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油剂
驱油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9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6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33247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第二十二届全国油气田化学品开发应用研讨会、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等;驱油剂的相关文献由3001位作者贡献,包括叶仲斌、苟绍华、张健等。
驱油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247篇
占比:98.57%
总计:33731篇
驱油剂
-研究学者
- 叶仲斌
- 苟绍华
- 张健
- 曹绪龙
- 朱玥珺
- 祝仰文
- 姜祖明
- 王红艳
- 郭兰磊
- 陈文娟
- 唐恩高
- 宋新旺
- 章峻
- 郭东红
- 康万利
- 沈健
- 陈晓彦
- 沈之芹
- 赖南君
- 周利华
- 李振泉
- 莫宏
- 赵方园
- 伊卓
- 侯庆锋
- 薛新生
- 陈刚
- 蒋文超
- 黄光速
- 何杨
- 刘曼
- 刘煜
- 李应成
- 王丽娟
- 秦冰
- 罗珊
- 赵越
- 潘斌林
- 郑静
- 姜力华
- 孙焕泉
- 封明明
- 祝东明
- 秦玉斌
- 蒲万芬
- 侯吉瑞
- 刘希
- 崔正刚
- 李江波
- 沙鸥
-
-
吴国鹏;
张福玲
-
-
摘要:
由于纳米材料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活性高且数量占比大,通过表面改性可在同一纳米材料上集成多种驱油功能,纳米驱油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之一。简要介绍了驱油纳米材料的性能特点,综述了零维、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在油田驱油剂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讨论了纳米材料在提高采收率应用面临的四方面挑战,即纳米材料驱油理论有待突破、纳米材料制造成本高、油藏条件下纳米材料的分散稳定性以及纳米材料与采出液分离及循环利用。综合油田开发需求与纳米技术发展现状,提出未来油田纳米驱油技术“复合功能”与“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复合功能”是指通过化学改性在纳米材料上集成剥离原油、捕集、聚并油滴等多种功能;“智能化”是指借鉴超分子化学手段,设计合成在油/水界面处堆积密度可调的柔性纳米材料,赋予其在储层中“智能”调剖功能,达到扩大波及体积的目的。
-
-
渠慧敏;
尚岩;
张广中;
王海燕;
韦良霞;
戴群
-
-
摘要:
低渗透油藏在水驱开发中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和注水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注水压力高、欠注严重;另一方面地层压降大、产能递减快,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低,水驱过后依然存在膜状或油滴状等多种形态的残余油。针对上述问题,以环氧氯丙烷、十二烷基叔胺、甲硝唑等为原料制得甲硝唑不对称Gemini型表面活性剂,将其与脱氢松香型表面活性剂、鲸蜡醇、乙醇等复配制得功能型增注驱油剂。研究了功能型增注驱油剂的乳化能力、润湿性、防膨性、降压增注及驱油效果等,并在渤南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功能型增注驱油剂不仅可以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还可以乳化原油、清除油膜,并且其中的阳离子组分以水为传递介质在岩石表面形成分子膜,稳定黏土,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注水采收率。功能型增注驱油剂在较低浓度时即有较好的防膨效果,其降压增注及驱油效果较好。在压驱现场试验中,注水井的注入能力和对应油井的产油能力显著提高。
-
-
张成;
赵海涛;
熊跃武;
陈娜;
胡延军
-
-
摘要:
为了继续提高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室内以两性离子单体TBS和丙烯酰胺AM为合成原料,制备了一种耐温抗盐性能较好的新型聚合物驱油剂TBS-2,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聚合物驱油剂TBS-2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能,当其质量浓度为3000mg·L^(-1)时,溶液黏度值可以达到200mPa·s以上;聚合物驱油剂TBS-2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聚合物溶液在120°C下老化24h后,黏度保留率仍在50%以上;聚合物驱油剂TBS-2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随着实验用水矿化度的不断升高,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值逐渐升高;此外,聚合物驱油剂TBS-2还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能和驱油性能,注入0.5PV浓度为3000mg·L^(-1)的聚合物溶液后,可使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继续提高15%以上,驱油效果较好。
-
-
陈琪;
冉立君;
陈钊;
崔正刚
-
-
摘要:
用C_(16)格尔伯特醇经共聚加成环氧丙烷(PO)和环氧乙烷(EO),再经氨基磺酸硫酸化合成了一种支链烷基醇醚硫酸盐(C_(16)GA-PES)。这种新型阴-非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水溶性、耐盐性和表面活性。45°C下溶于大庆地层水,单独即可将大庆轻质原油/地层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对稍重质的大庆三类油层油,使用该表面活性剂与少量亲油性更强的表面活性剂混合,亦可将界面张力降至超低。这种新型结构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的单分子层具有从强亲油到弱亲油-弱亲水再到强亲水的过渡结构,而双烷基链又赋予单分子层较高的烷基链密度,从而增强了单分子层与油分子的相互作用,易于将原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与相应的嵌段中间体相比,共聚所得非离子中间体黏度显著降低,便于管道输送并且有利于采用SO3气体降膜式硫酸化工艺制备硫酸盐。
