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72979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蔚海、李明利、钱丽霞等。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2979篇
占比:99.95%
总计:173063篇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研究学者
- 徐蔚海
- 李明利
- 钱丽霞
- 付其昌
- 冯逢
- 刘丹青
- 刘尊敬
- 卢祖能
- 夏程
- 崔豹
- 徐浩文
- 李依霞
- 杨营营
- 王巍
- 王旭超
- 章灵杰
- 管生
- 蔡剑鸣
- 蔡幼铨
- 赵建设
- 郑博文
- 郭娟
- 郭新宾
- 陈会生
- 韩旭
- 马露
- 高根善
- CHANGCun
- CHEN Jingting
- JIALin
- JIAWenxiao
- Jules Zogbelemou
- WANGLuwei
- WANGYunling
- WU Qin
- XIAO Xiaoyi
- ZENG Xianjun
- 任力杰
- 伍文清
- 何建风
- 余寿芬
- 侯宗易
- 侯志刚
- 冯广森
- 冯庆智
- 刘久玲
- 刘义
- 刘刚
- 刘国红
- 刘天怡
-
-
汪勤;
邓忠奎;
陈菁菁
-
-
摘要:
本研究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3D黑血技术判断颈动脉斑块位置及预测脑卒中的应用价值。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检查,分析两组黑血技术参数差异,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参数预测脑卒中的价值。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2处;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95.12%;观察组颈动脉血管总面积(TVA)、管壁面积(WA)及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缺血侧TVA明显高于非缺血侧(P<0.05);TVA、WA及NWI预测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0.825和0.842(P<0.05)。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判断颈动脉斑块位置有较好的价值,颈动脉定量指标在脑卒中预测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
-
刘英;
马利军;
苏宁;
刘晓林;
柴圣婷
-
-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治疗策略和预后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然而,单纯依靠传统影像学方法评估管腔信息在颅内大动脉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存在局限性。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是一种能直接评估管腔及管壁特征的成像技术,具有无创、重复性高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评估颅内血管疾病的一种可靠方法;同时,HR-MRI在评价ICAS易损斑块、指导治疗、评估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HR-MRI技术概述及其在ICAS、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
-
李宁;
吴江;
李璇;
梁秀琴
-
-
摘要:
目的分析有无基底动脉斑块病人临床特征、椎-基底动脉几何特征差异,分析基底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基底动脉斑块负荷与椎-基底动脉几何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3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和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3D-TOF-MRA)扫描的75例病人。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质指数及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根据HR-VWI图像中基底动脉是否形成斑块分为有斑块组(36例)和无斑块组(39例)。3D-TOF-MRA重建图像测定的椎-基底动脉几何参数,包括基底动脉实际长度、基底动脉最短长度、基底动脉弯曲度、正侧位基底动脉中角;HR-VWI轴位图像测量基底动脉最狭窄处管腔面积、管周面积,并计算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椎-基底动脉几何特征差异,分析基底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基底动脉斑块负荷与椎-基底动脉几何特征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高脂血症占比、基底动脉实际长度、基底动脉弯曲度、正侧位基底动脉中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基底动脉弯曲度是基底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实际长度、基底动脉弯曲度、正位基底动脉中角与基底动脉斑块负荷呈正相关。结论病人年龄、基底动脉弯曲度是基底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负荷与基底动脉实际长度、正位基底动脉中角、基底动脉弯曲度呈正相关。
-
-
张越;
卢洁
-
-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探索斑块进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尽早发现易损斑块是国际研究热点.研究显示炎性反应与斑块发生、发展、破裂密切相关,但炎性反应过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力手段,HR-MRI能提供斑块形态学信息,PET能提供斑块内炎性反应的巨噬细胞代谢信息.本文重点对HR-MRI、PET及一体化PET/MR成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进行早期影像学预警,有效预防脑梗死.
-
-
刘林;
石祥恩
-
-
摘要:
烟雾病即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该病主要诊断、评估的手段多集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CT灌注成像(CTP)等影像学检查.目前烟雾病治疗指南认为手术治疗烟雾病效果较好,增加血管流量,改善血管周围微环境,减少烟雾状血管的数量,减少复发可能.然而目前该病的治疗尚存在争议,文献报道多为单中心研究,缺乏多中心联合对照研究,也需要大宗病例长期自然史随访,现就烟雾病影像学诊断及治疗做叙述.
