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反贫困
农村反贫困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1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专利文献37077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领导决策信息、思想政治课教学等;
农村反贫困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欣、向德平、余明江等。
农村反贫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077篇
占比:99.78%
总计:37157篇
农村反贫困
-研究学者
- 刘欣
- 向德平
- 余明江
- 刘冬梅
- 李战国
- 杨颖
- 熊进光
- 王媛媛
- 王敏
- 秦其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 乔永平
- 任伟
- 凌玲
- 刘小珉
- 刘胜林
- 南平
- 古学斌
- 吴文婷
- 吴海燕
- 吴臣辉
- 周柯东
- 和云
- 夏月龙
- 孙益全
- 岳映平
- 师慧丽
- 庄天慧
- 庞慧
- 庞慧1
- 张乾元
- 张光雄
- 张卓颖
- 张和清
- 张巍
- 张帆
- 张建春
- 张芳
- 张芳娟
- 彭徽
- 彭继增
- 文建龙
- 方琼
- 朱玉春
- 李光绪
- 李全喜
- 李嘉岩
- 李学术
- 李忠慎
- 李春燕
-
-
李光绪;
汝秀梅
-
-
摘要:
2021年,党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前提是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可行能力理论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农村反贫困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而是要把人们当作主动参与者,要保障农民的实质自由得到充分实现,农民的可行能力得到提升。
-
-
邹铁钉
-
-
摘要:
本文在三部门经济框架下拓展了 Harris和Todaro(1970)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H-T模型,对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机制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层级在地区之间的梯度分化与城乡之间高达1.9~2.6倍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以及在不同城镇之间跨区流动的根本原因.养老保险可携带性是通过改变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和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作用.提高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在2000-2019年间可使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35%以上,并可使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减少15%~34%.有力地验证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城乡协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及其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方向.
-
-
张芳娟;
张乾元
-
-
摘要:
我国通过七十多年农村反贫困制度建设,建立起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以"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为支撑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根本的核心理念,依托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和具体制度,实现了社会结构稳定与社会制度变革的统一、群众生活富裕与发展能力提升的统一,以及经济良序发展与生态持续保护的统一.
-
-
许彩玲
-
-
摘要: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
张建春
-
-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反贫困事业,逐步构建起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两轮驱动式"扶贫格局.在长期实践中,我国社会保障助力农村反贫困取得巨大成就.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反贫困事业也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在决胜脱贫攻坚战之后,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反贫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夯实保障性扶贫基础;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群众的保障需求;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项制度的有机结合,完善社会保障反贫困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协同治理效能;优化保障性扶贫政策措施,综合发挥社会保障的保障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
-
-
白维军;
王奕君
-
-
摘要:
在农村反贫困中,我国经历了从救济扶贫到开发扶贫,再到攻坚扶贫、精准扶贫的政策变迁.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经验包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党的领导与社会动员相结合、普遍帮扶与重点攻坚相结合、宏观规划与配套措施相结合.进入新时代,应当充分认识贫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全新的理念和举措对农村贫困进行精细化治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农村扶贫工作中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执行力.
-
-
张芳;
游训龙;
王丹;
顾里阳;
周柯东
-
-
摘要: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贯穿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国的反贫困行动伴随着建国初期、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三个阶段不断深入发展,从最初的救济、粗放扶贫再到如今的精准扶贫,国家所采取的反贫困治理措施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反贫困治理实践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本文基于对贫困的概述、反贫困的主要历程、反贫困的具体行动、当前反贫困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反贫困斗争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双向联系,发现反贫困斗争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中国梦为反贫困提供了长效内生动力,反贫困与中国梦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最后提出了实施有效的扶贫模式、大数据思维下精准考核、人才下乡制度的强化、预防贫困机制的建立健全等四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反贫困路径优化措施。
-
-
袁树卓;
高宏伟;
彭徽
-
-
摘要:
在贫困的精准治理中,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值得关注.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归纳,构建了农村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框架.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维度和结构.然后,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再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最终获得2个二阶因子8个一阶因子的测量量表.本文为新时期的政策治理"重心下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
-
刘小珉
-
-
摘要:
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视角看,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为未来民族地区进一步开展反贫困工作,尤其是新形势下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取得成就的制度基础;政府主导并承担主体责任.
-
-
段龙龙;
王林梅
-
-
摘要: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已然成为新时期我国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深水区"与"攻克堡垒"。本文借助国定贫困县"摘帽"这一典型事实并构建农村反贫困决定理论框架,以西部地区2008年到2016年81个国定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数据为样本,实证对比考察了助推西部地区农村快速脱贫的主导性因素及其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率、产业结构、政府财政能力和金融发展程度是贫困县能否"摘帽"的决定性因素;但贫困县在脱贫攻坚发展过程中仍要持续注重扩大居民消费和扩大基础设施供给的基础性减贫作用。当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大规模农转非城镇化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对于壮大教育医疗等能力减贫渠道而言具有明显的排斥和挤出效应,因此应当持谨慎态度。研究还发现国定贫困县这一外生制度身份可能通过影响财政行为而对贫困县如期"摘帽"产生了负面效应,为了抑制这一效应,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增加公共服务类支出,同时积极动员社会资源,以免落入国定贫困县"输血式"救济陷阱。
-
-
-
-
-
-
-
-
-
-
- 曹邦文
- 公开公告日期:2001-12-12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烧式农村燃柴炉灶,整个炉灶分上、中、下三段,包括炉壳,预热空气夹层、炉芯、炉桥、进料管,置于炉芯上的锥体延伸至炉灶上段,同时又兼木炭燃烧室的炉桥,两侧为手动和机动进炭管,尾气与尾气道连通,下段为木炭和灰烬的分流机构,设置有手动和机动的木炭进出结构,进料管配上漏斗还可对散装燃料自动进料,该炉灶热效率高,热损失小,对环境的污染小,可制取木炭,适用于各种新柴及作物附产品、下脚燃料,理想的缺煤、缺柴地区和木材、稻麦加工厂及宾、餐馆制作柴火饭菜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