-
-
李勇尚;
马诚;
王晨;
杨超
-
-
摘要:
木质素作为生物乙醇和工业造纸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因其产量大、价格低、可再生的特点,在油田钻采助剂中应用前景广阔。简述了国内外近十年来对于木质素改性产品在钻井液添加剂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介绍了一系列改性木质素产品被用作钻井液降黏剂、抑制剂、降滤失剂及驱油剂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归纳了木质素在钻采助剂中的未来发展前景。
-
-
曹孟菁;
郭光范;
闫方平;
陈颖超;
张玉平;
杨火海
-
-
摘要: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蒸馏沉淀法合成了一种纳米聚合物微球,利用SEM,FTIR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抗温抗盐性、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及驱油影响因素等.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吸水膨胀性能、抗盐性和抗温性.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渗透率为8.85×10-3~29.87×10-3μm2的岩心中流动时,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其膨胀体系在岩心上可起到封堵效果.聚合物微球颗粒膨胀后的分散体系使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温度和注入颗粒段塞尺寸对聚合物微球的提高采收率均有影响.
-
-
李琳;
陈佳;
徐效平;
刘佳伟;
徐忠正;
孙雯;
朱芷萱;
戴彩丽
-
-
摘要:
为高效剥离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油膜,以油酸、过氧化氢、乙酸、氢氧化钠等为主要原料,经两步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界面润湿性调控驱油剂9,10-二羟基硬脂酸钠(SDHS)。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吸附性能、润湿性调控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以及油膜剥离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DHS在亲油处理后的云母片表面均匀吸附。SDHS可通过吸附调控亲油岩石表面润湿性至强亲水/水下疏油状态。将亲油处理的玻璃片在0.3%SDHS溶液中浸泡48 h,玻璃片表面的水滴接触角由99.2°降至27.1°,水下油滴接触角由18.1°增至142.3°。SDHS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 mN/m以下,0.3%SDHS溶液降低界面张力能力最强。40°C下,经0.3%SDHS处理48 h,载玻片表面的油膜面积减小53.6%,油膜剥离能力优于传统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HS同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调控固液界面润湿性,油膜剥离效果较好,有望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
-
陈刚;
王伟龙;
朱锦艳;
代刚
-
-
摘要:
吴起油田长4+5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含水率上升快、启动压力高、注水推进不均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实现水井增注、油井增油目标,在室内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油区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开展注超级纳米驱油剂驱油试验.试验表明该纳米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在模拟地层温度下界面张力可达1×10-3数量级,且具有良好有抗吸附和抗盐性能;模拟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在驱油剂用量为3%时,水驱采收率平均提高8.4%.现场先导性试验结果与室内评价相符,试验井组油井平均日增油2.01 t,注水井注入压力下降4 MPa,说明纳米驱油剂对于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具有显著效果,为纳米驱油剂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
-
刘观军;
陈士佳;
宋志学;
吴晓燕;
张强
-
-
摘要: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聚合单体,在模板存在的条件下,合成一种海水速溶聚合物.对反应体系的引发剂浓度、引发温度、单体浓度、模板聚合物浓度以及助剂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1%、引发温度10~15°C、单体质量分数为20%、模板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2%、甲酸钠质量分数为0.2%时,获得的海水速溶聚合物的分子量最大;对海水速溶聚合物与普通线性聚合物及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解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海水速溶聚合物溶解时间约20 min,而另外两种聚合物溶解时间大于60 min;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海水速溶聚合物的驱油效率比普通线性聚合物高2.26%.