-
-
张丽;
汤春贵;
郝淑彬;
李勇;
骆俊杰;
程维高
-
-
摘要: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高分辨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直肠癌鉴别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0月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手术的34例直肠癌患者,患者术前均扫描了MRI高分辨序列和DWI序列,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独高分辨MRI和高分辨MRI联合DWI对直肠癌T分期和环周切缘(CRM)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34例直肠癌术后诊断T1期4例,T2期7例,T3期15例,T4期8例.MRI高分辨成像对直肠癌T1、T2、T3、T4期诊断的准确度分别为94.1%、88.2%、94.1%、94.1%,敏感度分别为50.0%、75.0%、92.9%、87.5%,特异度分别为100%、92.3%、95.0%、95.8%,对CRM评估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66.7%、87.5%.高分辨MRI联合DWI序列对直肠癌T1、T2、T3、T4期诊断的准确度分别为94.1%、91.2%、97.1%、100%,敏感度分别为50.0%、87.5%、100%、100%,特异度分别为100%、91.2%、95.0%、100%,对CRM评估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8%、71.4%、85.7%.对2种成像方法诊断T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比较,高分辨MRI联合DWI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序列是直肠癌分期诊断必要补充序列,可以为直肠癌局部浸润诊断提供更多帮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
-
潘悦
-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8月我院52例确诊为MCA狭窄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行HRMRI及DSA诊断,分析两种诊断方式下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情况、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符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斑块形态诊断.结果 52例MCA狭窄性病变患者中共有104段大脑中动脉MI段,行HRMRI及DSA诊断患者中血管正常患者50例,轻度狭窄血管、中度狭窄血管、重度狭窄血管及闭塞血管分别有7段、19段、20段、5段;对104段大脑中动脉MI段行HRMRI及DSA诊断,结果相同的有101段,诊断符合率占97.12%;诊断偏高1段,占0.10%;诊断偏低2段,占1.92%;HRMRI诊断结果符合率低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MRI诊断患者住院时间短于DSA,治疗费用低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MRI诊断斑块形态及斑块类型诊断结果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DSA为诊断MCA狭窄性病变金标准,HRMRI诊断准确性较高且能够清晰显示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变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孙佳莉;
武志刚;
王旭超;
王巍
-
-
摘要:
目的 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VBs)的几何形状与基底动脉(BA)斑块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及三维质子密度加权体积各向同性涡轮自旋回波采集序列(T1W-3D-VISTA)扫描.将VBs分成4种形态(Walking型、Tuning Fork型、Dominant-Lambda型及Hypoplasia-Lambda型),并测量BA的侧弯程度.将BA斑块分为腹侧壁、侧壁及背侧壁斑块.比较4组不同VBs的患者间BA斑块分布的差异.结果 5032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 BA血管壁图像纳入研究,于474幅图像中检测到BA斑块,斑块个数为639个,其中Walking型185个、Tuning Fork型106个、Dominant-Lambda型224个、Hypoplasia-Lambda型124个.Walking型BA侧弯程度大于其余3组(0.64 cm±0.19 cm vs 0.34 cm±0.15 cm、0.36 cm±0.11 cm、0.39 cm±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alking型BA侧壁斑块所占比例(45.4%)较Tuning Fork型(36.8%)、Dominant-Lambda型(32.1%)及Hypoplasia-Lambda型(25.8%)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且Walking型BA侧壁斑块较腹侧壁及背侧壁斑块更常见(45.4% vs 25.4%、29.2%).结论 Walking型的BA侧弯程度更大.在VBs中Walking型BA侧壁斑块较Tuning Fork型、Dominant-Lambda型及Hypoplasia-Lambda型更常见,在Walking型中侧壁斑块较腹侧壁及背侧壁斑块更常见.
