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健脾益肾方

健脾益肾方

健脾益肾方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258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江苏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第十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中医痰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医病因病机学术研讨会等;健脾益肾方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易无庸、李顺民、祁爱蓉等。

健脾益肾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2258 占比:99.79%

总计:42349篇

健脾益肾方—发文趋势图

健脾益肾方

-研究学者

  • 易无庸
  • 李顺民
  • 祁爱蓉
  • 杨栋
  • 傅博
  • 杨曙东
  • 潘晓东
  • 易铁钢
  • 杨琴
  • 程静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朝霞; 徐昕; 许海
    •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方、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126例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肾方联合盆底生物反馈内外合治,对比两组的尿流动力学相关参数、1 h尿失禁、24 h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评分、盆底肌电位值、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分,监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25羟维生素D(25-OHD)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尿流动力学相关参数ALPP、MUCP、BC、QMax、PMU、VMCC均显著升高(P<0.05);1 h尿失禁量显著减少,24 h尿失禁次数显著下降(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ICI-Q-SF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电位值(65.32±7.19)μV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25±5.36)μV(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I-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中盆底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相关指标TGF-β1、25-OHD等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健脾益肾方、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利于减轻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尿流动力学参数,提高血清中TGF-β1、25-OHD含量以增强盆底肌力,值得推广。
    • 金陵; 何忠健; 吉婷; 徐汶; 吴艳萍
    •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益肾方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衰弱综合征脾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阿法骨化醇0.5μ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健脾益肾方中药汤剂口服,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体质量指数(BMI),肌肉功能指标、Barthel指数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MI、BM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握力、步行速度、简易体能状态量表(SPPB)评分等肌肉功能指标及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结论:在阿法骨化醇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方可显著改善老年衰弱综合征脾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肌量,增强肌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 马晓红; 钱百成; 袁昭宇; 陈媛朋; 关运祥; 王宝亮
    • 摘要: 总结王宝亮教授从脾肾论治POEMS综合征的经验,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不足,尤以脾肾亏损为著,标实为水饮气滞痰瘀互结。王宝亮教授临证自拟健脾益肾方以顾护正气,并据水饮、气滞、痰瘀等病邪偏重不同,辨证运用利水消肿、活血逐瘀、行气导滞、化痰散结等治法祛除邪气,临床疗效满意。
    • 张晓蓉; 宛欣; 程小红
    • 摘要: 目的 观察基于“培土制水”理论自拟健脾益肾方联合西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陕西省中医医院肾病科诊治的Ⅰ~Ⅱ期脾肾两虚兼血瘀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97例,依据是否采用“培土制水”法辨证施治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一线方案治疗,治疗组加用“培土制水”法为理论基础的自拟健脾益肾方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24 h-UTP)、血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变化,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西医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12周及24周时24 h-UT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2组治疗12周及24周时,血清ALB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2组治疗24周时TC、TG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12周时(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12周及24周时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及西医临床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12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培土制水”理论自拟健脾益肾方联合西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疗效更好。
    • 张志明
