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志
刑法志的相关文献在1947年到2021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专利文献112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法学、社会科学辑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刑法志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巩富文、吕友仁、乔伟等。
刑法志
-研究学者
- 巩富文
- 吕友仁
- 乔伟
- 何勤华
- 王立民
- 赵晓耕
- 刘俊文
- 刘笃才
- 叶爱欣
- 庄昭
- 戴建国
- 曾凡英
- 李恩柱
- 梁治平
- 殷啸虎
- 谭金土
- 钱剑夫
- 陶广峰
- 韩国磐
- 马小红
- 马新
- 黄源盛
- 黄瑞云
- 丛希斌
- 何柏生
- 何汝泉
- 余也非
- 佚名
- 侯玉芳
- 侯雯
- 关健瑛
- 冯卓慧
- 冯昀
- 冯汉镛
- 刘乐贤
- 刘敏
- 刘永国
- 刘海峰
- 刘生荣
- 刘绍华
- 华夫
- 华志强
- 叶英萍
- 周佩
- 周式一
- 周斌
- 周永坤
- 周波
- 周轩
- 周靖
-
-
刘敏
-
-
摘要:
《汉书·刑法志》奉儒家经典为皋臬,糅合法家思想,系统缕析自上古至西汉法制的衍生变流,详尽记述中国古代刑法的起源及司法运作状态等情况,对具体律令制度、历史沿革及其利弊得失着墨众多,而且它也记录、评述着中国古代重大刑狱案件,对后世研究古代法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黄源盛
-
-
摘要:
《清史稿·刑法志》“前言”中曾云:“论有清一代之刑法,亦古今绝续之交.”何为古?何为今?绝者何?续者何?绝续之理何在?历史与时代的意义又何在?凡此大哉之问,本文以《刑法志》的文本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另参酌其他相关史料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刑法史学的方法论,分别从法典编纂体例中的立法技术与律例关系、立法指导精神中礼刑的分合界限、刑罚本质理论与具体措施等几个实质面向,考察从清代到晚清“民国”有关刑事法制基本原则的变与不变,总结出古今刑法变迁的三个特质:从规范混同与律例合编到罪刑专典与判例要旨另辑、从礼法传统到法益保护、从应报刑论走向目的刑论的综合刑制.此外,针对《刑法志》,在探究其史源、肯定其价值,辨析其不足的基础上,也提出若干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史学理论的反思.
-
-
-
-
-
-
高亭;
殷导忠
-
-
摘要:
囚衣,是监狱和罪犯的符号之一。它的出现,不仅仅是管理的需要,更是监狱制度、刑罚文化和社会文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研究,为理解囚衣背后所传递的法治理念、文化传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一、中国古代囚衣产生及其发展的脉络(一)出现于秦朝关于囚衣产生的时期,有据可考且为大多数学者所支持的论断是:
-
-
黄源盛
-
-
摘要:
《清史稿·刑法志》"前言"中曾云:"论有清一代之刑法,亦古今绝续之交。"何为古?何为今?绝者何?续者何?绝续之理何在?历史与时代的意义又何在?凡此大哉之问,本文以《刑法志》的文本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另参酌其他相关史料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刑法史学的方法论,分别从法典编纂体例中的立法技术与律例关系、立法指导精神中礼刑的分合界限、刑罚本质理论与具体措施等几个实质面向,考察从清代到晚清"民国"有关刑事法制基本原则的变与不变,总结出古今刑法变迁的三个特质:从规范混同与律例合编到罪刑专典与判例要旨另辑、从礼法传统到法益保护、从应报刑论走向目的刑论的综合刑制。此外,针对《刑法志》,在探究其史源、肯定其价值,辨析其不足的基础上,也提出若干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史学理论的反思。
-
-
-
周永坤
-
-
摘要:
"守文"的形式主义司法在秦汉时期已经基本站稳脚跟.但由于东汉末年的动乱,追求巩固统治的短视冲动诱使统治者逐渐背离了这一司法传统而转向实质主义司法,结果引发了严重的法律危机.魏晋之际,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实质主义,证成形式主义司法,这便是发生在魏晋之际的司法哲理之辩.论辩双方就形式主义的"守文"裁判与实质主义的"至善"裁判在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辩,最终确立了司法者"守文"、疑难案件大臣释法、皇帝法外权衡这一中国古代司法形式主义的基本模式,这对唐以后直至清末的立法、司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主体间性的规范支撑、宪政制度支撑和人的尊严的价值支撑,这个司法形式主义是很脆弱的,实践中的卡迪司法始终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