词“还”所在比较句式只能是同质性比较,包括反向同质性比较和正向同质性比较。
    • 杜亚琼
    • 摘要: 构式“都NP了”可以表达两种构式语义:反预期与超预期。出现这种双重解读的原因主要是学者们对“反预期”的理解不同,大多学者认为“反预期”即“超预期”,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二者具有质的不同。以“合预期”为界,“反预期”是未达到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超预期”是超过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文章通过对预期构式“都NP了”的再解读,进一步讨论反预期与超预期的不同以及分立二者的必要性。
    • 程晨静
    • 摘要: 三音节比况助词“也似的”具有相似义、比拟义和焦点语义,主要用来描述人对某种动作的情感或者心理状态,同时也具有凸显信息、强化语气等焦点语义;“也似的”可以和表示意外或者反预期的副词共现,表达说话人对另一方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褒贬色彩;分析“也似的”在方言中的运用,可知“也似的”具有一定的跨语言普遍性,隐喻、语义虚化、组块化、语用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