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EB病毒DNA

EB病毒DNA

EB病毒DNA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专利文献68914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生物技术通讯、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等; EB病毒DNA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金高、H·J·沃尔夫、M·莫兹等。

EB病毒DNA—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68914 占比:99.88%

总计:68995篇

EB病毒DNA—发文趋势图

EB病毒DNA

-研究学者

  • 李金高
  • H·J·沃尔夫
  • M·莫兹
  • U·里斯奇
  • 付丽娟
  • 伏洁
  • 卢煜明
  • 吴国伟
  • 周士新
  • 孙朝晖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红霞; 张月华; 刘敏; 陈小建; 唐小燕
    • 摘要: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患儿EBV-DNA载量与机体免疫及肝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EBV-DNA阳性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EBV-DNA载量的差异分成低载量组(5×10^(5) copy/mL)22例,另取同期于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BUN)、血清肌酐(Scr)、尿酸(UA)水平。分析EBV-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Ig、ALT、AST、TBil、BUN、Scr、UA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BV-DNA载量对EB病毒感染患儿肝肾功能异常和免疫状态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EBV-DNA载量升高,CD3^(+)T细胞、CD8^(+)T细胞、IgM、ALT、AST、TBil、BUN、Scr、UA水平逐渐升高(P<0.05),而CD4^(+)T细胞、CD4^(+)/CD8^(+)、IgA水平逐渐降低(P<0.05);低载量组、中载量组、高载量组的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BV-DNA载量与CD3^(+)T细胞、CD8^(+)T细胞、IgM、IgG、ALT、AST、TBil、BUN、Scr、UA均呈正相关(P<0.05),与CD4^(+)T细胞、CD4^(+)/CD8^(+)、IgA均呈负相关(P<0.05)。EBV-DNA载量预测患儿免疫状态异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灵敏度为85.46%,特异度为82.53%;预测患儿肝功能异常的AUC为0.754,灵敏度为82.20%,特异度为80.37%;预测患儿肾功能异常的AUC为0.701,灵敏度为79.24%,特异度为80.02%。结论EBV感染患儿EBV-DNA载量与机体免疫状态及肝肾功能存在一定关联,随着EBV-DNA载量的增加,机体免疫及肝肾功能下降。
    • 阳仕雄; 明亮; 刘瑞菡
    • 摘要: 目的分析孝感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抗体及DNA检测结果,并分析该地区社区居民EBV抗体携带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IM患儿12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儿童124例为对照组。从该院体检者中选取具备EBV抗体及DNA检测结果的1522例孝感地区社区居民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BV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EBV DNA水平。结果病例组EBV DNA、衣壳抗原(VCA)IgA、VCA IgM、核抗原(NA)IgA、早期抗原(EA)Ig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VCA IgG、NA Ig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社区居民VCA IgA、NA IgA、EA IgA阳性率均较低,NA IgG和VCA IgG在≥1岁居民中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在≥60岁居民中NA IgG、VCA IgG阳性率均达100%。120例IM患儿中,有72例患儿同时采集PBMC及血浆标本进行了EBV DNA检测,其中PBMC标本检出EBV DNA阳性69例,阳性率为95.83%(69/72),血浆标本检出EBV DNA阳性59例,阳性率为81.94%(59/72),PBMC标本EBV DNA阳性率高于血浆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孝感地区IM患儿EBV的VCA IgM、VCA IgA、NA IgA和EA IgA阳性率较高,而VCA IgG和NA IgG阳性率降低。社区居民EBV既往感染普遍存在,且年龄越大,既往感染率越高。血浆标本检出的EBV DNA阳性率较低。
    • 崔潇; 阎艾慧
    • 摘要: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患病率特别高,但几十年来,EBV参与和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仍不清楚。最近的鼻咽癌基因组分析将其定义为遗传上均一性的癌症,认为主要是由NF-κB负调控因子的突变或由于EBV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的过表达引起的,成为了鼻咽癌基因组学的标志。来自EBV阳性鼻咽癌模型的RNA测序数据也凸显了PI3K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在鼻咽癌中的重要性,并可以预判患者的预后。NF-κB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目前仍是一个挑战,应该探索更多创新药物的发现方法去针对鼻咽癌所特有的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我们对鼻咽癌的进一步研究应集中在鉴定复发性和转移性鼻咽癌的组学情况,开发基于基因的药物以及使用新开发的EBV阳性鼻咽癌模型进行大规模药物的筛选,找到有临床应用潜力的靶向药物,以进一步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
