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策范式

政策范式

政策范式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95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等;政策范式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浩淼、刘畅、刘范等。

政策范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9.7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695 占比:90.14%

总计:771篇

政策范式—发文趋势图

政策范式

-研究学者

  • 张浩淼
  • 刘畅
  • 刘范
  • 周光礼
  • 岳经纶
  • 温卓毅
  • FU Shoufang
  • XU Zengyang
  • 丁忠毅
  • 于翔

政策范式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梦娜
    • 摘要: 农村宅基地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明显的范式阶段:主导分配阶段(1949年-1961年)、两权分离阶段(1962年-1981年)、强化管理阶段(1982年-1996年)、严格管控阶段(1997年-2014年)与改革探索阶段(2015年至今),不同范式阶段的话语体系和政策风格截然不同,而且政策问题构建、政策目标定位与政策工具选择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2015年以来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使宅基地政策更具公平性、人本性和时代性,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不断突显资源共享性、成果共享性将成为这一宅基地范式阶段重要的发展趋势。
    • 刘奉越; 刘睿声
    • 摘要: 技能培训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承担着提升社会成员技能水平和人才竞争力的历史使命。从间断均衡理论视角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技能培训政策变迁经历了三个均衡期和两个间断期,呈现渐进发展与间断发生的复杂演变特性。在英国技能培训政策变迁历程中,以突变性和非线性为特征的焦点事件是政策间断均衡变迁的重要触发机制,行动者参与的政策场域状态是技能培训政策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因素,执政理念变化处于关键主导地位。由上述变量构成的动态作用机制是英国技能培训政策变迁的内在机理,推动政策状态在线性的稳定渐进和非线性的间断突变间切换。
    • 李鹏; 张奇林; 高明
    • 摘要: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继实施,农村低保政策近年来呈现快速变迁的实践形态。为清晰展现农村低保政策在这一历史转型之中的演进样态,系统梳理引致变迁的机制和推进动力,在修正后的间断-均衡框架和政策范式有机结合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运用历史文献回顾、纵向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7年农村低保政策全面实行以来的变迁逻辑进行详细梳理与剖析。研究发现,农村低保政策演进符合间断-均衡特征,均衡期通过政策设置及其工具常规调整以负反馈的形式进行渐进调适。但是,随着中央以及政策注意力转向,政策图景和总体性目标也随着发生变化,同时受政策专家、媒体舆论以及焦点事件推动,正反馈效应强化促使政策发生显著间断。不同场域下多方行动者通过价值理念引导及其相互作用,有利于提升回应性并推动政策发展创新。
    • 李智超; 于翔
    • 摘要: 政策变迁如何推动智慧城市从理念走向实践?基于1984至2020年的1257份城市管理政策文献,通过对发文数量、发文主体和发文内容的分析发现,我国城市管理政策文本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政策体系趋于完善,总体上以省市两级政府机构发文为主。经过初创探索、制度建设、技术革新、数字转型、智慧治理五个发展演进阶段,政策主体从单一权威到多元共治、政策目标从刚性城市到柔性城市、政策工具从财政驱动到技术驱动、政策价值从经营城市到人民城市,其变化反映了我国城市管理政策范式从依制而治,转换为以智为治。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的技术治理,更好地展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 徐媛媛; 武晗晗
    • 摘要: 我国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救灾捐赠政策,运用间断-均衡理论中政策图景与政策场域的互动,契合政策范式转化的关键因素——政策总目标,建构分析救灾捐赠政策变迁的理论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救灾捐赠政策划分为三个间断期和四个均衡期。研究发现,从“维护政权稳定”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定时期的政策总目标,推动了政策图景从“生产自救”到“放管结合”的变化,政策场域在此过程中逐步拓宽,包括社会团体、媒体及民众等在内的非官方决策主体,在救灾捐赠政策议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打破了既有的政策议定场所,推动了救灾捐赠工作趋于规范合理化。同时,1991年华东和中南地区旱涝灾害、1998年特大洪水和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等焦点事件触发救灾捐赠政策的间断,成为救灾捐赠政策均衡间断转换的直接因素。通过对我国救灾捐赠政策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的探寻,进一步验证了间断-均衡理论与政策范式契合的解释力和应用的可能性。
    • 王洛忠; 刘亚娜
