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补偿
农业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法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04618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知识经济、农业经济、山西农经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2008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等;农业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尊梅、秦小丽、韩学平等。
农业生态补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4618篇
占比:99.96%
总计:204706篇
农业生态补偿
-研究学者
- 刘尊梅
- 秦小丽
- 韩学平
- 曾小红
- 王经政
- 陈海鹰
- 高尚宾
- Patricia Marcouse
- 吴子龙
- 吴运东
- 周颖
- 唐铁朝
- 张慧坚
- 张浩
- 张燕
- 李建英
- 李杰瑜
- 李立
- 燕艳1
- 王旭伶
- 蔡运涛
- 谢帆
- 赵昕
- 赵润
- 陈刚
- 陈海军
- 韩雪
- 黄小洋
- 严立冬
- 付伟
- 仝爱华
- 余小琳
- 倪喜云
- 倪萌
- 凌龙
- 刘冬梅
- 刘婷婷
- 刘广明
- 刘建杰
- 刘文博
- 刘晓燕
- 刘玉玉
- 刘玲
- 刘璇
- 刘益平
- 刘秀红
- 刘静
- 卜晓颍
- 叶菁
- 叶馨怡
-
-
徐媛媛;
付伟;
李倩;
李龙;
胡乐祥
-
-
摘要:
为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是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手段。从经济效益和社会角度简述农业生态补偿实现的基础前提。采用DPSIR模型的五个方面对建立云南省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实施状况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构建云南农业生态补偿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中宏观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对其影响较大。就推进云南省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开展补偿示范区、将农业生态补偿纳入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
-
-
周颖;
梅旭荣;
杨鹏;
刘静
-
-
摘要: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
-
曾哲
-
-
摘要: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简称CAP)是欧盟共同政策中的互助类政策.CAP自启动以来经历了数次改革,在最近一轮调整中环境保护的导向性愈发明显.德国将CAP中的绿色发展机制在本国有效实施的同时,联邦政府针对生态农业发展初期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企业进行生态补偿.文章在CAP框架下,对德国农业生态补偿进行考查,并为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出建议: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将价格支持补贴逐步向直接支付补贴过渡;提高脱钩直接补贴的比例;细化生态补偿标准,规范生态补偿程序.
-
-
-
-
王经政;
秦小丽
-
-
摘要:
在追索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历程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开展的主要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如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利用和畜禽规模养殖排泄物管理、"三品一标"生态认证等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法规政策尚不健全,实践中"开源型"的补偿风格也存在不少问题.未来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有效提高补偿政策的执行效果,不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秦小丽;
许忠荣;
仝爱华
-
-
摘要:
目前宿迁市绿色农业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生态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是很到位、绿色农业风貌总体相对落后等.为了借农业生态补偿之力更好地推动宿迁市的绿色农业发展,在对绿色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补偿互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合理整合农业生态补偿项目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完善"农废"综合利用补偿提高绿色农业发展动力,扩大森林补偿范围改善绿色农业发展环境,强化资金与政策扶持推动绿色农业有效发展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
-
卜晓颍
-
-
摘要: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而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和目标.在绿色发展视野下,必须加快农业发展中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法制建设,为实施绿色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推动农村和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
-
孔德帅;
靳乐山
- 《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地下水超采治理与农户收益状况的重要保障制度.基于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运用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的分析框架研究了地下水超采区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表明,在地下水超采治理中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必要性,但现有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低于农户机会成本,可能会导致农户参与补偿机制的“自愿性”不足;现有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于补偿“条件性”的重视不够,将影响补偿机制的效率和地下水压采目标的达成.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对改善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2008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
| 2008年
-
摘要:
本文从研究巢湖污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并借鉴国内生态补偿的成功案例以及国际农业生态补偿的实践,探讨了该区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及相应的管理政策,为系统的建立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