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失稳破坏

失稳破坏

失稳破坏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7721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等;失稳破坏的相关文献由62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万成、关凯、唐春安等。

失稳破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2.1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7721 占比:97.57%

总计:7913篇

失稳破坏—发文趋势图

失稳破坏

-研究学者

  • 朱万成
  • 关凯
  • 唐春安
  • 潘一山
  • 代风
  • 刘文连
  • 刘溪鸽
  • 姜耀东
  • 宋昊旻
  • 梁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喜文; 牟亮; 韩刚; 吕玉磊
    • 摘要: 针对冲击地压矿井的回撤通道易发生失稳破坏,工作面采动过程中对于回撤通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场数据分析了双回撤通道内支架压力变化情况,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并进行了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回撤通道的失稳破坏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当工作面剩余长度距离主回撤通道越近时,回撤通道的支承压力越大,巷道两帮的压力越集中,巷道越容易发生失稳破坏。基于主回撤通道易失稳破坏的特点对其顶板预裂爆破效果进行了分析,在预裂爆破后,爆破区域的应力变化幅度明显降低,说明顶板预裂爆破可降低回撤通道受工作面采动影响产生的应力集中。同时,也起到了将采空区应力传递路径阻断和本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压力传递路径的弱化作用。
    • 张国平
    • 摘要: 工业厂房中格构式钢柱常遭受吊装物与厂房车辆的撞击,引起钢柱损伤,导致其承载力下降。为研究格构式钢柱受撞击后的剩余力学性能,本文分别对6个具有不同撞击损伤的试件和2个完整试件进行了承载力试验,并提出了剩余承载力系数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中,受压肢件先出现局部屈曲,随后发生整体失稳破坏,破坏时材料未达到屈服强度。随着撞击损伤程度的增大,试件弹塑性阶段缩短,承载力最大降低了43%;达到极限荷载后,位移会迅速增大,荷载急剧降低。撞击后产生的局部变形与整体变形均对剩余承载力有影响。
    • 朱香港; 梁进乐; 高飞雁; 熊国雄; 梅甫定
    • 摘要: 准确判别岩石产生的失稳破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花岗闪长斑岩试样单轴加载声发射试验,分析其受载作用下失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的幅值、振铃计数率和b值变化特征。由试验结果可知:振铃计数率与b值的整体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均能反映岩石承载作用下其内部新裂缝的产生、发育、贯穿直至失稳破坏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发现,当加载应力达到其峰值强度的80%~90%时,不仅振铃计数率进入大幅度反复振荡的非稳定期,且声发射b值的峰值后“断崖式”回落中出现“波动中值”,此现象可作为岩石失稳破坏前的判据。研究成果可为岩体变形破坏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 吴标; 吴彬; 龚琰; 渠红霞; 李得建
    • 摘要: 针对深井软岩巷道出现的顶板下沉量大、两帮收敛严重以及底鼓等大变形现象,以山东兖矿集团赵楼煤矿-900 m井底车场巷道为支护工程背景,着重分析了原支护方案下该深井巷道出现的大变形及失稳破坏机制。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锚杆锚索+二次锚注耦合支护方案,利用FLAC^(3D)数值软件从位移场和应力场两个方面分析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表明,该支护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是一种有效抑制巷道围岩大变形的支护方法。
    • 沈晨; 章定文; 宋涛; 张国龙; 杨泳
    • 摘要: 为验证南水北调工程安徽段-白山枢纽工程搅拌桩加固河堤的安全性,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高重力场下河道水位、河堤表面沉降、不同位置桩土的受力与变形性状及河堤的变形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土体中自由水通过破坏后的桩体排出导致河道水位上升。一级坡顶沉降最大,最危险滑动面剪入口位于一级坡中部,除最危险滑动面以外的地基中仍然有潜在的滑体和滑动面存在。离心加速度升至80 g时,河堤发生深层滑动失稳破坏失稳破坏过程中,一级坡顶下桩体表现出受压受剪破坏,一级坡面及二级坡顶下桩体表现为压弯和拉弯破坏,二级坡面至河床下的桩体表现为剪切破坏。地基滑动面并未完全穿过桩体破坏位置。
