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交通动脉

前交通动脉

前交通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142409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解剖与临床、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前交通动脉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运俊、陈勇春、林博丽等。

前交通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42409 占比:99.91%

总计:142544篇

前交通动脉—发文趋势图

前交通动脉

-研究学者

  • 杨运俊
  • 陈勇春
  • 林博丽
  • 周甲丰
  • 熊叶
  • 赵兵
  • 郭献忠
  • 陈丽芳
  • 冯文峰
  • 漆松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欢颜; 华扬; 贾凌云; 赵新宇; 刘蓓蓓
    • 摘要: 目的 探索急性期和慢性期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侧支循环对颅内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2021年10月因脑梗死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住院的ICAO患者386例,根据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到入院治疗的时间间隔,将其分为急性期组(≤4周)和慢性期组(>4周)。联合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和侧支循环类型进行检测,同时应用血管造影检查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对超声检查与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脑梗死、冠心病)及血管超声参数[管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侧支循环数量、开放类型)],并进行组间比较;对不同侧支(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颈外动脉侧支)开放与否的血管超声参数进行比较。计算超声检查对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1)386例ICAO患者中,急性期组165例,慢性期组221例。急性期组ICAO男性比例低于慢性期组,冠心病比例高于慢性期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超声检查显示,慢性期组后交通动脉开放率高于急性期组[52.5%(116/221)比40.0%(66/165),χ^(2)=5.913,P=0.015]。急性期组侧支循环开放数量主要为1~2支,占比分别为33.3%(55/165)、52.1%(86/165);而慢性期组侧支循环开放数量主要为1~3支,占比分别为24.0%(53/221)、53.4%(118/221)、19.0%(42/221),侧支循环数量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4,P=0.010)。(3)超声检查显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颈外侧支循环开放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44(P0.05);后交通动脉开放者患侧大脑中动脉PSV、EDV、搏动指数与未开放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内-颈外动脉侧支开放者患侧大脑中动脉PSV、EDV、搏动指数与未开放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性期与慢性期ICAO患者侧支循环的开放类型和数量存在差异性,超声检查与血管造影对侧支循环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前交通动脉的开放对于ICAO患者颅内灌注的影响最大。
    • 陈鹤; 赵玉龙; 刘佳明; 杜舜尧; 唐一淳; 陈立刚; 高旭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手术治疗的204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0-57个月,平均(36.7±9.4)个月;末次随访时,应用修订版认知功能电话问卷(TICS-m)评分评估认知功能,其中TICS-m评分≤27分认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结果 57例术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开颅夹闭术、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是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治疗方法上,优先选择介入治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低于夹闭术。另外,高血压病及病人受教育水平也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 周甲丰; 陈勇春; 王豪; 陈丽芳; 林博丽; 熊叶; 郭献忠; 杨运俊
    • 摘要: 目的:探讨导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Ⅰ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7例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破裂后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WFNS Ⅰ级患者。用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将GOS 1~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高血压史、吸烟史、血管痉挛、脑梗死、Fisher分级和动脉瘤形态(动脉瘤大小、瘤颈、AR、SR、动脉瘤角度、血管角度、血流角度、动脉瘤朝向、A1段形态学、子囊)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再用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在407例WFNS Ⅰ级的患者中仅30例(7.4%)出现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38,95%CI=1.003~1.075,P=0.033)、Fisher分级>3(OR=5.109,95%CI=1.806~14.457,P=0.002)、治疗方式(栓塞vs.