-
-
李永寿;
魏辉龙;
罗攀登;
方裕燕;
安娜;
吕飞
-
-
摘要:
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纳米SiO2制备氨基纳米SiO2,在该基础上,以硝酸铈铵和氨基纳米SiO2为引发剂,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为单体,制备了一种以纳米颗粒为核的支化聚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纳米颗粒种类、纳米颗粒加量、反应体系pH值、硝酸铈铵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于产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聚合条件.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线性聚合物相比,支化聚合物具有更好的抗盐和抗剪切降解能力.
-
-
王成俊;
高瑞民;
洪玲
- 《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化学驱技术是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研制和应用适合于特低渗透率油藏的新型驱油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临界启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了渗吸效应、油水界面张力、岩石润湿性及原油乳化性等因素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阐述了在特低渗透油藏中驱油剂研究应用的适用条件及技术关键;介绍了近年来延长油田在生物活性复合驱油体系、高分子/小分子复合驱油体系、纳米膜等新型高效驱油剂的研发及矿场应用情况;提出特低渗透油藏驱油剂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对低油价,适时研发高效、环保和廉价的驱油剂体系,充分促进低渗透油藏渗吸与驱替作用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扩大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
-
张艳娟;
郝艳秋;
张向宇;
郭丽娜
- 《第二十届中国油气田化学品开发应用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低渗强水敏储层,通过降粘率、油水界面张力和驱油率测试,对防膨剂和驱油剂进行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防膨剂与驱油剂有较好的配伍性:水溶性好,防膨剂和驱油剂可随注入水同时注入地层,防膨率在80%以上,界面张力达超低,水驱后转注0.3PV防膨剂/驱油剂复配体系,驱油效率增幅达12%以上.
-
-
张艳娟;
郝艳秋;
张向宇;
郭丽娜
- 《第二十一届全国油田化学品行业联合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低渗强水敏储层,通过降粘率、油水界面张力和驱油率测试,对防膨剂和驱油剂进行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防膨剂与驱油剂有较好的配伍性:水溶性好,防膨剂和驱油剂可随注入水同时注入地层,防膨率在80%以上,界面张力达超低,水驱后转注0.3PV防膨剂/驱油剂复配体系,驱油效率增幅达12%以上.
-
-
陈思安
- 《第四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乳化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活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采收率效果的重要表征,但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评价方法和可靠的量化指标.研究首先通过玻璃刻蚀模型观察油水乳化现象并总结认为乳化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对原油的携带作用,利用近红外乳化稳定性分析仪对乳状液透射光和背散射光进行测定,通过数据分析量化与乳化相关指标并与物理模拟实验关联,确定乳状液动力学稳定系数(TSI)、光强平均值、油水界面质量、分层速率、峰厚度、粒径大小以及分布等与药剂乳化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与提高采收率效果关联性较好,能很好反映药剂的乳化能力,且可精确量化,适宜作为衡量药剂乳化能力的指标,并以此建立评价方法.