-
-
侯宗易;
杨晓帆;
曹文慧;
杨印东
-
-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复发风险较高.颅内动脉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以对斑块的形态和成分进行详细的评估.到目前为止,ICAD的HR-MRI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块易损性,以及斑块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超高场强(7.0T)的HR-MRI可以更好地显示颅内血管壁.为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卒中机制、预测卒中的风险提供了更好的证据.本文主要从3.0T和7.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以及斑块特征与脑卒中的关系两方面进行综述.
-
-
冯庆智;
龙世亮;
赵越;
李梅莲;
郑儒兴
-
-
摘要:
目的 探讨直肠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作用及优势.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确诊的60例直肠癌住院患者,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结合MRI增强扫描结果,对直肠癌患者进行TN分期,比较高分辨MRI直肠癌术前分期情况与病理诊断分期情况.结果 高分辨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T分期准确率为83.33%,Kappa值为0.712(P<0.05);N分期准确率为63.33%,Kappa值为0.391(P<0.05).结论 高分辨MR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较为精准,但对N分期诊断率较低.
-
-
郑博文;
黄宇明;
李务荣;
秦开宇;
许东梅;
伍文清
- 《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重要病因,约5-10%的卒中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分辨磁共振(HRMR)是一种直接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可有效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形态学,区分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本文选择发病90天内,由于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经DSA证实狭窄率≥50%,同时进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3-Tesl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斑块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评价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所得到的狭窄程度与DSA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区分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
-
曹向宇;
李宝民;
李生;
王君;
刘新峰;
梁永平
- 《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综合评价基底动脉狭窄的DSA和高分辨磁共振表现,并分析各项参数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本科2010年8月至2014年7月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的35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回顾性分析,通过DSA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的斑块易损因素(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破裂)、分布规律、厚度、偏心指数、狭窄程度及基底动脉重构系数,并结合临床并发症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指标的临床意义。rn 结果:1.DSA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为79.97±6.09,高分辨磁共振的狭窄率90.77±4.30,两种狭窄率的差值10.80±4.37%。2.重构系数RI为1.20±0.12,正性重构是29例,非正性重构6例。重构系数与两种狭窄率的之差呈线性相关,r=0.69(p=0.0001) 。3.偏心指数(EI)为0.39±0.19,偏心性狭窄为27例,向心性狭窄8例。 4.双侧椎动脉(左/右)比值的平均值为1.39±0.62,椎动脉直径比与RI. EI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5.基底动脉斑块呈不均匀分布,多分布于双侧侧壁,左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右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右侧侧壁。斑块的平均厚度与重构系数呈线性相关,r=0.8656 (p=0.0001)。 6.35例患者均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轻偏瘫,其余患者均正常出院,经1-2年随访无异常。7.通过对于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有保护作用的参数是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左侧椎动脉优势供血。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是斑块中含有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rn 结论:应用DSA和高分辨磁共振可计算出不同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两个狭窄率之差与基底动脉的重构系数成正相关。基底动脉的斑块多分布与血管侧壁,右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于右侧侧壁,左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统计学分析发现,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及优势的左侧椎动脉对于预防并发症有保护作用。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
-
-
曹向宇;
李宝民;
李生;
王君;
刘新峰;
梁永平
- 《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综合评价基底动脉狭窄的DSA和高分辨磁共振表现,并分析各项参数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本科2010年8月至2014年7月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的35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回顾性分析,通过DSA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的斑块易损因素(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破裂)、分布规律、厚度、偏心指数、狭窄程度及基底动脉重构系数,并结合临床并发症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指标的临床意义。rn 结果:1.DSA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为79.97±6.09,高分辨磁共振的狭窄率90.77±4.30,两种狭窄率的差值10.80±4.37%。2.重构系数RI为1.20±0.12,正性重构是29例,非正性重构6例。重构系数与两种狭窄率的之差呈线性相关,r=0.69(p=0.0001) 。3.偏心指数(EI)为0.39±0.19,偏心性狭窄为27例,向心性狭窄8例。 4.双侧椎动脉(左/右)比值的平均值为1.39±0.62,椎动脉直径比与RI. EI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5.