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业
冶金专业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冶金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397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职业、现代大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年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08理事大会暨河北钢铁科学发展论坛、第七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化学教学研讨会等;冶金专业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龙红明、张立强、李杰等。
冶金专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397篇
占比:99.48%
总计:23520篇
冶金专业
-研究学者
- 龙红明
- 张立强
- 李杰
- 王平
- 王海川
- 严康
- 严规有
- 何汉兵
- 兴超
- 包燕平
- 卢光明
- 吕俊杰
- 吕玉国
- 周其忠
- 姚娜
- 孟庆民
- 张革英
- 张黎明
- 春铁军
- 李家新
- 杨亲民
- 狄瞻霞
- 王敏
- 王瑞祥
- 罗集
- 范秀风
- 邓飞跃
- 郭丽娜
- 钟晓聪
- 闫永旺
- 陈亚楠
- 丁韵笙
- 万勇
- 严军
- 严凯
- 余正伟
- 佚名
- 关鲁雄
- 农斯淇
- 冯 磊
- 刁其军
- 刘卫斌
- 刘吉辉
- 刘坤
- 刘常青
- 刘志楼
- 刘志辉
- 刘竹林
- 刘颖杰
- 卢晓君
-
-
苏岱峰;
郝赳赳
-
-
摘要: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是山西省为打造技能强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为山西省唯一开设冶金专业的高职院校。文章针对目前钢铁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以及落实1+X证书制度四个方面入手,探索职业院校冶金专业“人人持证”的实现路径,以服务于山西省钢铁企业的发展。
-
-
农斯淇
-
-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贸易持续扩大,国内外各行业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基于此,各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应用翻译人才是指从事翻译工作或是翻译任务的主体,涉及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相对更高。当前我国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更侧重于文学翻译、贸易交易一类的商业翻译,而对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理工科类的翻译,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类词汇的翻译工作,应用型翻译人才缺口仍较大。
-
-
钟晓聪;
严康;
李金辉;
梁勇;
王瑞祥
-
-
摘要: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分析了研究生工作站、国家创新中心和重大科研项目三种产学研协同育人载体的作用,总结了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项目指导团队等产学研协同育人队伍建设经验,介绍了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利益机制和运行机制。
-
-
宋丽
-
-
摘要:
21世纪是科技经济和交流合作的时代,冶金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对冶金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和加强国际交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冶金工程专业的工作者越来越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以及学习冶金工程专业英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未来冶金专业的发展和创新更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外语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
-
严康;
刘志楼;
钟晓聪;
张忠堂;
王瑞祥
-
-
摘要:
对校企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冶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从优化教学大纲,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平台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
-
-
佚名
-
-
摘要:
2015年7月,从兰州理工大学冶金专业毕业的王进帅,机缘巧合来到华能平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检修部焊接班的一员。大学毕业来当焊工,这是王进帅之前怎么都想不到的事情。“我刚开始比较抗拒这个工作,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一个本科生学习焊接这个专业,有一点亏才,我心里也不太能接受。当同学们问我现在从事的是什么工作的时候,自己也有一点难以启齿的感觉。”
-
-
兴超;
姚娜
-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了高职冶金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所授的理论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多项目多岗位的双递进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开发第二课堂,利用智慧职教学习平台及慕课进行多元化学习。通过一系列改革,有多名学生在全国金属冶炼与设备检修大赛中获得个人及团体奖荣誉,毕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7.5%,学生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
-
-
张立强;
张超杰;
王海川;
龙红明;
万勇
-
-
摘要:
当前,冶金行业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发展。冶金工程专业要通过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不同专业间的深层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实现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的升级改造。
-
-
余正伟;
龙红明;
孟庆民;
春铁军;
狄瞻霞;
魏汝飞;
王平
-
-
摘要:
“新工科”背景下,安徽工业大学炼铁新技术团队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强调科研项目与科技竞赛有机融合和建立科技竞赛创新团队运行保障机制,构建了冶金类传统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教师也通过指导大学生收获了诸多荣誉,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
-
-
王志英;
刘坤;
刘颖杰
- 《2014年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冶金传输原理是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冶金工程专业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结合该课程及冶金专业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
-
严规有;
邓飞跃;
罗集
- 《第七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化学教学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原有冶金等工科专业所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已满足不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突破原来的框框,进行改革.主要做法是删去与前期课程相重复的内容,抓住本质及内在联系精选经典内容,确保仪器分析为重点,在介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前沿分析技术,把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密切融合在一起,编写出新的教材,经过几届的教学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