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北上

北上

北上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理论与当代等; 北上的相关文献由83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志全、尹瑞瑶、胡岑岑等。

北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98.78%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1.22%

总计:82篇

北上—发文趋势图

北上

-研究学者

  • 万志全
  • 尹瑞瑶
  • 胡岑岑
  • 苗家乐
  • 陈娟娟
  • 黄德志
  • 龚敏
  • 丁思丹
  • 丁茂
  • 任雪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心平; 段玉成(摄影)
    • 摘要: 儿菜主产于我国四川等地,算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地方菜。以前,儿菜在北方地区很少见,大多数北方人都不认识它。如今物流的发达和物质的丰富,让儿菜"一路北上",北方的超市里也能见到儿菜了,但是很多人只是好奇地看看,没敢购买,原因是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它来做菜。
    • 任雪娇
    • 摘要: 《北上》是徐则臣潜心创作的一部书写历史与运河文化的长篇小说,它在实现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同时,反映了知识分子群体文化心态的变迁。小说将抒情性与史诗性巧妙融合,通过反映内在世界再造外在世界,从空间启悟发展到认知启悟,将以主角谢平遥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价值失落、“到世界去”以及价值重建的几个心理阶段一一再现,反映出他们从认识时代、认识世界到认识自我的心态演变过程。“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这是一个与运河有关的故事,也是民族与文化的故事。
    • 张莉姗
    • 摘要: 清代黔籍仕宦诗人朱定元著有《静宁堂诗集》,其中收入660首诗。诗集抒写了诗人三十年河务公事的艰辛跋涉,描绘了雄奇秀丽的贵州山水、浙杭风土,客观记录了清中期河南等地的水患灾害和黔地苗乡的民族关系,反映了诗人勤勉廉洁、济世救民的高尚情操。朱定元的诗歌创作宗奉唐音,格律严整;山水清音清远飘逸,天然真朴,琢句新妍;记事之诗真切写实,字出丹田;感怀之作简古浑融,气象雄丽,类唐诗之境。
    • 高志
    • 摘要: 徐则臣将河流作为历史生成装置,以河流、遗迹、考古和信件为载体,凭借文学想象建构另类历史。《北上》既有作者以往小说的影子,又有新的质素介入。它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维度,发掘“行走着的人”的存在依据和运河价值。作者搁置战争、起义群体、江湖人士和教会的正义性质,跨越身份、国别、职业的区隔,寻找人的生存依据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基因。本文从小说的拯救叙事角度切入,从作者拯救什么、如何拯救、发现民众和文本形成的内外因素入手,探究拯救的内涵、路径和意义,勾勒情感共同体的形成轨迹。
    • 王晓东
    • 摘要: 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人出现“北上”风潮,刘伟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与其他“北上”电影人相比,刘伟强又展现出了更为明显、更具代表性的美学转向。在《建军大业》《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电影中,刘伟强将其工业美学经验用在重大题材的电影文本生产中,并放弃了港片“娱乐至上”的制胜法宝,在现实题材中专注严肃叙事;同时,在这几部影片中,刘伟强注入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与内地观众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形成共鸣。
    • 杜怡
    • 摘要: 徐则臣的《北上》甫一出版便引起广泛讨论。以往论者着重阐发了《北上》中的“时间性”或“空间性”,而对处于文本核心的“准时间性”着墨较少。所谓“准时间性”,是变动与稳固的综合,在文学作品中,则显现为叙述逻辑与主观意图之间的颉颃。《北上》的物象攫取与结构铺排,都被纳入时间与反时间的张力之中,呈现出悖反的秩序。准时间性与“外展”“共在”等思想观念形成共振,一同指向了文本背后的决定因素:书写的技术属性。《北上》以“运河”意象指涉文学的技术本质,使其并不仅是追溯历史或反映现实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杂自指性的“元小说”。
    • 万志全
    • 摘要: 在角色构思方面,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采取紧扣主题、运用网状视角之策略进行角色定位与角色塑造.它将意大利人"小波罗""马福德"兄弟俩定位为异域亲历者角色,将"邵秉义、谢望和、周海阔、胡念之"定位为本土亲历者角色,并在相关人物的烘托下,呈现出"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话语简练"的文学意蕴.
    • 万志全
    • 摘要: 在角色构思方面,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采取紧扣主题、运用网状视角之策略进行角色定位与角色塑造。它将意大利人“小波罗”“马福德”兄弟俩定位为异域亲历者角色,将“邵秉义、谢望和、周海阔、胡念之”定位为本土亲历者角色,并在相关人物的烘托下,呈现出“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话语简练”的文学意蕴。
    • 朱玖琳
    • 摘要: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笔者应《世纪》之邀,利用2008年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相关内容,撰写了《周恩来邓颖超力邀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始末》一文(《世纪》改为《中共邀请宋庆龄北上揭秘》刊登在2009年第3期)。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笔者撰写了《建国初期宋庆龄救济福利事业的转型》一文,并负责推出"上海宋研会"微信公众号"回望1949:为新中国奋斗"专题系列。在从事上述主题研究时,回首2009年的文章,笔者发现10年前有一处错误。
    • 马硕
    • 摘要: 从仪式的视角介入文本,让《北上》呈现出与传统叙事相异的面貌,作品中的仪式行为、仪式器物绝佳地传载了叙事的力量,展示出纵横交错的四段历史截面.仪式叙事既是人物凝聚的关键,也是时空得以交汇的枢纽,不同的仪式引导出人物命运的差异,从中彰显出人物在选择仪式行为时暗含的伦理道德.仪式的象征性让大河的血脉与人物家族血脉在另一个层面相互映衬,使叙事有了情节外的文化含义.作为一种新的叙事研究方法,仪式叙事为拓宽文本分析视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可视为对文本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有益探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