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升金湖

升金湖

升金湖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林业、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专利文献30068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绿色视野、池州学院学报、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升金湖的相关文献由19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忠泽、周立志、徐文彬等。

升金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30068 占比:99.68%

总计:30165篇

升金湖—发文趋势图

升金湖

-研究学者

  • 周忠泽
  • 周立志
  • 徐文彬
  • 刘政源
  • 董斌
  • 赵秀侠
  • 孙庆业
  • 宋昀微
  • 崔玉环
  • 沈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少军; 周立志; 于超
    • 摘要: 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浅水通江湖泊,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水鸟重要的越冬地.2017年11月-2018年3月,以该湖泊越冬鸭属(Anas)鸟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芦苇湿地、芡实塘、退耕还湿和水生植被恢复湿地4种湿地生境中的群落结构、行为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金湖分布有10种越冬鸭属鸟类,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绿翅鸭(A crecca)和绿头鸭(A.platyrhynchos)为该属鸟类群落的优势种.鸭属鸟类群落在越冬前期种类和数量最多,在整个越冬期,鸭属鸟类在芦苇湿地中种数、数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在水生植物盖度高、人为活动弱的芦苇湿地,鸭类的主要行为是休息;在食物资源丰富、人为活动强的芡实塘和退耕还湿湿地,其主要行为是觅食和警戒.鸭属鸟类群落种数、数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湿地的面积、水域面积、水生植物盖度呈正相关,与干扰度和水深呈负相关.觅食时间与气温和沉水植物的盖度呈正相关,与水深和干扰度呈负相关,警戒时间与干扰度呈正相关,与挺水植物的盖度呈负相关.各种恢复类型的湿地生境成为越冬鸭属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因此恢复多种湿地栖息地对于越冬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高祥; 戚雨婷; 董斌; 崔玉环; 郝泷; 赵芳; 王宏昌
    • 摘要: 安徽升金湖是典型的长江中下游自然通江湖泊湿地,是越冬候鸟尤其是珍稀鹤类的理想越冬地,水利设施的修建改变了升金湖的自然连通状况,使湖泊水位变化受人为控制,继而引起景观格局变化,从而影响越冬候鸟生境.为探究水位波动对越冬候鸟生境影响规律,基于Landsat-8(OLI)多光谱遥感影像对升金湖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结合水位数据和候鸟种群特征数据,选取景观斑块谱特征指数并对其分级,分析不同水文期升金湖湿地水位变化规律,探索湿地景观斑块谱特征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不同水文时期自然湿地景观格局和越冬候鸟生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空间上该区域丰水期大斑块面积占优,枯水期中等斑块面积达到峰值,在退水期和枯水期景观格局分布良好,景观整体表现出大斑块面积占优、数量较少且形状复杂,小斑块分布分散、数量巨大且形状规则,中小型斑块面积均匀,形状各异.时间上景观格局随水位变化,斑块总数随水位升高先增后降,小斑块数量变化最大且稳定性差易受水位波动影响;水位对大斑块形状指数影响较大,水位升高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涨水期和丰水期大斑块形状指数最大,趋于狭长式分布,景观边缘效应趋于明显,内部结构异质性降低;四个水文期香浓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542(涨水期)、1.5717(丰水期)、1.7623(退水期)、1.7901(枯水期),香浓多样性指数减小,景观类型多样性趋于单一.越冬候鸟生境面积与水位高低呈负相关,草滩地、泥滩地和芦苇滩地三种类型面积此消彼长并长期处于平衡状态,草滩地面积在生境面积中占比最高起主导作用(68.01%),总体生境面积在候鸟越冬末期(枯水期)达到峰值,利于越冬候鸟觅食等行为活动.基于此,建议在越冬候鸟前期(8月—翌年1月)通过控水闸人为调控升金湖水位,使各生境类型面积增加,为越冬候鸟提供优质生境.
    • 孟盈盈; 张黎明; 远勇帅; 贾璇; 程桦; 皇甫超河
    • 摘要: 凋落物分解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对比叶片凋落物和细根的分解速率,有助于阐明水分变化条件下不同凋落物类型对湿地碳循环的相对贡献,提高人们对不同有机碳源分解驱动机制的理解.以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典型湿生植物——陌上菅(Carex thunbergii)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凋落物分解试验,分析叶片凋落物和细根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30%、50%和70%)下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①经过5个月的分解,在30%、50%和70%的土壤水分含量下,陌上菅的细根质量残留率分别为46.7%、58.1%和60.1%,叶片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37.9%、31.6%、33.9%.②在30%、50%和70%的土壤水分含量下,陌上菅的细根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1.78、1.27、1.12,叶片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56、2.94、2.54,且它们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细根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水分含量之间呈负相关(P<0.001),而叶片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P=0.01).④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凋落物分解受凋落物类型、分解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且凋落物类型是主导因素.分别对细根和叶片凋落物的质量损失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在细根的分解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在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分解时间是主导因素.研究显示,相同土壤水分含量下,叶片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比细根快;湿地水位变化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对细根和叶片凋落物分解具有不同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叶片凋落物的分解,但对细根的分解产生了抑制作用.
    • 王维晴; 周立志; 陈薇; 徐文彬; 宋昀微