保守治疗,OR=0.200,95%CI=0.068~0.588,P=0.003)和子囊(OR=4.957,95%CI=1.730~14.207,P=0.003)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Fisher分级、治疗方式、子囊和联合诊断AUC值分别为0.691(95%CI=0.586~0.796)、0.687(95%CI=0.597~0.778)、0.658(95%CI=0.543~0.773)、0.574(95%CI=0.457~0.691)和0.817(95%CI=0.739~0.896)。结论:较大年龄、动脉瘤子囊形成及Fisher分级>3是WFNS Ⅰ级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栓塞治疗后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 朱林; 张敏; 许小伍; 陆志前; 汪素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大脑前循环动脉形态参数与前交通动脉瘤(AcomA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AcomAA的患者CTA 73例作为AcomAA患者组和颅脑CTA正常的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comAA患者同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大脑前循环动脉的形态学参数(血管直径,血管直径比值和血管分岔角度).结果:AcomAA患者组同侧的ICA直径大于对侧的ICA直径及对照组的平均ICA直径(P=0.005,P<0.001).AcomAA患者的对侧ICA直径与对照组的平均ICA直径无统计学意义(P=0.084).AcomAA患者的同侧A1直径大于对侧A1直径和对照组的平均A1直径(P<0.001,P=0.002).AcomAA患者对侧A1的直径小于对照组的平均A1直径(P<0.001).AcomAA患者的同侧M1直径与对侧M1直径及对照组的平均M1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657,P=0.567).AcomAA患者对侧的ICA/A1比值高于同侧及对照组的平均ICA/A1比值(P<0.001,P<0.001).AcomAA患者同侧ICA/A1比值与对照组的平均ICA/A1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958).AcomAA患者同侧A1/A2比值高于对侧A1/A2比值和对照组平均A1/A2比值(P<0.001,P<0.001).AcomAA患者的对侧A1/A2比值小于对照组的平均A1/A2比值(P<0.001).AcomAA患者组同侧A1-A2分岔角度最小(90.80±19.98),对照组平均角度最大(115.58±17.41),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P=0.042).结论:大脑前循环动脉的形态学可能与AcomAA具有相关性.
    • 陆晓诚; 朱昀; 刘建刚; 吴江; 陈罡; 孙晓欧; 虞正权; 王中
    •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3例经显微手术夹闭的ACo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收集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动脉瘤分型、GOS评分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首次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297例;术后再次出血6例,予二次手术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19例(6.3%).GOS评分5分221例,4分43例,3分30例,1分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Ⅳ级)、合并脑内血肿以及高龄(>65岁)是手术夹闭ACoA动脉瘤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ACoA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预后受到病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合并脑内血肿以及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
    • 孙阳阳; 杨振兴; 朱辰路; 黄德俊; 李宗正
    •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09例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和载瘤动脉痉挛等,术后资料包括肺炎、颅内感染、脑疝、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再出血、迟发性脑缺血等),并以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随访6个月的预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出术前模型(包括术前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术后模型(包括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以术前、术后模型中展示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变量,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09例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中,264例(85.4%)预后良好,45例(14.6%)预后不良.(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吸烟史、高血压史、Hunt-Hess Ⅳ~Ⅴ级、Fisher Ⅳ级、宽颈动脉瘤、载瘤动脉痉挛、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肺炎、颅内感染、脑疝、迟发性脑缺血以及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unt-Hess Ⅳ~Ⅴ 级(OR=24.198,P=0.000,95%CI:4.288~136.559)、Fisher Ⅳ级(OR=4.792,P=0.044,95%CI:1.040~22.079)、载瘤动脉痉挛(OR=12.136,P=0.005,95%CI:2.121~69.426)、肺炎(OR=8.177,P=0.018,95%CI:1.438~46.506)、脑疝(OR=147.042,P=0.002,95%CI:6.386~3385.519)和迟发性脑缺血(OR=606.720,P=0.000,95%CI:52.288~7040.088),独立保护因素为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OR=0.072,P=0.050,95%CI:0.005~1.000).(3)ROC 曲线分析显示,以Hunt-Hess Ⅳ~Ⅴ级、Fisher Ⅳ级和载瘤动脉痉挛为变量的术前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2~0.93,P=0.000),以术前模型的变量及肺炎、迟发性脑缺血、脑疝为变量的术后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80(95%CI:0.97~0.99,P=0.000).结论 除降低术前动脉瘤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和缓解载瘤动脉痉挛外,术后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及避免术后并发症如脑疝、迟发性脑缺血和肺炎等的发生,对于改善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也有着积极作用.
