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感知
协同感知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0937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设计工程、通信电源技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全国认知无线网络学术会议、河北省计算机学会、电子学会、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电子政务研究会、高新技术产业协会2011年联合学术年会(河北省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企业信息化高级论坛暨全国第12届CAD/CG学术会议等;协同感知的相关文献由775位作者贡献,包括於志文、郭斌、孙钡等。
协同感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937篇
占比:99.82%
总计:61047篇
协同感知
-研究学者
- 於志文
- 郭斌
- 孙钡
- 张毅
- 柏连发
- 赵壮
- 陈杰
- 陈琳
- 韩静
- 于汉超
- 刘军
- 刘海涛
- 张迎伟
- 徐刚
- 易辉跃
- 朱洪波
- 李家文
- 李颖
- 杨星
- 杨晓东
- 杨阳
- 王亮
- 王涛
- 王瑞
- 石瑞生
- 程良伦
- 胡宏林
- 陈益强
- 陈虎
- O·阿尔廷塔斯
- 丁丽琴
- 丁飞
- 丘晓平
- 于全
- 于海洋
- 亢旭源
- 仇建伟
- 仲建
- 任婧
- 任毅龙
- 伍天宇
- 伍楷舜
- 何发智
- 余磊
- 倪明选
- 关煜杰
- 冯志勇
- 刘一萌
- 刘亮
- 刘元安
-
-
刘家祥;
蒋峥;
孙震强;
田文莎
-
-
摘要:
通信与感知的融合作为6G重要的研究课题,实现了通信和感知的互相赋能和二者产业的融合。首先对通信感知一体化在标准化和产业界发展进行介绍。其次,在组网环境下研究感知能力,通过宏微基站的配合实现通感融合的多点协同感知。协同方式根据具体场景可以采用不同形式,既可以通过基站间通信接口实现感知数据的共享,也可以通过多基站感知数据的合并和互补提高感知的精度和全面性。为了提高频谱效率,通信和感知可以共享空口资源,设计了二者间的资源协同机制,避免了通信和感知间的干扰。除此之外,面向未来感知类业务提出了感知Qo S概念,从网络角度研究感知Qo S保障机制。最后,展望了通感一体化网络的演进趋势,并分析了未来面临的挑战。
-
-
王雷
-
-
摘要:
为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替代人工,原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2019年1月发布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聚焦关键岗位、危险岗位。据不完全统计,未来应用到煤矿的机器人种类不少于70种,大致分为安控类、掘进类、救援类、运输类以及采煤类,煤矿多场景机器人化已经成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对多种机器人进行必要的指挥调度,使其能够协同作业、协同感知、协同决策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
-
刘光毅;
楼梦婷;
王启星;
金婧;
张小舟;
王亚娟
-
-
摘要:
通信感知一体化是基于软硬件资源共享或信息共享实现通信与感知功能协同的新型信息处理技术,是6G潜在使能关键技术之一。首先从通感融合的可行性出发,探讨了通信感知一体化工作模式以及应用场景;然后围绕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重点分析了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系统架构以及空口融合、网络融合、硬件架构与设计等核心使能技术,并给出了技术研究建议;最后,介绍了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应用挑战和发展趋势。
-
-
-
陆阳阳
-
-
摘要:
基于车载传感器的自动驾驶系统使用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检测车辆周围物体,以辅助驾驶员安全驾驶,但单个车辆的检测范围和精度有限。基于强化学习的网联车辆协同感知方法能实现车辆间智能选择检测到的环境数据并进行通信,提高了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单车环境感知方法、多源信息融合的环境感知方法等相比,检测范围广、精度高。
-
-
韦韬;
朱遴;
梁世龙
-
-
摘要:
近年来,水下系统逐渐向无人化、智能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作为水下无人系统集群的关键技术,感知与协同技术在海洋应用场景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首先,回顾水下无人系统集群的国内外发展历程,阐明我国开展水下无人系统集群研究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其次,从水下感知和协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论述,详细阐述了水下声学和光学感知技术,以及水下协同通信、协同控制、协同定位与导航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水下无人系统集群在感知和协同方面所面临的难题,给出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水下作战任务提供技术参考。