    • 王筱雨; 色米热·艾尼瓦尔; 李士军
    • 摘要: 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在血浆样本溶血和脂血状态下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40例EBV DNA阳性样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将EBV DNA阳性样本与灭菌蒸馏水按照1∶1比例混合,作为对照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在模拟溶血(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60.50、30.25、15.13 g/L)及模拟脂血(三酰甘油浓度分别为6.36、4.24、2.12 mmol/L)状态下EBV DNA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浓度为60.50和30.25 g/L时,EBV DNA阳性血浆溶血样本和对照样本的PCR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 DNA阳性血浆各浓度脂血样本和对照样本的PCR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红蛋白≤15.13 g/L的溶血样本和三酰甘油≤6.36 mmol/L的脂血样本对EBV DNA检测结果无影响。
    • 韩冬梅; 乐原
    • 摘要: 目的: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DNA(EBV-DNA)载量与免疫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选取收治的IM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检测EBV-DNA载量将其分为高载量组(47例)、中载量组(27例)与低载量组(46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2例做为对照组。比较四组研究对象EBV-DNA载量,免疫指标(CD3^(+),CD4^(+),CD8^(+))、WBC、ESR水平差异。分析IM患儿EBV-DNA载量与CD3^(+)、CD4^(+)、CD8^(+)、WBC、ESR相关性。结果:高载量组EBV-DNA、CD3^(+)、CD8^(+)、WBC、ESR显著高于中载量组、低载量组、对照组,CD4^(+)显著低于中载量组、低载量组、对照组;中载量组EBV-DNA、CD3^(+)、CD8^(+)、WBC、ESR显著高于低载量组、对照组,CD4^(+)显著低于低载量组、对照组;低载量组EBV-DNA、CD3^(+)、CD8^(+)、WBC、ESR显著高于对照组,CD4^(+)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患儿EBV-DNA载量与CD3^(+)、CD8^(+)、WBC、ESR呈正相关性,与CD4^(+)呈负相关性(r=0.790、-0.512、0.759、0.445、0.535,P<0.05)。CD3^(+)、CD4^(+)、CD8^(+)、WBC、ESR预测高载量EBV-DNA曲线面积(AUC)分别为0.988、0.794、0.943、0.720、0.758。结论:IM患儿体内EBV-DNA载量、免疫指标及WBC、ESR水平出现异常表达,且其EBV-DNA与CD3^(+)、CD4^(+)、CD8^(+)、WBC、ESR有显著相关性。
    • 郑侠; 邵杰; 谷雨; 钱军
    • 摘要: 目的 评估放疗后血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水平对放疗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数据库,比较放疗后EBV-DNA水平与鼻咽癌患者生存结局的相关研究。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局部无复发生存(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和远处无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时间,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作为荟萃分析合并效应变量。采用漏斗图、Egger和Begg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11项研究被纳入分析,包含3308例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经荟萃分析后发现,放疗后血浆EBV-DNA水平高是患者OS(HR=3.52,95%CI:2.17~5.72,P<0.01)、LRFS(HR=2.21,95%CI:1.51~3.25,P<0.01)和DMFS(HR=7.55,95%CI:4.28~13.33,P<0.01)的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敏感性分析提示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偏倚风险检验提示本研究的发表偏倚风险较小。结论 放疗后血浆EBV-DNA水平可作为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生存和疾病复发的可靠预测因子。
    • 张云; 李寿军; 周星; 卜晓敏
    • 摘要: 目的:分析在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中,EB病毒(EBV)-DNA、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腺苷脱氨酶(AD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儿童IM患儿7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7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LDH、ADA及EBV-DNA检测,对比两组间三项指标的差异,并通过用Pearson分析相关性,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三项指标之间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EBV-DNA阳性率以及LDH、A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DH、ADA及EBV-DNA三项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ROC曲线表明,EBV-DNA以703.22copies/ml为临界值时,诊断效能最高,再依次为ADA、LDH。结论:IM患儿血清LDH、ADA及EBV-DNA水平显著增高,且三项指标在该疾病的检测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秦嘉琦; 尹华; 吴佳竹; 夏奕; 王莉; 徐卫
