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A/O

A/O

A/O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8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外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4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科技信息、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等;A/O的相关文献由240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唐宏军、何春妮等。

A/O—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8 占比:51.6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474 占比:48.17%

总计:984篇

A/O—发文趋势图

A/O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唐宏军
  • 何春妮
  • 吴冬
  • 林朝雅
  • 黄慧娟
  • 唐玉朝
  • 王淑莹
  • 王白杨
  • 伍昌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英英; 韩志刚; 邓良伟; 王文国
    • 摘要: 缺氧/好氧工艺(A/O)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好氧处理工艺,但两者的处理性能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基于此,本研究对比了实验室规模的A/O与SBR工艺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工艺直接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出水pH值下降至6以下,平均NH_(4)^(+)-N去除率均低于50%,但SBR的NH_(4)^(+)-N去除率略高于A/O。补充碱度后,4个氮负荷(0.02,0.04,0.06,0.08 kg∙kg^(-1)∙d^(-1))下,两种工艺的NH_(4)^(+)-N去除率提高到99%以上,但对COD、TN和TP去除的改善不明显,并且A/O与SBR对COD、NH_(4)^(+)-N、TN、TP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异。活性试验表明,SBR的氨氧化活性和厌氧氨氧化活性高于A/O,但是反硝化活性要显著低于A/O。Stover–Kincannon模型与试验数据拟合良好(R^(2)>0.9),A/O和SBR对COD、TN、NH_(4)^(+)-N的最大去除负荷(U_(max))分别为7.62、0.28、48.8 g∙L^(-1)·d^(-1)和7.18、0.13、65.4 g∙L^(-1)·d^(-1),说明SBR有利于NH_(4)^(+)-N转化,而A/O有利于COD与TN去除。
    • 魏铁军
    • 摘要: 某煤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为企业预处理后的排水,具有可生化性差、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含毒性物质等特点,设计采用前臭氧氧化-水解酸化-A/O-混凝沉淀-后臭氧氧化-BAF-砂滤组合处理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处理流程及特点、主要设计参数及处理效果。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BOD_(5)、SS、TN、NH_(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5%、88.9%、95.7%、71.8%、93.5%、75.9%,出水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
    • 王婷; 朱晓禹; 王政委; 董斌; 孙永军; 肖雪峰
    • 摘要: 针对某食品加工废水污染物浓度高、色度大、碱度高、氯离子含量较高等特点,设计采用气浮-水解-AO(投加生物填料)的主体处理工艺。运行中气浮段产生大量气泡,通过回流污泥上清液至调节池与原水混合,可显著解决气浮段泡沫问题。生化系统投加填料既可提高处理效果,又能够明显缩短调试周期,且对于水质的波动具有很好地抗冲击负荷能力。工程实践表明,该处理工艺具有针对性强、运行稳定性高、抗冲击负荷性能好、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单等特点,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园区接管排放要求。
    • 王相平; 刘沅; 范旭; 吴志宏; 李小宇
    • 摘要: 天津IGCC电厂煤发电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高污染含硫废水,针对该废水研究开发了废水处理工艺并建设了中试实验装置,依次采取了pH调节、预处理絮凝沉淀、一级A/O生化及二沉池、臭氧催化氧化、二级ABFT生化、絮凝沉淀,过滤及活性炭吸附工艺对该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该套中试装置可以满足连续运行出水,出水水质达到《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18)二级标准,COD小于30mg·L^(-1)等要求,同时具备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高出水稳定性。
    • 马振英; 孙启壮; 张丹
    • 摘要: 针对某生物酶制剂废水排放种类多、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较好等特点,对废水进行分类收集,采用板框压滤-UASB-A/O的主体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BOD_(5)、TN、TP、S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0、100、30、4、100 mg/L,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标准。分析了废水来源、水质特征,介绍了处理工程设计相关参数。
    • 张怀滨; 李成
    • 摘要: 煤化工产业在对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水,成分复杂、浓度高、危害大、处理难度高。该研究选取了新疆某煤化工企业调节池废水,采用厌氧好氧(Anaerobic/Ox⁃ic,A/O)工艺和移动床式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MBBR)耦合的水处理技术(A/OMBBR)对煤化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进水水质波动、不同填料配比等进行中试实验。中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的A/O系统对比,A/O-MBBR技术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的去除率提升30%以上;对总磷(TP)、总氮(TN)和的去除效果提升15%以上。研究证明了A/O-MBBR技术对于深度净化煤化工废水有一定效果。
    • 李贝
    • 摘要: 污水厂处理工艺的工程设计和实际运行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水质水量相差较大的问题,使得污水处理厂运行不够稳定。以武汉汤逊湖污水处理厂为例,针对DE氧化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进水低碳源程序运行及进出水水质等问题,通过变型和改造工艺系统,使其达到提标改造的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DE氧化沟运行研究、变型运行研究和环境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 雷弢; 陈方方; 王超
    • 摘要: 针对化学原料药生产废水成分复杂、废水种类多、可生化性差、具有生物毒性的特点,首先根据浓度高低进行分质预处理,对高浓度废水采用气浮-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工艺进行预处理后,再与低浓度废水混合采用预酸化-ABR-AO工艺进行处理,介绍了该工程的处理工艺流程、主要设计参数及运行效果。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对COD、 BOD_(5)、 NH_(3)-N的去除率分别为91.5%、 93.4%、 52%,出水水质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排放标准后,排入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 程国强
    • 摘要: 通过一级A/O+芬顿氧化+二级A/O+次氯酸钠氧化的处理模式,对垃圾渗滤液废水进行工艺模拟探究,实现垃圾渗滤液废水处理的进管网排放。在处理过程中主要探究各单元运行过程中COD、氨氮等数值的变化,为后续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Kairan YING; Jing PENG; Li DAN; Xiaogu ZHENG
    • 摘要: Since the 1950s,the terrestrial carbon uptak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interannual variations,which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Using an ensemble of seven-member TRENDY(Trends in Net Land-Atmosphere Carbon Exchanges)simulations during 1951-2010,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easonal GPP in China with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The GPP signals that mostly relate to the climate forcing in terms of Residu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hereafter,R-PC)were identified by separating out the significant impact from the linear trend and the GPP memory.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GPP over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R-PC1(the second R-PC2)during spring to autumn show a monopole(dipole or tripole)spatial structure,with a clear seasonal evolution for their maximum centers from springtime to summertime.The dominant two GPP R-PC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variability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and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during spring to autumn,implying influences from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The identified SST and circulation factors explain 13%,23%and 19%of the total variance for seasonal GPP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respectively.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China’s GPP with ocean-atmosphere teleconnections over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Ocean should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