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村低保

农村低保

农村低保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70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654篇;相关期刊384种,包括法制与社会、领导决策信息、中国民政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等;农村低保的相关文献由691位作者贡献,包括寇浩宁、左停、韩华为等。

农村低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7 占比:7.4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8654 占比:92.51%

总计:9355篇

农村低保—发文趋势图

农村低保

-研究学者

  • 寇浩宁
  • 左停
  • 韩华为
  • 刘同芗
  • 易丹
  • 杨成波
  • 郭京裕
  • 郭健美
  • 丁国峰
  • 卓锴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会芳; 方晗笑
    • 摘要: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自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来,为千万农村贫困家庭提供了兜底保障,显著缓解了农村社会的贫困状况。但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这一政策运行的结果,缺乏从政策执行过程的视角对这一政策的考察。文章基于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针对农村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泛福利化”、变通式执行、瞄准偏差、难以嵌入乡土环境等困境,深入分析了造成政策执行困境的根源。解决困境的出路在于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与瞄准效率,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等。
    • 李鹏; 张奇林; 高明
    • 摘要: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继实施,农村低保政策近年来呈现快速变迁的实践形态。为清晰展现农村低保政策在这一历史转型之中的演进样态,系统梳理引致变迁的机制和推进动力,在修正后的间断-均衡框架和政策范式有机结合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运用历史文献回顾、纵向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7年农村低保政策全面实行以来的变迁逻辑进行详细梳理与剖析。研究发现,农村低保政策演进符合间断-均衡特征,均衡期通过政策设置及其工具常规调整以负反馈的形式进行渐进调适。但是,随着中央以及政策注意力转向,政策图景和总体性目标也随着发生变化,同时受政策专家、媒体舆论以及焦点事件推动,正反馈效应强化促使政策发生显著间断。不同场域下多方行动者通过价值理念引导及其相互作用,有利于提升回应性并推动政策发展创新。
    • 胡志豪; 江艳军
    • 摘要: 近年来,农村低保户就医行为与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农村低保户福祉水平提升,但贫困课题并未因此消失,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当出现灾难性外生冲击时,农村低保户更易受到收入的掣肘,出现“大病拖小病”及久病不医的现象。此外,农村低保户属于低收入群体,出现“返贫”的概率较高。因此,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根据2014年各省(市、区)GDP水平将各省(市、区)分为3档,从户籍、收入及财产标准3方面识别“真实”农村低保户与农村非低保户,得到有效样本分别为241、665个,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评估农村低保对低保户就医行为及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低保显著促进了低保户的就医行为,即农村低保促进了低保户往评级更高的医疗机构就诊的动机,但影响有限,且净效应仅为0.216。然而,对于农村低保对低保户健康的影响,农村低保对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没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建议提高低保金补贴及分级补贴低保金。
    • 张兴华; 陈家贤
    • 摘要: 我国在2007发布《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规定,《通知》明确指出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在当地低于最低生活标准农民的基本权益。可知,农村低保制度对于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基本生活的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农村福利体系中起到了兜底的作用。通过对比2007年与2019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和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经过12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出现了泛福利化、目标转移等问题。在泛福利化、目标偏移的现状之下,低保确实给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农村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基于学者们对农村低保制度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低保制度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 王玉明
    • 摘要: 2万亿元711元/人·月6362元/人·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增加社会救助等民生资金投入,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超过2万亿元。截至2021年底,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711元/人·月、6362元/人·年,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1倍和2倍。
    • 张昌柱; 陈文美
    • 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也要相应转型。农村低保制度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保障标准较低、城乡差距较大、人群识别困难、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协调性欠缺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低保资金来源单一、资格审核实操性不强、农村低保与相对贫困的目标定位不同。推动农村低保制度转型,一是要拓宽低保资金来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要科学规范审核实操性,明晰部门之间权责;三是要部门联动实时动态监测,激发低保户内生动力;四是要协调各群体差异性,分层次治理。
    • 武凤平
    • 摘要: 低保是社会为最低层生活人民提供的一项公共福利,可以有效缓解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强化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特别是农村低保运行机制的出现,为解决民生带来重大的改进,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为农村生活困难的群众做好最后一道防守线。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更应探究农村低保运行机制的创新工作,为农村低保提供良好的、创新性的改进,增强对农村低保户的公共救助功能,通过社会各条战线的救助,保障农村低保户,仅供参考。
    • 黄顺武; 丁章伟; 张亚妮; 孙杜霞
    • 摘要: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需要有效衔接、统筹推进。文章基于2011-2018年五省408个县的面板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度量了各县的乡村振兴水平,实证检验了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的实施有利于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这一效应在贫困县样本中更加显著,且主要影响在经济领域。基于农村低保视角,进一步研究表明农村低保发挥了兜底作用,其对绝对贫困人口的瞄准程度越高,越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政策含义表明,地方政府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与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农村低保保障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 摘要: 子长市后桥小学创建于1959年,地处子长市城南,学区服务于后桥、陈家洼、桃树洼三个行政村。学校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现有23个教学班,1388名学生,建档立卡120名,农村低保23人,残疾学生3人,特困救助1人,送教上门1人,单亲家庭204人,人学率100%,巩固率100%。学校现有教职工81人,专任教师75人,本科56人,大专19人。
    • 张波
    • 摘要: 桌上是可口的四菜一汤,桌旁是笑容可掬的老人和轻言细语的管理人员,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家常,像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这是井研县周坡镇大佛农村敬老院时常出现的场景,也是乐山市为特困人员打造“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乐山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强化精准施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统筹推进连片扶贫与“插花”扶贫。全市上下发扬“钉钉子”精神,从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生活救助等方面入手,创新开展兜底保障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实现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