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佛典

佛典

佛典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宗教、汉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法音、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等;佛典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建华、王尧、孙昌武等。

佛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99.4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4%

总计:184篇

佛典—发文趋势图

佛典

-研究学者

  • 彭建华
  • 王尧
  • 孙昌武
  • 曾昭聪
  • 胡敕瑞
  • 郑贤章
  • 严慧
  • 刘放
  • 吴可嘉
  • 唐思鹏

佛典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严慧; 庄森
    • 摘要: 文学的接触进化论是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胡适认为,佛典既是特殊的文学叙事文本,更是一种思想文化思潮,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添了无数新材料”,促进文学题材的发展演变。白话小说或采用移植翻版的手法演绎本土化佛教故事及人物,或增删流传的佛教故事的情节枝蔓,创造了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民族化人物形象。其次,运用佛经故事创作戏剧,融佛教教义入戏,不仅拓展了中国戏剧题材,而且推动传统文化揉合佛教思想文化,沉淀为民族生活方式,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再次,文人士大夫受佛教思想文化影响,结交僧人,抒写参悟佛理佛义的情怀,佛教思想浸入诗歌题材,推进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演变。
    • 郑燕燕
    • 摘要: "玻璃"是古印度俗语"phaliha"或巴利语"phalika"的音译.该词大约在三国时期通过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多写作"颇梨""颇黎""玻瓈"等,唐代开始出现"玻璃"的写法.它最初是指水精似的无色透明宝石,后来也指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等颜色艳丽且莹澈通透的彩色宝石,直到宋代才开始用来称呼硅酸盐类人造材料,也即今天所说的玻璃.今天的人造玻璃在古代通常被称为"琉璃",只是宋元时期"琉璃"渐成釉陶制品专名,而人造玻璃与宝石"玻璃"通透的性状相似,因此其名称就由"琉璃"渐变为了"玻璃".从"玻璃"和"琉璃"等词汇传播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宝石学知识如何以佛教为载体渗透到古代中国的.
    • 周舒
    • 摘要: 一位来自西域的高僧大德——安世高振锡南行,途经宫亭湖畔。掌管周回干里的庙神,现出巨蟒原形,请求他为之度化。于是,高僧用梵语赞呗数声,巨蟒含泪隐去,自此脱离了恶形……模糊了时间、人物,说不清地点、因由,这不过是一则老套的神怪故事。然而,南朝梁代佛典《高僧传》里的这段记载,分析起来并不简单。
    • 彭建华
    • 摘要: 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是极其重要的佛经翻译者.他早期先后学习了说一切有部佛教、大乘中观派佛教;此外,学习了梵语文学.401—413年,其译著达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他是后秦时期长安译场的译主,大多是传译者身份.他在长安译场翻译的佛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大乘中观系的经论,以大乘禅学为主的各种佛教禅法,大小乘佛教律典.在佛经翻译行为中,翻译不同类别的佛经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 落桑东知
    • 摘要: 公元1782年,松巴堪布针对藏传佛教中有关"佛典"问题,撰写了一部颇具"文本批判方法"的辩论文.同年,作为其高徒的土观呼图克图,对上师之观点作了"纠谬之事".本文通过分析诤论文中两者对藏译佛典之形成、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性质及掘藏文献的真实性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展现他们对"佛典"概念的不同诠释.继而,又将两者诤论之意义,置入到藏传佛教史脉络谱系中,以期凸显其思想史意义.
    • 彭建华
    • 摘要: 从公元1世纪到4世纪龟兹是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1世纪末之前,佛教即已传入龟兹。3世纪,龟兹有近千个佛教寺庙。4世纪佛教在龟兹国有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佛教的主要中心,主要是说一切有部,但后来也有大乘佛教。据说王宫就像一座佛教寺院,还呈现出众多的佛教石窟。
    • 金建锋
    • 摘要: 《全宋文》漏收了士大夫作者徐禧《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序》、王韶《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后序》、潘兴嗣《冥枢会要序》、朱彦《冥枢会要跋》、钱密《黄龙四家语录序》,僧人作者释惟清《冥枢会要跋》、释守忠《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叙》、释妙总《罗湖野录跋》,对其辑录补遗并刊布,将有益于相关研究的进展.
    • 严慧; 庄森
    • 摘要: 文学的接触进化论是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胡适认为,佛典是特殊的文学叙事文本,承载一种思想文化思潮,"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促进了中国文学体式的进化演变,"造成"了新的文学体式。变文是中国文学一种重要文学形态,就是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造成"的"一种文学新体",成为中国白话文的发展趋向,引领中国白话文学的演变进化。话本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并"有意的吸收"佛典的叙事"长处"而"造成"的又"一种文学新体",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象征,也是中国戏剧"相接触"佛典融合中生成的文学体式,带有鲜明的佛典的体式色彩,是元代文学的象征。散文是中国文学最经典的传统文体,"相接触"佛典"造成"互相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散文叙事语言白话化,孕育了白话散文。
    • 王侃
    • 摘要: 与以往佛教类书不同,唐初佛教类书《法苑珠林》在编撰过程中专门增设了“感应缘”.这种设计无疑是作者道世的一大创举,他突破以往佛教类书只限于征引佛教内容的窠臼,特别将中土故实拉入整个佛教体系中进行比附,其在整合唐前佛教知识、思想观念的同时,也表现出包容、重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用意.
    • 王侃
    • 摘要: 与以往佛教类书不同,唐初佛教类书《法苑珠林》在编撰过程中专门增设了"感应缘"。这种设计无疑是作者道世的一大创举,他突破以往佛教类书只限于征引佛教内容的窠臼,特别将中土故实拉入整个佛教体系中进行比附,其在整合唐前佛教知识、思想观念的同时,也表现出包容、重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用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