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鳍鲷

黄鳍鲷

黄鳍鲷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414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垂钓、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6全国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药物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九届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等;黄鳍鲷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加儿、区又君、江世贵等。

黄鳍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414 占比:99.38%

总计:17523篇

黄鳍鲷—发文趋势图

黄鳍鲷

-研究学者

  • 李加儿
  • 区又君
  • 江世贵
  • 张勇
  • 张晋
  • 李水生
  • 王永翠
  • 苏慧
  • 刘永坚
  • 张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芮翔
    • 摘要: 黄鳍棘鲷也称为黄脚立或者立鱼,其体长呈椭圆形,侧扁且背面狭窄,腹面钝圆。黄鳍棘鲷属于热带、温带的杂食性栖鱼类,在红海、阿拉伯海沿岸以及中国近海都有分布,喜沙泥底质的水域栖息。黄鳍鲷的幼鱼期都是雄性,生长3~4年转为雌性。9~11月是产卵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长速度较快,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 李俊伟; 罗志平; 区又君; 李加儿; 胡瑞萍; 温久福
    • 摘要: 采用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不同规格黄鳍鲷(Sparus latus)的体质量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各形态性状中影响不同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主要外部形态指标。结果显示,三种不同规格黄鳍鲷的主要形态性状(x_(1)—x_(7))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三种不同规格黄鳍鲷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小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体高、全长、体长、尾长、吻长、头长等,与中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体长、尾长、体高、头长、眼距和吻长,相关程度最低的是吻角和吻高,与大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和眼距。通径分析表明,体高对小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直接决定作用系数为0.878。全长、体高对中等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从直接作用系数来看,以上两个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880。体长、体高对大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这两个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9。研究表明,在逐步多元回归方程中,体长、全长和体高是影响黄鳍鲷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
    • 林建城; 方静; 吕田星; 陈婉旖; 王车昭; 林娟娟
    • 摘要: 以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鱼肉菌落总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硫代巴比妥酸(2-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剪切力等指标,结合感官评定,设立4°C冷藏为对照组,研究0°C和微冻(-4°C)贮藏对黄鳍鲷鱼肉鲜度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各贮藏组黄鳍鲷鱼肉的菌落总数、TVB-N和TBA值均呈现上升趋势,鱼肉pH值呈先稍下降后再上升的趋势,而鱼肉剪切力和感官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0°C和微冻两贮藏组黄鳍鲷鱼肉各项指标的变化速率均小于4°C冷藏对照组,0°C和微冻保鲜效果明显优于4°C冷藏保鲜;0°C和微冻贮藏组,黄鳍鲷贮藏7 d后鱼肉菌落总数分别为6.88 lg(CFU/g)和5.72 lg(CFU/g),TVB-N值分别为20.54 mg/100 g和11.40 mg/100 g,TBA值分别为0.88 mg/100 g和0.38 mg/100 g,剪切力分别为4.96 N和5.51 N,说明微冻贮藏能更好地抑制鱼肉微生物繁殖,有效地减缓鱼肉蛋白质分解和脂肪氧化,较好地保持鱼肉嫩度和品质;相比于4°C冷藏,0°C和微冻下贮藏的黄鳍鲷鱼肉货架期至少可延长2 d和8 d。
    • 钟婵; 吴国平; 舒梅; 孙乐常; 曹敏杰
    • 摘要: 研究表明弹性蛋白酶(elastase,Ela)参与调控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溃疡病,对控制鱼类养殖中免疫疾病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已报道脊椎动物的Ela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黄鳍鲷Ela基因(AlEla)cDNA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AlEla基因全长为946bp,包含80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9个氨基酸,含有16个氨基酸信号肽的亲水性稳定膜外蛋白,定位于细胞外基质,具有3个O-糖基化和15个磷酸化的潜在位点.编码的成熟AlEla蛋白预测相对分子质量27 509u,等电点为6.0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AlEla与鲷和鲆的Elas2的同源性为84.76%~99.26%,处于系统进化树上同一分支,表明它们的亲缘性相近.AlEla具有Elas的保守结构,如Tryp-SPc结构域、丝氨酸蛋白酶催化三联体、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以及在C端含有GDSGGPL序列等,揭示该酶有丝氨酸蛋白酶的催化活性.对AlEla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显示,α-螺旋、β-转角、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84%、7.06%、24.54%和50.56%.三级结构分析推测α-螺旋和β-折叠对于AlEla蛋白的空间构象可能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黄鳍鲷肌肉中成功克隆AlEla基因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为后续研究AlEla参与调控鱼类免疫疾病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崔淼; 王梓斌; 李钰杰; 林李泉; 林国荣
    • 摘要: 黄鳍鲷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盐度宽和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暖水性经济养殖鱼类.本文将从养殖水体、苗种培育、饲料选择、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几个方面对黄鳍鲷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也为其他鲷科鱼类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
    • 游远新
    • 摘要: 模拟海域清淤、疏浚等施工过程所产生底泥悬浮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浓度底泥悬浮物对黄鳍鲷稚幼鱼的致死效应.结果表明:40 mg/L及以上底泥悬浮物浓度对黄鳍鲷稚鱼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底泥悬浮物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底泥悬浮物对黄鳍鲷稚鱼致死效应明显增强;诏安湾侧底泥悬浮物对黄鳍鲷稚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8111.30 mg/L,东山湾侧底泥悬浮物对稚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21849.52 mg/L.底泥悬浮物长时间胁迫会造成悬浮物颗粒黏附幼鱼体表和鳃丝,造成幼鱼呼吸困难和生长缓慢,具有很强的慢性致死作用,在160 mg/L悬浮物浓度下胁迫30 d,黄鳍鲷幼鱼累积死亡率可达40.0% ~42.5%.本研究表明,底泥悬浮物的大量产生对黄鳍鲷具有明显的致死效应,该研究可为海域清淤过程中悬浮物扩散对水产养殖影响评价提供分析依据.
    • 童立豪; 谭凡民; 罗砚; 倪孔平
    • 摘要: 为了解红树林人工湿地生态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形态性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内在联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对其常规形态指标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黄鳍鲷体质量(Y)与各形态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体高(X6)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937),头长(X2)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小(0.549).主成分分析发现黄鳍鲷主要表现为整体结构的协同生长发育.通径分析表明体高(X6)对体质量(Y)的直接作用最大(0.424),其后依次为体长(X8)、尾柄高(X7)和躯干长(X3).决定系数显示,体高(X6)和体长(X8)对体质量(Y)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23),表明体高和体长可以较好地表征体质量;体高(X6)、体长(X8)、尾柄高(X7)和躯干长(X3)4个性状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为0.954,表明这4个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244.020+22.019X6+6.892X8+35.383X7+5.535X3.以上结果表明,红树林人工湿地生境生长的黄鳍鲷在养殖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高、体长、尾柄高和躯干长作为主要测量形态指标.
    • 郭晓奇; 周发林; 马志洲; 姜松; 罗国武
    •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1000 m2斑节对虾南海2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2号-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南海2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105d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TN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83~18.65μg/L和5.34~16.24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2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 王汉清; 黄郁葱; 林潮峰; 齐冬梅
    • 摘要: [目的]鉴定引起黄鳍鲷眼球充血、肝肾肿大等病征的病原菌.[方法]从发病黄鳍鲷肝肾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并结合致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NA基因测序进行鉴定,测定分离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对分离菌株敏感的抗生素.[结果]经鉴定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回归试验结果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引起此次黄鳍鲷发病的病原菌,其对黄鳍鲷的LD50为5.0×l03 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