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6566篇;相关期刊1292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福建理论学习、合作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2中国农村经济论坛等;农民问题的相关文献由264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洪、周作翰、本刊编辑部等。
农民问题
-研究学者
- 张英洪
- 周作翰
- 本刊编辑部
- 秦晖
- 陆学艺
- 陈锡文
- 韩俊
- 刘保军
- 郭书田
- 宫希魁
- 张伟东
- 谢双明
- 党国英
- 刘程利
- 吕连仁
- 本刊评论员
- 李昌平
- 杜润生
- 温铁军
- 王明前
- 申端锋
- 胡丽美
- 苏海新
- 许经勇
- 刘保国
- 刘军
- 刘晓越
- 刘琳
- 刘锋
- 卢孔德
- 向夏莹
- 吴玉才
- 左凤荣
- 廖雷
- 张杰
- 张英红
- 曾光
- 朱永新
- 李伟
- 李长印
- 杨光
- 杨晓红
- 洪涛
- 熊宗仁
- 王建民
- 范剑青
- 董长贵
- 贲克平
- 赵阳
- 邓大才
-
-
吴业苗
-
-
摘要:
农民问题是“三农”根本问题,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坚决维护农民正当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解决乡村社会转型中的农民问题。新发展阶段的农民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不同,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脱贫致富,而是全方面提高乡村民生水平,全过程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更加复杂,进城与留守、空巢与养老、小农与大农、散居与聚居等民生问题相互掣肘,唯有抓紧、抓好改善乡村民生这个关键点,乡村振兴才能有效施展“组合拳”。因此,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不能“重物轻人”,不能把乡村振兴简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更不能在实施中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
-
-
刘金华
-
-
摘要:
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农民问题,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的坚定盟友。《法德农民问题》作为恩格斯论述农民问题的代表性文章,集中阐释了恩格斯对于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充分论证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农民阶层的策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对于引导农民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争取最广大的农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
-
王承哲
-
-
摘要:
农民问题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百年实践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践探索蕴含着历史任务变迁中的农民使命担当,基本国情未变下的农民要素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现实,国家现代化征程中的农民补短选择等内在逻辑。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践探索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主要是:坚持党对农民工作的领导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首要前提,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重要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则,保障农民利益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
-
吴志平;
向金香
-
-
摘要: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从而正确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罗亦农是较早重视农民问题的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探索,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认识。罗亦农对农民问题的探索与实践,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启示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振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
-
刘少明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积累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第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农民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增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对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引领。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升农民的政治地位,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自治,为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保障。第三,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解决农民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尊重农民在解决农民问题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和运用解决农民问题的科学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慧,启示我们在进一步解决农民问题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探索运用科学的方法。
-
-
龙涌霖
-
-
摘要:
一般认为,秦汉古典宇宙论的政治功能主要在限制大一统君权,但这不足以解释其在秦汉兴起的复杂原因.实际上,它并非只是儒生单方面限制君主的理论工具,而是君臣双方基于大一统农民问题之共识而达成的治国框架.由于大一统郡县制、户籍制的严密化,民众如犯罪或不堪苛政,已不具备封建时代的逃亡条件,故往往会对抗政权.这成为大一统治理的结构性难题.汉代人将此问题归结为阴阳不和,实即国家行为不能顺应农民生活的四时节律.由此,调和阴阳成为汉代治国首务,具体实践即以月令为宇宙图式的治理体系.在此政治形势下,汉代儒学吸纳并重新阐释了月令图式,发展出了具有教化意义的阴阳刑德论,以及能进行广泛道德规谏的天人感应论.考察这一段思想演变,可以看到农民问题与阴阳问题的深层关联,正是宇宙论得以被君主接纳并向汉代思想全面渗透的政治基础.
-
-
周展安
-
-
摘要:
本文以193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论战内部的脉络及其历史方位,尤其注重论战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所包含的思想和政治动能。为此,首先分析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继而探讨论战中农民问题何以被确定为革命的核心问题,进而阐述由生产关系论所引出的土地革命展开的可能性,最后分析部分论者如何从“不平衡发展规律”入手确定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总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对中国革命的目标、内容、方式、前途等作出了系统的学理论证,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政治经济学脉络。
-
-
傅志华;
申学锋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通过革命斗争实现从区域红色政权领导者到全国执政党的转变,并领导一个落后的大国逐步崛起,在新时代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百年大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诸多经验之中,从国情出发抓住中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特别是通过财政手段很好地处理了党与农民的关系,无疑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财政视角为切入点,从动员农民、依靠农民、为了农民三个层面分析了党与农民关系的百年演进轨迹,并总结了历史启示.
-
-
易莉;
梁伟
-
-
摘要: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尤其是在对待农民问题上,实现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在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研究列宁在处理农民问题上的思想遗产,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
杨琴;
高君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进程表明,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的指导,从农民的实际出发,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处理好解决农民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今后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
-
曹俊杰
-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已经历了30余年的光辉历程,人们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撇开其他任何两个问题而孤立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十分困难和不现实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单纯以农业论农业不行,必须同时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三者紧密联系而被称为"三农"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妥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其根本路径是加强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简称"新三农")建设,并协同推进"新三农"发展.并提出了积极发展新农业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加快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民成长,塑造新农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积累人力资本的建议。
-
-
-
何延成;
王平;
杨金丽;
瞿洪榕;
刘正海
-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在我国当前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
-
赵青宇;
崔曙平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就地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区别与人口向大中城镇集中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就地城镇化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强调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就业,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就地城镇化的几种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型期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就地城镇化,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与建议.
-
-
赵青宇;
崔曙平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就地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区别与人口向大中城镇集中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就地城镇化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强调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就业,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就地城镇化的几种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型期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就地城镇化,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与建议.
-
-
赵青宇;
崔曙平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就地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区别与人口向大中城镇集中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就地城镇化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强调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就业,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就地城镇化的几种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型期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就地城镇化,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与建议.
-
-
赵青宇;
崔曙平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就地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区别与人口向大中城镇集中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就地城镇化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强调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就业,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就地城镇化的几种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型期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就地城镇化,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与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