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颌前突

双颌前突

双颌前突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专利文献35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等; 双颌前突的相关文献由428位作者贡献,包括段银钟、张苗苗、李东等。

双颌前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84.30%

专利文献>

论文:35 占比:15.70%

总计:223篇

双颌前突—发文趋势图

双颌前突

-研究学者

  • 段银钟
  • 张苗苗
  • 李东
  • 宋卫华
  • 陈启锋
  • 杨艳
  • 王大为
  • 刘岚
  • 张月兰
  • 张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孔丽娟
    • 摘要: 目的:探究高转矩自锁托槽正畸矫治在男性双颌前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4例男性双颌前突患者(2017-01~2020-1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转矩组(n=32)、直丝弓组(n=32)。直丝弓组接受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高转矩组接受DamonQ高转矩自锁托槽正畸矫治器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G-Sn连线与Sn-Pos线后交角(FCA)、Pos-UL连线和NB交角(H角)、Sn-Cm连线与Sn-UL连线前交角(NLA)、上切牙和腭平面夹角(U1-MxP)、Pos到最前突上唇切线和FH平面内下交角(Z角)、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与Ptm点于腭平面上垂直向距离(Ptm-U6)、上中切牙切端与Ptm点于腭平面上垂直向距离(Ptm-U1)、治疗后上前牙后移量。结果:高转矩组总有效率93.75%(30/32)较直丝弓组71.88%(23/32)高(P0.05)治疗后2组FCA、H角、NLA、U1-MxP、Z角、Ptm-U6、Ptm-U1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高转矩组上前牙后移量较直丝弓组优(P<0.05)。结论:与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男性双颌前突患者相比,应用DamonQ高转矩自锁托槽正畸矫治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保证面部美观度。
    • 王红元; 郭美琳
    • 摘要: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托槽在矫治双颌前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双颌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采用高转矩自锁托槽进行矫治的患者纳入研究1组,采用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的患者纳入研究2组,两组均24例。比较两组矫治前后上颌切牙牙根形态及牙根长度的差异。结果矫治前,两组左上侧中切牙、左上颌侧切牙、右上侧中切牙和右上颌侧切牙的牙根长度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矫治后牙根长度均短于本组矫治前的水平(P0.05);矫治12个月后,研究1组根尖吸收情况与矫治1个月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2组明显多于本组矫治1个月后的水平(P<0.05),且研究1组矫治12个月后根尖吸收情况明显少于研究2组(P<0.05)。结论高转矩自锁托槽矫治双颌前突患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根尖吸收情况,与传统直丝弓托槽相比更利于维护牙根的长度,临床矫治效果显著。
    • 汤欢; 包涵; 余晨昊; 沈慧婕; 王威; 严斌
    • 摘要: 目的 使用Dolphin软件利用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观察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矫治后对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正畸科收治的56例成人双颌前突骨性Ⅰ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上下前牙。根据SN-MP角将患者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利用Dolphin软件对收集的治疗前后CBCT数据进行三维的气道重建,并测量腭咽、舌咽及喉咽气道体积及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结果 对56例成年患者的测量结果显示低角组和高角组的上气道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均角组。而高角组和低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腭咽、舌咽、喉咽的气道体积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于治疗前后不同组间上气道进行三维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前后腭咽、舌咽、喉咽的气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角组和均角组治疗后上气道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减小,但高角组治疗前后口咽最小横截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CBCT证据,对于成年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正畸治疗,高角患者应注意垂直方向的控制防止上气道进一步减少,均角和低角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结合患者面型和上气道形态进行个性化考量。
    • 王光平; 李明霞; 韩雨; 徐晓梅; 徐洁; 黄素华
    • 摘要: 背景:正畸治疗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根尖外吸收现象,严重的牙根吸收会减小根冠比例、降低牙齿稳定性,甚至引起牙齿松动、脱落.目的:对比高转矩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正畸性根尖外吸收发生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男性双颌前突患者49例,年龄13-16岁,其中24例采用高转矩自锁托槽进行正畸治疗(自锁托槽组),25例采用传统直丝弓托槽进行正畸治疗(传统托槽组).矫治前及矫治完成后拍摄锥形束CT,采用CS 3D Imaging Software软件观察矫治前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牙根形态,测量牙根长度,计算上颌切牙与侧切牙间根尖外吸收量.研究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正畸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矫治效果,其中自锁托槽组矫治疗程短于传统托槽组(P<0.05);②锥形束CT显示,矫治后两组患者的牙根形态发生一定程度改变,大部分仅表现为轮廓的改变,个别牙齿根尖变短;③矫治后,所有切牙均发生了根尖外吸收,未发现牙根吸收量超过4 mm以上病例;自锁托槽组4颗上颌切牙的平均根尖外吸收量少于传统托槽组(P<0.05),上颌中切牙根尖外吸收量少于传统托槽组(P<0.05),上颌侧切牙根尖外吸收量与传统托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使用同一托槽时,同侧中切牙根尖外吸收量少于侧切牙(P<0.05);④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直丝弓托槽,高转矩自锁托槽在矫治双颌前突的过程中可能具有缩短疗程及正畸性根尖外吸收风险低的优点.
