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播符号

传播符号

传播符号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工艺美术、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090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集团经济研究、东南传播、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等;传播符号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彬、任秀芹、荆翡等。

传播符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1.6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90 占比:98.39%

总计:11272篇

传播符号—发文趋势图

传播符号

-研究学者

  • 李彬
  • 任秀芹
  • 荆翡
  • 刘鹏
  • 吴丹
  • 康静芳
  • 曹翘楚
  • 黄卫星
  • 丁冬梅
  • 丁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凌; 孙愈中
    • 摘要: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各种新的视听产品采制设备和终端不断增多,这对人们接收视听信息的渠道、平台、过程和行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视听传播符号编码与解码的变化,又与当下视听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认为,决定视听传播符号编码与解码持续演进的逻辑,除了大屏产品和小屏产品的继承与发展、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的迭代与多元外,还有收看习惯和阅读兴趣的转向与迎合等原因。
    • 薛英英
    • 摘要: 标志是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是指标注意义、区分不同事物的归属和种类特征,并且创新运用的各类型标记,如道路标识、印信、纹章等。标志设计是将专属特征符号化,以特定图形向大众传达事物核心价值的专属创作过程,即以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含义和信息,并通过一定数量的复制推广产生群体和社会化效应,从而达到传达、推广的目的。该文分析图案类标志设计的特征、构思过程、设计表现等,辅以设计实例,介绍标志设计的设计流程,以便让设计师掌握基本方法和步骤流程,提升设计实践能力。
    • 刘永忠; 程晨; 谢天勇
    • 摘要: 从主流媒体传播符号的变化入手,解析符号自身内涵,提出收编草根符号,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符号价值再造等路径来重新连接青年用户,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观点。
    • 刘飞雨; 占晶晶; 梁悦
    • 摘要: 全媒体时代下,企业原有传播渠道被弱化。商业银行作为服务机构受营销理念、营销机制、产品结构、定价策略等限制,在营销传播中趋于保守。本文通过分析全媒体特点,梳理商业银行品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营销渠道建设、发展体验式促销及拓宽线上营销渠道等相应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促进银行创新品牌传播的发展。
    • 刘小波
    • 摘要: 传播是流行音乐及其产业极为重要的一环,联动融合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显著特征,传播各环节相互交融,并延伸至生产与消费的多个环节。从符号学的视角、传播的环节考察流行音乐的诸问题,能够提升流行音乐研究的理论深度。传播与符号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从符号学视角出发研究音乐传播的理论根基;从媒介到讯息是音乐传播的逻辑起点,也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根源;“意图定点”这一理论切入能够解释流行音乐传播的趣缘分割与分众传媒;以商业目的为旨归的流行音乐将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高度“符号化”,成为其产业化的秘籍;过度的符号化引发“符号泛滥”,导致当下流行音乐传播出现一些病态现象。
    • 吉峰; 张恩普
    • 摘要: 扇子是源自华夏本土的一种沟通介质,除了日常纳凉逐暑、拂灰掸尘、扑蝇驱虫等实际功能之外,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介质,起到了一些独特的沟通功能.在海上丝绸之路之上,扇子作为商品向异域传递着中国的文化.扇子的社会性功能在于象征权威身份、寄情、托志、附庸风雅、展示才华.扇子能够承载美学意义,也可以呈现政治道德;扇子是艺术表演的道具、人神沟通的媒介、社会角色的衬托、增进感情的桥梁,也是中西文化之间交流的使者.在文化输出和输入过程中,扇子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礼仪扇、团扇到折扇,材质与形质的变化为扇子赋予了更加多元化的符号意义.当代社会中,扇子作为传播介质,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既有传承也有延伸.
    • 王卫池
    • 摘要: 本文以传播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微信公众号文本生产的符号性在戏剧艺术推广中的传播逻辑与意义的建构过程.特定微信公众号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它通过信息生产活动建构意义,受众则通过符号解读和理解意义.戏剧类微信公众号借助文本生产活动的符号性,完成"意义的联合"及"使用意义"的交流,较好规避戏剧程式符号的规约性抬升的传播门槛.基于"共同话题"与"共情话语"的强联系属性,微信公众号成为戏剧艺术走进社会受众日常生活、公众文化场域的有效媒介选择.
    • 王绪彪
    •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以及各媒体的迅速发展,KOL带货营销运营手段,亦可让一个品牌及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家喻户晓。我们从传播符号学视角研究KOL"带货"现象,剖析传播符码的建构因素,有利于引导带货行为的健康发展。
    • 龚力
    • 摘要: 表情包与作为主体的人发生着微观层面的互动.表情包起源于弥补文字语言即时交流的匮乏环节,它通过视觉刺激重建了语言无法收编的对话征兆,并以诗意的情怀包容与组织这些图像形式.然而,这种有意为之却使得表情包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了客体化的淹没.表情包被组织进了日常生活的知识仓库,并获得了稳定性、持久性与正当性.它通过把自身转变为一种外部事实,预设了人类的行为样式.表情包可以被视作与人类互相建构、互相作用的自我镜像.这一镜像让我知道怎样看待/对待我生活的世界,现实社会对我施加了何种影响.
    • 周伟红; 胡伟
    • 摘要: 当前,AI语音只是在传播概念意义的领域变成现实,在涉及传播主体的情感意义和传播客体的形象意义时,由于受到语音数据库的限制,AI语音还无法像真人那样自由、准确地对传播主体的情感意义和传播客体的形象意义进行表达.对传播主体的情感意义和传播客体的形象意义自由、准确的表达是AI语音技术今后努力的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