基底动脉斑块呈不均匀分布,多分布于双侧侧壁,左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右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右侧侧壁。斑块的平均厚度与重构系数呈线性相关,r=0.8656 (p=0.0001)。 6.35例患者均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轻偏瘫,其余患者均正常出院,经1-2年随访无异常。7.通过对于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有保护作用的参数是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左侧椎动脉优势供血。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是斑块中含有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rn 结论:应用DSA和高分辨磁共振可计算出不同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两个狭窄率之差与基底动脉的重构系数成正相关。基底动脉的斑块多分布与血管侧壁,右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于右侧侧壁,左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统计学分析发现,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及优势的左侧椎动脉对于预防并发症有保护作用。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
-
-
曹向宇;
李宝民;
李生;
王君;
刘新峰;
梁永平
- 《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综合评价基底动脉狭窄的DSA和高分辨磁共振表现,并分析各项参数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本科2010年8月至2014年7月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的35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回顾性分析,通过DSA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的斑块易损因素(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破裂)、分布规律、厚度、偏心指数、狭窄程度及基底动脉重构系数,并结合临床并发症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指标的临床意义。rn 结果:1.DSA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为79.97±6.09,高分辨磁共振的狭窄率90.77±4.30,两种狭窄率的差值10.80±4.37%。2.重构系数RI为1.20±0.12,正性重构是29例,非正性重构6例。重构系数与两种狭窄率的之差呈线性相关,r=0.69(p=0.0001) 。3.偏心指数(EI)为0.39±0.19,偏心性狭窄为27例,向心性狭窄8例。 4.双侧椎动脉(左/右)比值的平均值为1.39±0.62,椎动脉直径比与RI. EI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5.基底动脉斑块呈不均匀分布,多分布于双侧侧壁,左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右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右侧侧壁。斑块的平均厚度与重构系数呈线性相关,r=0.8656 (p=0.0001)。 6.35例患者均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轻偏瘫,其余患者均正常出院,经1-2年随访无异常。7.通过对于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有保护作用的参数是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左侧椎动脉优势供血。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是斑块中含有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rn 结论:应用DSA和高分辨磁共振可计算出不同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两个狭窄率之差与基底动脉的重构系数成正相关。基底动脉的斑块多分布与血管侧壁,右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于右侧侧壁,左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统计学分析发现,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及优势的左侧椎动脉对于预防并发症有保护作用。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
-
-
曹向宇;
李宝民;
李生;
王君;
刘新峰;
梁永平
- 《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综合评价基底动脉狭窄的DSA和高分辨磁共振表现,并分析各项参数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本科2010年8月至2014年7月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的35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回顾性分析,通过DSA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分析基底动脉狭窄的斑块易损因素(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破裂)、分布规律、厚度、偏心指数、狭窄程度及基底动脉重构系数,并结合临床并发症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指标的临床意义。rn 结果:1.DSA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为79.97±6.09,高分辨磁共振的狭窄率90.77±4.30,两种狭窄率的差值10.80±4.37%。2.重构系数RI为1.20±0.12,正性重构是29例,非正性重构6例。重构系数与两种狭窄率的之差呈线性相关,r=0.69(p=0.0001) 。3.偏心指数(EI)为0.39±0.19,偏心性狭窄为27例,向心性狭窄8例。 4.双侧椎动脉(左/右)比值的平均值为1.39±0.62,椎动脉直径比与RI. EI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5.基底动脉斑块呈不均匀分布,多分布于双侧侧壁,左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右侧椎动脉呈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右侧侧壁。斑块的平均厚度与重构系数呈线性相关,r=0.8656 (p=0.0001)。 6.35例患者均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轻偏瘫,其余患者均正常出院,经1-2年随访无异常。7.通过对于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有保护作用的参数是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左侧椎动脉优势供血。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是斑块中含有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rn 结论:应用DSA和高分辨磁共振可计算出不同的基底动脉狭窄率,两个狭窄率之差与基底动脉的重构系数成正相关。基底动脉的斑块多分布与血管侧壁,右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于右侧侧壁,左侧椎动脉优势时斑块多分布于左侧侧壁。统计学分析发现,正性重构、偏心性狭窄及优势的左侧椎动脉对于预防并发症有保护作用。富脂质坏死核、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对于并发症的出现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