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热量

传热量

传热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8085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榆林学院学报、技术与市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等;传热量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冉鹏、王亚瑟、朱振华等。

传热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8085 占比:99.53%

总计:18171篇

传热量—发文趋势图

传热量

-研究学者

  • 冉鹏
  • 王亚瑟
  • 朱振华
  • 朱敬安
  • 付祥钊
  • 何亚梦
  • 何向明
  • 何小煌
  • 余登美
  • 冯旭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敏; 许安琪; 柯信瓯; 姚赪
    • 摘要: 附加阳光间作为被动式阳光房的一种形式已在民用建筑中大量应用,而登机桥可以看作航站楼的附加阳光间。基于此理念对西宁机场航站楼登机桥提出2种实施方案,并采用实测数据验证DeST-s所建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方案1可减少航站楼供热量68.5 GJ/a,减少碳排放4.2 t/a;方案2可减少航站楼供热量157.6 GJ/a,减少碳排放9.6 t/a。现有登机桥和新建登机桥若按2种方案实施后可减少航站楼供热量5687 GJ/a,减少碳排放345.2 t/a。
    • 刘珂; 高文凯; 张磊; 滕鑫淼; 吕海川; 彭浩
    • 摘要: 深层、超深层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但是,地层高温使得常规随钻仪器电路系统可靠性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发生失效,严重制约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而增加降温装置是提高常规随钻仪器电路系统耐温指标的措施之一。以随钻仪器电路舱壁面温度边界为研究对象,建立带降温装置的随钻仪器物理模型,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不同参数对电路舱壁面温度边界的影响,为后续精确计算高温井筒传递给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传热量,进而合理设计随钻仪器电路系统降温装置制冷量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 李治堂; 田宇
    • 摘要: 对墙、板、梁、柱结合处的建筑节点结构进行准确传热过程分析是保证围护结构传热量精准计算的前提。目前针对建筑节点结构传热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虑多维效应,利用纯传热模型求解,但没有考虑湿传递对传热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一维热湿传递的角度对节点结构传热传湿进行简化,忽略多维效应对传热的影响。因此以常见的二维建筑节点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维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分析了建筑节点结构的内表面热流分布特征,对比了多维热湿耦合模型、多维纯传热模型、一维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和一维纯传热模型在计算建筑节点结构传热量中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传湿过程使得建筑节点结构传热量的增加为3.7%~14.2%;如果将建筑节点结构传热过度简化为一维传热计算会导致传热量被低估2.5%~31%。因此,对建筑节点传热量的准确计算需考虑传湿和多维效应的综合影响。
    • 刘迪; 伍丽丽; 房磊; 李田田; 朱子玉; 房宽峻; 张国清; 刘曰兴
    • 摘要: 以传热学、能量守恒定律为理论基础,研究远红外理疗产品的发热温度与发热面料织造工艺参数、测试环境之间的量化关系,通过试验模拟得出对流换热系数、热容,建立理论计算模型。在控制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测试不同电极宽度下的发热温度,发现各类产品加热面料的理论温度与实测温度相关性较高,即测试结果与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潘明众; 刘艳峰; 周勇; 田师果
    • 摘要: 基于热平衡法分析了集热蓄热墙的结构参数对其对流、导热传热量的影响,发现不同结构参数的集热蓄热墙的逐时传热量与其极大值的比值为高度重合的一簇曲线,进而提出对流、导热传热因子表征该簇曲线.在得到不同地区的对流、导热传热因子后,只要得到该地区结构参数与对流、导热传热量极大值的关系进而就可以得到逐时对流、导热传热量.因此,通过回归分析得到集热蓄热墙4个关键结构参数与对流、导热传热量极大值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最后对比分析了回归模型与理论计算的传热量.结果表明,各典型地区对流、导热传热量回归模型的R2分别在0.96~0.97、0.94~0.95之间,rRSME分别在0.10~0.14、0.24~0.28之间.表明回归模型能较为准确预测集热蓄热墙逐时传热量,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可为被动房设计提供一定指导.
    • 凡俊涛; 申爱琴; 冯振刚; 李鹏
    • 摘要: 沥青路面在太阳光照射下会迅速升温,影响路面高温稳定性。为有效降低沥青路面温度,提高高温稳定性,基于重力热管原理,通过室内试验,对埋置不同充液率(10%、30%、50%、70%、90%)热管的沥青混合料车辙板进行降温,利用数据采集系统监测车辙板内部温度,研究不同充液率热管对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传热量分析其降温机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热管降温幅度预估方程,为实体工程的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充液率热管对沥青混合料的降温效果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充液率为70%的热管降温效果最佳,30%的降温效果次之,10%、50%和90%的降温效果相近,且降温效果相对较差,这可归因于不同充液率对热管传热量的影响不同。70%充液率热管对沥青混合料的降温幅度与热管工作时间、距热管外壁距离呈线形关系。
    • 龙激波; 阿勇嘎; 王泉; 王平
    • 摘要: In order to improve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y of building envelope and make the most of solar energy,a photo-thermal Trombe wall system integrated with building was presented.Experimental wall and simulation model were established,thus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wall system was tested by experiment and analyzed by simul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y of Trombe wall performs well in winter.The measured maximum temperatures of the collector,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 of the main layer are 91.3 °C,57.9 °C and 23.4 °C,while the simulated figures are 88.4 °C,58.3 °C and 17.2 °C respectively.Influenced by solar radiation,there exist verti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n every material layers of the wall system.The measured verti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f the collector,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 of the main layer are 17.9 °C,31.7 °C and 2.2 °C,while the simulated figures are 17.2 °C,21.9 °C and 1.2 °C respectively.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each material layer of the wall syste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olar radiation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ir interlayer thickness.%为了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利用太阳能,提出了一种光热建筑一体化Trombe墙体系统,建立了实验墙体和模拟计算模型,并对墙体系统的热传递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工况下集热板、主墙层外侧和内侧最高温度测量值分别为91.3、57.9、23.4°C,模拟值为88.4、58.3、17.2°C,墙体系统在冬季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太阳辐射作用下,墙体系统的各材料层均产生竖向温度差,实验工况下竖向温度差为集热板17.9°C、主墙层外侧31.7°C、主墙层内侧2.2°C,模拟值为集热板17.2°C、主墙层外侧21.9°C、主墙层内侧1.2°C;墙体系统各材料表面的竖向温度差随太阳辐射照度增加而增大,随空气夹层厚度增大而减小.
    • 赵威; 孙刚
    • 摘要: 户间传热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传热量难以精确计量,给计量供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DeST用于模拟计算户间传热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可将其作为定量分析户间传热问题的有效工具.%Heat transfer between neighborhoods is dynamic and uncertain and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is difficult to be accurately measured,bringing great difficulty to heat metering.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DeST used to simulate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neighborhoods with experimental data,and it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eat transfer problems among household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