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盘西化

全盘西化

全盘西化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7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5篇;相关期刊493种,包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前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全盘西化的相关文献由73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太原、王岳川、刘集林等。

全盘西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8 占比:84.6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35 占比:15.08%

总计:895篇

全盘西化—发文趋势图

全盘西化

-研究学者

  • 张太原
  • 王岳川
  • 刘集林
  • 周忠高
  • 季羡林
  • 张允熠
  • 张晓唯
  • 本刊评论员
  • 郑大华
  • 郭建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志成; 郑济洲
    • 摘要: 近代中国,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表现为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胡适的“充分世界化”论和张佛泉的“实质西化”论等。当前,文化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现代化视域下,“两个结合”是民族文化的发展理念,其内蕴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原创性与借鉴性的辩证统一。通过对近代中国“全盘西化”思潮进行再批判,有助于理解文化自信在消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中发挥的作用,其实践理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魂,明确其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以中学为源,强化文化自信意识;以西学为鉴,丰富文化思想内涵。
    • 张三萍; 马慧玲
    • 摘要: 黄玉顺将“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视为现代新儒学和全盘西化论区别的标志,认为梁漱溟是全盘西化论者。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范式的两大学派,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区分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而在于对如何吸收西学的不同回答及为吸收西学所作的哲学论证,在于通过文化选择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他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对立表现在:反对全盘西化论将儒学与封建专制制度等同的观点,通过区别制度儒学与儒学义理而彰显后者的永恒价值;检讨全盘西化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局限性,要求整全地了解西方文化;主张中国和世界未来文化要走中国的路,并且提出返本开新的儒学复兴之路;反对全盘西化论“现代化即是西化”的主张,提倡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梁漱溟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修正了全盘西化思潮的极端化倾向,最终与全盘西化思潮构成对立互补关系。
    • 安立志
    • 摘要: 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幅图片,上有文字称,要在五年内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云云。没有看到这则信息的全文,只就图片上的文字作点解析。且不管“全面复兴”(是否“全盘西化”的异曲同工)的不留余地,即使“传统文化”这个范畴也是全称概念,由于其中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荒谬是显而易见的。
    • 陈蕾桦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先生救国心切,提出“全盘西化论”,这对推进中国思想进程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从该理论提出的基础——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及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三方面浅谈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 李光仪
    • 摘要: 针对20世纪末的"85新潮"美术,一直存在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这只是在模仿西方,而否定其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回顾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中西方艺术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85新潮"过后的三十余年里,艺术家们逐渐寻找到创作语境,以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树立了新的中国当代艺术面貌.文章试图对1985年—1989年间"85新潮"美术运动展开简要论述,同时结合当下艺术界回顾那段历史的各种声音,以针对否定"85新潮"历史意义及对全盘西化的言论提出反对意见.论证在"85新潮"成长起来的一代所谓"西化"艺术家其实是真正站在中国语境中表现现实关怀的艺术家.
    • 冯晶
    • 摘要: 文章阐述了艾思奇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评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庸俗的进化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是主观唯心论者"应付环境"的方法,而不是科学方法。探析艾思奇评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摒弃不良思想影响;有利于树立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观念;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 张允熠
    •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至功阙伟,不容否认.但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是有缺点的,这种缺点就是形式主义和绝对化,主要表现在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上.缺点虽然不是"五四"的主流,但影响深远.陈独秀是"五四"激进反传统的总代表,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是主张中西融合的.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多次反复和变化,其正确的论述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其晚年偏颇的言论有着特殊的时代和政治背景,并非是对"五四"激进反传统的复归.
    • 席云舒
    • 摘要: 1929—1931年,胡适先后写过三篇题为"文化的冲突"的英文文章,他指出当时人们对于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有三种不同态度,第一种是抗拒的态度,第二种是全盘接受的态度,第三种是选择性吸收的态度,他主张采取第二种态度.他的主张先在《中国评论周报》上引起了争论,后来随着陈序经的《中国文化之出路》发表,争论又延伸到《独立评论》上.经过上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后,胡适成了"全盘西化派"的代名词.根据新发现的胡适英文文章和其他史料,重新考察其"全盘西化"思想,并与陈序经等人的观点比较,可以发现胡适所谓"全盘西化"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古今之变"的问题,而不是"东西之辩"的问题.
    • 季桂起
    •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采取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态度,企图用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改造中国文化,为中国社会再造一个以西方文化为摹本的"新文化".尽管这一运动对推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场运动受到激进主义的支配,所以其变革思潮具有很严重的文化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妖魔化及选择性的清算与批判,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的一味推崇而在认知上存在的明显的选择性失明.激进主义的文化变革思路导致了这场变革运动的夭折,也给后来的文化变革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催生了"文革"这样的虚假文化革新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