    • 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健脾益肾方联合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研究对象84例,收治期间为2019年04月~2020年04月,随机将84例矮小症患儿分为研究组(生长激素+中医健脾益肾方,42例)与对照组(生长激素,42例),对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身高、体重、骨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半年、一年后,两组患儿身高皆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组半年身高增长量为(4.46±1.35)cm,比增长量为(2.36±1.13)cm的对照组患儿显著要高,P<0.05;一年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骨龄变化量分别为(0.97±0.09)y、(0.95±0.08)y,(t=1.08,P=0.28);研究组、对照组患儿一年内身高增长量分别为(8.32±2.73)cm、(5.34±2.68)cm,(t=5.04,P=0.00);治疗后,研究组IGF-1水平为(451.8±12.7)μg/l,对照组igf-1水平(385.7±19.6)μg/l,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矮小症患儿而言,中医健脾益肾方联合生长激素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公丽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GD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86例GD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加用"健脾益肾方"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4.42%(x2=4.18,P=0.041);治疗后FBG、2hPBG、HbA1c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 =5.25~24.93,P<0.01);母体及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11.01,P<0.01).结论 采用"健脾益肾方"佐治GD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机体血糖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显著降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索娟; 赵元; 卢锦华; 陈剑平
    • 摘要: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和分子对接研究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及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收集健脾益肾方中八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TCMSP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查询活性成分的靶点信息;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疗效药靶数据库(TTD)中获取慢性肾脏病的相关靶标;取活性成分靶标与疾病靶标的交集,根据拓扑特征值筛选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关键靶标;将关键靶标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采用Cytoscape 3.7.0构建"中药-关键活性成分-核心靶标-信号通路",并筛选其核心网络.结果:健脾益肾方中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为其发挥作用的核心活性成分,雌激素受体1(ESR1)、雄激素受体(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核受体共激活剂2(NCOA2)等为其关键靶标,可能通过调控对药物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等生物学过程,作用于胞质溶胶、质膜、核质等细胞组分,影响酶结合、碳酸盐脱水酶活性、药物结合等分子功能,通过改善组织局部血供,促进血管生成,改善氧化应激状态,调节慢性炎症,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慢性肾脏病的胰岛素抵抗,抑制慢性肾脏病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标之间结合作用良好.结论: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筛选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核心活性成分及其调控的关键靶标、信号通路,揭示了健脾益肾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改善慢性肾脏病的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理论依据.
    • 陈豪特; 高瞻; 张泽家; 王忠; 谢佳琪; 蔡斌斌; 杨小琴
    • 摘要: “雄激素剥夺治疗后代谢并发症”是转移性前列腺癌行雄激素剥夺治疗临床常见并发症,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影响生活质量和总生存率。高瞻教授基于《金匮要略》思想发挥从“虚劳”论治“雄激素剥夺治疗后代谢并发症”并提出:该病的病因为医药致病;主要病机是“脾肾两虚”,随病程发展形成痰瘀为主的病理;在治疗上确立“健脾益肾”的治法;自拟“健脾益肾方”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证候,辨证、分期论治。其中,健脾益肾以治本,益气养阴清热或化痰祛瘀以治标,临床疗效显著。文章总结高瞻教授对“雄激素剥夺治疗后代谢并发症”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经验、用药特色,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宋清扬; 王小星; 牛秀茹; 李敏; 王爽; 孙佳
    • 摘要: 目的 评价自拟健脾益肾方治疗老年骨骼肌减少症脾肾两虚、寒湿内蕴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19年5月北京市隆福医院骨骼肌减少症脾肾两虚、寒湿内蕴证老年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营养支持等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健脾益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评分,采用电子握力器测定上肢肌力,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中途退出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为72.5% (29/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3,P=0.013).治疗后,观察组四肢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软、小便清长、便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964、12.510、14.103、13.415、14.599,P值均<0.01);左手握力[(52.75±7.91) kg比(46.10±7.22) kg,t=3.954]、右手握力[(53.93±8.09) kg比(48.55±7.17)kg,t=3.169]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23.90±3.34) ng/L比(19.44±3.15) ng/L,t=6.18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拟健脾益肾方可有效改善老年骨骼肌减少症脾肾两虚、寒湿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上调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陈德锋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选取8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给予西药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厌食(0.5±0.1)分、腹胀(0.4±0.1)分、腹泻(0.4±0.2)分、便秘(0.2±0.1)分、有效率95.0%、复发率2.5%.对照组治疗后厌食(1.9±0.3)分、腹胀(2.0±0.4)分、腹泻(1.9±0.3)分、便秘(1.3±0.3)分、有效率72.5%、复发率25.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占5.0%,对照组不良反应占1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予西药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给予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有助于减轻厌食、腹胀以及腹泻等症状,提高有效率,预防复发,且不良反应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