    • 王光平; 李明霞; 韩雨; 徐晓梅; 徐洁; 黄素华
    • 摘要: 背景:正畸治疗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根尖外吸收现象,严重的牙根吸收会减小根冠比例、降低牙齿稳定性,甚至引起牙齿松动、脱落。目的:对比高转矩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正畸性根尖外吸收发生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男性双颌前突患者49例,年龄13-16岁,其中24例采用高转矩自锁托槽进行正畸治疗(自锁托槽组),25例采用传统直丝弓托槽进行正畸治疗(传统托槽组)。矫治前及矫治完成后拍摄锥形束CT,采用CS 3D Imaging Software软件观察矫治前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牙根形态,测量牙根长度,计算上颌切牙与侧切牙间根尖外吸收量。研究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正畸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矫治效果,其中自锁托槽组矫治疗程短于传统托槽组(P 0.05);使用同一托槽时,同侧中切牙根尖外吸收量少于侧切牙(P <0.05);④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直丝弓托槽,高转矩自锁托槽在矫治双颌前突的过程中可能具有缩短疗程及正畸性根尖外吸收风险低的优点。
    • 马长永; 王振
    • 摘要: 目的:探究并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样本来源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45例双颌前突患者,以治疗方案方案差异为依据,均分为研究组(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照组(口外加强支抗),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牙列及上下颌牙槽突变化,研究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更大(P<0.05).结论:成人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 郭佳; 路学文; 刘爱群
    • 摘要: 目的:分析高转矩自锁托槽矫正治疗双颌前突患者的效果及对上颌切牙正畸性根尖外吸收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到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口腔科开展矫正治疗的双颌前突患者中抽取60例纳入研究,根据矫治手段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利用传统直丝弓托槽进行治疗,观察组利用高转矩自锁托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正畸效果、治疗时间、上颌切牙的根尖外吸收量、矫治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矫正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较高且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且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的根尖外吸收量均显著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转矩自锁托槽矫治双颌前突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相对于传统直丝弓托槽治疗,能够进一步缩短矫正疗程、降低正畸性根尖外吸收的风险,生物相容性较高。
    • 韦海云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骨面型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拔牙治疗后唇部软组织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6~2020.7内诊治的60例双颌前突患者,其中Ⅰ类18例,Ⅱ类22例,Ⅲ类20例,均在拔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并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颅侧位进行定位测量,比较不同骨面型在治疗前后其唇部软组织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前X线差值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上唇突距、鼻唇角、上唇-审美距有差异,P0.05;Ⅱ类、Ⅲ类治疗后上下唇突距、上下唇-审美距及鼻唇角均优于治疗前,PP<0.05.结论 不同骨面型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拔牙后虽效果不等,但均能显著改善其唇部软组织面貌,建议参考.
    • 滕芸霞; 刘一凡; 罗亚丽; 杜宁
    • 摘要: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双颌前突对患者面部美观及头影测量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9年1月笔者医院就诊的双颌前突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支抗,研究组采取微种植体支抗.统计两组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值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面部美观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排齐整平、精细调整及固定保持、关闭间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G-Sn-Pg'、Pg'B'-FH大于对照组,Li-E、Ls-E、IMPA、L1-NB、U1-NA、U1-SN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19.51%)(P<0.05);研究组面部美观满意度(95.12%)高于对照组(78.05%)(P<0.05).结论:采取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双颌前突患者,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面部状况,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面部美观满意度较高.
    • 卫瑶; 卢钰
    •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腭中部种植钉与颊侧牙根间种植钉矫治双颌前突患者的矢状向与垂直向的支抗控制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的53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资料,根据上颌磨牙支抗加强方法分成两组,其中24例应用2枚腭中部种植钉结合改良腭弓内收前牙(腭侧支抗组),29例应用2枚颊侧牙根间种植钉内收前牙(颊侧支抗组).两组患者均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的测量数据差值,明确两种不同部位的种植钉在矢状向与垂直向上所产生的骨性与牙性变化.结果:腭侧支抗组与颊侧支抗组的上颌前牙分别平均内收6.36 mm与6.71 mm,上颌第一磨牙分别近中移动1.28 mm与0.96 mm,两组矢状向支抗控制无显著差异(P>0.05).腭侧支抗组上颌前牙与上颌第一磨牙分别被压低1.83 mm和1.30 mm,颊侧支抗组上颌前牙与上颌第一磨牙分别伸长0.87 mm和0.62 mm,腭侧支抗组的垂直向支抗控制优于颊侧支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两枚腭中部种植钉结合改良腭弓的支抗系统稳定性好,可作为一种正畸强支抗方法应用于双颌前突患者的矫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