    • 惠鑫; 张利军; 王蒙恩; 刘基; 王贤军
    • 摘要: cqvip: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在有效时间内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缺血区域的灌注,可改善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本文报道1例在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中,取栓装置经常规路径到位困难后,从对侧近端血管入口,经前交通动脉路径行左侧大脑前动脉取栓术。最终,靶血管再通成功,患者获得良好结果。
    • 杨威威; 梁奕; 凡娜; 王金显; 朱正红; 胡波; 范文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5 mm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5 mm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按破裂与否分成2组,比较2组4D-CTT血管成像(CTA)图像测量的参数差异,包括动脉瘤的形状、子瘤或瘤壁针尖状小突起、单发或多发、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尺寸比(SR)、高宽比(AR)、流动角、动脉瘤角、载瘤动脉-子动脉角(A1-A2角)、瘤侧A1-A2角、动脉瘤瘤体朝向、瘤颈位置以及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构象.对上述定量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5 mm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瘤体长径、SR、AR、瘤侧A1-A2角、子瘤或瘤壁针尖状小突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侧Al-A2角、子瘤或瘤壁针尖状小突起是≤5 mm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显著相关因素,且瘤侧A1-A2角对其有负向影响.ROC曲线显示瘤侧A1-A2角为78.6°时,对应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最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7%、92.9%.结论 瘤侧A1-A2角、子瘤或瘤壁针尖状小突起是≤5 mm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瘤侧A1-A2角越小破裂风险越高,瘤侧A1-A2角= 78.6°可能是≤5 mm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临界值.
    • 周甲丰; 陈勇春; 王豪; 陈丽芳; 林博丽; 熊叶; 郭献忠; 杨运俊
    • 摘要: 目的:探讨导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I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7例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破裂后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WFNS?I级患者.用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将GOS 1~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高血压史、吸烟史、血管痉挛、脑梗死、Fisher分级和动脉瘤形态(动脉瘤大小、瘤颈、AR、SR、动脉瘤角度、血管角度、血流角度、动脉瘤朝向、A1段形态学、子囊)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再用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在407例WFNS?I级的患者中仅30例(7.4%)出现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38,95%CI=1.003~1.075,P=0.033)、Fisher分级>3(OR=5.109,95%CI=1.806~14.457,P=0.002)、治疗方式(栓塞vs.保守治疗,OR=0.200,95%CI=0.068~0.588,P=0.003)和子囊(OR=4.957,95%CI=1.730~14.207,P=0.003)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Fisher分级、治疗方式、子囊和联合诊断AUC值分别为0.691(95%CI=0.586~0.796)、0.687(95%CI=0.597~0.778)、0.658(95%CI=0.543~0.773)、0.574(95%CI=0.457~0.691)和0.817(95%CI=0.739~0.896).结论:较大年龄、动脉瘤子囊形成及Fisher分级>3是WFNS?I级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栓塞治疗后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 刘峥; 黄银兴; 张尚明; 陈其钻; 尚明超; 王守森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前交通动脉瘤被局部血管干扰、漏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术前CTA及DSA难以诊断的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开颅探查,根据手术中具体情况,结合前交通动脉解剖特点,分析影像学漏诊的原因.结果 3例术前CTA载瘤动脉"成角凸起"类似正常血管折角,术中证实是微小动脉瘤;3例术前无法判断是动脉瘤还是分支血管,手术证实微小动脉瘤周围存在血管变异、成窗畸形等;1例误判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术中发现责任动脉瘤为术前造影未发现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7例均成功手术夹闭.术后随访6~24个月,出现脑积水2例,记忆力下降2例,精神障碍1例;GOS评分均≥4分.结论 微小前交通动脉瘤体积小,造影剂难以充盈,分支成窗变异互相遮挡容易漏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