    • 摘要: 湿地保护有效性是实施湿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后,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健康与受胁情况的反映,是对保护目标的衡量.生态压力是影响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从湿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角度评价湿地保护有效性.本文以升金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以0.01°×0.01°经纬格网为评价单元,选择10项负向指标、5项正向指标,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格网赋分评价升金湖1989-2019年30年间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呈下降趋势,非常有效等级格网单元占比由32.50%下降到11.07%,保护无效等级由3.57%增加到8.57%,30年间保护有效性等级中等均占较大比例,保护无效等级占比均最小;从功能区看,30年间3个功能区保护有效性均下降,保护有效性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从行政单元看,一些地点如长安村、东湖村、六联村、塘和村、白联村等地的保护有效性较低,主要分布在缓冲区与实验区,存在的主要生态压力是围垦.不同时期影响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的主要生态压力因子不同,1989年围垦现象较突出,1999年围坝现象较突出,而2009年围网现象突出,至2019年围网拆除后,围垦和围坝问题仍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建议将格网作为管理单元,落实到行政单元,通过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加强属地管理,管控生态压力,增强湿地保护地的管理及保护有效性.
    • 王新建; 周立志; 陈锦云; 范少军
    • 摘要: 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是量化动物群落组织过程的重要指标,鸟类集团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分割的分析对于理解群落中不同鸟种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本文通过对升金湖越冬水鸟的觅食生境和觅食行为的观察,对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进行划分,采用Levins指数和Pianka指数计算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水鸟可被划分为4个觅食集团,即G1浅水啄食集团、G2草滩啄食集团、G3广食性集团和G4深水潜水觅食集团.在浅水和中水区的觅食集团物种组成比深水区的水鸟集团丰富.G3广食性集团的生态位宽度远高于其余3个特化集团.比较而言,所有水鸟物种的觅食行为均较特化,但在觅食生境方面却较宽化.同一集团内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远高于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G3广食性集团内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低于其它特化集团内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研究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水鸟群落集团结构主要受食物资源空间配置及其可利用性的影响.水鸟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特征的信息对监测升金湖湿地的质量和制定有效的湿地保护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 叶婉桐; 陈一鸿; 陆胤昊; 吴鹏海
    • 摘要: 为更好地开展长江下游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以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2000—2019年不同季节升金湖区域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基于辐射传输方程法批量反演地表温度,综合分析了2000—2019年近20 a间升金湖湿地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与地表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空间上,不同温度等级的空间分布随季节变化具有明显差异:高温区域在春季相对分散,夏秋两季一般位于西北部,在冬季多处于南部;水域面积随季节变动,但其温度四季均属于极低温或低温;②在时间上,受林地和水域的影响,2000—2019年间升金湖湿地始终以占约70%~85%的中温区和低温区为主,各地表温度级别面积占比随季节、年份等时间趋势不同产生变化;③不同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存在季节性响应差异,基本以人造表面>耕地>林地、滩涂>水体的形式呈现;④非城市化因素对天然湿地地表温度等级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升金湖湿地合理开发规划具有一定意义.
    • 崔玉环; 王杰; 刘友存; 郝泷; 周婷
    • 摘要: 为探究河湖过渡带地下水来源及其水质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而后采用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定量解析不同补给源对地下水的贡献率,并计算混合水源对地下水酸碱度(pH)、电导率(Cond)和总溶解固体(TDS)的贡献量,探究水源混合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近长江和湖岸的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长江水、湖水接近,其水力联系密切,而中部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河水接近,受河水补给明显;河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率最大,约为47%,降水贡献率约为20%,湖水和长江水的贡献率分别约为16%和17%;混合水源对pH的贡献率接近100%,对Cond的贡献率约为70%,而对TDS的贡献率很小.此外,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外源输入也会导致地下水pH下降,Cond和TDS明显升高.
    • 杨斐; 董斌; 徐文瑞; 崔杨林; 王裕婷; 方磊; 彭亮
    • 摘要: 湿地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升金湖湿地分布在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湿地,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越冬珍稀鹤类栖息地.综合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解译研究区1986—2017年9期TM遥感影像,并运用价值量评价法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核算,根据核算结果分析各类型用地面积的变化对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0年间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随着各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其生态服务价值也在不断变化,变化趋势不稳定;1986—2017年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减少了1700万元,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有必要加大保护力度,合理配置湿地资源,制定生态补偿制度,实现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目标.
    • 贾艳艳; 唐晓岚; 唐芳林; 杨阳
    • 摘要: 基于1995~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0 km区域为研究范围开展实证研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近邻效应评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空间近邻效应变化趋势,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予以验证.结果表明:(1)近20年间,人工景观面积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增强;(2)同期,耕地、建设用地和总人工景观的空间近邻效应趋势均呈三区间特征,其中耕地和总人工景观面积的变化特征是快速降低、显著升高和再次下降且趋于稳定;建设用地与其不同之处体现在第1区间,即建设用地在该区间占比相对较低且变化较为平缓(但近年占比有上升趋势),这种变化特征体现为自然保护区的空间近邻效应,综合分析认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影响区为距保护区边界5 km范围.建议在加强自然保护区内部景观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重视保护区外围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通过制定科学的管控措施减少人为干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