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
区域资源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28010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中关村、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生态环境法治保障论坛、新建本科院校联盟2014研讨会、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等;区域资源的相关文献由43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翰瞥、金明燮、王振华等。
区域资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8010篇
占比:99.72%
总计:128366篇
区域资源
-研究学者
- 徐翰瞥
- 金明燮
- 王振华
- 吴忠杰
- 张海
- 张燕
- 李强
- 杨青华
- 赵丽霞
- 黄硕
- 余露瑶
- 冯波
- 吴婷婷
- 姜雅文
- 封志明
- 尉建功
- 崔宇路
- 张延平
- 张明霞
- 方斌
- 施慧
- 朱弘毅
- 李明生
- 李超
- 杨叶
- 杨帅
- 杨艳昭
- 楼惠新
- 游珍
- 潘龙龙
- 王俊民
- 王欢
- 秦绪文
- 秦龙洋
- 肖康亮
- 辛光珠
- 闫丽霞
- 陈湘婷
- 一凡
- 丁正后
- 丁茂战
- 万亚军
- 万素梅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于占利
- 于昌伟
- 于革
- 井文涌
- 代振东
- 仲建锋
-
-
赵丽霞;
杨青华;
张伟利
-
-
摘要:
为提升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之区域教学中的适用性,解决其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育人"与"育分"偏离、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脱离、个体学习行为与生命价值体验背离等问题,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本文提出了融入区域资源变革育人方式的创新思路,形成融入区域资源,贯通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学生个体成长世界的地理学科育人样态,从课程育人、资源育人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
顾任飞
-
-
摘要:
为了丰富小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我校将区域资源与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统整,利用区域内已有的各类资源开展新型志愿服务,既有利于小学生服务家乡、服务社会,又深化落实小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其成为有能力、有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
倪然;
谢青霞
-
-
摘要:
国际海底区域内资源已被世界公认为未来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国际海底区域内活动正处于从勘探阶段迈向开发阶段的过渡时期,构建合理的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对依据国际法公平分配各国利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系统分析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平行开发制度及其存在问题,并依托信托法律关系及雇佣法律关系的法理分析,提出“三权分离”开发制度,其核心是实现“区域”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开发权的分离,保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资源开发中的不同权益,为国际社会对“区域”资源开发制度尽快达成共识并进入“区域”资源开发阶段提供新的思路。
-
-
赵丽霞;
杨青华;
董英豪;
秦龙洋
-
-
摘要:
融入区域资源开发实施地理主题式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在系统、有序、逻辑、规范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地理核心概念,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关联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涵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育人功能。本文提出了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路径,并辅以教学案例说明具体实施过程,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范式或参考。
-
-
黄影
-
-
摘要:
国际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发表的“咨询意见”将担保国的责任与义务划分为“确保义务”和“直接义务”,这一创新性的阐释伴随着较大的模糊性,既未明确如此划分的法律依据,也未清晰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回归到作为“咨询意见”阐释基础的各项勘探规章,并对其中涉及担保国责任与义务的内容进行解构分析,考察对该意见加以实践并拓展深化的各国国内立法,以及管理局正在制定的开发规章草案,全面重新审视担保国责任与义务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廓清和重构担保国责任与义务的实质内容,将其划分为确保义务、合作义务与协助义务。
-
-
赵丽霞;
秦龙洋;
杨青华
-
-
摘要:
教学的“家”是课程目标,“路”是课程实施路径。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的唯分数轻育人、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相脱离、个体学习行为与生命价值体验相脱离的问题,本文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将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变“读背练考”的知识传授为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构建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路径,开展地理教学实践,让地理教学回“家”。
-
-
荆元强;
王辉;
李晓勇;
张维利
-
-
摘要:
随着运营商5G建设的不断推进,LTE投资收紧但承载业务量不断增长,网络容量缺口不断扩大。本文创新地构建了区域资源利用情况智能评分模型,探索区域资源利用情况多维度评估方法。通过区域得分和区域内小区得分进行区域资源利用情况整体和局部透视,为后续更好地开展区域间容量资源盘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
沈君瑞
-
-
摘要:
课程体系结构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工程”,好比树干一样决定着课程的定位和发展。笔者所在校“五美课程”正是涵盖了人文社会、体育健康、生活实践、科学技术、艺术审美五大类的课程体系,它是与社会生活融合的产物,完美契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特色课程是“树冠上”的树叶,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有力推手,它们承载着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升学生学习力、生活力、自治力和创造力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产物,全方位体现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观。因此,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本身都需要高质量的区域资源来支撑。而充分挖掘区域资源就需要课程建设者像植物的根系一般,深吸土壤中可供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同时筑牢滤除有害物质的屏障。同理建设高质量的特色课程也必须满足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诉求,从多个维度筛选区域资源,为特色课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
-
刘子浠;
刘伯忠
-
-
摘要: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形势与产业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法也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这样的问题会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以广安市职业教育为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析,探究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困境与突围策略,以供参考.
