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剩余承载力

剩余承载力

剩余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8882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全国第十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暨结构试验课教学研讨会等;剩余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华、许清风、刘明哲等。

剩余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8882 占比:99.67%

总计:39011篇

剩余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剩余承载力

-研究学者

  • 李俊华
  • 许清风
  • 刘明哲
  • 刘晓
  • 吕学涛
  • 张晋
  • 杨永前
  • 周君
  • 唐跃锋
  • 毛小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国平
    • 摘要: 工业厂房中格构式钢柱常遭受吊装物与厂房车辆的撞击,引起钢柱损伤,导致其承载力下降。为研究格构式钢柱受撞击后的剩余力学性能,本文分别对6个具有不同撞击损伤的试件和2个完整试件进行了承载力试验,并提出了剩余承载力系数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中,受压肢件先出现局部屈曲,随后发生整体失稳破坏,破坏时材料未达到屈服强度。随着撞击损伤程度的增大,试件弹塑性阶段缩短,承载力最大降低了43%;达到极限荷载后,位移会迅速增大,荷载急剧降低。撞击后产生的局部变形与整体变形均对剩余承载力有影响。
    • 张吉仁; 卜建清; 荣学亮; 荀敬川
    • 摘要: 为计算钢-混凝土组合梁剩余承载力,采用适用于组合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建模方法,提出疲劳简化分析法并用于组合梁剩余承载力计算中,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探究抗剪连接度与荷载幅值对组合梁剩余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梁疲劳简化分析法用于计算组合梁剩余承载力可以简化计算过程,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平均误差为15%;组合梁剩余承载力退化呈单调递减趋势,荷载幅值增大及抗剪连接度降低会提高组合梁剩余承载力退化速率,增大剩余承载力退化量,使处于加载末期的组合梁剩余承载力呈指数型退化。
    • 刘赫; 刘俊博; 朱子豪; 赵雅宏; 王志钢; 矫立新; 栾靖尧; 张鹏
    • 摘要: 钢筋混凝土管节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地下通道设施的顶管施工中,然而混凝土材料在地下环境中极易受到腐蚀并导致壁厚减薄,进而导致管节的承载能力降低甚至结构坍塌。本文研究了腐蚀减薄作用对钢筋混凝土管节承载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塑性铰破坏模型的钢筋混凝土管节的三点法外荷载(TEB)承载能力理论模型,并分别讨论了混凝土腐蚀深度小于和大于内层保护层厚度的情况,给出了腐蚀减薄缺陷下钢筋混凝土管节的剩余承载能力理论模型;随后进行了腐蚀减薄管节室内TEB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剩余承载力模型在混凝土腐蚀深度较小时能够较好地与实际相吻合,当混凝土腐蚀深度大于限制值后,由于混凝土与钢筋笼无法继续协同变形,管节的承载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
    • 曹君辉; 赵宇航; 邵旭东; 沈秀将
    • 摘要: 为探明栓钉间距对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完成了3个钢-UHPC组合梁试件变幅疲劳试验,主要试验变量为栓钉间距(100 mm、150 mm、300 mm).在疲劳试验中,重点考察了栓钉间距对轻型组合桥面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关注了栓钉焊趾处钢面板受拉-短栓钉受剪耦合作用下的疲劳性能;而在疲劳后的剩余承载力试验中,探明了栓钉间距对疲劳后UHPC裂缝发展规律及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当栓钉间距为300 mm时,单位荷载下的钢-UHPC界面滑移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试件,但在疲劳加载过程中,界面滑移增长并不明显;对于U肋受压区底板应变,当栓钉间距为100 mm和150 mm时,整个疲劳试验过程无明显变化,而当栓钉间距为300 mm时,应变呈现微小的增大趋势;为分析试件中栓钉根部的钢面板拉-剪耦合疲劳受力状态,基于《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偏保守的计算结果.此外,疲劳后的剩余承载力试验表明,栓钉间距越小,试件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强,截面的抗弯承载力相应提高.分别按弹塑性理论和塑性理论计算了试件的剩余承载力,发现试件虽然经历了疲劳加载,但测承载力仍大于计算承载力,且基于塑性理论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结果.
    • 田雪梅; 朱翔