    • 朱万成; 董航宇; 刘溪鸽; 牛雷雷; 代风; 关凯
    • 摘要: 金属矿空场法开采遗留了大量采空区,尤其是近地表的采空区群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是矿山安全的危险源之一。采空区的稳定性与矿柱的承载及失稳破坏密切相关,在采空区垮塌过程中,多个矿柱间的载荷传递效应可能诱发相邻矿柱的连锁性失稳破坏,从而造成采空区群大规模失稳坍塌。因此对单矿柱稳定性研究方法、多矿柱载荷传递行为及失稳破坏机制等进行了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当前针对多矿柱载荷传递行为的相关研究较少,载荷传递机制尚不清楚,难以实现对多矿柱连锁性失稳破坏行为的预测;应该着眼于矿柱之间以及多矿柱与围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于深刻揭示多矿柱系统的承载与失稳破坏机制。介绍了多矿柱承载与失稳破坏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防控大规模空区群失稳灾害提供参考。
    • 侯成恒
    • 摘要: 为解决深大顺倾边坡失稳破坏问题,以抚顺西露天矿为例,通过工程钻探与监测数据追踪分析方法,确定弱层赋存规律及变形边界划定;基于强度折减与反分析法,得出岩土体力学指标;运用极限平衡与三维有限差分法,分析不同内排高度与边坡稳定变化规律;采用监测数据追踪分析,对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二维极限平衡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一致性较高,内排高度为80 m时,稳定性满足安全要求,监测数据追踪分析,内排方案可实现对边坡稳定控制。
    • 王新丰; 陆明远
    • 摘要: 不规则煤层开采容易引发顶板应力集中、矿压显现异常等问题,为探究变面长采场顶板破断规律与结构演化特征,针对工作面斜长由小变大的突变型采场不同开采阶段的几何特征与力学成因,运用小挠度薄板弯曲理论依次建立并解析4种边界条件的顶板结构模型。根据变面长采场顶板矿压分区显现特征,采用MATLAB与FLAC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顶板破断规律与宏观力学响应。通过系统分析与总结归纳,构建了变长工作面“三场三区三结构”的覆岩结构传递演化模式,提出了“两场两规律”的顶板分区破断效应。并通过典型工程案例的矿压实测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变面长采场分为小面采场、变面采场和大面采场,小面采场顶板为缓压型结构,发生的是传统“O-X”形破断;变面采场顶板为突变型结构,顶板断裂产生的延长形与漂移形“O-X”破断裂隙与大面采场增压型结构顶板的裂纹发育特征较为相似,故将二者整合为全大面采场;全大面采场顶板发生的是“X-O”形破断,裂纹继续发展产生延长形破断,形成“两场两规律”的顶板破断理论。研究结论为探明变面长采场的覆岩运移本质,加强深部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下的顶板灾害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 周艺; 邱勇; 何文云; 郭金楠; 阮艳平
    • 摘要: 以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变参数桥梁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为依托,综合应用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等设计方法,探索在限定空间、随机静止荷载和运动荷载组合条件下,满足结构强度、稳定性和位移变形要求的竹制桥梁结构模型。对于左右对称并叠加动荷载的加载情况,优化得到的结构模型质量为290.2g,测点最大位移ε_(1)=-2.642mm;左右不对称同时叠加动荷载加载情况下,优化得到的结构模型质量为294.2g,测点最大位移ε_(2)=-2.823mm。结果表明:对变参数桥梁结构模型进行拓扑优化设计能够避免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同时可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 宋亚新
    • 摘要: 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底板受采动应力及承压水影响会发生变形失稳破坏。为揭示开采扰动承压水耦合下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基于离散元及有限元建立了开采扰动承压水耦合力学模型,分析了开采扰动承压水耦合作用下煤层底板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力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煤层底板突水是开采扰动承压水耦合相互作用问题,应采用应力渗流耦合手段进行解决;水的流量对渗透系数影响不大,随着流量的增加渗透系数略有增加,此外,渗透系数与轴向应力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因此可以采用指数函数来描述其非线性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