    •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前全血EB病毒DNA (Epstein-Barr virus DNA,EBV DNA)水平对初诊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r-phoma,HL)患者预后意义.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82例H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32(12~7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5(4~84)个月,2年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68.4%和93.0%.其中EBV DNA阳性率为12.2%(10例),中位EBV DNA拷贝数为8.66× 103 (5.21×103~5.35×104)拷贝/mL.治疗前EBV DNA阳性患者有较差的PFS(P=0.003)及OS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EBV DNA阳性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27),而其虽不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呈现一定的影响趋势(P=0.056).结论:治疗前全血EBV DNA水平是判断HL患者预后的指标.
    • 张扬; 戴春阳; 华艳; 陈少华; 陈兆武; 李明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EBV-DNA)载量的差异,探讨其在监测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9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就诊的42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EBV-DNA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瘤B症状、预后指数IPI、临床常见检测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连续定期随访的97例NHL患者治疗前后的EB病毒载量变化,讨论EBV-DNA在患者预后中的意义.结果 421例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阳性率为41.8%,阳性率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不断增高,其中T和NK细胞来源的以及有淋巴瘤B症状的NHL患者更易受感染,且不同组织来源的NHL患者感染率也有明显差异.97例随访NHL患者按照IPI分为四组,低危组、低中危组和高中危组治疗后EBV-DNA载量明显下降,而高危组治疗后载量无明显变化.EB病毒感染后的NHL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低于未感染者,且风险较高,生存时间较短.临床指标中病理类型、EBV感染、淋巴瘤B症状、有无骨髓浸润、PA和CysC与预后显著相关,其中病理类型、EBV感染、有无骨髓浸润和CysC是NHL的独立预后因素,成熟T和NK细胞来源NHL患者预后更差.结论 不同类型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DNA载量具有差异,治疗前后定期检测患者EB病毒载量变化对预后监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丁乃昕; 张楠; 黄生富; 何侠; 陈震章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EBV DNA)水平与鼻咽鳞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初治319例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均行调强放疗联合或不联合辅助化疗,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复发、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放疗结束时、治疗后随访期检测血浆EBV DNA,比较治疗前、放疗结束时血浆EBV DNA的水平,分析血浆EBV DNA水平与患者的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患者总体5年总生存率77%,5年无病生存率68.9%,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84.9%.治疗前血浆EBV DNA阳性与阴性者、放疗结束时血浆EBV DNA阳性与阴性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1.2%和90.6%,62.2%和86.1%,80.7%和96%;35.6%和81.7%,34.4% 和72.3%,44.7% 和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局部复发的患者治疗前、放疗结束时的血浆EBV DNA水平高于无局部复发的患者,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治疗前、放疗结束时的血浆EBV DNA水平也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和放疗结束时的血浆EBV DNA水平是鼻咽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血浆EBV DNA水平可作为判断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重要血清学标志,治疗后随访期应复查血浆EBV DNA水平,对阳性者加强随访,以期及时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予以挽救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