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分配

再分配

再分配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7805篇;相关期刊796种,包括人民论坛、社会、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再分配的相关文献由1804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瑞雪、朱樟明、杨银堂等。

再分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9 占比:1.4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7805 占比:98.51%

总计:78985篇

再分配—发文趋势图

再分配

-研究学者

  • 丁瑞雪
  • 朱樟明
  • 杨银堂
  • 刘术彬
  • 李松龄
  • 黄建宏
  • 李伟
  • 吴敬琏
  • 高书生
  • F·布瓦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庞志; 刘凌晨
    • 摘要: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再分配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从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的历史沿革来看,从18世纪至今先后经历了反对——支持——反对三个主要阶段。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设中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从整体着眼,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策略。
    • 孟天广
    • 摘要: 通过福利制度实施再分配被认为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正和塑造合法性等功能。近年来我国实施“民生导向”的福利改革反映了国家—社会关系在“分配政治”维度上的历史回归,因而有必要聚焦再分配的制度设计和制度绩效考察福利改革的政治效应。倾向值匹配分析发现,福利制度有效地强化了政治信任,但提升效应存在“央强地弱”的层次化现象。制度设计约束着再分配产生政治信任的效应,普惠性福利的政治回报高于选择性福利,豁免性福利比转移性福利的政治回报更稳定。基于因果中介分析进一步考察制度绩效、福利偏好和公正效能感传递福利生产政治信任的机制性作用,发现再分配生产政治信任的首要机制是制度绩效,其次是福利偏好。因此,通过福利制度推进共同富裕取决于福利制度的优化设计和再分配过程的有效治理。
    • 马红鸽; 韩亭利
    • 摘要: 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遵循,也是养老金制度设计的核心要义。法国马克龙政府的养老金积分制改革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将退休后的养老金收益与个体整个职业生命历程关联、对特殊群体采取倾斜政策等,实现了养老金制度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分配正义。鉴于此,新时代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应继续致力于公平正义的价值遵循: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实现养老金制度的起点公平;构建缴费年限自动调节机制,根据个体差异建立渐进式、弹性化的退休制度,实现职业生命历程所做贡献与退休后所享福利的均衡,突出养老金制度的过程公平;强化养老金制度的再分配功能,缩小制度性待遇差距,做到结果公平。
    • 黄艾
    • 摘要: 基于对“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历史考察,从理念、政策、实践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基层媒体公共服务的价值逻辑、运行逻辑以及实践路径。国家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催生了20世纪末的反思与行动: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提供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以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一逻辑里蕴含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为人民服务”的施政理念和智慧。政府通过再分配和“去商品化”的方式,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果,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这对当下实现“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时代命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思考。
    • 孙佑海
    • 摘要: 为保障党中央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大决策的有效实施,根据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能,我国有必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法律体系。我国在促进共同富裕的立法方面有一定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本法缺位,初次分配立法有诸多空白、现行规定不够合理;再分配立法进展缓慢,房地产税立法、遗产税立法等重要法律迟迟未能出台;三次分配立法存在短板,现行慈善立法不够完善,导致社会成员捐赠意愿不足等。为此,应当抓紧研究制定“共同富裕促进法”,将其作为推进共同富裕领域的基本法。与此同时,还应完善推进共同富裕领域的专项法——初次分配立法、再分配立法、三次分配立法,以期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法和专项法相协调的促进共同富裕的法律体系。
    • 乔国良; 代亮; 杨跃民; 侯啸天
    • 摘要: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再度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近年,我国高度重视收入再分配,并将共同富裕纳入了“十四五”规划。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工具,对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比偏低、居民收入与税负不够匹配、税制设计缺乏弹性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进而抑制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进行了多层次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 杨秀云; 冯子纯
    • 摘要: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建立协同机制,构建包括三种分配形式在内的协同性三次分配制度。协同性三次分配制度是促进三种分配形式协调配套、同向发力的一套制度安排,而不是与三种分配形式并列的一种分配形式。构建协同性三次分配制度,应坚守分配倾向的人民性、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分配形式的耦合性、分配过程的和谐性和分配操作的艺术性五个原则;在分配对象、分配领域、再分配职能、三种分配形式的关系、分配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科学确定黄金分配率,充分发挥再分配的杠杆作用,审慎推动第三次分配。
    • 陈朝月
    • 摘要: 霍耐特与弗雷泽围绕正义理论发生了一场“承认还是再分配”的论争。这场论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在社会正义的分析框架上,霍耐特倡导承认一元论,弗雷泽提倡视角三维论;在社会非正义的经验参照点上,霍耐特将参照点置于个人被蔑视的心理体验中,弗雷泽认为正义的民间范式才是更为可靠的参照点;在正义理论的规范基础上,霍耐特秉持好生活理论,弗雷泽坚持参与平等原则。这场争论是批判理论的内部之争,展示了批判理论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西方社会的正义问题所做出的不同诊断,体现了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的完成。
    • 蔡昉
    • 摘要: 在国民经济三大需求因素中,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最具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和长期可持续性,可以产生带动出口和投资增长的乘数效应.扩大居民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关键是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提高国民收入中住户收入的份额和劳动者报酬比例,进而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既可以实现改善收入分配的目标,同时也具有显著扩大消费的效果.然而,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所谓的“涓流效应”,初次分配也不能根本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最终手段在于政府实施再分配政策,通过税收、转移支付以提供更高水平、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达到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统一,在新发展阶段上,应该把实现脱贫的农村家庭、进城农民工和老年群体作为重点人群,挖掘其巨大的消费潜力,促进其尽快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 孔涵
    • 摘要: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愿景,收入分配领域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以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为理论支点,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进行价值分配的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税收对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进入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和劳动价值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优化再分配调节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根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