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域污染

区域污染

区域污染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2412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江海学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等;区域污染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焕峰、李佩仪、苏福庆等。

区域污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2412 占比:99.94%

总计:112483篇

区域污染—发文趋势图

区域污染

-研究学者

  • 丁焕峰
  • 李佩仪
  • 苏福庆
  • 王自发
  • 王跃思
  • 辛金元
  • 刘娇娜
  • 周家林
  • 周春羊
  • 周民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花丛; 江琪; 迟茜元; 刘超
    • 摘要: 为了解我国夏半年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基于2015—2020年夏半年(4—10月)空气质量监测、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结合统计学方法与主观经验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时段内我国大气污染呈单污染比例升高、臭氧(O_(3))与PM_(2.5)污染“双高”污染事件减少的特征,中东部大部分地区O_(3)超标日数增加、PM_(2.5)超标日数减少的“跷跷板”效应十分明显.通过对污染过程的分析发现,区域O_(3)污染持续性特征明显,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O_(3)污染过程共有6次,最长持续时间为15 d.与之相比,复合污染过程表现出离散性(区域污染过程少)、间歇性(持续性过程少)的特征.区域O_(3)污染过程发生时的气象条件一般为最高温度较高、风速较小、混合层高度较低,但东北地区在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区域O_(3)污染.通过对地面天气分型的分析发现,均压场型和低压控制型为O_(3)污染出现时最主要的两种地面天气形势,高压控制型下出现O_(3)污染的概率相对较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倒槽控制下也有一定概率的O_(3)污染出现.研究显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半年O_(3)污染影响显著,关注不同地区O_(3)污染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大气复合污染防控有一定积极意义.
    • 苏跃龙
    • 摘要: 为解决大理州云龙县重金属土壤污染较为严峻的难题,本文以云龙县沘江流域的重金属治理项目为例,对云龙县项目区域概况及污染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土壤修复的几种常用方法,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 张懿华
    • 摘要: 为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PM_(2.5)区域性污染的变化特征,建立适用于长三角地区的PM_(2.5)区域污染划分标准,基于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日均ρ(PM_(2.5))开展区域污染变化趋势研究,并针对长三角PM_(2.5)重度区域污染开展了时空变化以及网络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年均ρ(PM_(2.5))降幅均在25%以上,城市ρ(PM_(2.5))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南北城市之间ρ(PM_(2.5))差异较大,ρ(PM_(2.5))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35~46μg/m3.②2015—2020年长三角PM_(2.5)区域污染天数比例为16.9%~35.9%,以轻度污染为主,不同年份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数比例差异较大,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③与2015年相比,2019年和2020年PM_(2.5)区域污染天数分别减少了38和69 d,且PM_(2.5)重度区域污染持续天数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城市数量均呈减少趋势.④PM_(2.5)重度区域污染日,长三角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污染关联性,并可划分为4个子群.以连云港市为代表的子群1位于长三角地区北部,PM_(2.5)污染相对较重,受长三角区域内输送影响较小,但对区域内其他城市有一定的输送影响;以宁波市为代表的子群2和以南京市为代表的子群4受长三角区域内输送影响较大,并指示了东路沿海和中路两条污染传输通道;以安庆市为代表的子群3位于内陆地区,污染独立性相对较强,受长三角区域内输送影响较小,同时对长三角其他城市影响也较小.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PM_(2.5)污染改善显著,但重度区域污染尚未消除,中北部城市的联防联控将对改善PM_(2.5)区域污染起积极作用.
    • 李江丽
    • 摘要: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颁布以来,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稳步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制度实施中成效初显.当前,我国正在逐渐向环境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本文将阐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分析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建设,提出问题与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徐同良; 太春宁; 范卉; 于洋
    • 摘要: 2015年至2018年吉林省发生区域污染(指相邻城市发生中度污染以上连续2天以上)的城市主要是吉林市、长春市、辽源市,占总污染次数的52.3%.年度发生区域污染的次数下降明显,从217次下降到11次.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占93.9%.区域污染的类型以中度污染为主,占63.2%.区域污染的AQI均值从227下降到171,下降了24.7%.
    • 王维; 侯平; 严淑娴; 王宇胜
    • 摘要: 为了研究严重污染过程大气温度与污染物的特征,选取杭州临安近3a中一次严重大气污染过程,利用MTP5温度廓线仪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气温和污染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逆温现象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全天温差超过7.0°C未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底高和顶高通常为400和700 m.②逆温厚度最大值为700.0 m,平均逆温厚度为359.9 m.逆温温差最大值为3.7°C,平均逆温为0.7°C.逆温温差与逆温厚度极显著相关(R2=0.914,P<0.01).③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料物(PM10)是主要污染物.该次严重污染期间,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别超过115和250μg·m-3;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臭氧、 二氧化氮等4种气体在这次污染过程中始终处在优良状态.④PM2.5和PM10与逆温底高具有极显著正相关,逆温顶高与2种颗粒物质量浓度不存在显著相关.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是逆温底高度下降,垂直方向上颗粒物扩散受阻而产生大量聚集.图6表2参32
    • 王维1; 侯平1; 严淑娴2; 王宇胜2
    • 摘要: 为了研究严重污染过程大气温度与污染物的特征,选取杭州临安近3 a中一次严重大气污染过程,利用MTP5温度廓线仪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气温和污染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逆温现象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全天温差超过7.0°C未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底高和顶高通常为400和700 m。②逆温厚度最大值为700.0 m,平均逆温厚度为359.9 m。逆温温差最大值为3.7°C,平均逆温为0.7°C。逆温温差与逆温厚度极显著相关(R2=0.914,P<0.01)。③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料物(PM10)是主要污染物。该次严重污染期间,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别超过115和250μg·m-3;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等4种气体在这次污染过程中始终处在优良状态。④PM2.5和PM10与逆温底高具有极显著正相关,逆温顶高与2种颗粒物质量浓度不存在显著相关。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是逆温底高度下降,垂直方向上颗粒物扩散受阻而产生大量聚集。图6表2参32
    • 彭芳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由经济发展所引起的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污染排放,"十二五"以后,我国对于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越来越重视,关于区域污染排放达标问题提出了许多政策,本文就区域污染达标排放控制对策进行简单研究,致力于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解决区域污染达标排放这一问题做出了一些反思.
    • 高晓荣; 王楠; 王春林; 谭浩波; 岳玎利
    • 摘要: 将广东省划分为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4大区域,利用广东省101个环保国控站点2014-2016年期间的AQI 6要素在对“区域污染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统计污染天气过程,并对影响天气型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6年期间广东省出现的区域污染过程频次各区累计:珠三角47次、粤北22次、粤东17次、粤西13次.PM2.5区域污染过程累计:珠三角25次、粤北15次、粤东11次、粤西10次;O3区域污染过程累计:珠三角28次、粤北7次、粤东6次、粤西5次;NO2区域污染过程集中在珠三角共计19次.影响天气型归类为珠三角和粤北、粤东、粤西等非珠三角PM2.5易污染型中冷高压出海形势均占比超50%;O3易污染型中单纯副高、单纯台风外围及两者叠加形势珠三角占比超60%,非珠三角占比超80%;珠三角NO2易污染型中冷高出海型占比近70%.
    • 修晨
    • 摘要: 对佛山市顺德区2017年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顺德区2017年PM2.5污染特征及典型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PM2.5月均浓度显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1~3月、11~12月为PM2.5污染的高发月份;日污染浓度变化呈“U型”特征.空间分布上,顺德区PM2.5年均浓度则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污染浓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扬尘和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强化重点企业监管,改善顺德区PM2.5污染状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