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V-DNA
EBV-DNA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实用癌症杂志、药物生物技术、江西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学术年会等;EBV-DNA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雄、等、任高伟等。
EBV-DNA
-研究学者
- 刘雄
- 等
- 任高伟
- 冯华君
- 刘伟
- 刘灵
- 夏明月
- 廖勇
- 彭培建
- 敖帆
- 李中文
- 李付贵
- 李明丽
- 李金高
- 梁灼萍
- 汤明
- 袁霞
- 覃纲
- 赵飞鹏
- 邹彦
- 邹苑斌
- 郑明奋
- 陶佳
- 黄伟
- 黄健男
- 黄光武
- 龚晓昌
- CHENHui
- CHENYa-Li
- MAHen-Hui
- MikihiroShamoto
- QIANBin
- SHIQun-U
- WANGWei-Ping
- 万文娟
- 万祥辉
- 严翠娥
- 严芳
- 于岩岩
- 付晓瑞
- 任汉云
- 何本夫
- 余喜然
- 俞霞
- 冯海燕
- 刘丹
- 刘桂超
- 刘秋颖
- 区文华
- 华丽
-
-
赵代艳;
王静;
苏爱芳;
郭长根
-
-
摘要: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Interferonα-1b,IFNα-1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EBV-DNA拷贝数转阴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3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本次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列为研究组(n=52,IFNα-1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和对照组(n=51,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EBV-DNA拷贝数转阴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研究组患者EBV-DNA拷贝数转阴率(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EBV-DNA拷贝数转阴率(7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α-1b联合阿昔洛韦治疗IM患儿的效率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
-
章婷婷;
金速速;
陈华乐;
李向阳
-
-
摘要: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EB病毒(EBV)DNA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治疗1155例IM患者,并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和相关的临床指标。EBV DNA≥500 copies/mL为EBV感染。根据EBV感染分为EBV阳性组和EBV阴性组,比较组间IM患儿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根据EBV DNA的载量结果,分为4组(分别为500~10^(4)copies/mL,10^(4)~10^(5)copies/mL,10^(5)~10^(6)copies/mL,>10^(6)copies/mL),比较组间IM患儿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EBV DNA载量和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EBV阳性组ALT、LDH及住院时长与阴性组比较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比较,EBV阳性组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升高,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载量组IM患儿的ALT、LDH、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住院时长明显高于低载量组,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低于低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 DNA病毒载量与CD^(8+)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0.156,P<0.05);与CD^(4+)T淋巴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0.224、-0.213,P<0.05)。结论:EBV DNA载量与IM患儿病情及免疫功能紊乱程度有关,高载量EBV DNA的IM患儿其临床指标变化更严重,住院时间更长,需要引起重视。
-
-
胡杰;
李文博;
张帆
-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及EB病毒(EBV)-DNA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六安市人民医院儿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IM患儿98例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正常体检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ADA、LDH水平及EBV-DNA阳性检出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DA、LDH、EBV-DNA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个指标IM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血清AD A、LDH水平和EBV-D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BV-DNA阳性率为89.8%(88/98),对照组阳性率为5.0%(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DA、LDH、EBV-DNA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ADA、LDH、EBV-DNA的AUC面积分别为0.872,0.833,0.893。结论血清ADA、LDH及EBV-DNA均能够有效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值得推广使用。
-
-
梁少霞
-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实施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期间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的查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发的发热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时期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其他发热患儿作为参照组;针对两组患儿合理展开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检测,对比两组单核细胞(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结果 研究组M(18.25±3.22)%、EBV-DNA(7.32±2.25)×10^(7)copies/mL、异型淋巴细胞(29.25±5.52)%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2、18.210、34.868,P<0.05)。结论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EBV-DNA载量联合应用,可通过对M%、EBV-DNA、异型淋巴细胞加以明确,显著提高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准确性,为疾病早期确诊奠定基础。