-
-
王超锋;
曹小军
-
-
摘要:
商洛是著名的"中药材之乡",中药材产业是商洛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优势主导产业,在实现脱贫攻坚和奔小康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实现"把商洛打造成中国西部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需要探索一条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从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中观层面,通过对商洛药材产业的实地调研,梳理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域资源优势和当前的现状,剖析了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围绕"做大规模、做强效益"重点推动产业发展的系列建议.其中,做大规模的关键在规划引领和市场推动;做强效益的关键在提升质量、增强稳定性.
-
-
彭峰;
万亚军;
石鑫
- 《2018年抽水蓄能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背景下,抽水蓄能电站不能简单地视为单一工程进行建设,而应该与生态保护、区域资源、社会经济以及城乡关系等进行统筹考虑.本文尝试从空间要素整合视角下,结合现状问题,对电站建设与区域资源综合利用进行思考,探索综合利用模式,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出现实指导意义.
-
-
董阳;
叶中华
- 《生态环境法治保障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通过政策工具的创新,采用区域资源开发中过程导向的调适性政策模式,将区域资源开发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在开采阶段、利用阶段和废弃阶段分别实施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诱导性政策,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和传导反馈机制进行运作;小汤山地区的经验即是对于这种政策模式的实践,分别从政策手段、运作机制两个维度展示了本地区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实现路径和政策效果.
-
-
叶丹;
罗静;
侯长林
- 《新建本科院校联盟2014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及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转型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的转型.而专业建设唯有紧密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和地方产业发展,厘清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推进产教融合,才能着力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水平.
-
-
田崇雪
- 《第五届江苏教育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中英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对区域资源的依赖性强弱的差异;管理体制的差异;对教育科研规律认识的差异;对大学精神认知的差异;对图书馆之于大学地位定位的差异;大学传统礼仪存废的差异.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差异存在的原因却是值得深思的.归根结底,教育是工具还是目的,这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
-
-
-
邱强
- 《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0年
-
摘要:
2007年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区县作为既具备相对完整的行政支配权,又具备相对独立的财政收支权的枢纽政府层级和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地理单元,在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文章以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垫江县为例,在分析垫江区域资源格局和城乡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定位,立足城乡统筹,对垫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就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
黄伟
- 《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在分析空间管制规划内容、存在问题及其与生态规划相互关系基础上,指出空间管制与生态规划有着相似的规划目标,空间管制可积极引入生态规划理念和方法,以促进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融合.并提出了基于生态规划的空间管制规划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生态规划技术方法以及GIS等软件,科学指导空间管制规划,同时加强空间管制与用地增长边界划定、城乡用地优化调整、规模确定等相关规划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真正落实空间管制对空间资源的管控,从而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
-
张乐勤;
许信旺;
曹先河;
荣慧芳
- 《第六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秋浦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是实施秋浦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前提与关键,也可唤醒、提升上游居民的环保意识,为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文章采用国家林业局发布的LY/T1721-2008评估规范,通过实证研究、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比较研究等方法,以2007年为基准年,计算出研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为48556.77万元,实物生产价值为5762.23万元,社会服务价值为7057.2万元,生态服务价值是实物生产价值的8.42倍,是社会服务价值的6.88倍。
-
-
江激宇;
张士云;
柯木飞
- 《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已经付出了资源锐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巨大的代价.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以来全省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1.7%,与此同时,能源消费量的平均增长率也高达6.9%,而且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能源资源的超负荷开采和使用,而且出现了生态环境负外部性与其承载力接近闭值等现象。因此,如何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成为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利用安徽省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原因,即生态足迹指标的增加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水平的加快会导致生态足迹指标的不断上升。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对生态足迹的增加有正向的影响,而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指数,缓解环境承载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