    • 摘要: 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发展与成熟背景下,智慧养老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化解养老服务资源供需矛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选择。文章反思智慧养老政策发展、围绕核心议题探讨政策范式变迁与趋势,提出政策优化思路。研究发现,2011年以来我国智慧养老政策经历了起步摸索、转折拓展、探索发展、综合多元等四个阶段。核心议题围绕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展开,强调网络和信息化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创新养老模式。突出表现出智慧养老产业化发展与政府主导两条路径并举的特点:培育和丰富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技术研发与服务管理;政策规范引导与组织实施保障,政府主导加强涉老平台建设。形成了不同阶段特点的政策范式:由利用新兴技术的初步摸索与尝试,发展为方式与领域的拓展,进而聚焦于健康养老领域的先行先试,培育形成养老新业态。未来政策发展将回应养老的本质内涵要求,政策供给应对复杂差异化的养老需求,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完备的服务内容体系;整体性视域应对老年人养老问题,健全政策的体系化设计;政策支持智能化硬件建设,形成完备的可持续的全流程的信息平台和网络。
    • 彭忠益; 高峰
    • 摘要: 矿产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系统探究矿产资源管理政策范式变迁历程、变迁机制与变迁逻辑,对优化当前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策范式变迁理论框架,以1986年到2019年年间中央层面颁发的511份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政策文献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范式变迁与演变逻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政策范式经历了"规范化—市场化—集约化—战略化"四个阶段的变迁,每个阶段的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各有侧重;理念转变和体制改革是推动政策范式变迁的主要原因,其变迁规律体现为政策问题由"基础性"到"战略性"、政策目标由"单一"到"多元"、政策工具由"严格管控"到"宏观调控"的演变逻辑.
    • 许小玲; 方雅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不断演化,在帮助贫困和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利用政策范式的分析框架,以政策背景、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为分析维度,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范式的变迁历程.历经应急化、滞缓化发展、稳定化发展三阶段后,中国社会救助政策开始进入民生共享化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和依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之路是中国社会救助政策范式变迁的实践逻辑.社会救助政策民生共享化范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使民生共享化范式得到更好落实,未来需要在政策理念上,坚持双重价值取向,增强社会救助"兜底"及"预防"功能;在政策工具上,优化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救助效率和精准化.
    • 吴佳
    •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增加,加之流入城市的土地租金价格日益高企,租赁住房成为新市民、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重要保障.在租购并举的发展期,政府通过直接参与,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兜底",编制"安全网",为城镇中低收入人群和新市民提供政策性租赁住房.同时,综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租赁住房市场建设,不再使保障性租赁住房残余化,通过完善租客权益使租赁住房切实发展成为一种居住生活方式的选择.
    • 张凤娟; 胡彬玮
    • 摘要: 重点学科建设是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路径,系统探讨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范式变迁及变迁逻辑对调整和创新"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领域的重要政策文本,对其进行高频词统计、编码、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划分为理性本位(1985-1991年)、效益导向(1992-1997年)、创新为先(1998-2005年)、协同创新(2006-2014年)和追求卓越(2015年至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在政策情境、政策行为主体、政策问题、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方面均呈现较大差异,重点学科建设政策范式变迁也体现了一定的嬗变逻辑,如政策情境呈现出由单向度到多向度的转变,政策行为主体经历了由一元主体到多元协同的发展,政策问题发生了由强制性到诱致性与强制性结合的演变,政策目标体现了由注重基础到追求内涵的变革,政策工具则展现出由刚性到刚柔并用的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