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过程

历史过程

历史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9001篇;相关期刊1015种,包括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前线、实事求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年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历史过程的相关文献由258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炳瑛、董进泉、本刊编辑部等。

历史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2 占比:3.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9001 占比:96.96%

总计:81475篇

历史过程—发文趋势图

历史过程

-研究学者

  • 刘炳瑛
  • 董进泉
  • 本刊编辑部
  • 陈宇光
  • 孙承叔
  • 曹妍
  • 汪学群
  • 于文军
  • 侯且岸
  • 姜井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金龙; 庄雁青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叙述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时,蕴含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是新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中国表达。就历史主体而言,既强调党的领导作用,更强调人民的创造作用;就历史过程而言,既注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又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就历史成就而言,既重视总结理论成就,更重视总结实践成就;就历史意义而言,既高度评价党的百年奋斗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又高度评价党的百年奋斗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就历史经验而言,既关注对过去的把握与提升,更关注面向现实和未来的规范与引领。
    • 杜娟
    • 摘要: 塿土是关中平原主要的人为土类型,其形成受耕作方式、施肥和灌溉等农耕活动的影响,每一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定会引起土壤资源利用方式及强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中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梳理,复原了关中人为土的历史形成过程,并探讨农业技术变革与土壤资源利用及土壤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自原始农业开始,对土壤环境与作物的自然认知推动了早期土壤耕作层的形成,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延续与变革,施于土壤的作用力逐渐增强,人为影响成为重要的成土要素,加速了关中地区人为土的形成。古代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中的抗旱保墒技术、土粪施用及淤灌是农业土壤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 陶倩; 石玉莹
    • 摘要: 雷锋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雷锋精神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60年来,雷锋精神在内涵拓展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肥沃土壤,以中国革命精神为血脉根基,这是其经久不衰的理论基础。60年来,雷锋精神在内涵拓展中始终坚持以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坚持道德建设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互促共进。深刻把握这些经验,能够进一步促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杨晓
    • 摘要: “壬戌学制”颁行后引发的实际问题与各种障碍,导致了对它的尖锐批评,1928至1932年对其进行了一系列修正。其中,中学改革主要针对“壬戌学制”改革后中等教育质量下降,解决不了兼顾升学与就业的社会需要,以及回应国际上新传统派教育思想影响等问题,主要倾向为:取消综合中学制,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改革课程,取消选科制和学分制;改革考试,实行会考制度。这次改革突显出国家意志与教育规律、理想追求与现实基础、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关系是制约学制改革的主要矛盾。其提供的历史经验是:一是学制改革应具有战略目光与高度,二是要建构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学制目标导向,三是先行试验再加以推广为必由之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教训:一是学制改革指导思想的矛盾冲突影响改革成效,二是教育观念滞后干扰和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 罗康智; 莫明仙
    • 摘要: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自唐宋以来的整个黔东南侗族的历史都可以理解为家族村社史,村社之间靠款规和款约维系其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兼容。侗族社区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左右时,在侗族传统社会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权力,通过文化的调适和应对对侗族居民进行经营与管理。
    • 徐磊
    • 摘要: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内蒙古也不例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其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内蒙古的建设甚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总结其经验主要有:第一,"慎重稳进"是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方针;第二,注意保留民族特色;第三,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第四,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
    • 刘志伟
    • 摘要: 民间文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一定要走进这些文书的现场,走进生产、使用和保存这些文书的人群的生活.只有到了文书的历史现场,只有对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有贴近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才可能理解文书的内容和意义,文本的研究不应脱离本地的社会文化历史脉络.而天柱文书、黎平文书、锦屏文书等细分的名目,不仅是清水江文书的乡土性更进一步明确的表达,有着保存和强化民间文书的本地意义的价值,而且,在从事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地方性表达本身就有应该纳入学术视野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
    • 关传友
    • 摘要: 皖西山区存在有大量的寨堡建筑,是历史上皖西山区居民应对社会动乱而修筑用于自卫的一种防御性设施,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聚落.通过对皖西山区寨堡的历史考察,其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坞壁,南宋时期为抗御金人、蒙古人的南侵是皖西山区寨堡初兴期;元末明初是寨堡的再兴期,明末清初是寨堡最盛期,清咸同年间是寨堡衰落期.皖西山区寨堡主要有民寨、官寨和"义寨"三种类型,分别由地方精英捐资和居民合力、地方官府及"义军"修筑,一般都制定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皖西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持续剧烈的社会动荡是寨堡兴起的根本原因.
    • 焦金磊; 王露璐
    • 摘要: 伦理关系既是社会关系的显性呈现,又是人的发展状况的重要标识.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历程中,始终将伦理关系的改造与革新作为重要使命.具体来说,这一伦理关系塑造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早期共产党人对旧社会伦理关系的批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对伦理关系实践的适时调整,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伦理关系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新时代共享发展伦理关系的新意涵.这一脉相承的历史过程既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 李建平
    • 摘要: 广西历来被视为中国的边疆省份,这里滋生着特殊的文化形态——边疆文化。广西边疆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经历了古代、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古代百越民族文化构成广西边疆文化的底色。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原文化的融入提升了广西边疆文化的成色。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浸淫下,广西边疆文化发生一些变化,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潮使广西边疆文化内涵得以升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