-
-
许小华;
包学才;
王海菁;
袁锦虎;
渠庚;
王军;
邓兴;
聂菊根
-
-
摘要:
针对传统河湖采砂管理存在的人力投入大、无序采砂行为“看不到”“逮不着”、执法难、智能化程度低等难点,面向河湖采砂管理中的船只管理、行为识别、采砂量管理、网络传输等需求,开展了采砂船行为识别、采砂量实时监测、复杂水域网络传输、智慧管控等采砂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并研发了河湖采砂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采砂过程智能化管控。成果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和赣江部分河段得到较好应用,成效显著,为河湖采砂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
王伟平;
王琦;
于洋
-
-
摘要:
围绕智能机床主轴系统故障诊断数据的融合分析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具有自寻优和多维度协同感知的数据分析算法。设计了在强化学习驱动下的以双路径深度学习模型为核心的算法在线自寻优部分;基于离线、在线振动数据的波动特征分析、细节时频分析,以及电流特征分析,建立了多维度协同感知部分;采用D-S证据理论,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量化融合判定。用凯斯西储大学轴承数据集,对所提算法主体环节的故障数据分析能力进行了验证。基于实际机床主轴系统的故障数据,对算法整体进了全面验证,以0.960 1的协同评估概率结果量化辨识出实际机床主轴系统的具体故障,验证了所提算法整体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
王钰宁;
周绍军;
刘晓霞
-
-
摘要:
针对单一感知技术对矿井井下人员或设备定位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多源协同感知的矿井井下精准定位算法.首先对物联网井下感知定位系统框架进行设计;然后从多源多视角定位原理出发,提出基于物联网多源协同感知的矿井井下精准定位算法;最后将本文算法与参考文献算法进行实验和对比分析,得到各算法的定位置信概率与误差的比较曲线.通过实验和对比分析可知,本文算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
-
李成
-
-
摘要:
针对传统5G通信能量有效性差,造成传输效率低的问题,开展基于协同感知的5G通信能量有效性优化算法研究.通过基于协同感知的5G通信能量传输模式构建、计算5G通信能量感知时间,为5G通信能量有效性计算提出一种全新的优化算法.通过实验证明,算法优化后的5G通信能量与优化前的5G通信能量传输相比有效性更高,更符合5G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
-
-
李保罡;
刘元安;
刘凯明
- 《2011全国认知无线网络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结合路由发现和维护过程中控制消息的广播特性,提出将频谱协同感知和信道分配的交互信息部分融入路由控制消息的方法。认知用户的信息交互随按需路由发现过程而启动,并在路由沿线建立协同感知节点簇,利用路由维护消息对该节点簇进行维护。同时以认知网络容量最大化为目标,提出将频谱协同感知和信道分配联合设计。仿真分析表明,减少了认知用户的信息交互开销,缓解了认知无线网络中控制信道的瓶颈影响,对空闲频谱进行了高效再利用。
-
-
-
-
刘大卫;
倪慧;
上官垠黎
- 《兵器系统工程研究与实践30年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针对新时期战场形态变化和作战理念变革,分析并总结了世界军事强国机载网络化弹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提炼了机载网络化弹药武器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国外机载网络化弹药研制与装备现状对机载网络化弹药发展体系的启示,研究结果可为我军机载网络化弹药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相对于传统的空地制导武器,机载网络化弹药的作战使命和作战理念有了较大变化。因而,如何自上而下构建武器系统组成、明确武器系统功能、制定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规划作战使用模式与流程、梳理弹药与载机的信息交联关系等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顶层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更新将为机载网络化弹药的系统研制提供顶层指导。机载网络化弹药通过高动态环境下弹间自主组网通信,实现战场信息资源共享,动态任务规划和最佳火力分配,从而扩大作战区域内各弹药编队成员探测、监视目标的范围。协同感知与多源数据融合的难点是信息源的感知、信息的传输和信息融合方式以及融合信息的应用策略,这一技术始终贯穿于机载网络化弹药武器系统“侦察-打击-评估”的一体化作战过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