-
-
王帅;
郭勇
- 《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分析比较了石油磺酸盐、烷醇酰胺、甜菜碱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数值,考察了环境因素(矿化度、钙镁离子浓度、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在此基础上,以石油磺酸盐、烷醇酰胺形成的复配体系为研究对象,油砂为吸附介质,考察了该体系的色谱分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C、质量浓度为0.4%、溶液体积(mL)和油砂质量(g)比为3∶1的条件下,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的静态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mg/g和6.9mg/g,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0mg/g和10.3mg/g.甜菜碱吸附量较大,在实验条件下,几乎吸附完全.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的动态吸附量分别为2.1mg/g和14.1mg/g,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复配体系的吸附量相对于单一体系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3.2%和32.4%.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复配体系存在色谱分离现象,同时存在色谱重叠现象.以色谱分离度为评价指标,建立该体系的色谱分离模型,并以此为标准对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之间是否发生色谱分离以及色谱分离程度进行了评价.
-
-
罗健辉;
丁彬;
耿向飞;
彭宝亮;
王平美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四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将未被采出的原油分为剩余油和残余油,并定义在地层孔隙中没有被吸附的原油为剩余油,在地层孔隙中被吸附的原油为残余油.驱替剩余油靠不断扩大波及体积,驱替残余油靠解吸附实现.中高渗透油层的水洗程度已经很高,基本上没有剩余油,仅含极少量的残余油,而未波及的油层采出程度仍很低,未波及油层主要为渗透率较低孔隙,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所在是水驱波及到尽可能低的低渗透油层的剩余油.通过HMDS和KH560改性纳米SiO2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认为HMDS和KH560改性纳米SiO2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远低于表面活性剂甜菜碱,降低毛细阻力的能力远高于表面活性剂甜菜碱,改性纳米SiOz驱替剩余油的潜力将超过表面活性剂,理论上纳米驱油剂能够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纳米驱油剂能够降低毛细阻力的具体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
李雷振;
李元军;
王欢;
石昀;
孙凤萍;
刘存辉
- 《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聚丙烯酰胺(以下简称PAM)是一种线性高分子聚合物,国内主要用在石油开采领域,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三次采油的重要技术在陆上油田广泛应用.但由于常规聚丙烯酰胺耐温抗盐性差,溶解较慢,使其在海上油田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通过优化引发体系,引入合适的功能单体,成功制备出适应于海上油田的耐温抗盐速溶聚丙烯酰胺,摸索出较优的实验条件,并成功进行工业化生产.
-
-
李雷振;
李元军;
王欢;
石昀;
孙凤萍;
刘存辉
- 《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聚丙烯酰胺(以下简称PAM)是一种线性高分子聚合物,国内主要用在石油开采领域,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三次采油的重要技术在陆上油田广泛应用.但由于常规聚丙烯酰胺耐温抗盐性差,溶解较慢,使其在海上油田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通过优化引发体系,引入合适的功能单体,成功制备出适应于海上油田的耐温抗盐速溶聚丙烯酰胺,摸索出较优的实验条件,并成功进行工业化生产.
-
-
李雷振;
李元军;
王欢;
石昀;
孙凤萍;
刘存辉
- 《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聚丙烯酰胺(以下简称PAM)是一种线性高分子聚合物,国内主要用在石油开采领域,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三次采油的重要技术在陆上油田广泛应用.但由于常规聚丙烯酰胺耐温抗盐性差,溶解较慢,使其在海上油田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通过优化引发体系,引入合适的功能单体,成功制备出适应于海上油田的耐温抗盐速溶聚丙烯酰胺,摸索出较优的实验条件,并成功进行工业化生产.
-
-
李雷振;
李元军;
王欢;
石昀;
孙凤萍;
刘存辉
- 《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聚丙烯酰胺(以下简称PAM)是一种线性高分子聚合物,国内主要用在石油开采领域,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三次采油的重要技术在陆上油田广泛应用.但由于常规聚丙烯酰胺耐温抗盐性差,溶解较慢,使其在海上油田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通过优化引发体系,引入合适的功能单体,成功制备出适应于海上油田的耐温抗盐速溶聚丙烯酰胺,摸索出较优的实验条件,并成功进行工业化生产.