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减税效应

减税效应

减税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160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理论与当代、中国民商、全国商情·理论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立信风险管理论坛、辽宁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10年财政管理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等;减税效应的相关文献由12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旭娟、潘文轩、吴力佳等。

减税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160 占比:99.68%

总计:31260篇

减税效应—发文趋势图

减税效应

-研究学者

  • 何旭娟
  • 潘文轩
  • 吴力佳
  • 姜辉
  • 张晗
  • 戴雅琴
  • 林彤
  • 白彦锋
  • 陈珊珊
  • Fu Mengyu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景华; 谢远涛
    • 摘要: 收入流动性是动态反映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指标,主要被用来考察社会个体收入分布的机会均等程度及时间路径。本文探索税收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机理和制度改革效应,从福利主义视角将总收入流动性分解为交换流动性和结构流动性两个指标,利用有限信息极大似然估计两阶段法,结合中国家庭微观追踪调查数据,检验了个税负担、税改带来的减税规模、地区和收入阶层差异对三类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总流动性、交换流动性和结构流动性三者对家庭个税负担的反应程度依次降低;个税制度改革前后的减税规模对交换流动性的影响大于结构流动性,并且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和收入阶层之间的异质性,即东部地区和高收入阶层的总收入流动性受到减税规模的正向冲击最大,而西部地区和低收入阶层的减税规模对总收入流动性的影响较小或者甚微。此外,个税免征额比重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流动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工资额既定的前提下,提高免征额有利于增强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流动性,而低收入家庭却与之相反;每个家庭挣工资人数的差异也会导致个税负担对收入流动性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有鉴于此,结合个体、家庭、地区和收入阶层的特征设置富有弹性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于缩小贫富差距、防止收入阶层固化、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 孙晶
    • 摘要: 2019年我国加大增值税改革力度,并推行更大规模、细化的减税措施,有效减少了市场主体税负。而且,增值税新政改革一大亮点就是,普通纳税人由最初16%和10%的增值税税率,降低至13%和9%,而增值税起征点提高,使我国制造业以及小微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从减税含义出发,阐述增值税新政改革为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带来的减税效应,总结基于增值税新政改革下小微企业具体发展路径,以期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助推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
    • 吉黎
    • 摘要: 面对宏观经济的复杂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以达到“稳就业、稳投资”的目的。基于2012—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减税对企业投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减税显著促进了企业投资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规模的扩大,从系数绝对值来看,减税对投资的促进力度更大。进一步按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行业进行分样本探讨,发现减税对于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和几乎所有行业的企业都显著增加了其投资规模,但减税对就业的影响则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只对非国有企业、较大规模企业以及生活服务业和零售企业具有显著扩大作用,说明相对于增加就业,企业更倾向于将减税节省的资金用于投资。这可能与我国所实行的投资偏向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因此,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减税政策,要从投资偏向型减税政策向就业偏向型减税政策转变;将减税降费政策向民营企业、大规模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实施创新导向型减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
    • 邓晓兰; 李夜衾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采用微观模拟法,运用平均税率和平均税额两个指标,从总体、不同收入群体和不同收入来源3个方面,测算了新个人所得税制的减税效应。研究发现: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所有收入群体都产生了减税效应,但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减税程度不同,减税幅度随税前家庭年收入的提高呈“倒U形”变化,即随着税前家庭年收入的提高,税负下降相对比率先提高后下降;提高基本费用扣除、引入专项附加扣除和调整税率结构等税改政策在不同收入群体中产生的减税效应不同;综合课税模式下综合所得的税负降低,经营所得的税负升高。对此,应建立基本费用扣除动态调整机制,让更多低收入群体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的红利;同时,需在减少税率级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扩大低税率级距等方面下工夫;对于同时拥有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的家庭,应允许在经营所得中扣除其在综合所得中未扣除的相关费用。
    • 吴燕
    • 摘要: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对2022年婴幼儿专项附加扣除制度的减税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模拟测算。研究结论显示,婴幼儿扣除确实起到了预期的减税效果,但由于平均税率的下降抵消了税收累进性的提高,加剧了纵向不公平,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婴幼儿扣除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特别地,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家庭和不同地区纳税人的减税效应与收入再分配效应存在异质性。因此,为了有效发挥婴幼儿扣除的减税与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功能定位,应继续扩大综合征收范围、引入“勤劳所得税收抵免”、合理设置灵活分摊模式、实行差异化精细化扣除以及逐步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
    • 肖春明; 郑少华; 高跃
    • 摘要: 文章以2011-2016年我国沪深A股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及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对样本企业财务绩效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改增"减税效应对企业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即"营改增"减税效应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2)"营改增"减税效应对企业的总资产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营业收入增长率影响虽然不显著,但表现为正向影响,说明"营改增"减税效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发展能力;(3)"营改增"减税效应对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即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4)"营改增"减税效应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资产报酬率影响虽不显著,但表现为正向影响,说明"营改增"减税效应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 陈海英
    • 摘要: 2016年3月18日我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自此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纳税制度,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是增值税改革的起点,但并非是终点。"营改增"虽然有诸多的利处,但是其政策缺陷和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本文主要从政策制定、金融利息抵扣和行业税负等角度探讨有关"营改增"的减税效应、政策缺陷以及制度重构。
    • 郝东; 赵紫薇
    •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的现状下,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赡养压力较大.而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增加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考虑了纳税人的异质性,旨在减轻其税收负担.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模拟分析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效应.研究发现,该扣除切实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对于中高收入人群的减税效应最为显著,但大部分符合扣除条件而未达到个税缴纳门槛的低收入人群无法享受其福利.因此,在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时可适时考虑相关情况以促进税收公平,并加强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 胡怡建; 严才明
    • 摘要: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产业链的高依存度是产业结构和税制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发挥好减税激励效应,才有利于我国双循环市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出口退税有效提高了出口市场占有率、调节了国际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但在双循环背景要求下,壮大国内市场可以减少出口退税,增加进一步普惠性减税降费的包容空间。目前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融合渗透,给"营改增"后的税目界定和征税权划分带来挑战,平台总部跨区域大空间虹吸税源侵蚀减税红利已成为区域间不公平税收竞争的置喙焦点,不利于国内市场大循环机制形成,应予以限制。而从长远看,增值税归属为中央税并转型在消费终端一次性征收,则是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双循环市场壮大的体制性飞跃。
    • 景明禹
    • 摘要: 关于中国减税降负效应的检验,目前多集中于整体层面,而对具体政策的减税效应检验仍然缺乏针对性。本文实证检验了小微企业减税和部分“营改增”、全面“营改增”的政策效果,发现除了全面“营改增”下的部分行业以外,以上三种政策都达到了显著的减税效果。此文进一步拓展考虑支出结构后的宏观税负对经济的抑制效应,认为较高的维持型支出占比会增强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在今后的财政支出中,应严格控制维持型支出的占比。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未来继续实施减税降负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