-
-
赵扬扬;
陈欢欢;
李娟
-
-
摘要:
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EB病毒(EBV)-DNA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98例IM患儿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EBV-DNA表达情况,分析IM患儿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EBV-DNA变化情况,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IM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儿童CD4^(+)及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EBV-DNA阳性表达率及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治疗后CD4^(+)及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EBV-DNA阳性表达率及CD8^(+)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水平与EBV-DNA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304、-0.348,均P<0.001),CD8^(+)水平与EBV-DNA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342,P<0.001)。T淋巴细胞亚群与EBV-DNA联合检测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8,高于T淋巴细胞亚群及EBV-DNA单项检测诊断的AUC值(0.924、0.8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EBV-DNA检测在儿童IM的诊断与治疗指导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更高。
-
-
茅飞霞;
张毅敏;
张剑英
-
-
摘要:
目的 探讨5种尿液修饰核苷联合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初诊鼻咽癌患者作为鼻咽癌组,选取同期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尿液中修饰核苷假尿嘧啶核苷(Pseu)、1-甲基腺苷(m1A)、2-甲基鸟苷(m2G)、6-甲基腺苷(m6A)和1-甲基鸟苷(m1G)的浓度,比较两组受试者尿液修饰核苷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浆EBV-DNA的拷贝数,并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尿液核苷和血浆EBV-DNA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鼻咽癌组尿液中的m2G、Pseu、m1A、m1G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的血浆EBV-DNA拷贝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2G、m1A、Pseu、m1G与EBV-DNA 5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m2G、m1A、Pseu、m1G与EBV-DNA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u浓度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0.474、0.406,P<0.01).结论 尿液Pseu、m2G、m1A和m1G有望成为诊断鼻咽癌的小分子标志物,上述4种尿液核苷与血浆EBV-DNA 5项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鼻咽癌的诊断效能.
-
-
晏建国;
罗萍;
胡飞;
欧阳贤凤;
李金凤;
朱文凤;
郭瑛
-
-
摘要:
目的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EB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其与M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20年2月在我院住院110例MM患者作为MM组,并选取同期健康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细胞中EBV-DNA,比较两组EBV感染率及不同分型、不同分期(ISS分期)、不同危险度分层(mSMART)患者外周血细胞中EBV-DNA水平.结果 MM组的EBV感染率为68.18%,高于对照组的8.18%(P<0.00);不同分型中EBV-D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IgG型57.78%、IgA型73.81%、IgD型66.67%、κ轻链型71.14%、入轻链型85.71%、不分泌型100.00%;不同分期(ISS分期)中EBV-D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期27.78%、Ⅱ期59.09%和Ⅲ期81.43%,且Ⅰ期EBV-DNA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Ⅱ期和Ⅲ期(P<0.05),Ⅱ期EBV-DNA阳性表达率低于Ⅲ期(P<0.05);在不同危险度分层(mSMART)中EBV-D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低危组(43.75%)、中危组(69.77%)和高危组(88.57%),且低危组EBV-DNA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P<0.05),中危组EBV-DNA阳性表达率低于高危组(P<0.05).结论 EBV感染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外周血EBV-DNA表达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分型、分期、危险度分层的存在差异,通过检测外周血EBV-DNA可作为临床上评估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
姚磊;
王甜甜;
周爱升
-
-
摘要:
目的 研究鼻咽部分泌物和外周血EB病毒(EBV)-DNA检测在鼻咽癌分子诊断中的作用和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96例疑似鼻咽癌患者,经病理学确诊为鼻咽癌患者56例,非鼻咽癌患者40例,分别检测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和外周血EBV-DNA项目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鼻咽癌组鼻咽部分泌物EBV-DNA阳性检出率(94.6%)和外周血EBV-DNA阳性检出率(75.0%)均明显高于非鼻咽癌组(47.5%和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无论是鼻咽部分泌物还是外周血的EBV DNA浓度均明显高于非鼻咽癌患者;在鼻咽癌疾病诊断中,采用鼻咽部分泌物EBV-DNA检测诊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外周血,可以在早期诊断鼻咽癌时推广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