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束器

分束器

分束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962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000021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光学仪器、光机电信息、光通信技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6国防计量与测试学术交流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全国第四届塑料光纤、聚合物光子学会议等;分束器的相关文献由17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九生、屈玉玮、苑金辉等。

分束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00021 占比:100.00%

总计:3000145篇

分束器—发文趋势图

分束器

-研究学者

  • 李九生
  • 屈玉玮
  • 苑金辉
  • 邱石
  • 王葵如
  • 颜玢玢
  • 余重秀
  • 桑新柱
  • J·C·卡尔斯
  • 吕金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柯航; 李培丽; 施伟华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二维光子晶体波导型1×5分束器,为了提高分束器的优化效率和分束性能,利用下山单纯形算法,对提出的1×5分束器进行逆向设计和研究.结果表明,改变耦合区域介质柱半径、Y分支波导中央的调控介质柱半径及其横向偏移量,可以调节分束器5个输出端口的输出光功率比例;利用下山单纯形算法,根据特定的分光比目标,对耦合区域介质柱半径、调控介质柱半径及其横向偏移量进行优化,可以逆向设计出总透过率达到99%以上、附加损耗小于0.044 dB以及响应时间小于1 ps的不同分光比的1×5分束器.此外,对逆向设计的1×5分束器进行了工艺误差分析,确定了各优化参量在实际加工中允许的误差范围,为器件的制作提供了理论参考.该1×5分束器分光比设计灵活,优化效率高,性能优良,尺寸小,在光子集成电路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张敬如; 肖欧正
    • 摘要: 偏转腔工作于超高真空状态,腔中的时变场可以使粒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加速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偏转腔根据工作状态,有常温结构和超导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常温和超导偏转腔的主要类型,偏转腔的历史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后,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室研制了用于进行束团长度测量的工作于TM210模式的偏转腔,此偏转腔工作频率为1.3 GHz,加工完成后测得腔的Q值为22230,驻波比为1.02,文中还介绍了用此偏转腔进行束团长度的模拟结果.
    • 邓人隽; 史坦; 李向平; 邓子岚
    • 摘要: 将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超构光栅分束器的逆向设计,可以在全局范围内获得具有良好均匀性和高衍射效率的结构.利用基于全局拓扑优化的深度学习模型,围绕超构光栅分束器的结构设计和衍射效率及均匀性等光学性能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波长为900 nm的入射光下,基于全局拓扑优化深度学习模型设计出大角度高衍射效率超构光栅分束器,设计的分束角为120°与150°时衍射效率分别达到95%与85%.
    • 张善俊; 安智广; 唐国成; 公言润; 刘兴月
    • 摘要: 为了降低玻璃纤维生产成本,提升分束纱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根据分束纱生产工艺线特点,从分束器设计开发及工艺技术调整应用方面进行攻关,研制开发出了特殊的拉丝分束装置,解决了拉丝过程中玻璃纤维在分束器处飞丝和浸润剂浪费的问题。
    • 刘振娟; 王浩浩; 代亚楠; 张治青; 王屹山; 齐新元
    • 摘要: 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了一维周期性复式光子晶格中光的分叉无衍射传输现象。当晶格满足退化的SSH模型时,波矢为±π的入射光将分裂为两束完全相同的对称无衍射光,且分叉夹角可通过耦合系数J来调节;在此基础上,通过微扰波导作用引入了调制相位Φ,当微扰满足宇称时间对称时,只要入射光波矢k与调制相位Φ之和为±π便能实现任意入射光波的无衍射分叉传输。进一步研究表明,次近邻耦合作用可以调控两个无衍射分叉光束的传输角度及其分功比。本研究为光学开关及未来全光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 姜宗丹; 李培丽; 张元方
    • 摘要: 在完整的二维三角晶格硅光子晶体中,引入线缺陷和非线性聚合物材料的点缺陷,利用线缺陷模和点缺陷模的耦合作用和非线性聚合物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克尔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的光控分光比可调Y型太赫兹波分束器.采用平面波展开法(PWM)和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对分光比可调的太赫兹波分束器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控制光的光强,可实现两输出端口分光比可调的Y型太赫兹波分束器.此分束器可实现特定波长的太赫兹波分光,透射率达到98%以上,附加损耗低于0.087 dB,响应时间达到ps量级.该分光比可调的分束器将在未来太赫兹波通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陈芳; 高超; 白杰
    • 摘要: 应用于航天遥感领域的高光谱分辨率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多采用分束器补偿器的方案实现分光.由于光学器件的加工误差,实际应用的分束器与补偿器厚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完全匹配,当分束器与补偿器的厚度不匹配时,由于厚度误差引入的光程差会在视场内产生干涉条纹,进而影响光谱仪的调制度并降低其信噪比.为满足航天遥感高信噪比的要求,需要根据性能要求对分束器与补偿器的厚度误差范围进行限制,即分束器补偿器厚度匹配设计.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建立了引入厚度匹配误差的附加光程差计算公式,以及视场范围内的光谱仪干涉信号强度计算公式,并通过Zemax建模仿真直观显示了由于分束器与补偿器厚度匹配误差导致的视场内干涉条纹信号,给出了光谱仪调制度随厚度匹配误差增加而下降的变化曲线.分析了视场范围在厚度不匹配条件下对调制度影响的增强效果,发现扩展光源的入射角变动受视场角影响,入射角变动越大导致光程差变化量越大,进而引起调制度的下降越大;分析了光源波数与计量激光波数不同条件下,由于器件折射率变化导致的色散效应对厚度不匹配影响的增强效果,发现厚度不匹配误差越大色散相位差越大,要恢复明确相位需要限制厚度不匹配误差使其引起的色散相位差小于2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分束器补偿器厚度匹配设计准则,提出先通过光谱仪光谱范围和计量激光器参数限制分束器补偿器厚度不匹配误差,再导入光谱仪设计参数计算厚度不匹配误差与调制度关系曲线,根据调制度要求进一步限制厚度不匹配误差.通过该设计准则,可以提出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分束器补偿器厚度不匹配公差范围,指导分束器与补偿器的工程设计.
    • 丁佩超; 王平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利用原子与空腔间的共振相互作用进行信息分割的方案,通过选择不同的初始态,可以得到不同的末态.与原来的方案相比,该方案对原子自发发射和腔衰变不敏感,使得方案在实验中更容易实现.
    • 陈召远; 徐军; 高旸; 杨成俊祎
    • 摘要: 为了实现集成光电子器件的一器多用,利用石墨烯波导的调制作用设计了一种分光比可控的分束器。在马赫-曾德尔结构的一个干涉臂波导中嵌入石墨烯层,并通过施加偏置电压引入额外的相位差从而实现输出强度的调制。利用有限差分时域(FDTD)方法计算了石墨烯波导的特性,并仿真了分束器的传输特性。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分束器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其分光比可由调制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调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