    • 摘要: 为研究侧向撞击作用后输电塔中钢管混凝土构件剩余承载力,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侧向撞击后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轴压数值模型。对经典轴压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构件侧向撞击试验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此模型,进行了准静态下受压模型的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准静态计算结果与隐式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因此,采用在ABAQUS/Explict准静态下完成输电塔中钢管混凝土构件撞击后的受压计算,研究其在侧向撞击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和动力响应,对其受损后残余轴向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参数对钢管混凝土构件损伤度的影响,探讨的参数包括撞击质量、撞击速度、钢管壁厚、长细比和钢材强度等,研究了哪些参数对钢管混凝土构件在撞击后损伤影响最大。对工程中尤其输电塔结构中采用钢管混凝土构件时给出合理的设计建议。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根据不同参数拟合出各参数与受损构件剩余承载力之间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构件底部受到撞击后主要发生局部和整体两种变形,局部变形主要发生在撞击点附近,整体变形主要发生在底端支座处;钢管壁厚增大或钢材强度较高时,试件损伤度会明显降低;长细比在一定范围内对试件的损伤度几乎没有影响。在工程常用范围内,基于参数分析结果,拟合得到损伤度(D)'的实用计算公式,并与损伤度定义公式计算结果作了对比。对比发现拟合公式与计算公式吻合良好,拟合公式计算结果的大部分误差在15%以内,故拟合的经验公式可对快速计算钢管混凝土遭受撞击后的剩余承载力提供一定参考。
    • 何稼超
    • 摘要: 已完成施打的PHC管桩,由于疏于保护等因素,使桩承受了非能预见的水平荷载,桩身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倾斜,它会使PHC管桩桩身产生裂缝、断裂、弯曲或倾斜,使PHC管桩承载力降低或者失效,对工程质量及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某工程的PHC管桩受基坑滑坡影响造成倾斜处理实例,从现有理论分析成果出发,结合工程实际处理的对策,得出对于工程实际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为类似工程缺陷桩的处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案.
    • 张智梅; 杨铭
    • 摘要: 为有效模拟外贴纤维增强塑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疲劳性能,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下加固梁的剩余承载力和材料应变随疲劳加载过程的变化情况.根据混凝土、钢筋和FRP材料在疲劳加载过程中疲劳刚度退化、疲劳强度退化以及疲劳残余变形的发展规律,分别建立各材料的疲劳本构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FRP外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模型,并结合加固梁疲劳变形三阶段规律对加固梁的疲劳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加固梁剩余承载力和材料应变随疲劳加载次数的变化情况,研究荷载幅、混凝土强度以及FRP加固量对梁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发展规律一致,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加固梁的抗弯疲劳性能随着荷载幅的减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FRP加固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荷载幅的影响最为显著.
    • 王勇; 姜亚强; 张亚军; 李凌志; 吴加超; 王功臣
    • 摘要: 为研究受火跨位置和数量对混凝土连续灾后板力学行为影响,对一块常温连续板和五块混凝土灾后连续板开展力学性能试验,分析灾后板裂缝、变形、混凝土和钢筋应变以及灾后破坏模式等规律.基于塑性铰线理论,提出混凝土双向板破坏模式和椭圆方程,推导板块内力平衡方程,建立灾后板剩余承载力计算方法,并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常温板屈服线延性破坏模式,灾后板易出现脆性破坏,即加载点或内支座处冲切破坏,特别是爆裂严重工况.相比混凝土或钢筋应变破坏准则,变形破坏准则1/50更适用于确定灾后板剩余极限承载力.此外,本文方法可用于确定灾后板剩余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对于灾后板,应分别采用弯曲理论和冲切理论进行剩余承载力分析,两者最小值可作为剩余极限承载力.
    • 付朝江; 王中华; 王珂
    • 摘要: 为研究横向撞击荷载作用下圆钢管混凝土(CFST)柱剩余承载力和损伤,以撞击体横向撞击CFST柱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CFST柱模型,通过沙漏能控制、对已有试验进行有限元模拟,验证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分析撞击能、约束效应系数、长径比和轴压比4种影响参数对CFST柱剩余承载力及损伤的影响.结果 表明:CFST柱剩余承载力与撞击能、长径比呈负相关,与约束效应系数呈正相关,轴压比对CFST柱的承载能力影响存在变异性;得到受损CFST柱剩余承载力与4种影响参数的计算公式.基于最大位移、剩余承载力两种评估指标建立以撞击质量、撞击速度为主控影响参数的损伤等级评估曲线,根据撞击质量、速度的组合点所在损伤等级评估曲线的位置,可快速判定受损CFST柱的损伤等级.
    • 陈勇; 石湘; 李晓明; 刘建峰; 赵晓东; 朱绍华
    • 摘要: 本文把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箍与传统式自应力灌浆卡箍进行了对比,然后对膨胀式卡箍的滑动应力经验公式和剩余承载力进行试验研究。对比管件表面喷砂状况下2种卡箍滑动应力经验公式发现,在相同预应力下(<3MPa范围),膨胀式卡箍的滑动应力明显大于传统式卡箍;增加测试了膨胀式卡箍管件表面喷丸状况下的滑动应力数据,拟合得到了滑动应力经验公式中的相关系数,该经验公式具有良好的准确性;试验发现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箍在受损管件与灌浆环滑脱后仍有一定的剩余承载力,最大剩余承载力一般超过滑动承载力的7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