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
出版界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47篇;相关期刊600种,包括编辑学刊、出版广角、出版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出版界的相关文献由1662位作者贡献,包括韩阳、甄西、白晓煌等。
出版界
-研究学者
- 韩阳
- 甄西
- 白晓煌
- 伍杰
- 王建辉
- 伯蓝
- 朱胜龙
- 李长声
- 练小川
- 董鼎山
- 出川沙美雄
- 张志强
- 李人凡
- 沈昌文
- 洛丁
- 王乾任
- 王益
- 邵益文
- 卢云
- 周奇
- 尹天笑
- 本刊记者
- 胡守文
- 许力以
- 丁文玲
- 万大鸥
- 俞凡
- 刘杲
- 华然
- 吴中杰
- 张小平
- 本刊编辑部
- 杨平
- 杨牧之
- 江曾培
- 潘国彦
- 王睿
- 王谦
- 缪立平
- 辛广伟
- 陆本瑞
- 高园
- 三石
- 于麟
- 何明星
- 傅西平
- 刘兰肖
- 刘军
- 卢曙光
- 吴呵融
-
-
李怡
-
-
摘要:
经过了连续两年的酝酿和传播,“地方路径”的命题无论是作为理论方法还是文学阐述的实践都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继续推进的工作恰恰可能是更加冷静和理性的反思,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的文学批评尝试。一地方文学、地域文学、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以及我所强调的地方路径,是我们对相近的文学与文化现象的不同的关注和提问方式。“地方文学”首先是一个出版界的现象而非严格的概念,就是说它本身一直缺乏认真的界定。
-
-
赵倩
-
-
摘要:
融合出版已成为出版界不可抵挡的发展大势。在新形势下,出版业面临很大挑战。现以融合出版为焦点,总结融合出版的发展现状,探讨目前融合出版所面临的挑战,并试图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
-
陆彩荣
-
-
摘要:
阅读与出版,是一对紧密地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是上下游共生共融的关系,同时还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离不开需求,需求也离不开供给,只有双双发力、同向发力,才能健康发展。2020年抗疫出版加深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据了解,2020年全国出版界总共出版了1000多种有关抗疫的图书,彰显了中国出版人的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同时包括外文局7家出版社在内,一些出版社免费向国际出版界提供版权,助力国际抗疫,受到国际社会好评。
-
-
陈肖静
-
-
摘要:
前些日子突闻知名出版家、文化学者沈昌文先生去世,虽然在疫情期间讣告已不是新闻,但沈公之丧还是让我错愕良久。这大概不只是因为沈公为人的魅力,更因为他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离去让我意识到那个本就离我较远的时代的消逝。我曾听一位出版界的旧友讲过关于沈公的"笑话",一次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召开会议,沈公照例骑着自行车翩然而至,却被保安拒之门外,理由是"这里在开一个很高级的会议,收废品的谢绝入内"。
-
-
王志松
-
-
摘要:
讲谈社和新潮社是日本两家具有代表性的老牌出版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各有自己的市场范围,前者以大众文学为主,后者以纯文学为主.战后,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两家出版社都进行了战略调整.讲谈社创刊文艺杂志《群像》开始进入纯文学的领域,并由此提升了出版社的品味;新潮社则为拓宽读者层,创办了杂志《小说新潮》和《周刊新潮》,在探索将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结合起来的"中间小说"上做出了特殊贡献.这两家出版社在出版界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了当代日本文学创作的繁荣.
-
-
-
王志松
-
-
摘要:
讲谈社和新潮社是日本两家具有代表性的老牌出版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各有自己的市场范围,前者以大众文学为主,后者以纯文学为主。战后,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两家出版社都进行了战略调整。讲谈社创刊文艺杂志《群像》开始进入纯文学的领域,并由此提升了出版社的品味;新潮社则为拓宽读者层,创办了杂志《小说新潮》和《周刊新潮》,在探索将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结合起来的“中间小说”上做出了特殊贡献。这两家出版社在出版界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了当代日本文学创作的繁荣。
-
-
施冰冰
-
-
摘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经济实力以及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引起了众多关注。笔者以亲身经历作为一手资料,希望从海外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该领域内学者的学术研究以及出版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情况三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情况进行勾勒,并据此提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反思。
-
-
-
苏振华
-
-
摘要:
本文从学术研究方面分析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影响度,分析各阶段中国出版界对该作者作品的挖掘案例,为当下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米兰·昆德拉作品的畅销以及对其相关思想研讨的聚焦,当属外国文学引进中国成功案例的代表,同时其思想内容的中国本土化阐释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
-
邱雪松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针对1925年1月,商务印书馆旗下《妇女杂志》推出的“新性道德专号”,引发了一场以主编章锡琛和周建人为代表,与昔日新文化运动盟友陈大齐的论争。这场论争预示了五四启蒙知识分子在妇女问题上的分歧,间接促成了章锡琛离职于商务印书馆创办开明书店。就此论争展开论述,并就其对妇女运动和出版界的巨大冲击稍作申说,重现它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